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三章 在人民战争的海洋里——群众心上的医院

《白求恩在中国》编写组


  广灵伏击战救护工作的特别成功,使白求恩异常兴奋,也给了他许多宝贵的启示,在工作空余的时间里,他常常一个人坐在门前,望着对面的山峦出神。他想什么呢?
  他想起了在延安的时候和毛主席那次幸福的会见。那次会见时,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反复地向他分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人民革命必然要取得胜利的原因,在于党有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并为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地拥护。就拿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来说,从轰轰烈烈的“五星期运动”到这次战地救护工作的特别成功,都说明了毛主席的分析无比正确。正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才使前线卫生工作获得了显著的成绩。想到这里,他情不自禁地打开《马列主义手册》,从里面拿出那封毛主席发给他的电报。这是一封寄托着伟大领袖毛主席对他的希望和关怀的电报啊!他心里一震,要怎么样进一步做好工作,才能不辜负毛主席的殷切期望呢?
  他又想起了在“模范医院”撤出后,在路过军区所在地时和司令员的那次谈话。他清楚地记得,在谈到当时抗日战争的形势时,司令员特别强调,按照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的教导,八路军的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对于处于敌后坚持游击战争的八路军,敌情是严重的。但是,只要坚决地依靠人民群众,充分注意机动灵活,就可以打败敌人,不断使根据地发展壮大。“游击战争”,“机动灵活”,……想到这里,白求恩眼前一亮,怎么样才能把“模范医院”建成为一个能收容伤员能治疗伤员、能打仗能转移的适应游击战争的“模范医院”呢?
  他还想起了前不久在杨家庄的后方医院一所检查工作的情形。一所由人烟稀少的招提寺搬到杨家庄后,由于和群众住在一起,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原先一所人员缺少的问题,到杨家庄后也得到了解决。杨家庄虽然是一个二百户人家的小山村,但它却承担了三百多名伤员的安置任务,而且一般的护理工作,基本上是由老乡们来完成的。这么一个小山村,怎么能够安置这么多的伤员呢?当白求恩亲自访问了那些安置伤员的人家以后,他的疑问顿时消失了。
  一进杨家庄,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沿街的墙上,写满了抗战的标语;拐弯的墙角上,钉着“手术室由此往东”,“内科由此往西”等指示路标;脚下的新土,说明路是经过几番修补而垫平加宽的;小河夹岸的树上,还挂着新洗的敷料。这一切,给他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整个村子很象一所管理得当的医院。
  他随村干部向一个大“病房”走去。宽大的土炕,被切割成一排单一的病床;房梁上垂下了伤员练习臂力的绳子;病床旁,立着散发新木清香的输液吊杆;横贯房间的铁丝上,晾着伤员的洗脸毛巾……不用说,这里的许多个家庭,都可作象样的病房。
  在伤员的身旁,活跃着不穿白衣的山乡妇女:一位老大娘在为伤员洗头,那个伤员象孩子一样靠在她的身上;一位中年妇女在为伤员擦洗伤口,那个伤员流露出感激的目光。她们的从容不迫的举止,敏捷熟练的动作,显示出她们是一批完全能够胜任工作的护士。
  杨家庄,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在这里,村庄就是医院,群众的家就是病房,群众就是护士。小小的杨家庄,使白求恩看到了毛主席人民战争的思想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开花、结果;使白求恩看到了一所新型的更符合人民战争的实际的“模范医院”。想到这里,白求恩不由地失声喊了出来:“这就是人民战争中人民军队的卫生工作呀!”
  现在,白求恩的心情和他二十几年前在大学读书时的一种感受很相似。在课堂上,教师指着用红蓝两色标线的解剖图谱,讲述神经、血管的走行分布,白求恩自己认为已经获得了深刻印象。可是,只有当他走进试验室,亲自做过剥离之后,他才喊出:“啊,原来它竟是这样的呀!”也只有当他在手术中亲自触摸过这些血管神经,并且了解到伤员的具体情况之后,他才会提出具体的合理的手术方案来。广灵伏击战和“模范医院”的建设,对于他不也是游击战争的实践吗?
  白求恩没有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他以自己切身的体会在酝酿着一种新的办院方案和培养训练医务人员的方案,为夺取更大的胜利而努力。
  当白求恩和部长一起,从三五九旅返回杨家庄时,一种新的景象又使他惊呆了:街上,满是来来往往的行人。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有的扛着风箱,有的抬着大锅,有的人赶着驮着柴粮的毛驴,急急忙忙向河西走去。再仔细看,人群里还夹杂着医院的医生、护士,连轻伤员都出来了,他们也是肩挑手提,忙个不停。
  “莫非敌人要来了,群众要转移?”白求恩纳闷地想:“可是人们为什么又都高高兴兴的呢?再说,从三五九旅离开时,根本没有听说这方面的消息呀!”
  “这是怎么回事?”白求恩问部长。
  部长摇摇头说,“搞不清楚。”
  眼尖的翻译在人群里发现了医院的政委,便大声吆喝:“政委同志!”
  政委脸上挂着汗珠,一见白求恩和部长,一边敬礼一边说:“你们回来啦?”
  白求恩和部长没顾上寒暄,一齐发问:“群众为什么转移?”
  政委望着人群,笑嘻嘻地说:“是搬家呢!群众看咱们伤员住的分散,就和咱们商量要把伤员集中到河东去,把河东的人家搬到河西。考虑这事会给老乡们带来不少麻烦,我们说啥也不同意。谁知群众却自己动手了。”
  部长感动地说:“群众这样支援我们,我们只有多做工作才能报答他们。”
  听着部长和政委的一问一答,看着眼前匆忙来去的群众,白求恩全身觉得热乎乎的。他把马缰交给身旁的警卫员,和部长一起,加入了那个忙碌的搬迁行列。
  当天夜里,他迫不及待地写信向他的一位老朋友报告他兴奋的心情:“在连绵起伏的深山里,群众自己动手办起了另一所‘模范医院’,而且做了符合实际的更新。这使我兴奋得都不知该怎么向你转达我的心情。毛泽东同志是那样信赖他的人民,我现在更加相信,胜利一定属于他和他们。”
  第二天,起床号刚刚响过,他把一份修改后的特种外科医院组织方案交给了部长。他对部长说:“群众向我们证明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医院的组织方法必须加以改善,否则,我们就落在他们的后边了。”
  按照白求恩的意见,医院要和当地的干部共同成立一个联合领导机构,共同负责医院的各方面工作,解决各项重大问题,定期检查医院工作情况,把医院工作同地方工作紧紧结合在一起。
  这是一项重大的组织改革。部长十分认真地听白求恩解释这个方案的细节。白求恩强调这个新方案的意义:“没有群众参加管理工作,将是一项重大的损失。群众参加医院管理,这就是告诉群众:八路军是人民群众的武装,是人民群众自己的军队。因此,他们会更加爱护和乐于帮助这支军队。现在群众已经走到我们前面了,我们应当赶快跟上去。”
  部长拿着一支铅笔在手里摆弄着,仔细地推敲白求恩的建议。等白求恩说完,部长接着说:“我想补充一点,就是让医生、护士、伤员也都参加到这个领导机构里来,这样,我们就可以经常听到他们的批评和建议!”
  白求恩对部长的补充连连叫好:“对,对,我完全同意你的补充。没有伤员、医生和护士,医院是不能存在的。忽视了他们,便不能得到及时的批评帮助。正如毛主席说过的那样,我们要常常检讨工作,改进工作。假如不这样,就是不懂辩证法,就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他从烟盒里抽出一支烟,迅速地点着,继续说:“在写这个方案时,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工作不仅要看到今天,还要看到明天。我们让群众参加医院管理,还可以培养干部,将来胜利了,我们可以把他们派往广大农村、城市,我们可以凭借这些宝贵的人材,建立我们自己的医疗卫生队伍。”
  部长会意地向他笑着说:“好啊,白求恩同志,我们是要想得远一些,想得宽一些,想到全局,想到胜利后的工作。”
  “是啊,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人民革命的胜利是肯定无疑的。可是在我的家乡,在我青年时代工作过的西方,却……”
  白求恩缓缓地站了起来,走到墙上的一张世界地图前,出神地端详着,陷入了深沉的回忆。
  “怎么了?”部长问。
  白求恩把视线从地图上移开,感慨地说:“说真的,我从内心里羡慕你们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当我一边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和指示,一边起草这个方案时,我想起了另一个医疗改革计划。”
  “是那个群众享受免费医疗的方案吗?”
  “嗯。当时我太幼稚了……”
  那是在白求恩成为著名的胸外科医生以后的事:
  在一个寒冷的深夜,他被请去为一位工人的妻子接生。在市郊的一辆公共汽车的空壳里,孕妇痛苦地蜷缩在车角上呻吟。白求恩生气地质问她的丈夫,为什么拖到现在才请医生。那个工人悲愤地告诉他:请过医生,可是医生们嫌他付不出诊费都不愿意来。要不是罢工委员会告诉他白求恩是穷人的医生,他连这次试探都不想干了。新出生的孩子落地了,没有哭声,只有微弱的呼吸,由于拖延了时间,孩子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望着这惨痛的母子,白求恩沉默了许久。临出门时,孩子的爸爸从贴身的衣袋里拿出一张钞票,白求恩接过这张带着体温的钞票,看也没看,又放到那个工人的衣袋里。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钱,这个血腥的魔鬼,逼得穷人的孩子连出生的权力都没有了,这合理吗?钱,这个支配社会的怪物,什么时候,医生才能不听它的摆布,恢复他们挽救人民生命的责任呢?
  就是这样一件件穷苦人民因为没有诊费而失去生命的病例,使白求恩再也不能忍耐了!不久,在蒙特利尔医学会的一次会议上,他提出了一个医疗改革方案,号召医生们把医疗权力还给人民。他严厉批评了一些医生们只要金钱不管病人死活的丑恶灵魂,他提出今后医生行动的准则应当是根据病情而不是根据金钱。他建议医生们组织起来到贫民窟去,为那些付不起诊费的人看病,并主张这些医生们的工作应当由人民监督。
  在一片嘲笑声中,他的方案被否定了。没几天,他的家被法西斯分子捣毁了,这就是那个资本主义社会对他的一片苦心的回答。
  白求恩从回忆中抬起头来,苦笑着说:“开始,我还不懂得社会制度和医疗工作是怎样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后来我参加了工人们的斗争,才发现那些想法,不过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楼阁而已!”
  部长一边看着那张地图,一边意味深长地说:“是啊,离开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道路,对旧的社会制度的任何改革,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过,总有那么一天,一切权力都要回到人民的手里。医疗也不会例外。”
  白求恩爽朗地笑了起来,说:“我完全相信会有这一天。我追求了几十年的群众免费医疗制度,在科学技术发达的西方为什么实现不了?而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山村里却看到了它的轮廓?原因就在于社会制度的不同。毛主席领导的抗日战争、人民革命,为医疗事业的改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离开了这种革命,只想对社会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即使不是欺骗群众,也是愚弄自己!”
  …………
  军区领导很快批准了白求恩提出的医院管理新方案,卫生部提议学习红军士兵委员会的经验,把这个群众参加的领导机构命名为“院务委员会”,并建议白求恩再起草一个章程,使这个机构制度化。白求恩一口答应下来。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二十日,这是白求恩在以后经常提起的一天。这天晚上,“院务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
  吃过晚饭,人们互相招呼着赶来了。老村长和医院年青的政治委员,肩靠肩,边走边说地来了;村武委会主任和医院院长前脚后脚相随着来了;村妇救会主任拿着军鞋,医院护士长捋着一捆绷带说笑着来了……
  望着这些意气风发的同志,白求恩的眼前出现了无数动人心弦的场面:渥太华反对输送钢铁给日本的游行队伍;马德里前线搬运弹药的妇女;来延安路上那些赶马车的人;松岩口那些帮助建立模范医院的群众。从西方到东方,哪里的人民在法西斯的侵略面前不奋起战斗?哪里的人民没有和敌人决一死战的气概?可是,为什么一些地方的斗争浪潮很快低落下去了?而为什么这里的斗争却越来越澎湃汹涌?他想起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我们有毛主席,我们能胜利!”是啊!这里的人民,这里的斗争,同毛泽东主席的名字是多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啊!虽然毛主席没有到过这里,可是毛主席的思想却使人民的革命热情永不衰败,永远燃烧着炽烈的火焰。
  代表们到齐了。部长站起来,宣布会议开始。第一项是通过“院务委员会”的组成人选。医院的代表和村子里的代表都是事先在群众中酝酿好的。政委和村长一宣布,会场上立刻响起一片掌声。然后是白求恩同志讲话。
  白求恩理了理军帽,又整了整上衣,这个习惯动作说明他的心情非常激动:
  “同志们,过去关于医院工作我讲的多,今后,大家都来出主意吧。毛主席说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我亲眼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是我们胜利的保证。我钦佩伟大领袖毛主席,我钦佩伟大的中国人民。我相信,有同志们参加医院管理,特种外科医院一定会成为一支使敌人无比恐惧的队伍,我们一定能够打垮敌人的一切猖狂进攻!”
  部长主持大家讨论了白求恩起草的医院章程。委员们逐字逐句地议论着。白求恩耐心地解答大家的提问。他再一次为同志们认真负责的精神所感动,他看到了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群众的医院已经诞生,它和人民群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建立在人民群众心上的医院。病房的用具是群众供给的,伤员的铺草是群众打来的,看护伤员,洗涤绷带,站岗放哨,无一不由群众和军队共同完成。虽然它还简陋,但它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会逐步完善起来。虽然它刚刚诞生,但有着无比充沛的生命力。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还有什么困难能阻挡我们前进呢?
  会议就要结束了,白求恩拉了翻译一把,说:“起个头,咱们唱个歌吧。”
  在这皓月当空的深夜,山村里响起了一支用不同音调、不同语言组成的合唱:
  “……
  我们生长在这里,
  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
  无论谁要强占去,
  我们就和他拚到底!”
  

白求恩在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白求恩在中国》编写组.—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