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四编 第十四章 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罗忠敏,崔岩主编


  延安时期已经过去了,但它留下的宝贵时代遗产——延安精神并没有过时,仍然熠熠生辉,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江泽民同志在1989年视察延安时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没有过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要发扬延安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离不开延安精神。否则,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很难建成的。”延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曾经哺育了几代人,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崛起的精神支柱。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也离不开延安精神,它仍然是鼓舞我们开拓进取,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大胜利的巨大精神动力。
  一、时代呼唤着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即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延安时期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对近代中国人民长期斗争经验总结的产物。同时,它又总结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又把这种精神变为千百万人民群众变革社会的精神武器、克敌制胜的法宝,从而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
  历史和现实是相通的。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当代中国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和所面临的任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延安精神所体现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干部,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团结友爱、顾全大局的精神,等等,永远不会过时,仍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巨大的精神动力。延安精神在今天,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具有强大、广泛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延安精神不仅属于历史,而且属于现在,属于未来,这正是人民呼唤延安精神,时代需要延安精神的根本所在。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人们为什么对延安精神如此关注?道理显而易见:面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面对现代化建设光荣而繁重的任务,面对改革开放中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使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在全党和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日益深入人心,真正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了。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个系统工程,是千百万人民群众创造性的伟大事业。如果说中国的社会主义有什么“特色”的话,那么,这种特色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个开拓、创造性的事业,它没有什么前人或外国人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而是要靠我们自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开拓前进;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度里进行的,人口多,底子薄,起点低,起步晚,包袱重,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乃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就决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而最根本的是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同时,还要看到,改革开放这十四年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各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在工作中也发生过失误和偏差,现在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人民群众还有不少意见和一些不满意的地方。特别是我们要完成十四大提出九十年代的十项建设任务,还要靠党的正确领导和全体人民的艰苦努力。党的十四大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指出:“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地进行革命和建设,历来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命运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党的理论和路线,取决于党同人民的团结奋斗。”事实证明,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走自己的路。这就需要大力弘扬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党培育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和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和作风。这样,才能始终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去夺取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二)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也是加强党的建设,培养一支又红又专、高效廉洁的党的干部队伍的需要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年初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还指出:“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的核心领导力量,而党的干部又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归根结底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该肯定,我们党从总体上讲是坚强有力的,党员和干部队伍中的绝大多数是好的或者是比较好的。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由于种种原因,党内还严重存在着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的问题。特别是我们有些党员和干部经受不住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在糖衣裹着的炮弹打击下打了败仗。他们或者动摇信念,搞自由化;或者思想僵化,怀疑否定现行的方针政策;或者以权谋私,甚至腐化堕落,违法犯罪,严重地损害了党和干部队伍的形象,败坏了党与群众的关系,削弱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他们走到这种地步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就是不懂得或者忘记党的包括延安精神在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一事实给我们从反面敲响了警钟: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党员、干部必须切实加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教育,以增强抵御腐败现象侵蚀的能力。这对于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极端重要的,非常紧迫的。
  (三)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和国内复杂的情况,要求我们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以筑起抵御“和平演变”的精神长城
  自从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后,国际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弃敌视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企图。从50年代后期开始,他们制定了“和平演变”的战略,利用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暂时差距,利用社会主义国家的暂时困难和改革开放的机会,用资产阶级的政治模式、经济模式和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去毒化、腐蚀“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经不起糖衣裹着的炮弹攻击的人”,他们尤其寄希望于在和平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第三代人、第四代人身上,使之成为他们进行“和平演变”的社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西方敌对势力还在继续加紧对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和平演变。在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仍然存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还有一定的市场。这种思潮主张以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以私有化取代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以思想多元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些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思潮,恰与国际上和平演变的图谋遥相呼应。因此,我们在全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抵御和平演变,已经成为我们最现实、最迫切的任务。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杜勒斯当年为什么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身上,而不是寄托在第一代、第二代身上?其中原因十分明了,这就是,他们考虑的不是经济因素,而是政治和思想因素。他们认为,在中国老一代革命者身上体现了十分强烈的延安精神,他们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有彻底的革命精神和优良的传统作风,这正是抵御他们搞和平演变的精神长城。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身上。当前,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和国内背景十分复杂的情况下,我们要有效地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战略,防止“和平演变”的悲剧在中国重演,就必须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坚持用延安精神教育党员、干部,教育人民,尤其是教育青少年,以筑起抵御和平演变的精神长城,消除和平演变的社会基础,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总之,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困难与希望并存的复杂国内外形势,遇到许多以往未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应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顽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志和廉洁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而延安精神正是包容这些精神、适应这一需要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在全党和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实作用重大,意义深远,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二、为弘扬延安精神鸣锣开道
  前些年,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遭到削弱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和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受到了冷淡、讥讽,甚至无端的攻击和否定,而延安精神则首当其冲。什么宣传延安精神是搞夸大精神作用的“唯心论”,延安精神“过时论”,延安精神是一种狭隘意识”,延安精神很难被两代人同时接受的“代沟论”,等等,一时甚嚣尘上,不一而足。它严重地破坏了延安精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威望,影响了人们的视听,成为今天我们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思想障碍。为此,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就必须剖析和回答种种淡化甚至否定延安精神的论调,理直气壮地为弘扬延安精神鸣锣开道。
  (一)宣传延安精神不是搞夸大精神作用的唯心论
  现在,有人认为我们宣传延安精神是在那里搞夸大精神作用的唯心论。这种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知道,对于精神与物质的相互关系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已讲得十分清楚了。这就是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现在的问题是,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分界线不在于承认或否定理想、道德的精神的巨大能动作用,而在于这种精神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是物质变的。用这一基本理论观点衡量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则恰恰是来自千百万人民群众革命实践的结晶。正因为这样,它可以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正象马克思指出的那样:“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60页)我们现在之所以大力弘扬延安精神,道理就在于此。其目的是为了发挥精神的巨大能动作用,使之变成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物质力量,而不是要去搞什么“精神万能”的唯心论。
  (二)延安精神没有过时
  时下,有一种议论,什么延安精神是困难时期、封闭条件下、战争年代的产物;现在是和平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年代,人民生活水平也今非昔比,言下之意是延安精神过时了。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延安精神是否已经过时,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个实践和现实问题。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我们可以做出肯定的回答:延安精神没有过时,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其基本点有二:第一,从事物的本质看,延安精神没有过时。什么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延安时期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所形成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道德、优良的品质作风的综合结晶。而它的实质,就是毛泽东同志一再倡导的,邓小平同志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一再强调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一再要求做到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延安精神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在中国共产党和党的全部活动中的集中体现。它不仅鲜明地反映了中国共产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法宝。回顾建党70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到,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胜利就成功;反之,就遭受挫折,甚至失败。可以说,没有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延安精神,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成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只要我们党的性质不变,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不变,延安精神就不会变,就不会过时,正如江泽民同志题词所述:“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第二,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运动看,延安精神没有过时。世间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延安精神也不例外。延安精神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取决于延安精神的本质内容。而且还在于延安精神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它超越了时空,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形态和表现。如张思德精神、董存瑞精神、黄继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这些精神作为延安精神的典型形态,成为各个历史时期教育人、鞭策人、鼓舞人的强大精神力量。可见,延安精神的本质是永存的,内容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表现形态是丰富多样的。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丰厚沃土,具有勃发的生机与活力,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当然,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同延安时期相比,有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我们今天强调要发扬延安精神,绝不是让人们再去住窑洞,去纺线织布,去开荒种地,而是让人们把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和作风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统一起来,以更好地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概括地说,就是要把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同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积极引导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勤劳致富、共同致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同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同进一步扩大开放结合起来;把提倡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同实行按劳分配的政策结合起来。这样,我们就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延安精神,就能更好地发挥延安精神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能动作用。
  (三)延安精神不是一种狭隘的“经验论”
  有人认为,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时期的决策,属于局部、地区性的经验型决策,带有非科学性,至多表现为一种神秘的不可捉摸的天才艺术的决策。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我们知道,所谓经验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狭隘的经验主义,它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谬误性;另一种则强调对我们的实践经验,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加以分析、概括、抽象、总结,便成为了科学的理论和决策。它带有很大的科学性和指导意义。离开了历史实践经验讲什么科学理论,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先验主义的模式论。正象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派别,甚至比黑格尔都爱历史。延安精神、延安决策之所以是科学的、正确的,主要鉴于两点:一点,我们党从成立以后,经过大革命时期、井冈山时期,直至长征到延安,有着非常丰富的革命斗争实践经验;再一点,我们党的理论和决策不是这些经验的简单重复和反映,而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高度概括、抽象和总结的结晶。我们仅从具有代表性的毛泽东同志的著述看,收集在《毛泽东选集》中的158篇文章,其中,有92篇是在延安写的,如连同在陕北其它地方写的,共达112篇,竟占到全部文章的三分之二以上。事实说明,延安精神(包括延安所形成的理论和决策),绝不是什么狭隘的经验论,而是对革命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所得出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延安精神反映的不是农民的狭隘意识
  有的人认为,中国革命的特点是农民革命,党的工作重心长期在农村,而中国又是一个农民和其它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党内农民、小资产阶级出身和成分的人比较多,因此不能说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延安精神反映的是农民的狭隘意识。
  延安精神究竟是不是农民的狭隘意识?这不仅关系到如何看待延安精神,还关系到如何看待党的性质。分析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注意到两个客观事实。一个事实是:尽管我们党内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和成分的党员占绝大多数,但并没有改变我们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刘少奇同志指出:“仅仅是党员的社会出身,还不能决定一切,决定的东西,是我们党的政治斗争与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思想教育、思想领导与政治领导,而我们党的总纲及党的组织原则,则保障了无产阶级的思想和路线在党内占统治地位。”(《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25页)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根据自身的特点,历来注重从思想上建设党,要求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为此,中国共产党不但制定了严格的党员标准和入党手续,而且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对党员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克服和改造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从而使我们党在农民和其它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大多数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再一个事实是:延安时期是我们党走向成熟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确立,延安精神的最大功绩,就是把农民的狭隘意识引导到无产阶级轨道上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不仅有大量的党的建设的理论著述,而且在实践中培育出一整套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同时,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延安精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无产阶级精神、道德的集中体现,它对于改造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并把它引导到无产阶级轨道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正象《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的:“毛泽东同志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成功地解决了“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这个“极其艰巨的任务”。
  (五)学习、宣传延安精神根本不存在什么两代人的“代沟论”
  现在有一种说法,说什么延安精神老年人能接受,年青人难以理解。这种说法从表面上看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不符合实际。我们认为,所谓“代沟论”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一种非马克思主义观点,至少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应该明确,在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两代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灵魂是相通的,接受真理的愿望是一样的。但是,也应该承认两代人各有特点,各有长处和短处。如在接受延安精神方面,老年人由于自己的经历、阅历和多年受党的传统教育的原因,可能接受起来更亲切、自觉一些;青年人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由于受经历、阅历所限,接受起来可能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和时间。这是正常的,是毫不足怪的。问题在于,我们要正视两代人的共性和特性,做到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更为重要的是,青年是我们的希望,也是我们的忧虑所在,但归根到底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所以,我们迫切希望能够在老年、青年之间架起一座相互联系的桥梁。两代人的息息相通,团结无间,是巩固政治上的安定团结,粉碎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战略,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可靠保障。正因为如此,我们应针对青年的特点,采取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坚持不懈地进行延安精神的宣传和教育,使延安精神真正和青年融为一体,并代代相传。这样,我们的事业就有了无限的希望。
  综上所述,延安精神没有过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延安精神的重大现实意义,已愈来愈被更多的人所认识。一个学习、研究、宣传延安精神的热潮正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兴起。具体表现为: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倡导下,在中央领导同志的身体力行下,一些老革命、老延安、老同志或为延安精神题词,或写回忆录,或亲自撰写文章,研究和宣传延安精神。在全国及各地区成立了各种研究延安精神的学术团体,一个以老革命、老延安、老同志,以及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教授、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参加组成的研究群体正在形成,并先后多次召开延安精神学术讨论会,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发表和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一些大专院校、军事院校及党校、干校把延安精神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或学员进行深入的延安精神的教育。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有延安大学、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和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如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坚持用延安精神教育人,以史为镜,以史明理,以史知今,切实打牢学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思想根基,提高了学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与坚定性。这个学院从1978年开始,在学院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挤出70多万元,在延安北郊选地盖起2600平方米的窑洞式楼房,建立了一次可接纳400人食宿的教学基地,并专门组织力量编写了教材和教学大纲,制定严密的教学实施计划,坚持把延安革命传统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正常教学。14年来,这个学院采取实地考察与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共组织41批学员赴延安实地学习,培训学员12000人。14年来,从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毕业的学员,人人都受过延安精神的洗礼。在一大批成为功臣模范的学员中,有11人被中央军委或大军区授予荣誉称号,478人走上从团到军的领导工作岗位。一些地区十分重视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努力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张家口市1985年开始抓青少年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1989年下半年更明确提出向青少年进行延安精神的教育。这个地区的第六中学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延安精神的典型。该校自1988年以来,曾组织了“京张铁道行”、“长征古道行”、“黄河东西行”、“求索延安精神”等四次夏令营;举行过多次弘扬延安精神的讨论会、讲演会;在学生中成立了延安精神学习小组,并到其他学校、工厂、机关、部队去宣传延安精神,取得了教书育人的显著成果。有些地区、单位还把学习、弘扬延安精神同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努力为经济建设服务。如1992年4月22日,由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首钢总公司等单位联合举办了有全国数十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参加的“职工当家作主与搞活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研讨会”。会议认真学习了邓小平同志1992年年初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结合学习弘扬延安精神,围绕职工当家作主与搞活全民大中型企业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在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延安精神具有巨大的威力,它不仅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波及到深宅大院的高等学府。1992年暑假,清华大学工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组织21名青年教职工前往延安参观学习,实地考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并写出高质量的考察报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北京大学于1992年成立了北大延安精神研究会,并对研究会未来发展作出了初步建议。在研究会的推动下,这所大学结合改革开放和学生的思想状况,多次召开各种类型和内容的座谈会,使青年学生更加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和任务,更加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
  除此之外,延安精神还跨越了国界,成为世界性的研究课题。从本世纪30年代后开始,美国著名学者史沫特莱、斯诺、斯特朗就开始研究和介绍中国的红色革命。以后,在世界各地,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原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还有日本、印度、西欧等,都有研究中共党史和延安学方面的专门机构和人员,并相继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尽管这些研究成果有的客观公允,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有的失之偏颇,甚至是歪曲诬蔑,但它表明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这就是:延安精神的价值是永存的。延安精神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已走向世界。
  三、全部的工作在于教育和实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这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研究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遵循两点:一是要按照灌输的思想,深入广泛地进行延安精神的宣传和教育。因为延安精神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一样,它不是自发产生的,更不会在工人和人民群众中自发地得到继承和发扬,而必须象列宁指出来的,要依靠灌输的力量。你不灌输,延安精神就会被人们所遗忘,延安精神就会中断。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延安精神的中断就意味着变色。二是要本着“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精神,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结合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去实践和探索延安精神,以增强延安精神的生机与活力,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具体地讲,学习、研究、宣传延安精神要搞好三个结合。
  (一)要搞好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
  首先要大力加强对延安精神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应该看到,解放以后,特别是50年代中后期以后,延安精神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而“文革”十年,延安精神又遭到了严重的歪曲以至抵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恢复和发扬,但是近年来,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加上我们对革命传统、革命精神的宣传教育抓得不够有力,以致现在的许多人,尤其是青年人对延安精神不十分了解,甚至有各种不正确的认识。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有必要大力加强对延安精神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工作。通过学习、研究和宣传,澄清人们对延安精神的各种模糊认识,加深对延安精神的内容和实质的理解,提高人们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使广大党员和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真正了解延安精神,接受延安精神,并在实践中自觉地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和群众积极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去,努力在实践中学习、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丰富和发展也必将有赖于新的历史条件和斗争实践。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仅对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而且也为延安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和道路。比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它必将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千百万人民群众自觉参加的群众性事业,它必将要求我们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四化大业而奋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又是一项长期的光荣艰巨的事业,它必将要求我们继续继承和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夺取现代化事业的最后胜利,我们的责任就在于善于引导教育广大党员和群众在实践中去厉行延安精神,发扬延安精神。
  总之,我们只有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弘扬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才能发扬光大,发挥其巨大的能动作用。
  (二)搞好领导和群众的有机结合
  这是我们党的领导的一条重要经验,是马克思主义领导方法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它既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需要,也是教育广大党员和群众弘扬延安精神的最有效的手段。搞好领导和群众的有机结合,一是在领导和群众的相互关系上,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延安精神,为广大党员和群众做好表率。各级领导干部是各项事业的带头人,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广大党员和群众。现在,人们的普遍心理状态是,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看领导,下面看上面。领导干部做出表率,党员、群众就能跟上来。当年,延安精神就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各级领导干部的身体力行中形成的。今天,延安精神能否继承、发扬,并落到实处,关键也在于各级领导干部。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发扬延安精神,努力做到:让群众振奋精神,坚定信念,自己首先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念:让群众遵守纪律,服从大局,自己首先要遵守纪律,服从大局;让群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自己首先要苦奋斗,无私奉献。只有这样,延安精神才会得到继承和发扬。否则,发扬延安精神就会流于形式,成为空话,甚至出现讽刺、反差,造成更为不良的影响。
  二是在一般和个别的相互关系上,我们既要重视一般号召,更要重视个别典型的发现和培养。典型,无论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一般都具有时代的特点,并代表了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有着形象化的教育和号召的力量。利用典型来进行教育,推动工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就是这个道理。过去,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的日子里,正是因为涌现出象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王进喜、雷锋、焦裕禄这样许许多多的代表时代精神的典型,才给了人民以奋发向上,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力量。今天,我们弘扬延安精神,进行现代化建设,仍然需要努力发现和培养许许多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典型,以使延安精神的宣传教育更形象,更典型,更具有时代气息,更乐于被广大党员和群众所接受。
  三是在个体与整体的相互关系上,要引导教育广大党员和群众坚持从我做起,自觉地为弘扬延安精神而努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是时代和任务的需要,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而我们要真正使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并蔚然成风,推向全国,固然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做出表率,但归根结底,有赖于全体人民的努力。我们每个同志都要以主人翁的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从我做起,从每一件事情上做起,努力为弘扬延安精神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样,就能极大地振奋党心和民心,调动起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保证我们党和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三)搞好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有机结合
  进行延安精神的教育,不仅要注重教育内容,而且要注重教育形式。教育形式一定要适应教育内容的要求,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在不断深化教育内容的同时,一定要探讨并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努力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
  首先,要深化延安精神的教育内容。过去在延安精神的研究、宣传和教育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表层化、静态化和单一化的问题。也就是说,在研究、宣传和教育的深度、广度上,还停留在感性的经验层面,缺少深层次的理论研究;还沉醉于静态的、回忆式的故事教诲上,缺少动态的、开放性的研究;还着眼于单一化的道德教育上,缺少多维的全方位的研究。正因为如此,有的人认为延安精神的教育(包括革命传统和作风的教育)是老生常谈,既没有理论,也不新鲜,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当然,这种认识不一定全面,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在教育内容上所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就必须首先深化延安精神的教育内容。为此,我们在延安精神的研究、宣传和教育中,应该引导人们理论联系实际,侧重对理论和规律性问题的探讨;引导人们把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结合起来,找准历史和现实的适度点与结合部,力争为现实服务;引导人们把重点研究和多方位的研究结合起来,同具有时代特点的典型教育结合起来,开掘延安精神的内涵及意义,这是恢复、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不可忽视的基本前提。
  其次,要探讨并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延安精神的宣传和教育。要把延安精神的学习和教育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结合起来,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结合起来,同科学管理结合起来,同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结合进来。
  总之,我们要通过深化延安精神的教育内容,改进延安精神的教育形式,使内容和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扬和光大延安精神。
  

毛泽东是延安精神的缔造者 /罗忠敏,崔岩主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