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刘志丹与陕甘边红军干部学校

王晋林


  王晋林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刘志丹是陕甘边和西北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也是陕甘边和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中的杰出代表,而为陕甘边红军和根据地培养军政干部的陕甘边红军干部学校创建和发展,是在刘志丹直接关心和指导下创办的,凝聚着刘志丹的心血。陕甘边红军干部学校的创建和发展,为陕甘边红军和根据地培养了一大批军政干部,为陕甘边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以及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刘志丹与陕甘边红军干部学校的创办
  作为陕甘边根据地党政军领导人的杰出代表刘志丹,在组织领导创建和发展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中深刻认识到,培养和造就一批忠诚于党、政治素质强、有一定军事指挥能力的红军干部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刘志丹在领导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的军事斗争中,把培养军事干部和政治干部作为军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以适应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1934年7月下旬,在刘志丹的主持下,中共陕甘边特委在南梁荔园堡召开会议,在会议制定并发布的《中共陕甘边区党的任务的决议》中,特别强调地提出了创办红军干部学校,加强培养教育和训练红军指战员的重要性,指出:“要扩大军队,必须巩固部队,巩固部队的办法除了加强党的领导外,最主要的是加紧教育训练,今后各连队的政治人员,一方面按照政治课程去教育,另外必须组织列宁室、识字班、政治研究会等以提高战士的政治水平。同时,特委责成革命委员会在后方开设军事政治学校,以训练大批的军政干部,这一任务在目前扩大部队,开展游击运动的过程中最为迫切。”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党政军领导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在创建和发展根据地的斗争中,重视培养和训练根据地党政军干部和红军部队骨干,对于培养干部在扩大红军部队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以及在创建发展根据地的重要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并身体力行地开展和参加红军部队指战员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根据地艰苦战争环境下军事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作为陕甘边红军的主要军事指挥员之一的刘志丹,在创办军事干部学校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1年10月,陕北游击支队转战来到陕甘边界的南梁地区,与刘志丹领导的南梁游击队会合后不久,为了适应九一八事变后西北革命形势的变化,中共陕西省委决定将两支部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担任西北反帝同盟军副总指挥的刘志丹,就在西北反帝同盟军中建立了训练队,利用行军和战斗的间隙,培训军事干部和骨干,成为创办最早的军事学校。1932年2月,西北反帝同盟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之后,刘志丹“将训练队改为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军政训练队,分两个班次,高级班训练排长以上干部,普通班训练班长与优秀战士”①,以提高部队指战员的军事素质和作战水平。1932年12月下旬,陕甘红军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后不久,刘志丹随即在红二十六军中创办了红军随营学校,培养军事指挥干部,既学习军事知识,又扫盲识字,学习文化知识,以提高红军指挥员的军事指挥水平和能力。为加强陕甘边红军部队的军事建设,刘志丹为部队写的《部队政治工作训令》《军事训练大纲》,也作为红军随营学校教学的重要教材之一,对随营学校学员进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陕甘边红军干部学校的创办基本成型。
  1934年2月下旬,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红二十六军随营学校在华池县南梁荔园堡正式易名为“陕甘边区红军干部学校”,刘志丹担任校长。随着陕甘边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红军部队和红军游击队的壮大,“志丹同志鉴于部队扩大,就吸收了许多农民参加,他们的军事知识太差,亟待训练,于是办了这个军事学校,来提高整个红军的素质”②。陕甘边红军干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部队上的军政干部”③。红军干部学校的学员大多是红军部队中的连排级干部,也有一些班长和优秀红军战士。
  刘志丹与红军干部学校的教育
  陕甘边区红军干部学校校址创办时在南梁荔园堡,后迁至豹子川张家岔,红二十六军军长刘志丹,兼任红军干部学校校长,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主席习仲勋,兼任红军干部学校政委,吴岱峰担任副校长兼任军事部主任,主持学校日常工作,马文瑞、蔡子伟等一些陕甘边党政军领导同志兼任教员。学员主要来自红军部队中的中下级干部,还有少量的根据地地方的党政干部。红军干部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有政治、军事、文化和政权建设等科目。政治课包括“工农红军”“共产党”“土地革命”“六大决议”等专题课,以提高学员的政治素质。军事课包括“制式教练”“尖兵活动”“游击战术”“班、排、连进攻”等科目,文化课因学员文化程度大多较低,基本以扫盲为主,提高学员的文化知识水平。军事训练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员的基本军事素养、基本军事技术和游击战争的基本知识。
  陕甘边红军干部学校的生活条件较差,校舍简陋,但是学校教师学员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努力开展教学工作,积极学习军事文化知识,红军干部学校的“住房全部是土窑洞,有些是在干校成立后,学员们自己动手挖成的,门窗因陋就简,用木材和木棍做成,室内盘土炕。……学员主要来自部队中下级干部,还有少量地方干部。没有什么正规教室和教材,给每人发根铅笔和一点麻纸,教员在台上讲或在黑板上写,学员们做笔记。干校的生活也简单,主食是黄米,蔬菜很少,但羊肉经常吃,大家叫它‘黄米杠子烂羊肉’,生活得很愉快”。学校主要开设政治、语文、政权建设、军事技术及训练等课程。刘志丹、习仲勋、吴岱峰、马文瑞、张策、蔡子伟等一些陕甘边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是兼职教师,兼任学校各课程的教学。
  兼任陕甘边红军干部学校校长的刘志丹,虽然担任着陕甘边军委主席、红二十六军军长等重要职务,工作军务繁重,但是非常重视红军干部学校的工作,亲自担任军事课的教学,讲授军事理论、游击战争等课程。刘志丹以前为红军部队写的《部队政治工作训令》和《军事训练大纲》等,也作为红军干部学校教学的重要教材。刘志丹还担任学校军事训练课的教学,亲自给学员讲解军事技术,进行技术训练要领示范,指挥军事技术训练的演练。刘志丹对红军干部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视,以及亲自参加军事教学工作,对于加强和提高红军干部学校的教育工作,以及提高学员的军事素养和游击战争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兼任陕甘边红军干部学校政委的习仲勋,担任着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主席、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的重要职务,也非常重视红军干部学校的工作,多次来到学校检查教学情况,给学员作时事政治报告,上政治理论课。一次,习仲勋来到红军干部学校检查工作,在经过学校操场时,刘志丹正在带领学员进行军事技术的演练,看到习仲勋来了,立即喊了一声“立正”的口令,向习仲勋敬礼报告,要习仲勋检阅学员队伍。刘志丹以身作则,尊重红军干部学校政委和边区政府领导的举动,为全体军校学员以及边区军民做出了表率,展现出刘志丹襟怀坦荡的人格魅力,也传为陕甘边红军干部学校教育中的一段佳话。
  红军干部学校的改建与合并
  随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不断扩大和武装斗争的深入发展,陕甘边红军部队和地方苏维埃政权都迫切需要大批党政军干部。1934年11月,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后,中共陕甘边区特委、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和军委进一步加强了干部教育工作,将红军干部学校改建为陕甘边区军政干部学校,陕甘边军委主席刘志丹仍兼任陕甘边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仍兼任学校政委。参加军政干部学校学习和培训的学员,除主要来自红军部队的军政干部之外,还有一些由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选派来的地方党政干部,其中有10多名根据地的县级苏维埃政府主席。④军政干部学校发展成为一所为陕甘边,根据地培养红军干部和地方党政干部的学校。
  陕甘边军政干部学校的创办,为陕甘边根据地红军部队和苏维埃政府培养了一大批军政干部,提高了根据地党政军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推动了根据地各项工作的开展。陕甘边军政干部学校共举办了3期,第一期1个月,第二期70多天,第三期3个月,共培养出军政干部322名和10名号兵。这些学员结业后,先后被分配到红军、游击队、赤卫军和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府工作,都成为陕甘边各红军部队和边区各级党组织、苏维埃政府的骨干,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陕甘边红军干部学校不仅进行培养党政军干部的教育,也参与了反“围剿”斗争和开辟新根据地的斗争。1935年3月,在陕甘边、陕北根据地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中共陕甘边特委和军委为配合反“围剿”斗争的开展,派马文瑞带领陕甘边军政干部学校的部分学员和教师,和红宜游击队,前往宜川、甘泉县以东地区,开辟新的根据地。在当地党组织的配合下,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于3月底在临镇成立了中共陕甘边东区工委和宜川县工委,并成立了陕甘边东区革命委员会,陕甘边东区革命根据地迅速建立并得到扩大。⑤陕甘边军政干部学校参与的这次反“围剿”斗争和开辟新根据地的斗争,也成为学校的一次成功的军事教学实践活动。
  1935年7月,随着陕甘边、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两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发展成为地域更为广阔的西北革命根据地。陕甘边区军政干部学校也随之迁至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的驻地——陕北延川县永坪镇,发展成为西北红军干部学校,直属西北军委领导。西北红军干部学校校长吴岱峰,政委张秀山,政治部主任李登赢,教育长张文舟。西北军委主席刘志丹,虽然不再兼任西北红军干部学校校长的职务,但是仍然重视和关心着西北红军干部学校的工作。
  1935年11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陕甘支队长征到达陕甘根据地后,“由陕甘支队干部团改编的随营学校,与陕甘红军学校合并,在延川永坪镇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周昆,政委宋任穷,政治部主任袁国平”⑥。1936年2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易名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西北抗日红军大学。6月,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定名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校由延川迁至保安县城附近。1937年1月,抗日红军大学随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迁至延安,为了更加广泛地建立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所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适应全民族抗战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成为中国共产党为抗战培养军政干部的高等学府,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干部和政治干部。
  陕甘边红军干部学校是在刘志丹的直接关心和培育下建立和发展的,也是刘志丹革命军事生涯中的一个光辉的亮点。陕甘边红军干部学校不仅为陕甘红军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为陕甘边和西北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发展成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培养了大批党政军干部,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①吴岱峰:《谈红军干部学校》,原载《红二十六军与陕甘边苏区》,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87页。
  ②习仲勋:《在西北党的历史座谈会上谈陕甘边苏区的创建》,原载《红二十六军与陕甘边苏区》,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10页。
  ③蔡子伟:《南梁根据地革命斗争片段回忆》,原载《陕西文史资料》第9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0页。
  ④吴岱峰:《谈红军干部学校》,原载《红二十六军与陕甘边苏区》,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87页。
  ⑤王世泰:《回忆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原载《红二十六军与陕甘边苏区》,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49页。
  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1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73页。
  

刘志丹将军与刘志丹精神论集/梁星亮,姚文琦,刘志学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