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三编 第十一章 一代共产党人对延安精神的实践

罗忠敏,崔岩主编


  延安时期的一代共产党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继承发扬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热血,在同日本帝国主义,同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凯歌。是他们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凝结成了不朽的延安精神,昭示和哺育着一代代后来人。
  一、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精神
  “四·八”烈士王若飞,因叛徒出卖,从1931年10月到1937年5月在敌人的监狱里渡过了六年的时间。尽管敌人施用了各种手段:严刑拷打、百般利诱、甚至押赴刑场假枪毙,都不能磨灭他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坚强意志。他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王若飞讲:我生为真理而生,死为真理而死。我能为真理,为广大劳动人民而死,这是最大的光荣。出狱后,他先后担任陕甘宁边区党委宣传部长、八路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秘书长。这期间,他为党、为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三次赴重庆谈判,表现了杰出的外交才能。
  新四军军长叶挺被捕后,蒋介石用尽了各种手段威胁利诱,软硬兼施,曾多次派人送钱送物感化他,但丝毫未能动摇叶挺的革命意志。他不仅拒绝了蒋介石的一切“恩赐”,而且谢绝了国民党中一切同学旧友的个人馈赠,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风亮节。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写成的《囚歌》,正是他英雄形象的化身。当1946年3月出狱的第一天,有记者问他出狱后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他毅然回答: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天后,党中央批准他为中共党员。他曾对妻子讲:马列主义给了我理想和信念,党组织不断给我教育和帮助,使我认识到一个真理:只有马列主义才能救中国。党走的路,就是我走的路,我个人是渺小的,除了为人民、为最广大劳苦人民服务,还能有什么!这铿锵有力的话语,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崇高正气。
  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化身——张思德,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入伍后便投入了激烈的战斗。在长征途中,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他都会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在右腿中弹的情况下,仍坚持冲入敌阵,刺死敌人射手,一人缴获两挺机枪。为使大家安全走出草地,他冒着生命危险为大家“尝百草”,并为此中过毒。在横渡葛曲河时,有人不小心落水,他不加思索地跳下去,从旋涡中奋力救出了自己的战友。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组织上考虑他几次负伤,让他到荣誉军人学校去治疗、休养,而他到那里后扫院子、刷便盆、背伤员上厕所、为伤员洗衣服等,主动帮助护理员料理一切事务。在任中央军委警卫营的通信班长时,凡是天气恶劣,道路坎坷泥泞或路途较远的地方,他都是自己去。在生活上,张思德也是处处关心别人,鞋子不够穿,他就利用休息时间为大家打草鞋;饭不够吃,他就利用休息时间去挖野菜、采野果,交给伙房。每次开饭,为让同志们多吃一口,他总是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搁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开水。
  在带领一个班上山执行烧炭任务中,张思德处处干在前头。砍树,别人一天砍十七、八棵,他砍二十多棵。出窑是最紧张的、最累的时候,窑里温度很高,稍慢一点,风一吹,整窑炭就会着火,化为灰烬。每逢出窑,他总是抢先进窑,最后一个出窑。下山送炭时,别人背一包,他总是背两包。1944年春,张思德主动报名到安塞县垦荒种地。不久,组织上派他带队去石峡谷山中烧炭。9月5日中午时分,眼看一孔炭窑就要挖成,张思德和另一战士小白正在修整窑壁,顶上突然掉下几片碎土。“快出去,有危险!”张思德大喊一声,随即一把将身边的小白推出窑口。就在这时,只听“轰隆”一声,二米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小白在窑口被压着半截身子,张思德整个身体被埋在里面了,为人民的利益,为战友的安全,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张思德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还有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来到延安,来到八路军所在的抗日前线,以其精湛的医术,满腔的热忱,救活了无数名八路军的伤病员,却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为此,毛泽东写了《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白求恩的精神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王若飞、叶挺、张思德、白求恩以及千千万万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共产党人的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平凡岗位上的劳动模范
  为了全面建设边区,战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共产党人,忠于革命,精于业务,勤于学习,善于创造,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特等模范李树槐,是朱总司令的卫士长,他忠于职守,为保卫朱总司令多次立功。每当朱德亲临战场时,他始终守卫在身旁,寸步不离,一遇险情即以自己的身体来掩护。他怕朱总太劳累,常劝朱总利用空隙时间休息,而自己却常常通宵不眠。在晋东南的一次反扫荡中,他竟连续三天三夜未合眼。他虽是卫士长,但从不顾个人安危,主动承担警卫工作中最艰苦的任务。朱总每到一地,他都亲自观察地形,及时了解掌握敌情,对警卫工作进行周密布置,不仅经常巡查周围岗哨,而且夜间还亲自参加守卫值班。朱总乘坐卡车时,他让其他警卫员坐在车厢内,自己则站在车前驾驶室门旁,饱吸风尘,一丝不苟地守卫着朱总司令。
  一次,朱总到一所抗日军政学校做报告,有个被日寇收买的勤务员在茶壶里放了毒药,然后提到讲桌上,请朱总喝,企图谋害他。但李树槐早有戒备,他机智地为朱总准备了一壶开水,亲自将桌上的茶水换下来,使朱总免遭毒手。后来,那壶水被四个不知内情的同志分喝了,结果都中了毒,经紧急抢救方脱险。李树槐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朱总日常需要的食品,他总是亲自筹集,细心检验,如发现可疑食品,自己先尝一尝,然后再请朱总食用。
  李树槐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没有名誉地位观念,和他一起参加红军的同志都提升了职务,而他对长期从事警卫工作毫无怨言。正是有像李树槐这样的忠心耿耿,忠于职守的警卫战士,才有中央首长的安全,才能保障党和军队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新闻战线上,延安《解放日报》社的编辑吴冷西的事迹是当年人所共知的。他看到日本帝国主义一面对我根据地实行野蛮残酷的“三光”政策,一面在新闻广播和报纸上攻击共产党,宣传什么“日中亲善”等,便提出利用我们的新闻工具对日寇进行反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即用敌人的谎言及其罪恶行径加以揭露驳斥,大大提高了新闻宣传的战斗力。
  报社的编辑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冬季的陕北异常寒冷,上夜班和早班的人,冻得实在难熬。但吴冷西在编报时曾经连续早晨上班三个礼拜,编完了报,又到印刷厂看校样,两三个人做的事情,吴冷西一个人便一声不响地做了。有时因工作时间过长,眼睛发红了,别人劝他歇歇,他只是微微一笑,仍埋头工作。
  吴冷西不仅对工作认真负责,刻苦耐劳,且而为人真诚热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处处关心爱护同志,把别人的难处视为自己的困难,千方百计地帮助一些同志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难题。所以大家称他是“一匹精力饱满的战马,成日在战场上奔驰。”
  中央警卫团有个模范排,排里有劳动英雄十三名,人称“状元排”。排长计应昌保卫中央首长立过功,曾获得战斗英雄光荣称号。他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总是吃苦在前,身先士卒,处处做表率。他们驻大台沟村的一年,参加生产劳动250天。他从未睡过午觉,天天写日记,安排战士们的生产和生活,晚上睡觉时常不脱衣服,一会儿察看岗哨,一会儿为战士理床盖被,早晨又去帮助炊事员做饭、烧水。他爱护战士亲如兄弟,为给大家改善伙食,他一天来回跑120里路去担蔬菜。他挑担上山为战士们送开水,水少时,自己一口也不肯喝。他把公家发的新鞋子、新衣服分给战士,自己穿破旧的。战士们看到排长处处带头,比大家的生活更艰苦,很受感动,对工作都抢着干,对困难都争着上。这个排在完成警卫、军训任务外,还办了两个农场,共耕种土地1779.19亩,连同副业生产共收获粮食(折合小米)352.97石,可供近200人一年的吃粮。他们开荒的速度快,质量也好,每人每天平均开荒二亩多。
  这个排里有一个特等劳动模范杜林森,创造了一天开荒6.35亩的惊人成绩。1944年,他一人开荒地90.5亩。
  当年的陕甘宁边区,在党中央、毛主席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领导身先士卒的作用下,劳动模范层出不穷,除上边所列之外,还有:烧炭英雄吴国俊,捞纸能手王国初,特等纺织能手杜河堤,模范会计员聂长林,种菜能手姬仲飞,等等。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英雄,集中代表了延安时期一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
  三、廉洁奉公,艰苦奋斗
  延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下,大家节衣缩食,勤俭办事,充分体现了革命者艰苦奋斗的本色。
  王稼祥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战斗中,腹部受了重伤,弹片打进右侧肚子里长期未愈。按中央组织部的规定,凡一等残废军人每月发给残废金30元,可王稼祥却坚决不要。他说:我的生活和陕北贫穷的老百姓相比好多了,可以把这些钱省下来给有困难的同志嘛!由于王稼祥的伤势时常复发,再加工作很劳累,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军委后勤供给部批准他的伙食费可以实报实销,但他仍是每餐一菜一汤,很少吃肉,每月报伙食费,他都要亲自过问详细情况,绝不准超过伙食标准。
  “彭总罢宴”的故事很多。一次,彭德怀到太行山区八路军某连检查工作,当时部队生活很苦,连队干部想给他弄点好吃的东西。于是,司务长从柳梢上捋点树叶当馅,把高梁面里加点榆皮面当皮,包了100多个饺子,准备给彭总和警卫员吃。彭总见了后,问连里干部,战士吃什么?连干部照实说了。彭总严肃地说:“为什么要给我单做呢?我到连队里来,应该和战士一样,战士吃什么,我就吃什么。”说完,就叫连干部把战士集合起来,当面把饺子分给战士尝尝,他和战士一样吃窝窝头。
  在转战陕北的过程中,部队爬山越岭,行军打仗,很费鞋子。可彭总穿的那双布鞋,八九个月中一直没有换过。春天,鞋前头磨破了,两个大姆脚趾都要露出来了,走起路来,沙土直往里灌。警卫员要给他换一双新的,他风趣地说:“穿着露脚趾头的鞋通风凉快,不长脚气,好处多着呢,换它干啥。秋天,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彭总的鞋底又磨穿了个洞,走起路来鞋里就灌满了泥水。警卫员又要给他换,他却说:“鞋底穿了个洞又一条好处,里边存不住泥水,走起路来方便。”冬天,大雪纷飞,可彭总还是穿着那双破布鞋,坚持不换,说:“运来的东西不多,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行军打仗,没有鞋穿怎么行啊!”
  在延安,彭总的廉洁作风是出了名的,从不搞一点特殊。一件棉大衣穿了七、八年,补了三四个补钉,两处露出棉花。司务长拿着一件新大衣让他换,他就是不换,说:“你们调查一下驻地老百姓的棉衣穿几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嘛!现在是战时经济困难时期,军民要同甘共苦,才能团结一致,坚持长期革命战争。你看,我穿着棉衣棉裤,还有一件棉大衣,比老百姓和战士好一倍,你说对吗?”
  当年的中央党校,集中了大批党的高、中级干部,在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们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边学习,一边生产,自己动手解决衣、食、住、用等问题。他们开办了农场、手工工厂、作坊、运输队、骡马店、供销合作社等。学员和职工毫无例外地都要参加生产劳动,每人还配备一架纺车,利用业余时间纺线。他们不仅生产自给绝大部分粮食、蔬菜和油肉,而且自己挖窑洞、建房子。开始没有床铺,就割草晒干铺在窑内睡觉;没有炭火盆,就用砖石垒土火盆;没有桌椅,就自制小木板凳,把笔记本放在膝盖上记笔记。为了节约纸张,常常先用铅笔写,再用蘸水笔写,这样一个本可用两次。在1943年,他们苦干了一百天,建起一座可容纳2600多人的中央党校大礼堂。毛泽东为礼堂题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成为全体学员和职工的座右铭。
  王家坪抢种队,是一支冲锋陷阵的突击队。他们当中有高级作战参谋,有久经沙场的领导干部,还有机关商店的“买卖人”,在春耕大忙季节都成了开荒种田的“庄稼人”。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罗瑞卿,不仅能率军打仗,而且带领学员出色地完成了生产自给任务。
  由于一代共产党人的廉洁奉公,艰苦奋斗,使根据地得以存在和发展,抗日民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四、严格要求自己,勇于自我批评
  贺龙是延安时期联防司令部司令员,兼管财经方面的工作。一次,他召开会议解决两个大干部在工作中闹矛盾的问题。在会上,双方各自都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和问题之所在。当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展开讨论后,大家都觉得问题越谈越多、越复杂。其实,并不是什么原则问题,只不过是相互之间有意见,各不相让,使问题不好处理。最后,贺龙讲话了,他说:“你们双方谈的都是自己对,对方不对,而且是自己一切都对,对方却一无是处。你们两个都是我领导的,现在发生了问题,这首先是我的责任,我应该对你们双方负责。事实上,这只能说明我不好,我有责任。”这么一讲,闹意见的双方都坐不住了,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会议的决定,使问题顺利地解决。这正是毛泽东曾指示的,工作中发生了问题,领导首先应多负责任。贺老总在自己的实践中身体力行了。
  彭德怀要求别人严,要求自己更严。他的自我批评精神,比起批评别人来还要令人感动。他常说:“‘吾日三省吾身’,究竟做到了没有,我不知道。不过,一个古人都能这样要求自己,我们是共产党人,应该比古人高明些吧!我是一月一省吾身。不管工作怎样忙,每月总要抽出半天时间把自己做过的事认真地检讨一番,看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以便少犯错误或不犯严重错误。”
  1947年6月的一天,炊事员上集市去买菜,看到新鲜的黄瓜,就请示管理科长同意买了20条黄瓜,用围裙包着,高高兴兴回来,正巧让彭总碰上了。当彭总听说两千块(边币)一根时,没说什么,气呼呼地走了。第二天,是党的生日,彭德怀在干部会上专门讲了我军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讲着讲着,他作开了自我批评,说:“大家都说我彭德怀艰苦朴素。其实呀,名不符实!我昨天一下子就买了20根黄瓜。一根两千块,20根四万块。我一下就化掉四万块钱啊!战士们能吃到黄瓜吗?吃不到。老百姓舍得吃黄瓜吗?舍不得。那我们这些人就应当吃吗?战争打得这样苦,二纵队过沙漠的时候就渴死3人,我们应当多为战士们想想呀!老百姓自己勒紧裤带来支援我们,他们的负担已经够重了。多浪费一分钱,我们都应当觉得惭愧!可是我买黄瓜却化了那么多钱。我现在向大家作检讨,并保证今后一定改正,请大家都来监督我。”
  彭总时时刻刻想着广大战士,想着广大人民群众,为了他们的利益,严格要求自己,勇于进行自我批评。
  王稼祥一向谦虚、谨慎,从不贪功诿过。从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他参加了党中央的核心领导,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抗日战争的胜利,都起过重要作用。但他从不对人讲自己的历史功绩,却经常在同志们面前讲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常说自己在三十年代前期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和教训。
  人都会有缺点、错误,可贵的是敢于正视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叶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勇敢地告别过去,走向未来。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从海外回来,在延安的欢迎大会上,他说:“过去的那一段,好比爬高山,朱总司令等同志不怕艰险,坚决爬到山顶上去。我呢,只爬到半山又折回来了。今天,我愉快地来向同志们学习……”
  延安时期的一代共产党人,心怀坦白,从不讳疾忌医,尤其是在整风运动中,他们从思想、工作、历史等各个方面完全地检查了自己的缺点错误,认真地进行了批评和自我批评,从而,使全党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达到了新的团结和统一。
  上述可见,延安时期的一代共产党人抱着远大的理想,为着人民的利益,在各个岗位上脚踏实地地工作着,不畏强大敌人,不怕艰难困苦,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他们的精神,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延安精神。
  

毛泽东是延安精神的缔造者 /罗忠敏,崔岩主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