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四节 边区农村经济全面恢复

星光 张杨


  共产党和边区政府实行了正确的“力争外援,休养民力”的方针,纠正了农村政策中的“左”的倾向,医治了战争创伤,边区农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这个总方针之下,边区大大地休养了民力,发展了国民经济,特别是发展了农业。”①
  一、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增加
  (1)边区农业的恢复,首先表现在耕地面积的扩大,耕地面积逐年增加,如:
  1936年 8431006亩
  1937年 8626006亩
  1938年 8994483亩
  1939年 10076000亩
  1940年 11742082亩
  仅仅三四年,耕地面积增加了30%,个别地区耕地增加更为迅速。如安定五个区1936年到1940年耕地增加更快:
  年份 可耕地(垧) 熟地(垧) 荒地(垧)
  1936 85000 50000 3500
  1937 52000 3270
  1938 55300 2970
  1939 72000 1270
  1940 80900 410②
  (2)兴修水利是增加农业产量最有效的办法。但边区农民以往多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对水利资源很少利用,以致农业生产长期处于极低的水平。为了恢复农业生产,边区政府大力提倡兴修水利。1937年有水地801亩,1938年修了1600亩,1939年为8010亩,1940年修了2974亩。
  (3)由于耕地面积扩大和兴修了水地,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1937—1940年边区粮食产量表:
  年份 产量(石)
  1937 1260000
  1938 1270000
  1939 1370000
  1940 1430000 ③
  二、畜牧与副业的恢复
  牲畜迅速增加。“陕北有三宝,食盐皮毛甜甘草”。边区是农牧皆宜的地区,畜牧是边区的主要副业富源之一,它是皮毛肉的主要来源,也是出口的重要原料。牛驴在农业和运输上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帮助畜牧业的发展,是恢复和发展边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政策之一。边区政府制定了《陕甘宁边区牲畜出入口奖惩及母畜之保护办法草案》,规定一切母畜及幼畜不得出口,不得屠宰役用牲畜及母畜,奖励人民购进牲畜等。这个规定对1938年至1940年的牲畜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具体增加情况如下:
  年份 牛(头) 驴(头) 骡马(头) 骆驼(头) 羊(只)
  1938 102676 70810 1468 1254 761464
  1939 123963 97407 2040 1329 1012786
  1940 148408 94334 1817 2458 1652170
  (19个县上半年统计)④
  农村家庭纺织业的恢复。民间纺织业之中心在延长、延川、固临等县,到1940年已组织纺妇约1万余人,除自纺自用外,尚替公营工厂纺羊毛、棉花13万斤以上。
  1939年1月,边区建设厅在延安南关主办了边区第一次农业展览会,这在边区是“破天荒”的事。展览会是一次经济建设的大检阅。会上设有6个展室,展览品2000多种。展览6天,每天参观的不下五六千人。从展品中显示了边区经济迅速恢复。参加展览的人差不多都受到了奖励;给开荒最多、种地最好的,牧羊最肥的,种棉品质优良的,纺纱织布精细的,谷子生产最好的都发了奖品。这次展览会对群众的生产热情鼓舞很大,因此,展览会实际上又是一次生产动员大会。
  1940年1月在延安举办了第二届农工业展览会,历时半月,陈列品与参观的人比第一次都热闹得多。农业部门是大会中最丰富的部门,展出谷子70余种,糜子30余种,三边的豆类有70余种,其他豆菽70余种;棉花有延长、固临、延川三县的出产标本;蔬菜果品有枣、梨、核桃、苹果、洋芋、白菜、南瓜、萝卜、木耳、金针等等,此外还展出边区产木材50余种。
  三、农村富裕户增多,农民生活普遍改善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富裕户增多,农村阶级成分起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以前是贫雇农的,已转变为中农或富农了,而中农成了乡村的主要成分。“根据安定县4个行政村的调查,革命前富农、中农占7%,现在增至61%,而户口则由173户增至228户。延安西区四乡,革命前中农10家,现在中农64家增加6倍以上。又延安中区五乡的阶级成分,现在是富农占10.6%,中农占49.4%,贫农占19%,雇农占12.5%,可见大半数以上的,农户已成了小康之家。”⑤又如安塞四区三乡之东营村、西营村及二乡石峁村的调查:西营村1937年全村只有75人,耕地面积492亩,收粮73.5石;1939年则有84人,耕地966亩,收粮155石。东营村1937年全村41人,耕地面积354亩,收粮54石;1939年则有50人,耕地726亩,收粮116石。石峁村1937年全村55人,耕地面积354亩,收粮45.2石;1939年则为64人,耕地465亩,收粮93石。这证明“人兴财旺”,是边区的普遍现象⑥。
  中农、贫农也和过去的不同,都过上了有饭吃、有衣穿的生活。延安西区四乡的农民,过去有的连糠都吃不上,现在该乡人民日吃三餐,都吃的是粘饭、散面、捞饭、荞面馍等,过节每家还吃肉。衣着方面,每人都缝制了新衣棉衣,有的还有皮棉两套,用不着一件棉衣穿七八冬了。过去衣不蔽体,现在妇女也擦起了“雪花膏”,头上有了装饰品,延安每次唱戏,几十里远的妇女穿着新衣骑着毛驴来看戏,不带干粮,都进馆子吃饭,这是以前没有的事。
  “休养民力”的政策,减轻了人民负担,发展了生产,使边区人民恢复了元气,在战争的废墟上,人民不但恢复了残破的家园,而且逐渐地富裕起来,社会财富增加,人民生活改善,为克服困难,保障物质供应提供了条件。
  ①西北财经办事处:《关于财政工作总结》,1944年2月。
  ②《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1941年4月。
  ③南汉宸:《陕甘宁边区的财经工作》,1947年5月在华北财经会议上的报告。
  ④《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1941年4月。
  ⑤林伯渠:《边区政府工作报告》,1941年11月8日。《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汇辑》,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94—95页。
  ⑥据建设厅农牧科:《一九三九年农业生产总结报告》,1940年。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稿/星光 张杨主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