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一、清涧起义

任学岭 谭虎娃

      
  “四一二”、“七一五”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即原国民军联军)总司令冯玉祥追随蒋介石也在陕西进行“清共”。中共陕西省委“九二六”会议在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指导下,确立了反对西北军阀冯玉祥的方针,在陕北则反对井岳秀。
  8月间,井岳秀的白色恐怖笼罩了陕北。中共陕西省委派魏野畴、唐澍、白乐亭等秘密到陕北巡视工作,指示李象九、谢子长加紧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并留唐澍、白乐亭协助李象九、谢子长工作。
  8月下旬,井岳秀派特务暗杀了石谦,反动营长康子祥接替了石谦第十一旅旅长之职,随即命令李象九营开赴延安听候改编,命谢子长连从安定县移驻宜川县。在这种情形下,唐澍、白乐亭、李象九、谢子长立即召开会议,研究对策,并派员向中共陕西省委请示行动。不久省委“九二六”会议文件传达到部队,其中《军事决议案》提出:“本党的军事行动已经是迫不容缓了,……我们的军事根据地,除去东南以西北为重要,所以在西北上培植革命军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目前重要任务之一,更是党在陕西的首要任务。”省委并指示军支立即发动起义。根据“九二六”会议决议和省委指示,军支当即成立了陕北军事委员会及部队党支部,唐澍任军事委员会书记兼任部队党支部书记,李象九、谢子长同为军事委员会委员和部队党支部成员。在陕北军事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起义的准备工作加紧进行。从10月8日起,部队利用清涧城内三、六、九逢集的日子,将进城的牲口扣起来,准备起义时驮运物资。11日下午,部队又封了五大商号(即三合店、恒盛王、集义店、兴泰店、永丰源),并将伪县长和大绅士召集在营部楼上,由李象九训话,声明“借用物资、不加伤害”,共筹集资金、烟土辎重200驮。军需物资、经费得到圆满解决。同时迅速派人去宜川通知李瑞成、王振娃、雷进才3个连队作内应。傍晚,在清涧县城召开了党员大会和排长以上干部会议,由唐澍传达了省委关于举行起义的指示,宣布了起义的具体部署,决定:驻清涧的4个连首先起义;然后会合驻延川县城的另一个连;再南下宜川,与驻宜川县城的其他3个连会合。起义成功后下一步行动待请示省委后另行决定。
  1927年10月12日凌晨,驻清涧的李象九营部和4个连队(以谢子长为连长的12连、以白润泽为连长的第6连、以雷进才为连长的第5连、以韩起军为连长的第11连)在“为石旅长报仇”的口号声中开出清涧城,按原计划挥师南下。当天下午,在延川与王有才连会合,又以谢子长连为先锋队,继续挺进延长。延长守城齐梅卿营两个排非常反动,但由于齐梅卿不知部队起义而特来谢子长住处拜访,谢趁机绑了齐并要齐下令守城部队缴枪,齐营大部分缴械,只有少部分逃窜。起义部队乘胜南下宜川。10月13日,宜川守军康子祥闻讯后,抢先向宜川准备起义的李桂荣、李瑞成、王振娃3个连队发起进攻。起义部队早有准备,奋起迎敌,激战一昼夜,有力地牵制了敌人。至10月15日,起义部队主力兵临宜川城下,代旅长康子祥见势不妙,带两个连部向延安逃窜。这样三路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形成了一支拥有1000余人,枪械1300多件,辎重弹药近300马驮,实力雄厚的武装力量。
  宜川会师后,起义领导人中对下一步行动发生了分歧。唐澍、谢子长主张打起红旗,纯洁组织,整理部队,选拔可靠的人任连、排长。部队完成整理后,向北发展,攻打延安。李象九则认为,打出红旗很难立足,应依附军阀,接受收编,同时不同意纯洁组织,主张保留全体旧军官。由于领导思想不统一,唐澍去省委请示,部队则在宜川城徘徊。唐澍走后,李象九打出十一旅旗号,自任旅长,委任唐澍为参谋长,谢子长、王有才、李瑞成为第一、第二、第三营营长。这时井岳秀部延安驻军第二师师长高双成,一面写信麻痹起义队伍,一面调集兵力进逼宜川。在这种形势下,谢子长认为,敌军兵力集中须要时日,各部不可能同时到达,我应集中兵力,主动出击,将其各个击破。但李象九对高双成抱有幻想,不愿与高闹翻,故而不采纳谢子长的建议。这样,敌人便争取了约20多天时间,调集了6个营的兵力,完成了对宜川城的包围。11月中旬,敌人对宜川城发起进攻,起义军被迫迎战。这时,原定在神木起义的高自清旅,见形势不利而偃旗息鼓。整个形势表明,起义军不但在战略上失掉了策应,而且在战役战斗上也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加之起义部队中一些旧军官心怀叵测,战斗中不听节制,战场秩序混乱不堪。起义部队苦撑1天,形势危殆,李象九决定退出宜川城。结果只有谢子长营二三百人和其他零散官兵从南门突出重围,其他全部散失。部队突围后,在宜川西部地区收容集结,随后转至韩城西庄镇。这时,李象九擅自接受了军阀王保民的改编,称独立旅。
  12月中旬,唐澍、阎揆要、白志强受中共陕西省委委派来到部队。唐澍等根据省委指示,重组军委,以谢子长营为基础,建立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队,唐澍、谢子长分任正、副指挥,阎揆要任参谋长。军委提出“打倒贪官污吏”、“劫富济贫”等口号,并根据第一、第二次省委会议精神,做出新的部署。省委常委向会议所做的政治报告指出:“陕北之李部(即李象九部)自石谦被刺后,我们即运用积极政策使之反井(即井岳秀),在神府一带之高自卿(即高自清)也受影响表示反井。不过我们自己力量薄弱,不能独树一帜。在积极的政策下仍不能取退守的行动,现在此部已退至韩城。对于旅今后的行动,因为一则本身力量薄弱,二则全国我们的军事已受一挫折,陕西这一小部分不能够单独积极行动,须与全国相适应;所以在斗争的政策之下,一方面又须注意安全的退路。本此原则,今后的出路北去较妥(秘密)。”据此,军委决定,将部队带到党和群众基础较好的清涧、安定(今子长)一带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元旦,唐澍、谢子长、阎揆要(李象九离队)率部北上,向预定地区开进。途中由于听信了清涧城内只有一连敌军的传闻(实际上是一个营),贸然攻打宜川,结果作战失利,部队向西北退去。行至延长县交口又遭受敌人袭击,部队损失严重,大部散失。1月底退到甘肃合水县豹子川时只剩下数十人了。军委决定,遣散部队,保存火种。于是,起义军忍痛离散,唐澍、谢子长、闫揆要转回省委。至此,起义即告失败。
  清涧起义是在中共陕西省委“九二六”会议精神指导下,由省委直接领导发动的。“九二六”会议遵照中共中央八七会议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举起了反对西北军阀冯玉祥和陕北军阀井岳秀的旗帜,是党在西北地区领导的第一次规模较大的武装起义,从而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的武装斗争。清涧起义虽遭失败,但它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锻炼了干部,教育了人民,对陕北地区后来革命运动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陕甘宁边区史稿/任学岭,谭虎娃编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