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二节 延安精神是革命精神之结晶

延安精神研究会


  一、中国历史上的革命传统
  毛泽东说:“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还是酷爱自由,富有革命传统的民族。以汉族的历史为例,可以说明中国人民是不能忍受黑暗势力的统治的,他们每次都用革命的手段达到推翻和改造这种统治的目的。在汉族的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大小几百次的农民起义,反抗地主和贵族的黑暗统治。而多数朝代的更换,都是由于农民起义的力量才能得到成功的。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所以,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①
  在周秦以来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历代的农民,就是在这种封建的经济剥削和封建的政治压迫之下,过着贫穷困苦的奴隶式的生活。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对地主阶级的统治。从秦朝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起,中经汉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巾,隋朝的李密、窦建德,唐朝的王仙芝、黄巢,宋朝的宋江、方腊,元朝的朱元璋,明朝的李自成,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国,总计大小数百次起义,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众所周知,历史上著名的李自成起义就是从这块黄土地上开始的。
  明朝末年,陕北连年荒旱,地无收,人相食,农民实在生活不下去了。1627年,白水农民王二和郑彦夫率众数百,杀知县,劫牢狱,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明崇祯元年(1628年),安塞农民高迎祥起义,号称闯王。这一年在陕北举起义旗的还有:府谷的王嘉胤,子洲的张存孟(号不沾泯),宜川的苗美(号混天王),延川的王自用和绥德的王左桂。次年相继起义的有洛川的李志柴,志丹的神一元、神一魁,清涧的点灯子赵胜。
  李自成,陕北米脂人,幼年当过驿卒,放过羊。1629年起义后初在王左桂部。王失败被杀后改投不沾泯张存孟部。1631年,不沾泯在佳县战败,其部尽归李自成。起义转战入山西后,李自成投奔高迎祥部。高封李为闯将。这时各路起义军会合山西,编成三十六营,由分散开始走向联合。
  张献忠,延安卫柳村涧(今定边县东)人,和李自成同出生于1606年。1630年10月在米脂起义,自立一军,号称八大王。1643年,张献忠连下黄州、汉阳、武昌,称大西王,改武昌为天授府,开始建立官制。不久,张献忠放弃武昌南下,攻克岳州,占领长沙,发布“钱粮三年免征”之令,甚得人民拥护。不出数月,湖广南部、江西中部、福建西部及广东、广西的北部,尽为张献忠所占。1644年正月,他率军入川,克重庆,破成都,四川各州县大都收归所有。十一月,张献忠在成都正式建都,国改大西,改元大顺,称大西王。
  闯王李自成在陕北转战数年,占西川(子州),克绥德,攻安定,夺延川,所向披靡。1636年5月,安定一仗,全歼明军三千,斩明延绥总兵俞书羽霄于阵前,起义军声威大震。7月,高迎祥在关中牺牲后,李自成被推为闯王。1640年秋后,李自成率领五十骑人马,经湖广郧阳到了河南,从此局面大为改观。这时河南正在闹饥荒,饥民从者如流,又有河南杞县诸生李岩及卢氏举人牛金星等来归。在李岩的帮助下,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用以鼓舞和号召群众,农民军很快发展到五十万人,甚至号称百万。这时明军曾连续几次集兵往河南会战,企图把李自成消灭,但都被李自成所打败。李自成消灭了明军不下几十万人,遂占有河南全省之地。之后又统兵南进湖广,占领湖广北部各州县,在襄阳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军政制度。
  1664年夏,李自成大会诸将议兵所向,决定先将关中为基地,然后攻占山西,进捣北京。于是李自成亲率大军西征,十月破潼关,十一月克西安,占领今陕西省,并分兵取得今宁夏银川及甘肃兰州、武威、张掖等地。1644年正月在西安大建置,以西安为西京,国号大顺,改元永昌,进一步扩大了政权组织。这时李自成的兵力,凡步兵四十万,马兵六十万。二月从西安出发,渡黄河东入山西,对明朝进行最后的冲击。二月破太原,三月破宁武,继下大同、宣府、居庸关等地,三月十六日入昌平,十七日进围北京,十九日攻克北京,登上皇帝宝座。明朝在李自成和张献忠两大主力军的农民革命中灭亡了。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罕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的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后来,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但是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戌戍政变、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这些传统革命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也为中国现代革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井岗山革命精神
  在现代,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中国几千年革命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它所表现出的革命精神是那样的丰富、坚定和永恒。让我们还是从革命的摇篮井岗山说起吧!
  井岗山革命根据地位于罗霄山脉中段,跨湘赣两省边界,范围所及有莲花、永新、宁冈、遂州、酃县、茶陵六县。这里距大城市较远,是国民党反动派势力较弱的地区,具有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许多有利条件。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的中段,最利于我们的军事割据。北段地势不如中段可进可守,又太迫近了大的政治都会……南段地势较北段好,但群众基础不如中段,政治上及于湘赣两省的影响也小些,不如中段一举一动可以影响两省。这里有开展革命游击战争的有利地形。境内的井岗山地势极为险要,还有九陇山,也是边界的重要屏障,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边界各县盛产稻谷、油、茶,有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可以提供足够的经济给养,具有军事割据和积蓄、发展革命力量的有利条件。
  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其意义决不限于边界数县,这种割据在湘鄂赣三省工农暴动夺取三省政权的过程中是有很大意义的。秋收起义后,毛泽东亲自率领起义部队上了井岗山,后来同朱德、陈毅率领的八一起义和湘南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会师,创立了中国革命的第一块根据地——井岗山。毛主席说,李自成之所以失败,一个原因就是没有稳固的根据地。井岗山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一九二七年九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开辟了井岗山为中心的湘赣边界根据地,挺进赣南,闽西为止,先后经历了一年零三个月的艰苦岁月。在井岗山革命摇篮里诞生了伟大的井岗山革命精神。
  什么是井岗山革命精神呢?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江西革命根据地时说,虽然我们今天不再象井岗山斗争时那样,每天吃红米饭、南瓜汤了,但光荣的井岗山革命传统一天也不能丢。井岗山斗争时,革命先辈是靠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取得胜利,今天我们也要象战争年代一样自力更生,锐意进取。他还说,井岗山革命的星星之火所以能燃遍全国,走向胜利,就在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始终不渝的信念。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必须具有这种理想和信念,这就需要学习井岗山的光荣传统。
  可见,井岗山革命精神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精神。简称“星火燎原”精神。这是一种理想和信念精神。毛泽东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们如果没有精神,就会成行尸走肉,空有臭皮囊。所以,信念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的核心。通俗地说是人的主心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岗山革命斗争是在敌强我弱,全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的情况下进行的。正象毛泽东说的:“在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③从客观来看,反动派的风暴和黑暗压迫随时都有扑灭这微不足道的星星之火。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革命党人没有一种星火必能燎原的信念,坚信光明就会到来的理想,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所以,信仰问题是人活着的根。一个人如果缺少对最高理想的终极关怀,缺少使命感、献身精神和自信心就将一事无成。在井岗山,有人就发出了“红旗到底打到多久?”的论调,其实质是对中国革命失去信心的右倾悲观思想。到了今天,什么共产主义“渺茫论”、社会主义“失败论”仍然在一些人头脑里存在,也是对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思想。不克服这种思想,不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信念,社会主义建设就不能取得胜利。
  第二,“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实质是一种开创精神。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上,从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都是通过城市的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在党内也有一些人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坚持“城市中心论”。毛泽东同志具有革命的开创精神,没有把革命的理论当作教条,注重从实际出发,深刻分析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提出了通过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井岗山道路。党内不少人反对毛泽东的正确理论,诬蔑这是“农民意识”,“保守主义”等等。
  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和井岗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本本里找不到的。这是无产阶级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的创造性贡献。所以,开创精神是井岗山精神的根本内容,这种精神在今天也具有实际意义。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了,实际上是不断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色,摆脱照搬外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模式的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一问题就更加明确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党的革命传统精神,特别是开创精神的继续。
  第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一种拼搏精神。井岗山根据地,由于处在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中,物质条件非常艰苦,毛泽东说:“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有时真是到了极度。”④永新、宁冈两县没有盐吃,布匹、药材完全断绝,其他更不必说。冬天,有了棉花,缺布匹,士兵穿两层单衣,战士们没有棉被就盖稻草,红军没有军饷,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每天吃的是粗糙的红米和没盐没油的南瓜汤,有时连红米南瓜也吃不到,就靠野菜充饥。毛泽东带头吃苦菜,和战士同穿粗布衣,同吃红米饭。这样艰苦的条件大家不叫苦,不怕苦,始终充满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当时流传着两首红色歌谣:
  红米饭,南瓜汤,
  秋茄子,味好香;
  餐餐吃得精打光。
  干稻草来软又黄,
  金丝被儿盖身上;
  不怕北风和大雪,
  暖暖和和入梦乡。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毛泽东亲自领导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上山采药办起了医院;没有食盐,用老墙土熬硝盐;没有布匹,自己种棉花,纺纱织布;没有兵工厂,自己用土办法修理枪支,制造梭镖、大刀和单响枪。还办被服厂,自己染制、生产军服。就是靠这种创业精神我党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革命的胜利。除此之外,井岗山精神还包括坚持党的领导、民主精神和纪律观念等。总之,革命精神在这革命的摇篮开始成熟了。
  三、长征精神
  《西行漫记》的作者赞扬说,长征这是一部英雄史诗,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是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之一。“长征的路线共达一万八千零八十八里,——大约横贯美洲大陆距离的两倍,——整个旅程是步行的,有些是世界上最难通行的小道,大多数无法通过车辆轱辘,还有亚洲最多的山峰和最大的河流。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正如毛泽东《长征》诗中所歌颂的那样: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九三四年十月,由于王明路线的危害,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红军第一方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长征。长征初期,王明由军事上的冒险主义变成了右倾逃跑主义,从江西出发的八万人不到三个月就减少到三万多人,面临着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处境十分险恶。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中央红军忽南忽北,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两占遵义,赢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接着,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越过六盘山,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九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和陕北红军、红二十五军胜利会师。
  长征精神是什么?红军靠什么力量完成了这一个震撼世界的伟大创举呢?通常我们说,“要说苦不苦,想想二万五”。长征所遇到的困难是世界人类史上罕见的,中国红军英雄们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有敌人重兵追杀,一方面自然条件险恶。大雪山是终年积雪,海拔四千多米,高耸入云,空气稀薄,有时飞沙走石,连人马也能吹倒,不少同志脚冻僵了,鞋袜跟肉粘在一起。草地上杂草丛生,遍地沼泽,沟岔纵横,许多同志被陷入泥团而牺牲。饥饿和疾病时时折磨着人们,死神随时都在浸吞着我们的战士。部队没粮,吃野菜,杀乘骑,甚至连头蹄烧着吃,把皮割下来,切成一根一根的皮条,放在火上烤了吃。多少战士宝贵的生命被夺走。但是就是在这种非常时期,红军干部和战士互相关心,同甘共苦,生死与共,一直坚持到胜利。那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那种对革命无限忠诚,对理想充满信心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伟大信念,都是多么伟大而崇高。一位外国学者曾认为长征的心理意义就在于它使共产党人相信只要有坚强意志就一定会成功,只要吃苦就能胜利,不过他从此错误得出这种革命精神是“苦行主义”、“唯意志主义”。
  那么,长征的意义是什么?毛泽东高度评价说:“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天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上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横跨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撒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⑤
  在毛泽东这篇伟大的著作中,字里行间,处处闪耀着长征精神的光辉。“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宁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不言而喻,作为诞生在这块圣地上的延安精神顺理成章是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之汇流。
  注:
  ①《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586页
  ②《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588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56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69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136页
  

时代的精神支柱—延安精神概论/延安精神研究会编.—延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