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三章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坚持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申沛昌 任学岭主编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不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大团结,更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高举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旗帜,开展独立自主敌后游击战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当之无愧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坚持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至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中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两党合作抗战,但在如何进行抗战的问题上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的政治路线,而国民党却坚持片面抗战路线。
  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就是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并拒绝一切有利于抗战的根本改革,不给人民以抗日所必需的民主自由权利,不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竭力限制人民力量在抗战中发展,反对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集中地表现了它的片面抗战路线。
  国民党实行这条路线是由它的本质决定的。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害怕人民广泛动员会危及他们的统治,因而在抗战初期,显然表现了一定的积极性,也有一定的战绩,但总的形势是众不敌寡,丧师失地,呈现了兵败如山倒的局面。实践证明,实行这条路线是不可能取得抗战胜利的。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略者暂时停止了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对国民党开始采取以军事打击为辅、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国民党政府采取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而这条路线,更是只能把抗战引向失败。
  与此相反,中国共产党从抗战一开始就主张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1937年7月23日,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中,就提出了全国总动员,全国人民,政府军队团结起来进行全面抗战的八大纲领。他指出:“民力和军力相结合将给日本帝国主义以致命的打击。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②同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向全国提出《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其要点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改革政治机构;抗日的外交政策;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改良人民生活;抗日的教育政策;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抗日的民族团结。这个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
  会议还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决定》,明确指出:“七月七日卢沟桥的抗战,已经成了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从此中国的政治形势开始了一个实行抗战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最中心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而“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③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实行这条路线,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战争的正确认识。正如毛泽东所说:“民兵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④
  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给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方向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
  国民党在抗战中不但缺乏正确的抗战路线,也缺乏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战术方针,以至在抗战初期,“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有着相当大的市场。有人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⑤。台儿庄战役获胜后,又有人幻想依靠外援取得胜利,叫喊“反攻”、“决战”、“速胜”。事实上,速胜办不到,亡国决不可能。只有坚持持久战,才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正确方针。
  中国共产党是持久战略的理论制定者和忠实执行者。持久抗战是共产党的一贯思想,早在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期间,毛泽东就强调:“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⑥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更明确指出:“今后的抗战过程中,可能发生许多挫败、退却,内部的分化、叛变,暂时和局部的妥协等不利的情况。因此,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⑦在这场持久战中,共产党应怎样最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呢?会议认为,党应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使游击战争担负起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的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因此,会议确定了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也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为了进一步阐明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战争的军事战略方针。1938年5月,毛泽东相继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两篇重要著作。
  《论持久战》的发表奠定了持久战略的理论基础,标志着抗日持久战思想的完整形成。《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是因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第一,敌强我弱,日本是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弱国。第二,敌小我大。日本是个小国,人力、物力、财力、军力均感缺乏,中国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第三,敌退步我进步。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第四,敌寡助我多助。日本的非正义战争是失道寡助,中国正义战争是得道多助。这些特点在战争过程中将各依其本性发生变化。第一个特点决定了中日战争不可避免,而且日本能够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也不可能速胜;后三个特点决定日本不可能长久横行于中国,中国更不会亡于日本。中国必定在持久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抗日战争是长期的,那么具体过程又是怎样?毛泽东也作了科学的预见,指出抗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毛泽东特别强调相持阶段的存在和作用,称之为“整个抗日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亦是转变的枢纽”⑧,同时也是中日双方力量消长的关键时期,最能体现持久战的特征。没有这样的战略准备期,发展壮大抗日力量,战略反攻,抗战胜利的局面就不会到来。总之,“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⑨
  《论持久战》不仅分析了中日战争的时间特性,即持久性,而且论述了中日战争的空间形态,犬牙交错。毛泽东从两个角度阐述了这种犬牙交错形态。一方面,中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⑩另一方面,就纯军事而言,中日战争表现为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包围和反包围,大块和小块的战争形态。
  正是由于这种时间的持久性和空间的犬牙交错决定了在抗日战争中应该采取的战略方针为:“第一和第二阶段即敌之进攻和保守阶段中,应该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在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11)可见,毛泽东把战争中的进攻和防御,持久和速决、内线和外线有机地统一起来,防御中有进攻,以求得更好地防御,防御的目的在于进攻;持久中有速决,以战役战斗的速决来达到战略的持久;战略内线并不等于战役内线,利用战役外线去改变战略内线的不利态势,争取主动。这一方针的中心点在于进攻,反对单纯的防御和退却,即攻势防御。毛泽东还指出,执行这个方针离不了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并认为“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中的进攻战,持久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这是游击战争战略原则的最中心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游击战争的胜利就有了军事指导上的重要保证。”(12)
  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等著作中都十分强调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的巨大作用。毛泽东指出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同战略阶段所采取的作战形式将有所侧重。中国军队在战略防御阶段所采取的主要作战形式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之,但是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迫使敌人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防守其占领区,从而对于停止敌人的战略进攻,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在相持阶段,游击战争上升为主要地位,而以运动战和阵地战辅之,这个阶段是最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削弱敌人,壮大自己,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战略态势,主要是由游击战来完成的。在反攻阶段,运动战再次上升为主要形式,而辅之以阵地战和游击战,但这时的运动战已不是原来的正规战,而是由游击战发展起来的,游击战在相持阶段就担负起了在反攻阶段向运动战发展的战略任务。可见,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一是辅助正规战;二是把自己也变成正规战。至于就游击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空前持久的意义说来,它的战略地位是更加不能轻视的了。”(13)一般来说,游击战争往往只是一种辅助性的作战形式,在战役战斗中对于正规战起配合作用,但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不仅是个战术问题,而且是个战略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主要是由于敌我双方的具体特点和战争的持久性所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大国,特别在民族解放战争的条件下,抗日游击战争有充分的活动地盘和广大的群众基础,再加上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规定了游击战争不能不做许多异乎寻常的事情,这就要求把它置于战略的位置来考察。抗日游击战争主要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它有独立的战场,有自己的战略进攻和战略防御,担负着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和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任务,并以长期的抗日游击战争坚持持久抗战。在抗日战争后期,为了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游击战争将在一定条件下上升为运动战和阵地战,以便对日全面反攻。总之,抗日游击战争的广泛性、群众性、独立性和持久性决定了它不只是战术问题,还有它特殊的战略问题。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军事战略方针,是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全新军事战略方针,它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对开创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日新局面,对夺取抗日民族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
  在抗日战争时期,存在着两个关系中华民族命运的矛盾,一个是民族矛盾,关系到亡不亡国的问题。一个是阶级矛盾,关系到能否将全民族抗战坚持到底,并在战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这两个矛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必须服从于民族矛盾,但是阶级矛盾依然存在。如何正确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确处理国共关系,保证了全民族抗战的胜利。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及时提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同年11月,毛泽东在《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中,又强调坚持贯彻“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是把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引向胜利之途的中心一环”(14)。所谓独立自主原则,就是在统一战线中,实行既统一又独立,对国民党采取有团结有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保持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军事上的独立性及自主权,放手发动人民武装力量。可见,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实质上就是争取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这是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1937年11月底,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被派回国,共产国际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中国的抗战要依靠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要运用法共“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和“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经验。王明回到延安后,主张贯彻共产国际的这一“新政策”,全面否定了洛川会议以来党中央在统一战线中的路线、方针、政策,幻想依靠国民党取得抗战胜利,这实质上就是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只要共产党接受国民党的领导,而不要国民党接受共产党的领导。面对共产国际的错误指示和王明右倾机会主义的危险,中共中央对王明的右倾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派任弼时等赴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共中央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制定抗日战争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经过多方努力,再加上中共领导的抗日斗争不断取得胜利,最终赢得了共产国际的支持和信任。
  1938年9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会议批判了王明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右倾投降主义观点,重申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还规定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先斩后奏,先奏后斩、斩而不奏、不斩不奏”的灵活政策。关于斗争的限度和策略,毛泽东提出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一致性原则“一方面,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以不破裂合作为条件;又一方面,一切阶级斗争的要求都应以民族斗争的需要(为着抗日),为出发点。”(15)这样,就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统一性和独立性,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面对国民党顽固势力破坏国共合作的行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中日民族矛盾这个主要矛盾,采取正确的策略原则,正确处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捍卫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明确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1940年毛泽东先后发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论策略》等重要文章,系统地总结了抗战以来党在统一战线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全面地阐述了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斗争策略。毛泽东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发展进步势力就是指发展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力量。放手扩大八路军、新四军队伍,广泛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全国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儿童等民众运动,争取到全国的知识分子,扩大民主的宪政运动到广大人民中间去。进步势力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依靠力量,只有发展他们,才能更好地争取中间势力,阻止顽固势力的分裂和投降活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争取中间势力就是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他们虽然各自同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或整个进步势力有矛盾,但又受着日本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以及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中央势力的压迫和限制。因此,只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我们有充足的力量,第二,尊重他们的利益,第三,我们对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16),就可以争取中间势力成为我们的同盟军。“中间势力有很大的力量,往往可以成为我们同顽固派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17)
  孤立顽固势力就是孤立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抗日派。抗日派和降日派是有区别的,他们采取两面政策,一面主张团结坑日,一面又执行摧残进步势力的极端反共政策。因此,我们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顽固派的两面政策,这就是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一方面,我们在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严厉打击他们的反动政策,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团结还在统一战线中的顽固派并尽量延长其留在抗日统一战线中的时间,时间越长越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既不是联合一切否认斗争,也不是斗争一切否认联合,而是以斗争求团结,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
  毛泽东还进一步指出了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策略原则,第一,有理即斗争的自卫原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就是斗争的防御性。第二,有利即斗争的胜利原则。不斗则已,斗则必胜,决不可无计划,无准备,无把握的斗争,决不可同时打击许多顽固派,选择最反动的首先打击。这就是斗争的局部性。第三,有节即斗争的休战原则。斗争是为了求团结,因此,在一个时期内把顽固派打退之后,在他们还没有举行新的进攻之前,我们应该适可而止,实行休战,主动和他们讲团结。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正确处理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广泛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维持,并对抗战胜利起到了旗帜的作用。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6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97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09-511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1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3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97-398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5页。
  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8-469页。
  ⑩《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4页。
  (1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4页。
  (1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15页。
  (1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9页。
  (1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94页。
  (15)《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9页。
  (16)《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7页。
  (17)《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8页。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简史/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延安大学陕北文化研究院,延安大学中共党史研究院编;申沛昌,任学岭主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