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磨坊起家的王科

赵元明编


  (一) 一年前的王科
  王科,盐池县人,年五十九岁。全家五口:老婆、儿子、媳妇、孙女和本人。本来有两个儿子,因为穷的没办法维持生活,就把一个给别人入赘去做儿女婿,不算自己的儿子了。他本人给亲戚佣工,并照料门户和做饭。每月除吃饭外,只能落几元工资,不够养活家人,儿子同地主伙种地,实际等于完全替人家种:因为种子、肥料、工具、土地是人家的,结果,一年到头,除顾救他本人外,只能分到七八斗粮食供给家用。所以,一家人只有每天吃两顿,每顿最多不过三合米,喝米汤。光景是很不好的。
  (二) 十个月辛勤劳动达到丰衣足食
  去年正月,他响应党政发展生产的号召,从亲戚家里借到一合磨,没有姓口,用人力推。每天五更起床推起,一直要推到天黑,才磨二斗麦子或四斗荞麦。二斗麦子能磨五十五斤面,别家磨坊代磨麦子时,只交四十五斤,还从中搀假。他给人家代磨交四十七斤真纯好面,四斗荞麦可磨八十斤荞面。别家磨坊代磨时只交六十四斤还搀假,他交六十八斤真纯货。这样,就改变了原来人家不信任他的情况,许多机关和私人的代磨生意,就从别处转到他家,使他从冷落门户,一变而为应接不暇,生意兴隆的磨坊。这时,除了推磨,他还挑水卖,每天要卖十余担。老婆纺毛,每天纺一斤多,三月到四月,纺了七十五斤。媳妇因为手痛,有病,每天只管做饭和生豆芽。
  因为王科全家辛勤劳动,在三月二十九日,被选为劳动模范家庭,本人和老婆,被选为劳动英雄。政府奖了一个驴,一合磨,一架纺车,一百铧,一把老镢,四百元钱,还有肥皂和手巾。王科开始出名,并有了新的发展资本。
  王科得到奖品后,将借的磨还给原主,把政府奖给的磨安起来,用驴子推。每天,磨麦二斗四升,或磨荞麦六斗,本人除照顾磨坊外,卖水的生意仍旧继续,担数还比以前增加了,一天要卖到二十多担,到三十担,而卖水的价钱,每挑水比别的人少五角钱。
  五月间,将数月积蓄,用二万五千元买了一头驴,又租得五间房子,一合磨,一个碾子,每天用两个性口劳作,一个磨面,一个代人碾米。每碾一石糜子或谷子,可得五升米,二斗糠。七月间又买一头驴。于是,一个碾米,一个磨麦子,一个磨荞麦。虽然有了三个性口作生意,但他还是抽空卖水,每天卖到四十多担,端阳节那天,曾挑至六十二担,昏倒在地。
  他的儿子,今年种了十七垧地。十一垧荞麦给雹雨打坏了,只收到二斗八升。糜谷共收到四石二斗,在种地之外,还做生意:将城里的布疋、调料、肥皂、手巾等杂货,带去离城四五十里一带的乡材去销售。每隔三几天,往返一次。每次可销两万多元的货物,从中可得净利五六千元。
  现在,王科的磨坊雇两个人,一个每月工资二千五百元,一个三千元。一个管磨麦,一个管碾子,老婆和媳妇管磨荞麦。从前一无所有,现在发展到新置两架踏箩:一架风车及筛,箩,簸箕,盆,拷拷等用具。从去年三月起,不过十个月的样子,王科一家辛勤劳动获净利六千多万元。依同时市价折合,等于收获十二石麦子。全家生活,和从前也大不相同了,每天吃三顿饭,早晨米汤馒头,中午荞面、白面、米饭轮着吃,晚间又是米汤馒头。三天吃一回肉。全家每人一身新单衣,新棉衣。老婆、儿媳都缝了新被子,还买了新的铺炕毯子。老夫妇都成了老劳动英雄,王科还代表三边分区来参加延安的劳动英雄代表大会。
  (三) 勤苦公道是王科起家的根源
  别人,不论碾米、磨面,看利都比他重,还要搀假。并且一到光景好起来后,就去做自量麦谷磨碾发卖的生意去了。而他却体贴穷人,体贴公家,坚持自己比别人货真少赚方针,只给部队、机关、和磨糓少的人服务;两相比较,自量自制自卖,固然利大,但流转次数很少,整年计算起来,有闲时有忙时,平均起来,不见得怎样好,王科坚持自己的方针,不论春夏秋冬,不论刮风下雨,天天有生意,天天干不完,结果积零成总,反比自量自磨自卖好。他这种办法不是投机取巧,而是脚踏实地靠劳动获利的办法。同时,他对磨麦碾米,都是很辛勤去干的,他在磨麦之前,必先将麦中泥石拣掉、用水洗过,再用布擦;使同样的麦子,磨出的面,比别人润白好吃。碾米之前,也要拣、晒、烘、簸、并碾三次;不让米碾碎。有了性口,雇了人,还是全家人人参加劳动,早起晚睡不停息的劳动。
  (四) 王科发展生产的计划
  在劳动英雄代表大会时,王科提出他今年生产计划如下:
  (一) 磨坊照旧,不擬扩大。
  (二) 买两头牛,雇一个人,耕地四十垧。种荞麦、糜子、糓子、麻子、胡麻、燕麦等,准备打粗粮四十石(杂粮)。
  (三) 买一两头母牛,二三十只羊,繁殖牛羊。
  (四) 儿子种地,做小商贩;自己照顾磨坊;老婆和儿媳照顾磨荞麦外还要纺毛线。
  

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赵元明编.—大连: 大众书局, 194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