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永远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张勃兴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延安时期是极其重要的发展时期。这期间,在毛泽东倡导和全党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在党的全部历史中最具创造意义的延安精神。它具有丰富的内涵,艰苦奋斗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1949年10月26日,毛泽东在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中号召要“永远保持过去十三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四十多年来,陕西人民不忘复电教诲,始终把继承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视为保持政治本色,发挥政治优势,继承革命传统的义不容辞的光荣责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多次指出,一定要恢复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党的十三大制定的基本路线把艰苦创业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89年以来,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到陕西视察,对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作了重要的闸述,强调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建设社会主义离不开延安精神。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延安精神的阐述,更增强了我们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继承发扬延安精神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新时期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都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比当年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战争更艰巨、更复杂。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过四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物质生活水平远非延安时期可比。但是,人口多,底子薄,起点低,起步晚,包袱重,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乃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加上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以及由于党缺乏领导经济工作经验所导致的决策失误,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有着五千年文明史和十多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以陕西来说,改革开放十年来,经济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初步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工农业生产体系,在教育、科技、军工、纺织、电子、能源、建材工业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但是,与东南沿海省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陕西省有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山地、丘陵、沟壑区约占80%,这些地区经济文化落后,自然条件较差,至今仍有数十万人尚未解决贫困问题。一些刚摆脱贫困的地区,由于基础差,底子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搞不好就有再度落入贫困圈的可能。近两年粮食生产虽已初步打破徘徊局面,但人均占有粮食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的情况下,如何使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任务十分艰巨。工矿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任务也很繁重,许多经济指标与发展快的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自1989年下半年以来,市场疲软和资金紧缺,工业生产形势严峻。各级财政情况也十分紧张。“吃饭财政”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是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制约因素。要改变这种局面,除了在经济工作中采取适合省情的具体对策和争取一切可能争取到的外援外,更为重要的是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实践中,发扬当年延安时期那样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在不同的时代、不同条件和环境之中,虽然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内涵都是相同的。就其本质意义来说,它是一种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一种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地为真理而斗争的坚强意志;一种自强不息、开拓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这种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下,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培育成的固有的政治本色,是我们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是实现四化宏伟大业的重要精神力量。实现四化的根本出路在于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开拓进取,勤奋创业。如果离开了这个优良传统基点,四化的宏伟目标就如虚幻缥缈的海市蜃楼。幻想不经过长期努力而坐享其成是根本不可能的。要把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大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强国,需要用艰苦奋斗的精神鼓舞和激励全国人民共同长期地努力奋斗。就是在将来经过全国和全省人民的努力,达到了小康水平乃至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作为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弘扬和继续,我们也还要继承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对于这一点,从现在起就要牢固树立起正确的认识,使全体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真正明白这其中的深刻道理。否则,延安精神这个传家宝就可能被丢掉,或是一遇到困难便想起延安精神,难关一过就将其丢在脑后。
  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也是反腐败的需要。艰苦奋斗是与腐败尖锐对立的,这种对立是无产阶级人生观与资产阶级人生观的对立。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个人谋取私利。导致腐败现象的原因很多,忘记了艰苦奋斗精神则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是否能够抑制腐败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而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正是消除腐败现象的有效方法之一。对此必须把要不要提倡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放到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这一高度来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与一切剥削阶级政治集团或政党有着根本区别的完全新型的政党。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决定了党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了全党同志为了广大民众的利益,必须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任何奢侈、浪费、腐化和官僚特权的行为,都是对人民利益的触犯,都是一种可耻和犯罪的行为。党掌握全国政权以后,地位的变化,给党创造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的有利条件,同时如果党员和干部不能正确对待权、利、名的问题,不能坚定地全心全意地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也潜藏和增加了腐化变质、脱离群众的危险性。一方面,一些想从执政的位置捞取好处而不愿为人民奉献的腐败分子混入党内;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经不起权力对自己的考验,搞权钱交易,蜕化为腐败分子。50年代初期,当时人民政权建立不久,党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但是,在一片赞美声中,有些党员、干部逐渐忘记了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提出的警告和要求,在不长的时间里便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轻易地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所击中,搞起了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党领导开展了“三反五反”和整风整党运动,清除了一批蜕化变质分子,在党内加强革命优良传统教育,使党群关系得以恢复,保证了党顺利地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党又一次受到腐败现象的侵袭,而且来势之猛烈,种类之繁多,花样之翻新,被卷入的党员、干部人数之多以及程度之深,都大大超过前一次。一个时期以来,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其他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党员、干部精神支柱错位,道德观念崩溃,丢掉了艰苦奋斗传家宝,不愿再勤勤朴朴地过日子,也不屑于去关心群众的疾苦,甚至于竟置人民群众利益和党纪国法于不顾,滥用权力,追逐金钱,贪污挥霍,失职渎职,等等,从而给四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们必须经常服用艰苦奋斗这一“滋补剂”,以增强抵御腐败现象侵蚀的能力。
  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还是抑制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强大精神武器。自从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后,国际反动势力从来都没有放弃敌视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企图。从50年代后期开始,他们制定了“和平演变”的战略,利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暂时差距,利用社会主义国家的暂时困难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机会,用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去毒化、腐蚀“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经不起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的人”,他们尤其寄希望于在和平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人,妄图使之政治糊涂,崇洋媚外,追求享受,不思进取,最后变质变色,成为他们进行“和平演变”的社会基础。这种演变和渗透在相当长时期内将会继续存在。这就迫切要求党和政府必须持之以恒地以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教育党员、干部,教育人民,尤其是教育青少年。通过这种教育,使得人们正确看待我们国家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与资本主义国家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方面存在的差距以及我国遇到的暂时困难,把人们的思路引导到如何以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来缩短这种差距和克服暂时困难上去。从建国初期到60年代,在发扬延安精神的基础上,曾经形成过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等,正是这些崇高的精神,鼓舞中国人民顶住外来压力使全党、全国人民在物质条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发愤图强的精神状态。今天,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对于赶上并最终超过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使艰苦奋斗这一党的光荣传统和民族传统美德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节俭为荣、艰苦奋斗为荣的社会风尚就可以进一步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凝聚起来,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消除帝国主义妄图在我国实行“和平演变”的社会基础,以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二、继承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必须克服各种思想障碍
  前些年,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的情况下,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受到无端攻击和否定,延安精神首当其冲。“延安精神过时论”一时甚嚣尘上。由于宣传工作上的忽视和宣传口径上的偏颇,致使一些思想糊涂的同志,也庸俗、简单、片面地看待延安精神,这都严重破坏了延安精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威望,成为今天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的思想障碍。
  有人认为,延安时期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一种意识,是当时特定环境中迫于生存的需要,而不是商品经济社会本身的产物,因而不能适应现在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应当承认,今天发展商品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性质、任务和环境条件诸方面不同于延安时期。然而,延安精神虽产生于战争年代,但它作为一种无产阶级优秀品格的结晶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积聚,蕴涵于其中的思想方法符合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当时那个时代的界限,犹如一条流动的精神之河也同样适宜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需要。从总体上看,发展商品经济与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都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客观要求,都是为了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两者的根本是一致的。还应看到,商品经济的“投入——产出”规律要求最大限度地节约一切生产要素,产生最大效率。而这如果离开了量入为出、辛勤节约、艰苦奋斗,就势必成为空谈。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坐吃山空不仅于艰苦奋斗精神格格不入,而且也是发展商品经济所必须反对的。商品经济与艰苦奋斗精神亦是相通的。商品经济的法则是优胜劣汰,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不能没有拼搏奋进的精神,只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还能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唯利是图、金钱万能的消极一面,起到监督和限制的作用,保证商品经济沿着社会主义的轨道健康发展。商品经济与艰苦奋斗精神之间存在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是客观的,只要我们处理得好,就可以互补迭加,相得益彰。
  还有人把发扬延安精神同改善人民生活对立起来,认为讲艰苦奋斗就意味着机械模仿战争年代做法,过苦日子,于是对此疑虑重重。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应该看到,一个时期以来,由于“高消费”论调颇为流行,致使部分群众对物质生活水平要求预期过高,消费欲望过热,引发了一连串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为了使人民群众正视国情,打消幻想,理解改革,增强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同心同德,共渡难关,党中央提出了“要过几年紧日子”的号召,提倡艰苦奋斗。“过紧日子”就是艰苦奋斗精神的体现。但是,紧日子不是苦日子,提倡艰苦奋斗不是让人们搞禁欲主义和安贫乐道。“紧日子”是相对“松日子”而言的。改革十年,成果巨大,大家的日子确比过去好多了。在此基础上,紧一紧,日子好了,不忘节俭,继续保持艰苦作风,这是为过更好的日子所需要的。“紧”是必要的,但日子还要过,该花的钱还要花。对各级领导来说,不能无视群众渴望改善物质生活水平的正当要求,否定物质利益原则,把发扬艰苦奋斗作为掩盖官僚主义的遁词。对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困难,要十分关心,想方设法予以解决和改善。不畏条件艰苦,坚持奋斗是必要的,但若无最起码的条件,奋斗也难以持久。这就有一个在过紧日子的条件下如何消费的问题,即如何用艰苦奋斗精神把握好消费的“度”。经济学规律告诉我们一条常识;消费刺激生产。若所有正常消费大部分或全部陷入停止,生产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动力和目的,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转就会出现问题。因此,保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适量消费,适时消费,适宜消费,既是过紧日子和艰苦奋斗的具体体现,又适应了解决当前市场疲软问题的客观要求。总而言之,提倡艰苦奋斗,过几年紧日子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在生产发展基础上让人民过更好的日子。这两者之间,也是一种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艰苦奋斗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使日子越过越好。大家的日子好了,对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意义就会有更深的理解,继承发扬延安精神就有了更为广泛和自觉的群众基础。
  有的同志认为,现在强调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是针对前一段奢侈浪费之风盛行,国家经济生活遇到暂时困难的状况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只是以此来刹一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气,要求人们俭朴一些,节约一些。这种看法,是对艰苦奋斗精神的一种较为简单、直观的认识。诚然,勤俭节约、廉洁朴素确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应有之义,但若仅仅停留、局限在这种浅层次的理解上是很不够的。艰苦奋斗精神的深层次含义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共产党人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趋向,并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理想,为了社会主义前途,不怕任何困难、顽强奋斗的进取精神、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只有认识到了这些,才能科学地、完整地理解党倡导继承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的全部目的和功效,绝不局限于刹一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气,而主要在于使共产党人在任何困难条件下,都不动摇政治信仰,永远保持一种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和永不泯灭的奉献热情,同时以艰苦奋斗为有效手段在全党共同努力下,达到提高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尽快建成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之目的。因此,每一个共产党员、党的各级组织在继承发扬延安精神时,不光要向各种腐败现象、不良习气做不妥协的斗争,做廉洁奉公的带头人,更要做具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品质的无私奉献者和各项事业的开拓者;不仅仅满足于做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模范,更要以战略性的远见卓识和实际行动,全面地继承发扬党的一系列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国家和民族作长期甚至是终生的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把继承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不断引向深入,升华到更高的境地。
  三、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和认真、扎实的作风,把继承发扬延安精神落到实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首先要结合新时期特点,进行典型教育,使人们长期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能否在全社会收到实效,成为振奋民族精神,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武器,需要有一个“大气候”,即一个适宜、有利的社会舆论气氛的支持。要形成这样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必须统一协调社会各方面的舆论宣传和教育力量,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要求的社会宣传教育活动,用一定的频度和强度,始终如一地贯彻体现艰苦奋斗这一主题,使之成为人们普遍尊奉的社会风尚。必须注意克服目前一部分宣传媒介存在的与艰苦奋斗精神不合拍的状况。如果我们一面号召人们艰苦奋斗,却又容忍某些舆论宣传去鼓励或暗示人们讲“豪华”,用“高档”,就很难想象在这种相互矛盾的舆论环境中,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教育会有什么实际效果。进行延安精神的宣传教育,还要抓住典型事例,用革命前辈和当代先进人物艰苦奋斗的事例,教育,感染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延安时期毛泽东粗衣素食,为指导中国革命呕心沥血;朱老总年过半百,种地拾粪,安步当车;周恩来纺线织布,参加生产;张思德烧炭山中,死而后已。五、六十年代,大庆人“天当被子地当床”,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在这些艰苦奋斗卓越典型的身上,表现出了一种基于对信仰的忠诚而产生的巨大奉献、牺牲精神。宣传这些典型事例,可以增强延安精神宣传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同时,还要用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艰苦奋斗的典型,来教育干部、群众,增强延安精神的现实感,以取得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其次,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为干部、群众做好表率。各级领导干部是各项事业的带头人,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现在人们普遍的心理状况是,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看领导,下面看上面。领导干部做表率,党员、群众跟上来。因此,继承发扬延安精神一定要抓好领导干部带头这个关键环节。在这个问题上,陕西省委1986年作出了《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决定》并下发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决定要求,在发扬延安精神,搞好廉政建设,改善党群关系等问题上,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干部必须首先做到做好;凡是要求基层干部做到的,省委、省政府机关的领导干部首先要做到做好,绝不允许言行不一、表里不一;所有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的干部,要带头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为政清廉的有关规定,作廉政的模范。各级领导干部除了以身作则外,还要亲自抓廉政建设,为此省委还做出了《关于近期内做好群众关心的六件事的决定》、《关于实行领导干部亲自动手查处案件,惩治腐败的决定》,发出了《关于省级领导干部抓廉政建设的通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在亲自动手查处重大案件的同时,还分工抓省委、省政府机关大院和省级农行、税务、工商、电力、公安、粮食、水利、供销等八个行业的廉政建设。各级党政机关都建立责任制,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我们还注意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群众团体的作用,加强监督尤其是对省级领导干部进行监督;把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廉洁情况和抓廉政建设、党风建设情况,作为考察班子、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好的发扬鼓励,有问题的及时作出处理。我们有决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经过若干年努力,影响和带动全省党员自上而下,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的良好社会环境。
  再次,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要落实在尊重科学,发展生产的实际工作中。今天,科学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管理知识在生产和其他社会领域的广泛运用,已经成为人类征服自然,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杠杆。在这种情况下,发扬延安精神应该着重注意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中本质的、带有规律性的那些内容,即尊重科学知识、刻苦攻关、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创业精神等,并把它们贯彻到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去。要把当年那种出大力、流大汗的“气死牛”式的奋斗精神与今天的时代特点结合起来,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结合起来,纠正那种认为体力劳动需要艰苦奋斗精神,脑力劳动却不需要或不存在这一精神的偏见。除此之外,要发展生产、提高效益,还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工作和具体决策过程中,注意体现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当前就要大力提倡和坚持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在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上下功夫,努力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做到计划打紧、节约抓紧、管理从紧。要使每一个从事经济工作的领导干部懂得,计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计划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如果现在一面喊要艰苦奋斗,过紧日子,一面却又仍像前几年那样在计划和政策中留下“口子”,搞国民收入的超分配,分光吃尽,就很难在干部、领导中树立艰苦奋斗的形象。因此,就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的倡导、落实而言,不仅要靠舆论上的大力宣传和教育,还必须要有国家法律、政策和制度来加以切实保障。艰苦奋斗精神的确切含义也不仅仅局限为一种精神,更重要的,它还必须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并以此来支配和规范我们的行动。
  陕西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陕西3200万人民,150万共产党员对于曾经哺育过自己,引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延安精神,有着特殊亲密的感情,对于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继往开来,任重道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上,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永远鼓舞我们前进。
  张勃兴(中共陕西省委)
  

弘扬延安精神/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理论研究委员会编.—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