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三节 延安精神科学体系的初步构想

延安精神研究会


  对延安精神,人们说些赞美的话,喊几句发扬的口号都很容易,讲几个过去动人的故事也不难。但真正要以科学的态度深入地研究延安精神,那就不容易了。这需要长时间地刻苦钻研,需要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然后再看有无点新的发现和收获。我们学习和研究延安精神才刚刚开始,在头脑中形成的只是一个粗略的框架,可以说只是个混沌的轮廓。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竭尽全力想使其上升为一个较为清晰的初步提纲。
  一、延安精神的产生
  这一部分包括延安精神产生的历史条件,文化渊源。落脚点是延安精神的科学体系。中心线索是延安精神从何而来。可以说是延安精神的发生学考察。这一部分由三方面内容构成,其逻辑结构是这样的:
  首先是延安精神的科学含义。其中心分析延安精神的社会历史条件,说明延安精神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延安是延安精神的诞生地,所以一开头需要概括地介绍一下延安的一般情况。包括延安悠久的历史文化,对作为中国革命圣地的延安作了简要的追溯和叙述。这两方面从远古到现在对把延安精神作为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来理解都有一定的论证意义。延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的古老圣地,这在历史文化上有奠基的意义。另一方面,延安作为革命圣地它不只是延安,还是那个时代中国的“红色首都”,因此,延安就代表中国。这样,不仅延安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广义地说,中国是延安精神的真正诞生地。
  最后以“延安,延安精神的发祥地”为题较详细地分析了延安精神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它的形成的标志。接着,谈延安精神的科学含义,简要地说就是弄清“延安精神是什么?”或者叫做给延安精神下定义。对延安精神下一个科学的定义是难乎其难,这是因为延安精神的内容博大精深,我们又没有深入地研究,学术界对此又颇有争论,所以,短期还很难一下子揭示这一概念的准确内涵。鉴于此,我们采取整理诸家之说,然后经过一定的抽象加工,最后得出一个简要的结论。如果宽容一点的话,也算是一个定义: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汇流的中国精神。这一定义简明,概括性强,适应性大。以往有关延安精神的定义我们认为基本上是一些词语说明,严格来说是名词解说,不是定义。当然我们这个定义未必科学,还需要推敲、修改。
  正因为定义本身的缺陷,我们又谈了延安精神的特点,以便从其特点入手再来从另一个视角了解一下延安精神是什么。这就是第二节的内容。第一节如果从纵的方面追溯了延安精神的产生的话,那么第二节就是从横的方面来揭示延安精神的内涵的。而第三节中心是阐述延安精神的地位和意义,并说明为什么要研究宣传延安精神以及如何研究延安精神这一主题。这就是第一章的谋篇意图和基本框架。总之,第一章具有绪论的性质,是这本书开头的话。
  其次,是从更广的视野来全方位地考察延安精神的历史文化渊源。因为在传统观念里,人们对延安精神理解得很狭窄。这种狭隘是指把其只理解成延安那个时代的,其实只有十三年。二是把其只理解为共产党人的一种革命精神。这种理解只能得出结论说,延安精神的产生是历史的偶然现象,其意义只适用延安那个地方或那个时代。
  针对这种认识,我们试图把延安精神放在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交叉点上进行一次深层次的透视,从而想揭示延安精神本质上是土长土生的博大精深的中国精神。所以其结构是,第一,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之升华。从远古神话,传统哲学到劳动人民的美德诸方面作了分析。第二,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结晶。指出中国历代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如何汇入延安精神的大海。第三,延安精神是我们时代精神的显现。一些人认为延安精神过时了,其实延安精神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民族精神。总之,这一部分可以看作是“延安精神”发生定义的展开和具体化阐述。
  最后,是延安精神的科学体系。任何一门科学真要成为科学,当然有它的逻辑体系。也就是说要建立“延安精神学”并不容易,不是把一大堆材料堆积起来,东拉西扯一番就算大功告成了。延安精神作为科学来研究就不能把那时的革命故事汇集起来就算了事,也不能夸夸其谈写一些人人皆知的空头理论。正因为我们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总希望既做到有所深入的研究,从这些历史材料中拖出延安精神的深层结构。又做到毛泽东所说的新鲜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这太难了,但我们想尽力而为。
  延安精神的科学体系如何建构?根据何在?我们设想,先分析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科学论述,作为探讨体系的指导思想。因为他们革命了一辈子,大多是“老延安”,亲自培育了延安精神,又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以,他们的经典论述无疑对延安精神认识得比别人更深刻,概括得更科学。因而对其体系的建设就更有价值。接着具体论证了延安精神的科学体系的逻辑结构,阐明了延安精神的核心。因为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还很难写出一本高水平的延安精神科学体系的专著。所以,我们在这里先设计一个延安精神科学体系的试行模式,也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延安精神科学体系的大纲。
  二、延安精神的内容
  这一部分由四项构成其基本框架。中心阐明延安精神是什么?具体从延安精神的政治魂灵、理论基础、实质核心、根本特征诸方展开。实际是延安精神最基本的四个方面。
  第一,延安精神是坚信共产主义的革命精神。延安精神在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和边区人民在延安时期形成的一种无产阶级革命精神。而进行无产阶级革命首先要有明确的革命目标,同时也要明白革命到底是为了什么,即革命的目的。革命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一政治方向一则要正确,所谓正确也就是这一目标的确定必须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和客观基础。而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就科学地揭示了共产主义最终理想,社会的必然性和发展规律。这就是政治方向的正确性、科学性。
  另一方面,政治方向要有坚定性,反之,动摇不定,忽左忽右,那么,革命就不能到达预期的目的地。这是所谓政治方向的坚定正确性。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还要正确的政党来领导才能达到,这个政党必须是马克思主义武装的政党,联系群众的政党。此外还必须有正确的道路才能通向正确的政治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成为通向共产主义的桥梁。这是从客观上说的。那么从主观方面看,革命需要人去干,作为革命者就必须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信仰、理想在革命中的政治表现,可以说是一种政治信念。
  第二,延安精神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的唯物主义,它同主观主义是对立的两条认识路线和思想方法。它直接解决的不是世界本原问题,而是实际工作中的思想路线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是长期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体说来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础和核心。这一思想的真正成熟是在延安时期,特别是经过延安整风运动,系统地批判了教条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才深入人心,并通过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随着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才得以真正确立。
  “实事求是”是一种什么精神呢?以往大多数人从纯哲学上来理解,有的从唯物论认识论,有从辩证法,也有从历史观方面来理解的。我们认为“实事求是”确实有它的哲学基础,但主要特色是一种求实精神求是精神。一方面它反对空谈和瞎说,注重客观实际。另一方面它反对自以为是,注重调查研究。正如毛泽东所说的“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惟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等623页)“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毛泽东选集》第793页)可见,“实事求是”是一种严肃的战斗的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具体表现在思想态度、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诸方面,不仅是一种态度而且是一种作风。正因为如此,求实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理论基础。
  第三,延安精神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人民本来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主人。但是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所以,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作为社会主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在过去的革命斗争中,党虽然实现着为人民服务的主张,但在理论上明确提出来这个问题是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地位》中指出:“共产党员在民众运动中,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毛泽东选集》第488页)“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在七大政治报告中,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一般要求人们要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利益而工作。这当然反映党的性质,但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一种工作作风,或许被理解为一种价值观。意思是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为人民而死,因为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所以“为人民服务”是一种服务精神和道德精神。其实,这些都是一些具体的表现形态,我们认为更深层的是一种民主精神。只有把人民永远当作主人,那么“公仆”意识才可能树立起来,才能全心全意地献身于人民,把人民看成“上帝”。反之,就可能半心半意,三心二意甚至变成官僚主义的政客。
  第四,延安精神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因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根本特征。我们知道,延安精神作为无产阶级彻底革命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革命,革命是一种实践活动。所以,关键是“做”。这样,埋头苦干、艰苦奋斗就十分重要了,只说不做只是一种空头精神、软弱的精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说:“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
  另一方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自信、自强的自主精神。毛泽东指出:“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并不孤立,全世界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国家和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但是我们强调自力更生,我们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一切中国反动派。”①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可见,“自力更生”是一种自己决定自己、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精神。是一种真正做主人、争取解放和自由的精神。
  在延安时期,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做了很多事情。其中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就是一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凯歌。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我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胜利地渡过了难关。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艰苦朴素的光辉榜样。所以,这一节从三方面阐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它是一种主体创造精神,同奴隶思想、教条主义相对立,也是一种开拓型创业精神。
  三、延安精神的发展
  这部分由三方面构成,其中心是延安精神向何处去。延安精神产生和形成于延安时期,但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之大成它有永恒的价值,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得到发扬和光大,并将走向未来。
  首先讲延安精神的历史发展。建国以来延安精神在祖国大地上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发展。一方面表现在我们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另一方面,延安精神具体化为许多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其中最典型的,其一,是大庆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献身”。它具体表现为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以实际行动为中国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无所畏惧,勇挑重担,靠自己双手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一丝不苟、讲求科学,“三老四严”,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忘我劳动,为国家分担困难,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其二,雷锋精神。雷锋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精神集中表现了我们时代的精神。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是雷锋精神的集中表现。其三,焦裕禄精神。焦裕禄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亲自调查研究的实干精神,时时处处关心群众、为群众分忧解难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困难面前是英雄,敢于同天抗,同灾斗的艰苦创业精神。这是焦裕禄精神的集中表现。除此之外,还有南京路上好八连“艰苦朴素”的精神,女排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向世界排坛攀登的精神。这些都是延安精神的延伸和光大。
  其次,延安精神的时代意义。在九十年代的今天,延安精神是否还有其现实意义。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江泽民同志来延安时指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没有过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要发扬延安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离不开延安精神。否则我们的社会主义就很难建成。”延安精神作为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作为我们时代的精神它在当代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效应。第一,廉政建设效应。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国家。所以,党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应该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做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人民的老爷。但是,这几年来,党风、官风和社会风气不正,官僚主义和各种腐败现象出现。这些实质上是背叛了延安精神。第二,经济建设功能,毛泽东说:“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第三,道德建设功能。延安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非常好,社会风气也非常好。毛泽东当时说是十没有。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娟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困难财。第四,心理建设功能。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一种高尚的健康的精神寄托,没有真正人的精神,那么,这个民族就必然不思进取,萎靡不振,走向沉沦。延安精神的总体效应就在于它代表了自信、自立、自强、自尊的中国主体人格,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深层结构和动力。
  最后,延安精神的永恒价值。那么,延安精神作为我党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否有永恒的价值。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但发展是连续的,是一个过程。所以,延安精神是变化的,不是静止的、僵化的,而“延安精神过时论”在方法论上的错误:一是从表面看问题。在这些人看来,延安精神就是指当年那些具体事例和做法。如纺线线、吃小米、住土窑洞等等。今天,不需要这样做了,所以,延安精神过时了。二是静止地看问题。没有看到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的实质性发展,不去揭示延安精神的规律性和本质,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总之,这些“过时论”的观点其实质是对延安精神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而是一些片面的、肤浅的、错误的认识。有些是认识上的误解,有些是政治上的诽谤。
  通过对这些错误观点的反驳,就从另一方面论证了延安精神的永恒价值。目前流行的观点大体有三。其一,认为延安精神是一种安贫乐道的禁欲主义和苦行主义。这种观点中心是把延安精神归结为一个“苦”字,甚至认为这是“越穷越光荣、越穷越革命”的落后思想。二、认为延安精神是一种愚昧的英雄主义和极左的唯意志论。把延安精神所包含的那种革命热情、拼命精神、牺牲精神等同于哥儿们的江湖义气和亡命之徒的献身精神。其三,认为延安精神是一种山沟里土生土长的落后意识和小农封闭心态。甚至认为它同现时代的开放精神,时代精神格格不入。这些观点的错误在于抓住一点表面现象,以偏概全,从而歪曲延安精神的实质。所以,宣传研究延安精神就必须澄清是非,让延安精神永照千秋。
  总之,延安精神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理论解释体系。本书从延安精神从何而来开篇,以延安精神何处去而结束。中心阐述了延安精神是什么的问题。史料和观点统一,历史和现实结合。注意观点的系统性、科学性,又注意表述的生动性、可读性。为延安精神的研究抛砖引玉。
  注:
  ①《毛泽东选集》第1030页
  

时代的精神支柱—延安精神概论/延安精神研究会编.—延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