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水利英雄马海旺

赵元明编


  (一) 马海旺是一位老革命家
  马海旺今年六十四岁。原籍横山康渠人,光绪十八年,横山大兵荒,全家(父、母、妻、弟、妹和他自己共六人)逃迁于现住的志丹县会仓沟,那时马才十五岁,到志丹后,即给人家拦羊,年赚工资十二千文,十七岁时即与他父合力开荒并租地种了十几垧(每垧为三亩)。以后年年开荒及「过粮买地」(买地不交现价,以认高额田赋代价),到一九三五时,已有地五百多垧,自己种不完,以低租额租给别人种。内战时,马海旺任乡团总,但他却同情革命,对刘志丹同志的革命工作给了很多方便与帮助。譬如他曾帮刘志丹同志从延安买过三次武器,第一次买得马拐枪一枝、八音子手枪一枝;第二次买得六十粒冲锋子弹,上二排子长枪子弹,第三次买得长枪子弹七、八排。并利用当时吕家沟保安团的修械厂,给刘志丹同志修理坏枪三十多枝。而当一九三三年红二团南下失败,刘志丹等同志跑回陕北,到马海旺家,又得他的周旋相帮助甚大,因之马海旺可以论是一位老革命家。
  他没有念过书,现在稍识字,可以记写普通账目。全家现有四口人(妻、子、媳和他),去年种川地六垧,山地五十六垧,水地十二亩,雇一个调份子,按二、八分粮,雇一个拦羊娃,年给工资一石谷子,一个拦牛娃,工资洋一千三百元,收糜,谷等秋粮十一大石(一大石等于十八桶斗的二石七斗),稻子四大石三斗,前年有羊六十只,去年春上因害了「肺烂病」,一下子死了二十多只,现在还有三十多只羊,一犋大牛,四个小牛,两个猪。
  四〇年开生产展览会时,他得过铜质奖赏一枚。四一年选为县议员。现还任乡的仲裁员。办事很公正,去年五月间被选为劳动英雄,这次以水利劳动英雄的资格,参加了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并受到奖励。
  (二) 学会了打埧修水地
  民国十九年时,他从一位叫做赵八子的四川人那里,学得了修水利的技术,回去后,即在后仓沟马头山下面的一条梢沟里,开始修水地。那梢水沟满年四季有一条小水流,沟口上有约十多亩的一块平地,平地处顺沟往上走,约有半里路处,沟面较窄,地势又高些,他就在那里动工打坝。为了减弱洪水的冲力,地埧修成斜形的,使洪水可以顺埧墙根流出去,不至于冲坍埧墙。埧的上端脚下留一水口,这就是引水入园,做灌溉的水入口处,用木板做活塞,用水时把木板取起,水即流入;不用水时,把木板放下去,堵塞住水口,水即停入。因之即使山洪偶尔暴发,也不会侵入园子里来。
  埧是这样子修筑的:墙根用四、五个人才能够抬得动的大石条垒起,垒到离水面有一尺多高后,上边就用土打,每上四、五寸厚的一层土,就用石杵子打的结结实实,再上一层土,再打一次,如此反复打起来的一道土墙,土里边曾夹入些柴,草根,待一二年后,柴、草长了起来,根相挽结,墙便稳固了。总计墙离水面高五尺多,宽亦五尺多。因为开头就打的结实,所以直到现在墙还是好好的。在埧墙的旁面,又修了一条水沟,有七、八尺宽,五、六尺深,因之普通的山洪水,水沟都可以容得住,不会冲打埧墙。
  坝修好后,便是修地了,水地要修平,不然不能灌溉,因之高处的土就用车子推到低处塾起来,可是地的坡度很大,只得分成梯形的三段修,每段的外塄上,用土塾平后,还用铁锨打起一尺多高的土塄,以资挡住灌溉的水,然后把地都掏翻过,再磨平,不平的地方,仍把高处的土,又往低处移。但因目力不能看的很平,因之就用水测量。俗语说:『人平不如水平』。测量的办法是把水放入地内,用农具或木棍子到处试探,水深处,地即低,水浅处,地即高,如没有特别过高或过低处时,便把牛套上用磨拉平,此后就把它分成许多小畴子。
  为了修水地,十九年时曾用一元多洋买了两把镢头,一元五角洋买了二把钉耙,八角洋买了二把小铁锨,请了一个木匠打了一张木耙,花了二元多洋,这一年只修了一亩半,一方面因为四月里才开始修,另一方面是受了打埧的躭搁。二十年雇用了十九个工(每天工资洋二角),又接上修成三亩多水地,二十二年用五十多个工,又修成二亩多,二十三年又修成二亩。其后革命闹起来了,马海旺的生产更有劲了,水地修得更多了,二十六年在离旧水地一里路远的另一个地方,又打起一道埧(打法与前同),修成水地四亩,二十七年又修成五亩,历年计共修成水地十八亩多。因为自己人少种不过来,故从二十七年起,每年只种十二亩,剩下的都租给别人种了。
  (三) 学习种稻子
  马海旺把水地修好后,就种稻,稻子不和别的庄家一样,到处都种。而是先在一处种好苗子,再分开去栽的,因之在十九年时只种了二小畦子,用籽五升——因为初种,不懂得用多少才适当,总想宁叫多些,不要让不够了。据以后的经验,一亩地有一大升籽就够了——做种子的稻子先用筛子把里边的稗子筛掉,然后用一个盆放进水,把稻子倒进去泡(漂在水上面的不好的籽都要捞掉);让它在水里泡了四天以后,倒出来把籽装在筐子里,筐子底里衬了草和麻布,为避免把籽漏出去,上边盖上旧衣服,放在做饭窑的炕上,让它生芽,炕经常保持着一定程度的温暖。炕上放三天后,稻子就裂开口生出一分到二分长的芽子来了,这时就开始种,不敢让再长了,如果再长长时,一方面容易被折伤芽子,另一方面稻子失了重心,种在地里,芽子就不会朝上,长不出来。下种子的水地畦子,长,宽都有四、五尺、四周围起土塄子,把石头、树根、草根都弄净,土圪塔打碎,放进二、三寸深的水来(这个苗畦子是在稻子地附近的)。下种之前,把水搅的浑浑,成为泥糊子水,然后把泡好的稻子籽,密密匀匀的撒下去,稻子沉在水里,水裹泥土澄下去,便盖在稻子上面,这样稻子就生根,长芽出来了。另外在下种畦子的上一层地里,修好一个盛水的池子来澄淀清水,让太阳晒热,当种籽下种三、四天后,择一睛日,把种子畦里的水全部放掉,让太阳晒,吸收点暖气,芽子更容易长出土来,到日落时,就把被太阳晒热的清水池里的水,给种子的畦子里放入二、三寸深。以后天天都是这样子搞一次,凡遇没有太阳的雨天、阴天、或者天气很冷的时候,就把水放深一些——四、五寸或五、六寸——因为水深了,就是水面上冻上了冰,水底下还是较温暖的。十九年下种是在谷雨的时候,陕北的天气,这时还是很冷的,因之不这样保护,刚出土的嫩芽子,一定会被冻死的。种子种进去廿多天以后,苗子出来已有二、三寸高,就可不害怕了,因为一方面苗子已大了些,另一方面天气也暖和了起来,这时每隔五、六天晒一次,每次有时连晒三、四天,虽然苗子要经过朝、夕冷气的侵刺,但也不受甚么损失。在三十天左右时,就把鸡、鸽粪晒干碾成碎末,薄薄地撒在畦子里,这呌做『催芽』,一次嫌长的慢,又上了一次就长的更快了些。
  苗子在畦子里长上四十天左右就可以栽了,他是在三十八天上栽的,这也要看务养的好坏来决定迟早,务养的好,苗子长的大,就可以早栽,反之就要迟栽,但最多也不能迟过四十五天,所谓「稻离母,四十五」。根据他十几年的经验,下种总是在谷雨前后适当,所谓「谷雨前十日不早,后十日不迟」,而栽稻的时间,总是在芒种前后较适当。十九年五升种子的苗子固然用不完,但以后年年他总是多种一点,他说:「这并没有害处,长下些苗子就算了,近几年长出的都让别人拿去栽了。但假定短下呢?那就弄坏了。」在培苗的过程中,马海旺确宝费了很大的辛勤。一方面因为稻苗非常娇养——怕冷怕冻,又怕野鸭子吃——因之除上述那样子晒太阳,催芽外,还专门搭了一个草棚子,棚子上吊着一个铃子,铃子和人住的地方用绳子连起来,夜里不时地把铃子摇一摇,野鸭就被吓跑了。
  栽苗的时候,首先就要拔苗,拔苗是把稻苗子一丛一丛地连泥拔起来,用野草叶子一丛捆成一把,放到水里把根子上的泥洗掉,就送到稻地里去栽了。栽秧的时候,请了几个人帮忙,没有赚工资,只是一天要给吃五餐好饭,一天就栽完了(熟练手一天可栽三亩)。栽的方法,人是向后退着走,每隔六、七寸远栽一丛,一丛有五、六苗六、七苗不等。
  稻子地里从栽上苗子到收割,经常要有一、二寸深的水,水再深了稻子就不肯滋生,每月换二、三次的水,换水的办法是:首先把水都放掉,让太阳晒了两三天,把地皮晒的稍干了些,并现出些小裂缝来,就把地里的草锄掉,大草用手拔起,挽成个捆捆,然后用脚踩入泥里,让它沤烂,顶粪用,小草用脚出力踩入泥里,就不会生出来了,这也就是锄草的办法,这样换一次水,即锄一次草,使稻子没有受荒。
  「白露不勾头,割的喂老牛」,这就是说稻子到了白露的时候,就要把头勾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收成了。马海旺种的稻子,赶白露前十天,就把头勾下来了。这时就把水放掉,让太阳晒着去,等到秋分前后,就开始收割了,一亩半稻子,一天就割倒了,倒后把稻草背到场上铺开,铺平,用牛在上面不停止地来回的踏。稻子就都被踏了下来,收起来,在风地里扬净,便成净稻子。他在民国二十年收稻子五石九斗四升(种四、五亩),二十一收稻子八石一斗,稻草四千一百斤(种六、五亩),二十三年收稻子九石四斗五升(种八、五亩),二十六年收稻子十八石九斗(这年收成最好),二十七年以后,年年都是种十二亩地的稻子,去年收稻子十一石六斗一升。
  (四) 推动别人修水地
  从四一年开始,马海旺开始注意帮助别人修水利的工作,他经常向大家宣传修水利的好处,在他的技术指导或精神鼓励下,计有瓦子川的刘让、张二汉、李庆旺等三家,共修成水地三亩,窑沟河的刘林华、高永清等修成二亩,孙家沟抗属李木匠修成一亩,石猴子沟原修成四、五亩,因为埧没有打牢,前年被水冲坍了。在外乡的秦家沟、瓦子川等地,他也指导修成水地很多,总共在他指导帮助下,共修成水地六、七十亩。今年他计划再修水地二亩,因为越往上修,崖越高,土又成了夹石子土,因之今年修的这块地,每亩总得要三十多个工才成。
  

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赵元明编.—大连: 大众书局, 194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