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曾镜冰


  曾镜冰,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泰国光华中学革命青年组织负责人、上海美术学校共青团支部书记、共青团江西省吉安县委书记、团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共青团中央儿童局书记、闽浙赣地区党的书记和地方武装部队负责人、中国工农红军闽北独立师代理政治委员、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继续担任福建省委书记,并担任中共七大中央候补委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边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等职。
  在泰国曼谷光华中学
  曾镜冰,1912年11月27日生于海南琼山县三江区良田园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仅读过几年书。因家境贫寒只得跟其父亲一道下地耕种,以此为生。
  1927年中国大革命的烈火燃烧到了海南岛,曾镜冰的大哥曾毓英和大嫂李爱嫒都参加了革命活动,在他们的影响下,年仅15岁的曾镜冰于192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大革命失败后,海南岛也处在白色恐怖之中,由于国民党的屠刀开始伸向了曾毓英和曾镜冰,他们兄弟二人被迫分别离开海南转到泰国。1928年6月,曾镜冰经多方寻找,终于在曼谷找到了中共秘密组织,并在大哥曾毓英的安排下进入光华中学,任学校革命青年组织负责人和学生会宣传股长。
  1929年,他被泰国当局怀疑为共产党员而被捕入狱。后经多方营救,才保释出狱。狱中的生活给了他很大的锻炼和考验。使他更加坚强起来。为了曾镜冰的安全,中共组织经反复研究决定他离开泰国前往香港工作。不久他来到香港,在香港的中共组织领导下他开始了学运和工矿的革命活动。1930年6月,曾镜冰不幸再次被捕入狱,经过两个多月的关押。最后被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曾镜冰遂归国继续从事中共秘密工作。并于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员。
  在江西苏区的岁月里
  1931年9月,他以读书为掩护进入上海美术学校。担任了学校共青团地下组织的支部书记。由于在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下的上海中共组织屡遭破坏,为保存干部,党组织决定他由上海转赴江西苏区,担任共青团吉安县委书记,并于次年担任共青团江西省委常委和宣传部长。
  1933年他担任共青团中央儿童局书记。为配合红军主力进行第4次反“围剿”,在曾镜冰的领导下,江西苏区的青少年纷纷组织起来,进行站岗放哨和传送情报工作,成为配合工农红军作战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注重宣传教育工作,在苏区异常艰苦的环境下,还经常在团中央的周刊《青年实话》上撰写通讯报道文章和思想评论,如《闽赣青年的光荣战斗》、《闽赣青年近况》等等。
  同年4月,苏区中央人民委员会,将闽北革命根据地和建泰根据地以及江西信抚根据地合并成为闽赣省,顾作霖任省委书记,肖劲光任省军区司令员,曾镜冰担任团省委宣传部长。第5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曾镜冰奉命留在苏区坚持斗争。
  闽北三年游击战争的杰出贡献
  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围剿”军进入中央苏区,在反革命屠杀政策和大规模“清剿”中,仅闽北地区国民党军就达10余万之多,敌我力量十分悬殊斗争形势日趋险恶。曾镜冰根据中共中央的有关指示,参加领导了艰苦卓绝的闽北游击战争。在闽北,他先后担任了闽北分区委书记、闽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为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和“清剿”,苏区党组织将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的各路小部队整编为闽北独立师,曾镜冰代理政治委员。在严酷的游击战争中,由于原闽北军分区司令员李德胜叛变,独立师突遭国民党军包围。在曾镜冰和独立师师长黄立贵的率领下,部队经过血战终于脱离险境转危为安。
  1936年12月,国民党军为在“三个月内消灭闽北红军”。集中了5个师及地方反动民团,再一次“围剿”闽北军分区及独立师部队。他们所到之处大肆掠杀,造成闽北许多地方“闾里不见炊烟,田野但闻鬼哭”的惨状。在反“清剿”战斗中,军分区司令员吴先喜和独立师黄立贵师长相继牺牲。曾镜冰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争,先后制定了“向敌后挺进,开辟游击区”的方针,并率领部队转入敌占区袭击国民党“围剿”部队,打乱其既定部署,争取游击作战的主动权。此外,在政治策略上和经济政策上也实行了相应的转变,允许并教育群众实行“白皮红心”政策;改打土豪为筹款筹粮;改分田废债为减租减息等。此种政策的调整对于闽北红军和根据地而言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战略转折,它最终挫败了国民党“清剿”军“抽干塘水捉鱼”的剿杀计划,沉重打击了其反动统治,使闽北党组织和红军在与中共中央三年隔绝的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保存了革命武装和组织,坚持了闽北游击根据地,由此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评价。
  抗日八年转战闽浙赣
  抗日战争爆发后,身在闽北远离中共中央的曾镜冰坚决贯彻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以民族利益为重,果断地转变斗争策略,积极为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闽浙赣边区的实现而斗争。还在1937年2月,他就以闽赣省抗日军政委员会的名义发布训令,号召广大人民“有力的出力,有知识的出知识,有枪的出枪,都参加到抗日阵线上去”。8月,他与闽浙赣边区其他领导人黄道联名致信国民党江西省主席熊式辉并转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建立南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做法。并亲自下山与国民党江西当局进行和平谈判,经过激烈斗争。终于达成协议,为闽浙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38年初,闽浙赣边区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曾镜冰奉命留下坚持原地区抗日游击战争。他本着独立自主的原则,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应有的革命警惕性,识破了国民党内坚决反共分子企图诱使闽浙赣边区党的领导机关下山一举加以歼灭的伎俩,提出了“独立自主靠山扎”的口号,在主力奔赴抗日前线的同时,立即将边区领导机关移驻基础较好的崇安老根据地,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在国统区的“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同时将领导机关和武装由公开转入秘密状态。
  同年6月,曾镜冰担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他一方面积极组织人民抗日武装,在福建沿海寻机打击日本侵略军;另一方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自卫反击,以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集中力量打击最顽固的反动势力,从而赢得了抗日反顽斗争的不断胜利。对此,新四军陈毅军长曾盛赞曾镜冰所率领的抗日武装为“以少胜众,不畏坎坷。坚持阵地,之死靡它”。“一日数战,突破罗网。来似飞鹰,走如逝波”。“出手一击,风扫落叶。绝技至此,敌手安措?”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曾镜冰挥戈闽山赣水,指挥若定,克敌制胜的壮烈情景。
  为培养干部和骨干,1939年9月他创办了“武夷干校”并亲兼校长,同时担任部分重要的教学任务。干校先后办了5期,培训了300余名干部骨干。
  1945年4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46年3月,他到达延安,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接见他,并充分肯定了他领导福建革命斗争的历史功绩。
  坚持闽浙赣区 迎接全国解放
  抗日战争胜利后,作为闽浙赣独挡一面的军事政治指挥员曾镜冰为向中共中央汇报福建革命武装斗争情况,遂于1946年3月转道华中局,与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等一同北上延安。
  在延安枣园,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陈毅等领导人先后接见了曾镜冰,在听取了福建革命武装斗争的汇报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在汇报中,他曾提到边区财政经济十分困难时,毛泽东指示要注意从生产中解决生活问题。刘少奇表扬福建党的组织在抗日反顽斗争中有“三大创造”,就是武装退却,合法斗争与武装斗争相结合,反特务斗争。并指出革命的党和武装“在退却中,有三条路线,一条是不退的,一条是退得不好的,你们就是退得好的一条。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有领导的退却。”“你们创造的经验相当成熟,有系统”。刘少奇还说希望福建的同志“现在要多研究它,使它更有系统,把它向别的地方发展,向浙赣各省,向皖南发展。”并且告诫道:“这些发展不但是为了福建,而且是为了全国”。
  中共中央领导对福建革命武装斗争中产生的“三大创造”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这是曾镜冰为首的福建省委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浴血苦战所取得的。革命战争实践证明,福建中共党的“三大创造”,是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充分反映了曾镜冰及其省委领导下的福建各地中共组织和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和高度的创造精神。
  同年6月,他与张云逸、郭化若、周士第、黎玉等共乘一辆中型吉普离开延安。途经邯郸,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副政治委员薄一波接见并宴请了他们。不久,曾镜冰又驱车进入山东临沂,与老首长陈毅再次见面,陈毅为故友相逢倍感兴致,在举杯共贺之后,陈毅豪情满怀地为曾镜冰赋诗两首赠别,对故友的战斗功绩赞叹不绝。曾镜冰辞别陈毅后,即赶赴苏北华中局接受对福建工作的具体指示。并于上海与刘晓会面,共同研究了福建省委与华中局的秘密联络问题。至此,返回闽浙赣边区,胜利地结束了延安之行。
  10月,国民党发动反共内战的阴云开始在福建上空翻滚,为回击国民党的进攻,曾镜冰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将隐蔽斗争转为公开地反对国民党反共内战的新斗争中去。他传达了“七大”的重要精神,部署了反对国民党进攻的斗争任务,并在省委党代表大会上作了《福建党九年斗争总结》及《告闽浙赣全体党员书》等报告,根据形势需要和中共中央指示,改福建省委为闽浙赣区党委(1947年11月改称闽浙赣省委),曾镜冰任书记。同时成立城市工作部用以加强城市斗争的领导。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他果断地作出了开展广泛地爱国游击战争的决定,将隐蔽分散的斗争方针改变为公开进行游击作战的方针;在广大乡村,则相应地开展了反“三征”,减租反霸的活动;在城市斗争中强调应在独立、和平、民主爱国统一战线的口号上组织兵变和民变,加强瓦解敌军,建立各城镇秘密工作据点积极配合游击队活动。在此期间,他还主持制定了《爱国游击战争决定》和游击队行动原则两个重要的文件,成为指导这一时期开展革命游击战争的指导原则。
  1947年4月,曾镜冰和左丰美进入上杭县古田、澄洋组织农民暴动。他使用调虎离山的办法,分散了当地国民党反动武装的力量,使暴动成功,即建立了以左丰美为司令员的闽浙赣游击纵队。此举,震动了整个闽北以及闽浙赣边地区,给予国民党统治势力以有力打击。
  11月,曾镜冰总结了各地游击战的主要经验,对陈贵华、张翼所领导的闽浙边游击作战的经验加以推广,用来指导整个面上工作,使整个边区游击战争进一步深入开展,游击武装进一步得到壮大。先后成立了闽北游击纵队、浙南游击纵队等游击部队,建立了浙南、浙西南、闽中、闽北、闽东北、闽西北、闽浙边等根据地。
  1948年4月后,在曾镜冰等领导下。闽浙赣地区普遍开展了除恶分粮斗争。与此同时,省委总结了除恶分粮斗争的经验,使这一斗争取得重大胜利。这一时期群众游击战争的工作也有很大发展,由此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部分兵力,配合了全国其他战场的作战。
  为进一步加强城工工作。他多次化装秘密进入福州市,亲自部署城市工作。在此期间,福州市内发生的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和轰动了福州的“布案”(海关一大批布匹,被城工部智取出来支援了游击队)以及国民党水警部队起义上山等重大事件,都是由城工部具体领导而成功的。不仅如此,在统战工作方面他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团结了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同时对策反工作也做了大量部署。
  诚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等原因,曾镜冰在这一时期也犯过错误和过失。如在处理1947年省委军事部长阮英平由宁德返回省委途中被歹徒杀害事件时,误认为是城工部内部有人所为。加上这期间又发生了党内一些干部牺牲和一些游击队遭国民党破坏等案件,省委怀疑城工部党组织被内奸特务所控制。因而错杀了一批骨干,并解散了该组织,使革命事业遭受了不应有的损失。这个轰动一时的所谓“城工部事件”的发生,是省委工作中的重大失误,作为省委主要负责人的曾镜冰自然负有领导责任。对此,他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并勇于承担了责任。
  1949年2月2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闽浙赣省委于南平县上溪村,将所属部队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边纵队。曾镜冰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左丰美任副政治委员,陈贵芳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黄扆禹任政治部主任。纵队下辖闽中、闽东、闽赣边、闽东北、闽北、闽西北、闽浙边、浙南、浙西南、赣南、赣东游击队及闽浙赣省委城工部所属部队,共约2万人。纵队成立后,在曾镜冰的率领下即转入浙赣铁路沿线活动,寻机歼灭国民党守军。5月5日,在江西省贵溪与渡江南进的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会合。当第四兵团陈赓司令员听取了曾镜冰介绍福建情况后,当晚在日记中写道:“曾镜冰同志来部,他在闽浙赣坚持十数年游击战争,艰苦卓绝不愧为共产党人也。”
  曾镜冰所率的边纵与第四兵团会合后,遂配合第二、第三野战军部队作战,先后解放了建瓯、南平、福州、泉州等地。同年8月。他随解放大军进入福州。十数年浴血战斗的岁月结束了。边纵部队不久分别编入福建、浙江、江西军区机关和所属部队,他即离开了边纵岗位着手开展新中国的改造和建设工作。
  含冤遭诛英名永存
  新中国建立后,曾镜冰出任福建省委秘书长兼任福建省人民法院院长。1953年后,担任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等职。在省委副书记和政协主席任内。他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并根据福建的实际,认真抓好司法改革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各项经济工作,为建设新福建做出了贡献。
  1955年,曾镜冰被作为“内奸嫌疑”遭受了错误的审查和处理,被撤销了中央候补委员、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的职务。
  1957年。他还不知道自己被戴上“内奸嫌疑”的帽子,分配到天津芦台农场负责水稻机械化工作。面对这样一场不公正的遭遇。他没有一句怨言。他坚信党,从内心里勉励自己“无论把他放到哪里,都要为党继续做贡献”。为了农场的工作,他买了许多农业科技书籍,努力钻研科学种田。他带病下田耕作,学会了一手好庄稼活。6年的水稻机械化工作,使他成为了农业机械化方面的专家。
  1963年,他被调到辽宁省盘锦农垦局。在那里他根据多年的实践,写出了有关水稻机械化问题的总结合建议,报送谭震林领导下的农机部。受到了部领导的赞扬。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此时已调入中国农科院辽宁分院接受“考验”。在农科院里遭到了比其他老干部更为激烈的冲击,无休止的揪斗和摧残使这位坚强的革命者于1967年5月27日傍晚含着巨大的冤屈不幸逝世。曾镜冰逝世后,少数对党怀有刻骨仇恨的人诬蔑他是畏罪自杀,甚至连骨灰也不允许收留。他夫人孙竹云悲痛欲绝,含泪上书中共中央,后经王震转告周恩来总理,最后在周恩来的亲自指示下,曾镜冰的骨灰盒才得以追回并妥善处理。
  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十分关心曾镜冰的处理问题。在中央书记处负责人陈丕显、习仲勋以及胡耀邦总书记的过问和指示下,1983年6月22日,中共中央对福建省委关于为曾镜冰平反的请示报告作了批复,终于使曾镜冰的冤案得以昭雪。福建省委为此专门召开了隆重追悼大会,曾镜冰的骨灰被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长期革命斗争的历史证明,曾镜冰是一位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的一生如同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的挽联上所写的那样:
  自领导儿童团到建设新中国,奋斗四十年,功过分明,闽浙赣边,同声赞誉;
  从上山打游击到进城搞四化,蒙冤三十载,是非颠倒,而今昭雪,当笑九泉。
  曾镜冰虽然逝世了,但其英名不朽,将永远为闽浙赣人民所铭记、所怀念。
  (原载1998年12月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的归侨将帅》)
  

延安精神哺育中共湘赣边工委从诞生到胜利/江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编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