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黄宏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直接的思想基础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的主人,一个为大多数人服务的无产阶级政党,必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其最高的宗旨。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是在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经过几十年实践而逐步形成的。“为人民服务”概念的完整提出是时代的呼唤,是党的纲领和目标的科学概括和高度升华,是党的理论建设成熟的显著标志之一。
  “为人民服务”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它吸收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受到中外近代民主观念的启示。尤其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便成为“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基础。用中华民族的语言恰当地概括了这一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内涵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它不仅深寓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更含有“践行”的意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源泉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共产党人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是“为公社(指巴黎公社。——作者注)里的人民服务”的,以及列宁关于党的文学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及其晚年重点考虑的防止由“人民的公仆”蜕变为欺压人民的搞特权的坏蛋等论述,都对“为人民服务”思想有启示作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①这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经典语言。“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主人和公仆的关系。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革命的主体是“中国的老百姓”。②只是因为社会历史上有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以后,才颠倒了主、客体关系。所以共产党要把这一被颠倒了的历史颠倒过来,领导人民翻身做主人。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和广大人民群众建立“鱼水之情”,这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不渝地去实践这个根本宗旨,以拯救中华民族、解放劳苦大众为己任,忠实地为人民的利益而英勇奋斗。党在最初建立之时,就在党纲中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刚刚诞生,便在党的纲领中庄严申明自己的奋斗目标是: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③这个宗旨表明共产党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之日起,就宣布为中国工农大众而战。起义军攻克汕头后出示的安民布告中明确写道:“此次南昌起义,原为救国救民。”1927年9月,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第一次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工农革命军登上井冈山后着手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使自己成为服务于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服务于人民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工具。1929年6月,红四军颁发布告,公开宣示红军以帮助工人、农民及一切被压迫阶级得到解放为宗旨。但是,当时我党还处在幼年时期,党的根本宗旨还不完善,还没有经过认真总结、概括,也没有条件在全党进行普遍教育。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入了延安时期。这一时期,党的建设理论逐步完善起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被明确地提出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总结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把党和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为谁服务的问题,提到世界观和党性原则的高度加以认识与解决,提出了一系列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和观点。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共产党员在民众运动中,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④其中蕴涵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奠定了党的根本宗旨的牢固基石。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我党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斗争,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在国共合作、边区更名、红军改编的情况下,党内出现了见群众不宣传,不鼓动,不演说,不调查,不询问,不关心其痛痒,漠然置之等自由主义倾向。针对这个问题,1937年9月,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严肃指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用以巩固党的集体生活,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样才算得一个共产党员。”⑤1939年,毛泽东在为党中央写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中,提出党的各级组织要欢迎“为工农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同年12月,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他又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⑥1940年,毛泽东为解决知识分子和文化战线为什么人的问题,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⑦1941年11月21日,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开幕。面对各位参议员,毛泽东检讨了党内存在的狭隘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作风,再次郑重声明:“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⑧共产党“就是要为全国一切抗日的人民谋利益,而不是只为一部分人谋利益”。⑨
  1942年5月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是一次端正党的文艺工作思想路线、统一文艺工作指导方针的重要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再次重申了列宁关于“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观点。他指出:“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我们的文艺,应该为着上面说的四种人。”“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⑩1942年年底,陕甘宁边区虽已开展起大生产运动,但尚未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针对那些只顾政府和军队需要而忽视人民利益的错误观点,毛泽东批评说:“不顾人民困难,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竭泽而渔,诛求无已。这是国民党的思想,我们决不能承袭。”(11)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直机关追悼张思德同志的大会上,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讲演。他提出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把为人民服务明确为对我党、我军和一切革命同志的普遍要求。“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12)
  1945年党的七大时,毛泽东在代表党中央向大会作的政治报告中,对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作了系统阐述,完整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把它上升到我党、我军惟一宗旨的高度。报告指出:“紧密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13)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党的七大第一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列入党章。七大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并经常注意巩固和扩大这种联系。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理解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14)同时,七大党章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确定下来。党的八大更加明确地强调了“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品德而唱响全国,深入人心,标志着我们党已由一个幼年的党发展为一个成熟的党。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
  世界上的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的宗旨,不同的宗旨反映着政党的不同性质。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又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任何一个政党都代表一定阶级的思想、意志、愿望和要求,即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5)这就向全世界公开宣布无产阶级建立政党的目的,是要为整个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这就深刻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不同于历史上任何阶级的革命。过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革命都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它没有也不能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而无产阶级革命是以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一切阶级为目的的革命。它不仅要解放自己,而且要解放全人类,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因此,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党的性质决定了只有她才能真正代表着无产阶级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体的根本利益,她也只能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及归宿。立党为公,还是立党为私,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标志。近代中国,只有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她的领导下,才能解放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而其他各种政党,由于其阶级基础的限制,不论其纲领写得多么冠冕堂皇,也不论它们的某些领导成员个人品格是多么的高尚,都不可能像作为无产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那样,真正把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它们的根本宗旨,并在自己的行动中忠诚地加以实践。如果舍弃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共产党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对于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说,不承认或不准备实行这一宗旨,就无须入党,入了党也不是合格党员。
  人民群众是人类世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6)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决定社会发展的趋势。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内在于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一般说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作为生产关系之总和)反作用于生产力,正是这种矛盾运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归根到底,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可见,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没有生产就没有人类历史。而广大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生产者和劳动者,所以说,人类的历史是生产的历史,生产的历史就是人民群众劳动的历史。由此可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推动者和主宰者。人类的历史是这样,中国的历史也是这样。两千多年来中国的王朝更迭,都是在人民的推动下进行的。历史上的反动统治阶级都是利用人民争得权力,然而夺得政权之后,又将人民一脚踢开,“多行不义”后又被人民推翻。人民群众虽然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但在不同的时代,其创造力的发挥情况却是不同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和建设时代,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源泉。一般来说,人类的生产可分为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口生产。而劳动者无非包括两种,一种是体力劳动者,一种是脑力劳动者,他们正是两种社会财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这个范畴本身包括这两种劳动者,而真正的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统一,所以人民群众的概念不排斥精神生产者。但另一方面,由于物质财富、物质生产是社会的基础,所以,劳动人民一般首先指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人民群众。那么,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是由劳动者创造的,没有他们的生产活动,其他社会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活动等)就无法进行,人类就无法存在和发展下去。二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因为劳动群众创造了一切精神文化活动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惟一来源,特别是劳动群众中的知识分子,直接参加了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总之,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三是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来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来不是自发地实现的,当某种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人民群众就会起来摧毁维护旧有生产关系的各种腐朽势力,推动社会前进。历史事实证明,一种社会形式被另一种社会形式所代替,都是通过人民群众为主力军的社会革命实现的。总而言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和主宰者。
  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合理、最美好的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为之努力和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正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运动。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宗旨不仅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而且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所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可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凭空想像的,而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私自利的目的和打算,它的惟一目的就是为了工人阶级和一切劳动人民的解放,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就决定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也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不能是一个只代表少数人利益的狭隘的宗派集团,而应该是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愿望、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先锋队。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正是为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革命运动,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然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的理想,在这个社会里,完全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劳动不再是人的谋生手段,而是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最充分的发展,人的自由的本性在最高层次上得到复归。所以,共产主义理想集合了全人类共同的根本利益和他们对社会发展的最深切的期望。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是中国人民中间胸怀共产主义理想的先进分子,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牺牲个人的利益,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美好未来而奋斗,也就是为人民服务。可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所决定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为人民谋利益,并时时刻刻体现在具体的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迅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次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领导人民走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全国民众中获得其他任何政党无法获得的崇高威望和信任?除了因为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之外,就是因为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人民群众正是从许许多多共产党员身上,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将士身上,看到他们把人民利益放在个人与家庭利益之上,艰苦朴素、大公无私地为老百姓服务这一点,因而萌发了对共产党的由衷热爱之情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忱与忠贞的。忠诚地为人民服务——共产党成功的奥秘是如此崇高,又是如此简单,而这恰恰是其他任何党派没有做到和无法做到的。
  (三)共产党人永恒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态度。它涉及的主要内容是:人生的目的即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理想即人应当怎样活着,以及人生的价值即人生的意义。无产阶级的人生观亦即共产主义的人生观,是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的人生观根本对立的最革命最科学的人生观,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自从我们党郑重提出”为人民服务”直到今天,已经有60年的历史了。在这60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地位和所处环境,特别是党的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可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没有变,也不能变,而且需要我们党永远坚持做下去。
  第一,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人生观与党的宗旨的统一。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是为解放全国人民的,中国革命必须依靠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在革命中,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是一种血肉相连的关系。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队伍的惟一宗旨,同时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必然倡导全体党员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延安时期,毛泽东在一系列著作中集中论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党的根本宗旨角度提出了“为人民服务”这一无产阶级人生观的命题,把党的根本宗旨与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在表述形式和基本内容上统一了起来。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讲演中和在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把“为人民服务”明确为对我党、我军和一切革命同志的普遍要求,从而把党的宗旨规定的对党和阶级的整体性政治要求,转化为对我党、我军和一切革命同志的普遍要求,把党的宗旨所阐明的党的根本目的,直接转化为个体的人生目的,使党的根本宗旨与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在表述形式上统一了起来。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观是一定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个体意识中的反映。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的具体内容是以党的宗旨的具体内容为前提的。正如毛泽东论述的那样: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革命队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7)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8)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政治角度说是党的根本宗旨,是革命事业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共产党员的最高政治标准;从伦理道德角度来说,则是一切共产党员与革命同志言行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无产阶级人生观的科学概括。
  第二,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人生观的核心和灵魂。为人民服务这一命题的提出,科学地解决和回答了无产阶级人生观的根本问题是什么,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人生目的。为人民服务作为无产阶级人生观根本问题的答案,要求广大共产党员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观察和处理人生的大是大非问题,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以人民的利益作为言行的标准和人生的目的。
  为人民服务,既是广大共产党员人生活动的起点,又是其人生的全部过程和最后归宿。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看来,共产党员“活着的每一天的活动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第一生命,个人利益始终服从革命利益,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要像张思德和白求恩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一贯有益于人民的人,始终做人民的勤务员。
  人生的目的需要通过人生实践来实现,人生态度就是人生目的由理论到实践的转折,它表现为人们如何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延安时期,共产党人和一切革命的人们,对自身和革命事业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对人生采取了积极的、乐观的和奋进的态度。他们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不为极端困难的环境和险恶的形势所屈服,不受“糖衣炮弹”的腐蚀,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在他们看来:世界是进步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个历史的总趋势任何人也改变不了。他们在困难的时候,总是能够看到成绩,看到光明,提高勇气,并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毛泽东关于为人民服务这一命题的提出,对人生观、价值观做了马克思主义的回答,他在坚持这两个方面统一的同时,特别强调后一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明确了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目标和价值尺度,指明了什么样的人生最有价值,什么样的人生没有价值。毛泽东认为:像张思德那样,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为了解除人民的痛苦,为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奋斗到底,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就比泰山还重,就最值得,最使人敬仰,最为万世子孙所怀念、所歌颂;相反,为剥削阶级利益而奔走卖命,为个人利益争抢拼夺,就比鸿毛还轻,就最不值得,必然遭到人民大众的鄙弃和唾骂。另一方面,还指明了人的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既在为人民服务过程中取得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又在为人民服务过程中,尽到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
  第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共产党人人生实践的科学总结和生动写照。延安时期,从党的领袖到普通党员,从工农干部到知识分子,都自觉地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毛泽东在陕北13年,不仅始终和群众同甘共苦,而且日夜为中国革命操劳,常常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朱德说:我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不是为当总司令,而是要替无产阶级打仗、做事。在普通的党员和群众中,也涌现出了张思德、白求恩等许许多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英雄模范人物。那时,拥入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的大批知识分子,之所以能很快由孤立的、自在的我,变成自觉推动共产主义事业的自为的我,变成坚强的革命战士和各项工作的骨干,就是因为接受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和实践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结果。由此可见,为人民服务精神拥有无穷的力量和巨大的影响力。
  但是毋庸讳言,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以来,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提高。可在这大好形势下,有些党员干部尤其是某些领导干部,忘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感情上淡漠到行动上偏离,逐步堕落成侵害群众利益、损害党的声誉、败坏社会风气的腐败分子。这些情况,已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郑重强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19)胡锦涛总书记告诫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20)全党同志应切实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牢记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时刻把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永恒的主题,永远做人民的勤务员,鞠躬尽瘁地为人民服务。
  (四)必须永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延安时期确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过去的岁月里,曾熏陶和造就了千百万的革命者,是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从张思德到雷锋,从“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到“两弹元勋”邓稼先,他们都是因为实践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而光彩照人的。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更好地坚持和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仍是一件关系我们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旺发达的带根本性的大事。继党的十二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之后,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又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两个务必”的根本要求,坚决惩治腐败,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就为我们在新世纪新时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更好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是要强化宗旨观念。近年来,党的根本宗旨的贯彻,总的情况是好的,涌现了像李润虎、李素丽等这样一大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典型。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由于市场经济大潮汹涌而来,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相应的制衡机制和调节手段还不完善;又由于对外开放中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侵入,加之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一些党员和党的干部,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消极影响,滋长了个人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倾向和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不正之风,有的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染上了浓厚的金钱色彩,有的还以获取金钱的多少来确定自己的工作标准和态度,贪污腐败触目惊心。这些问题的出现,固然有诸如体制和政策上的某些缺陷,但党的宗旨观念的淡薄是重要的内在原因。正是由于淡漠了党的宗旨观念,才导致了某些党员领导干部价值观念的严重倾斜和行为模式的严重失范。因此,很有必要对我们的同志普遍进行党的宗旨教育,使大家的头脑里始终有一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准绳,有张思德、白求恩、雷锋、焦裕禄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大形象。对那些误入歧途的党员,我们则要大喝一声:同志,不要忘记了你是共产党员!不要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
  二是要强化公仆意识。干部应是人民的公仆,最早是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提出来的。延安时期,尽管我党尚未取得全国政权,但在陕甘宁边区和其他解放区就已认真实践了这一思想。那时,在党和毛泽东的倡导与模范带动下,党的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今天,我们党已成为执政党。执政党的地位,为我们党完全彻底地服务于全国人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履行人民公仆的职责,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党所制定的造福于人民的决策要通过党的干部的努力工作去具体实施,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要靠党的干部的脚踏实地去沟通,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要靠党的干部的表率行为去维护。人民群众往往就是通过党的干部的思想和行动,来判断我们的党,确定对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党的干部坚定、正确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埋头苦干,联系群众,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这本身就是一个榜样,一种力量。尤其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工具;运用不好,也可以变为个人作威作福、只利一己而祸害人民的工具。因此,任何权力的使用,首先都要从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和党的需要出发,都要考虑是否于人民有利,有利的,坚决去干;不利的,则坚决不能干。如果像个别人那样,不把权力用于为人民服务,而是用权力去为个人谋取私利,揩国家的“油”,占群众的“便宜”,或者压制、打击群众,那就会导致权力性质的异变,就会丧失人民公仆的称号。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的领袖,虽然位高权大,但他们都始终保持了我党、我军在过去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作风,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今天,对于我们的同志来讲,又怎能去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呢?
  三是要提倡奉献精神。共产党员应该自觉自愿地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在革命战争年代,除了投机分子以外,有哪一个人是为了索取报酬而参加共产党的?那时候入党,不但没有任何报酬,而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虽然是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但是对于共产党员来讲,应该是多做贡献,少计报酬,有时还不计较报酬。当然,我们也绝不否定以社会允许的方式取得个人生活、工作必需的物质、文化待遇。问题在于不能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能以为自己在工作中作出了一点成绩,就以此作为资本向党争地位、闹待遇,目的达不到,就怨天尤人,总觉得党和人民亏待了自己。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某些具体政策、措施还在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容易滋生损人利己、金钱至上等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而延安时期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无畏、大公无私的牺牲奉献精神,正是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锐利武器。在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员,都应该有这样的气度,当代表人民利益的某些具体政策影响个人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服从国家的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为了人民的利益,埋头苦干,勤奋工作,甘于吃亏,乐于奉献,才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总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或是解放战争的艰难岁月里,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热火朝天的日子中,都引导和激励我们党前仆后继,艰苦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我们要结合党的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要牢记党的宗旨,坚持求真务实,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2页。
  ③《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86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61页。
  ⑥同上书,第660页。
  ⑦同上书,第708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⑨同上书,第808页。
  ⑩《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4—856、877页。
  (11)同上书,第894页。
  (12)同上书,第1004页。
  (13)同上书,第1039页。
  (14)《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1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1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
  (18)同上书,第1096页。
  (19)《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20)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延安精神/黄宏主编.—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0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