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精神内涵 >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含义和理论渊源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课题组编著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体现在政治精神层面,是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的一个完整概念。独立自主强调保持政治上的自主权和独立性,反对依赖他人,受他人支配和控制。自力更生是相对于外部因素,特别是外部援助而言的,强调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从事革命和建设。自力更生是独立自主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它的内在要求和逻辑延伸。只有坚持独立自主,才能坚持自力更生;只有坚持自力更生,才能更有力地坚持独立自主。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辩证统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一个整体,有着丰富的内涵。
  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双重含义
  (一)作为革命原则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独立自主作为无产阶级从事革命和建设的一个根本原则,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的基本含义:
  1.在革命和建设中,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需要各国人民的互相支援。无产阶级事业是一个世界性的伟大事业,争取世界各国人民在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是获得胜利的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但是,革命和建设的最终胜利,主要还得依靠本国党和人民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从事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从根本上说是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事业,只有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才能取得胜利。因此,必须把基点放在人民力量的基础上。列宁指出:“劳动老不能依靠外力摆脱压迫;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斗争、自己的行动和自己的鼓动,学会解决新的历史任务。”①依赖别人,必然听命于别人,丧失独立性,结局只能是自食失败的苦果。当然,“独立”不是“独力”,学习他人、争取外援是必要的,但不依赖他人,不依赖外援,依靠本国人民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才是根本。
  2.处理国与国以及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之间的关系,要尊重各国、各国党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国与国之间以及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完全平等的,没有上级和下级、领导和被领导、指挥和被指挥、大小和强弱之分。因此,不允许一个党充当领导和旗手的角色,从一个指挥中心对别的党发号施令;也不允许一个党垄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权和解释权,各国党都可以依据自己的经验对马克思主义作出创造性的贡献;更不允许一个党的纲领、路线、政策和观点被当作共同的原则强加给其他党。社会主义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和人民,要根据本国的国情选择发展道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办自己的事情。任何其他党都无权指手画脚,横加干涉。各国采取什么样的方针和路线,是对还是错,应该由本国党和本国人民来决定和判断。这是确立各国党独立自主原则的根本出发点。
  各国无产阶级政党要根据本国的情况和自身条件、依靠本国人民自主地寻找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制定适合本国特点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体地说:各国无产阶级政党要对本国和本国人民负责,而不是对某一个国际中心负责,更不是对某个外国党负责;要根据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本国的实际情况,选择本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和方式,而不是照搬照抄某种现成的模式;要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决定处理国际事务的立场和主张,而不是服从某个大党大国的外交斗争和政策的需要,不做任何大国的附庸;要自己管理和决定党内的一切事务,处理同其他党的关系,反对任何外来干涉和控制,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听从任何外国人的指挥棒。
  3.同中国资产阶级结成革命统一战线,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
  在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中,把资产阶级的一部分纳入革命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内部处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错综复杂的关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保证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这是中国革命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独特贡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两部分:即带有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但是,“中国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分属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在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尖锐地对立着的时候,在革命主要地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之下的买办阶级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间内参加当前的反帝国主义战线。”②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带两重性的阶级,一方面他们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政府的革命,他们可以成为革命的一种力量。”③因此,无产阶级必须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甚至在特殊条件下还要同大资产阶级政党的某些派别建立联盟。由于根本利益和长远目标的不同,在同资产阶级的合作中,始终充满着矛盾和斗争,这种形势便向无产阶级提出了如何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问题。坚持独立自主,就是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坚持工农联盟在统一战线中的主体地位,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所谓联合,就是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所谓斗争,就是在同资产阶级联合时,保持无产阶级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并对资产阶级妥协性和反人民倾向进行必要的斗争,而在被迫同资产阶级分裂时,就转变为武装斗争。对资产阶级的“联合”和“斗争”的辩证统一,就是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政治路线的重要部分,就是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
  (二)作为革命精神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共产党人的一种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主体精神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从根本上说,就是无产阶级相信和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从而求得自身的解放,实现人类最美好的理想。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对自身地位的自觉认识和解放全人类的使命意识。列宁说:“在世界上,不论哪个地方哪个时候,群众要摆脱压迫和专横获得真正解放,无不是这些群众自己进行独立、英勇、自觉斗争的结果。”④《国际歌》唱出了他们的心声:“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自己是自己命运的把握者,自己是自己的“上帝”。“自主”和“自力”不仅是一种心理上的自信,而且也是实践行为上的自强,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自尊、自信、自强的革命主体精神。这种主体精神是建立在相信人民群众力量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这种主体精神,就无以唤起民众,取得无产阶级事业的胜利。
  2.创新精神
  从政治层面讲,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要求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里容不得照搬照抄和抱残守缺,必须开拓创新,才能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从哲学层面讲,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落脚点是“更生”,就是依靠主体的力量不断自我更新。人作为世界的主体,第一个特性就是自我创造。人的生命的过程就是生成、变化、飞跃、新陈代谢的“更生”过程。革命就是社会“更生”。“更生”的本质在于创新,不断以“新我”取代“旧我”。人类是在不断创新中开拓文明、书写历史辉煌的。创造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⑤创新是延安精神的灵魂,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本质就是不断“更生”的创新精神。正是这种创新精神成就了中国革命,使中国共产党从延安走向全中国,打碎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世界,创建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3.民主精神
  民主精神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题中应有之义。1939年9月16日,毛泽东在延安接见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记者谈话时曾指出:“为了自力更生达到抗战胜利,民主政治是必要的。”“自力更生的主要内容,就是民主政治。”⑥毛泽东这一论述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民主是什么呢?民主(democracy)是指“人民的权力”或“人民当家做主”。但更确切地说,是指大多数人的统治。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民主就是人民当家做主,推翻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社会制度,实行大多数人的统治。人是作为社会的主人还是作为社会的奴隶,是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重要标志之一。自力更生就是无产阶级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放自己,通过民主政治,摆脱社会奴隶的地位,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从这个意义上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一种民主精神。进一步说,没有民主政治,就没有人民的解放,而失去人民的支持,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就失去了力量之源。所以,民主政治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有着内在的联系。民主精神的发扬,才能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延安时期之所以成就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辉煌,就是因为边区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选举等广泛的民主形式,真正地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民主政治,延安也被人们誉为“民主圣地”。
  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理论渊源
  (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原则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文中批判法国资产阶级空论派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时,首次提出了“人民的独立自主”⑦的概念。后来,他们在组织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中,又从理论上阐述了独立自主思想。他们从无产阶级斗争的国际性和国际工人阶级的共同利益出发,主张国际联合,并建立了协调这种联合行动的国际组织——国际工人协会。但他们强调这种联合只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⑧,真正的国际联合应当以独立的民族组织和各国政党的独立自主为基础。他们认为,民族独立是现代条件下国际联合与合作的前提与基础,国际主义的共同利益决不是否定各国无产阶级所代表的民族利益,也不是否定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更不是否定各国党的独立自主。1892年,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波兰文版序言》中指出:“欧洲各民族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只有当每个民族在自己家里完全自主的时候才能实现。”1893年,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意大利文版序言》中更加精辟地阐述了民族独立和国际联合的辩证关系:“不恢复每个民族的独立和统一,那就既不可能有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也不可能有各民族为达到共同目的而必须实行的和睦与自觉的合作。”⑨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同个人之间的平等一样是必要的,“一个民族妄想领导其他所有民族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⑩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倡导独立自主的原则,而且身体力行地坚决维护这项重要原则。早在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时,他们就明确规定了“所有盟员一律平等”的原则,强调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必须“以独立自主的形式组织起来”。这样,不但不会削弱国际力量,反而会使“国际要比从前强大得多”(11)。作为第一国际的核心与灵魂,马克思非常注意各国革命运动的独立自主发展,力求避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决不发号施令,决不干涉各国党的内部事务。马克思认为:“由于每个国家工人阶级的各种队伍和不同国家的工人阶级所处的发展条件极不相同,它们目前所达到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因此它们反映实际运动的理论观点也必然各不相同。”“我们协会根据自己的原则允许每个支部在不违背协会的总方向的情况下自由制定它的理论纲领。”(12)他们认为,只要无产阶级的目的和原则相同,每个国家的支部都可以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独立自主的原则,在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沙文主义倾向进行坚决斗争时指出:“注意:我们是自主的党,这一点要牢牢记住。任何人无权把别人的意志强加给我们。社会党国际局也无权这样做。如果进行威胁,那也只是空话。”(13)他根据俄国革命的实际,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胜利的新理论,成功地领导了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又独立自主地进行了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列宁告诫他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各国无产阶级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运用俄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不要照搬俄国经验。因为“各个民族之间,各个国家之间的民族差别和国家差别还存在(这些差别就是在无产阶级专政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以后,也还要保持很久很久),各国共产主义工人运动国际策略的统一,就不是要求消除多样性,消灭民族差别(这在目前是荒唐的幻想),而是要求运用共产党人的基本原则(苏维埃政权和无产阶级专政)时,把这些原则在某些细节上正确地加以改变,使之正确地适应和运用于民族的和民族国家的差别。”(14)1919年列宁对东方的共产主义者说:“你们面临着全世界共产党人所没有遇到过的一个任务,就是你们必须以共产主义的一般理论和实践为依据,适应欧洲各国所没有的特殊条件,善于把这种理论和实践运用于主要群众是农民、需要解决的斗争任务不是反对资本而是反对中世纪残余这样的条件。”“这是一个困难而特殊的任务”,“它们的解决方法无论在哪一部共产主义书本里都是找不到的……你们应当提出这种任务,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解决这种任务。”(15)
  创建第三国际后,列宁强调第三国际完全承认各国党的独立性和必要的自主权,要求考虑到各国的具体情况,各国共产党斗争活动的具体条件,不要轻易作出全体成员必须执行的决议。他提出“共产主义是不能用暴力来灌输的”,“必须预计到其他国家发展的一切阶段,决不要从莫斯科发号施令。”(16)列宁还强调,在共产国际组织中,各国要保持自己的自主性,“俄国味不能太浓”,否则会切断各国走向成功的道路。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这些论述,为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指明了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问题的方向,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提出独立自主原则的理论依据。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是马克思主义正确处理国内阶级、政党之间关系的理论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在革命过程中,要注意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要善于同资产阶级结成联盟,但是,必须始终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因为在统一战线中,各阶级和党派既有共同的目标,又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只有保存党派和阶级的独立性,才有利于合作,也才有所谓合作。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无产阶级的独立性,集中地表现为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要取得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就要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的统一与独立的关系,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以及统一战线内部各阶级、阶层、政党之间的关系。毛泽东在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中发展了这一原则,他强调阶级斗争服从于抗日民族斗争这一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在此原则下,保存党派和阶级的独立性,保存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不是因合作和统一而牺牲党派和阶级的必要权利,而是相反,坚持党派和阶级的一定限度的权利;这才有利于合作,也才有所谓合作。否则就是将合作变成了混一,必然牺牲统一战线。”(17)
  (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建立在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基础上
  首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作为理论基础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都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一切事物也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发展和变化之中,而事物的内部矛盾、内部力量是推动事物运动的根本原因或内因,外部矛盾、外部力量则是推动事物运动的外部条件或外因。毛泽东指出:“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18)既然内因决定事物的存在、性质和发展方向,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外因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重要条件,它只能起到促进或延缓事物内部因素的成熟,那么,一国革命的成功,不排斥外部的“促进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是本国人民的奋斗。一党、一国的事情要由自己做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办,立足自身,不依赖他人。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角度讲,客观实际是正确政策的现实基础,要保证政策正确无误和行之有效,就要正确地把握客观实际。本国人与外国人相比谁更了解实际?当然是本国人,因为他们生长在适当的土壤和环境中,从小就受着本国文化的熏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外国人生长在另外的文化环境中,不具备这种方便条件。从根本上讲,本国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最终还要靠本国人自己。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最终还要靠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制定和实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依靠中国人民的力量去完成。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
  其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建立在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前进的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早期著作《神圣家族》一书中就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19)。后来他们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在这个喧嚣的舞台背后悄悄地进行的,并且起着真正的推动作用。”(20)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出:“世界所以有这种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基本原因是有成亿成亿的人卷进这个发展的洪流了。”(21)对于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观点,毛泽东终生坚信不疑,他在党的七大上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实践证明世界的发展依靠世界人民的力量,各个国家的发展主要依靠各国人民的力量。过去帝国主义之所以敢于欺负中国,就在于中国民众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只要把人民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就获得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就形成了无敌于天下的巨大力量。独立自主,不是少数几个领袖人物和英雄豪杰天马行空,独往独来。靠几个人、几十人、几百人的“独力”难以“独立”,也难以“自主”。共产党人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更生”,是中国人民的“自主”和“自力”,其伟力最深厚的基础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认为:中国的抗战主要依靠自力更生,依靠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的共同努力,所以实行了一条全民族的全面抗战路线。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坚定地相信人民群众,所以它才敢提出独立自主,正因为中国共产党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它才能在反对内外敌人和经济建设中做到自力更生。
  (三)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独立自主的思想原则,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在毛泽东的思想体系中,独立自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党制定正确路线和政策的重要前提。只有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独立的党,才是一个真正成熟的党,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符合自己国情的正确路线和政策。只有坚持独立自主,才会把立足点放在国内广大人民群众力量的基本点上,全心全意地相信和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事业,并把群众的实践活动作为党的路线和政策形成的基础和检验的标准。
  独立自主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有着内在的联系。独立自主是在实践中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结论。毛泽东一贯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要把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的问题,仅仅依靠背诵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去寻求基本立足点。可见,独立自主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必然要求。如果动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外国经验神圣化、把上级指示绝对化,既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丧失了独立自主的精神,其结果只能导致路线政策的失误,使革命和建设遭受挫折。
  坚持独立自主与坚持群众路线是统一的。因为共产党人的一切事业,都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共产党人的独立自主,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为底气、为基础的,没有广大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参加,不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既不能“独立”又不能“自主”。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力量”主要指的是本国人民群众的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党的一切纲领和政策无论怎样正确,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都是无法实现的。中国的一切,都依靠和决定于人民群众的自觉与主动。高高在上,脱离人民群众,中国将一事无成。坚持独立自主,必然要求自觉地贯彻群众路线,相信、依靠群众和放手发动群众,把革命和建设的立足点放在人民群众力量的基础上。
  可见,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独立自主,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坚持三者的统一,并用以指导革命和建设,就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①《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0页。
  ④《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3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6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88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08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7、269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94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80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93~394页。
  (13)《列宁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08页。
  (14)《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页。
  (15)《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3~324页。
  (16)《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7页。
  (17)《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8~539页。
  (18)《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302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2页。
  (21)《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5~176页。
  

论延安精神/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课题组编著;有林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