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精神内涵 > 理论联系实际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易小平


  重庆市涪陵区城乡建委 易小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理论成果。群众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之所在,是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创造性应用。面对种种新矛盾、新问题,我们要继续发扬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指导作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迎接时代新的挑战。
  关于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哲学省思
  毛泽东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系统地运用于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全部活动中,形成了指引我们党开展革命和建设工作的群众路线,它的基本含义有两个方面:第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第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群众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也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突出贡献。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早在《神圣家族》中就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由此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反过来又促进了人民群众的壮大和发展。列宁也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毛泽东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应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了党在一切工作中必须坚持的群众路线。这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的统一。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生活资料。物质资料是生产劳动的成果,而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劳动群众。劳动群众创造了基本的生活资料,在此基础上,才能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才有人类自己的社会历史;其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物质条件,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其三,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却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而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在社会历史变革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社会革命主力军的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理论基础。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集中了无产阶级的一切优秀品质,它的先进的阶级性表明,它是人民群众中最大公无私、最有远见和最有觉悟的部分,除了人民的利益以外没有任何私利可图。它的奋斗目标是使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表明,它和人民群众具有天然的联系,它的奋斗目标是与历史发展方向完全一致的,这就决定了党的宗旨,党所从事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一切为了群众。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从这里可以看出,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就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毛泽东同时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任何个人私利。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还决定了我们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必须做到一切依靠群众。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推动者,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还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些论述表明,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我们只有充分相信群众,全心全意依靠群众,才能取得胜利。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相信和依靠群众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遇事同群众商量,老老实实向群众学习,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几十年来形成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它实质上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在党的工作方法上的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革命事业发展的规律只能潜在于群众的实践中。作为领导者,要认识和掌握这些规律,就必须亲自参加群众的实践,认识和掌握这一实践的深度、广度及其特点,了解从事这一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意见、情绪、愿望和要求,并汲取群众的智慧和经验。在此基础上,把大量的分散的群众意见集中起来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发现和掌握革命事业发展所固有的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的、系统的领导意见,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计划和措施,领导群众前进。如果我们不是这样,不深入群众,不向群众学习,那我们就从根本上脱离了革命事业。如果关起门来空想一套计划和方法,是不可能符合实际、符合群众意愿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还决定了我们在群众中集中起来的意见,所形成的方针政策、计划和措施,拿到群众中去宣传和解释,和群众的实践结合起来,化为群众的行动,这样才能显示其指导作用,并在群众的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从哲学的角度进行考察,我们还可以发现,群众路线也是唯物辩证法在我们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具体运用,它体现了辩证法关于个别——一般——个别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的特殊的本质而与其他事物相区别,同时,又具有普遍的本质与其他事物相联系,是联系和区别、普遍和特殊、个别和一般的统一。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我们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产生及其实施,也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而群众路线就是这一辩证过程的理论表现。首先,正确的领导方法不能凭空产生,革命事业发展的规律,必须以认识和掌握为先导,而这一认识本身就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也就是从大量的个别事物中概括带有共同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再形成科学的指导全局的工作方法。其次,这些工作方法形成以后,还要去指导具体的实践,并接受其检验,而这本身也即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但是,我们由于受活动范围、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面对这样大范围的集体实践活动,任何人都不可能事必躬亲,事事都去直接体验。唯一的方法,就是要靠广大群众。因为群众的实践具有普遍性、广泛性和直接性的特点,所以,就能够从广大群众的直接实践中总结出带有共同性、反映事物一般规律的东西进行理论概括,形成带有指导性的意见,之后,再拿到群众实践中去贯彻实施,指导群众具体的实践活动,并在群众实践中接受检验,以确定其正确与否。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概括人类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时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生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生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与实践的辩证过程。中共关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正是这一认识规律在我们革命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阐释了这一问题,他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于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进行宣传和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经典阐释和解读,是将群众实践中得出的零碎的、分散的观点集中起来,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初步的认识得到升华,然后再到群众中去指导和接受检验。从群众中来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表面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但这却是全面认识事物的基础,一切认识都必须从感性认识起,否则就无法认识事物。而感性认识又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毛泽东把这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具体化为从群众中来的过程。也就是在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群众直接的实践经验集中起来,经过整理、对比、分析和综合,从中概括出本质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意见,以此制定我们的计划和政策。到群众中去体现了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发展过程。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但这并不是认识的结束,这种理性认识还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毛泽东把这种认识无限发展的观点,运用于我们的工作方法,提出了不断地将从群众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又不断地将这些经验在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循环往复,使我们的认识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丰富和更深刻,使我们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一次一次地更加接近真理。
  关于毛泽东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早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毛泽东、周恩来、李立三等人在总结中国革命斗争的经验时,就用了群众路线的概念。共产党的“工具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政治上的体现,从根本上划清了“主人”与“公仆”、“领导”与“统治”的界限。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工具、人民的公仆,它同人民的关系只能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不是剥削阶级那种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而且,为人民服务是党奋斗的最高目标与价值取向。
  群众路线是中共执政党的政治优势。群众路线是党的思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得到党内成员一致认同的,并深深扎根于绝大多数党员的内心深处,它是党的各项工作有效开展的条件和基础。群众路线不仅仅为党内成员提供了一种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保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不变,有利于端正党内的不良作风。群众路线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情况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对党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群众路线也是实行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首先,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领导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群众路线则体现中共执政党领导的目的和手段。邓小平曾指出,党的领导的本质内容是群众路线。“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党的领导是思想、政治和组织的领导。从根本上说,党是人民群众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党依靠自己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人民群众指明前进的方向,认清自己的利益和使命,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统一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团结带领群众为实现自身根本利益而奋斗。首先,党要在群众工作中不断加强和改善领导作风,提高党的群众工作水平。其次,党的群众路线奠定了党的领导基础。党的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党的事业能否成功,根本在于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群众路线强调“相信群众”,这规定了党的领导思想的来源。党的正确思想来自于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经验的总结。群众路线强调“依靠群众”,党只要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就会不断取得胜利。依靠群众,党就会制定正确的决策;依靠群众,党的正确决策就会得到落实。党的历史说明,党很好地执行了群众路线,党的政治优势就会增强,反之,党的政治优势就会削弱。再次,党的群众路线体现了党的根本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党的民主集中制是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运用,是党的根本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因此,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必须不断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一系列制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也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
  群众路线是党的正确决策和决策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党的群众路线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是群众路线自身内容决定的。群众路线要求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基本方针,充分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党的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体现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即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刘少奇在党的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也是党的根本组织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是党在一切实际工作中的根本的工作路线,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党的群众路线的上述重要特征,是党和国家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是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正确贯彻执行的根本保证;也是检验、丰富和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途径。因为正确路线的制定离不开正确的认识,离不开客观真实的情况,从根本上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离不开群众的智慧和经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而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正确途径,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总结群众创造的实践经验,才能保证党的决策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觉悟和行动。通过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的无限循环的过程,既可使领导者的认识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又能提高群众的认识水平;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领导者和群众的主观世界,从而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并通过群众实践的检验,使之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群众路线深刻揭示了党的权力来源和本质。执政党是执掌国家政权的党,必须正确认识党与权力的关系。党的群众路线揭示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内在联系。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党的历史上看,人民群众必须有党的领导,没有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就不能胜利,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管理国家的权力,以及建设自己文明、富裕、幸福的生活,就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从党的工作实践上看,党又必须联系人民群众,党一旦脱离了群众,就失去了自己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就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成功。在党同群众的关系上,首先要处理好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即共产党人如何看待和行使自己的权力。从党的群众路线的角度来看待共产党人的权力,其中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共产党人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二是共产党人的权力要替人民办事。这就深刻揭示了共产党的权力来源和本质。既然共产党人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那么这种权力就应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就要了解和集中人民群众的意愿。既然共产党人的权力要为人民服务,要替人民群众办实事,那么,每一个掌权的共产党员就必须树立公仆意识,一切对人民负责。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可以使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更加牢固地树立起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观点,真正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权。
  群众路线反映了党的根本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对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来说,群众路线主要是认识方法和领导方法。由于群众的经验和知识往往是自发的、分散的、不系统的,因此,领导者必须深入群众总结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形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计划和方案。只要领导者的认识集中了群众的正确意见和智慧,代表了广大群众的利益和要求,那么,领导者的认识同群众的认识就会达到一致。用理性认识的成果指导群众的实践,一方面,可以通过群众实践,使精神变为物质,改造客观世界;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群众实践检验已有的认识正确与否,从而补充、修正和发展已有的认识。群众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领导者的认识也不能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必须不断发展和提高。党的群众路线也是一种基本的领导方法。把群众路线化为党的认识方法和领导方法,以科学方法总结群众经验,以正确的领导方法组织群众、领导群众,就会极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
  关于群众路线赋予的时代要求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坚持走群众路线,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制胜法宝。中共作为执政党,必须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围绕长期执政的目标,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赋予群众路线鲜明的时代内涵与特色,使群众路线成为促进党的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武器。
  坚持群众路线,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群众路线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新形势下,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共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中共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用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化解最大危险。中共只有始终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无论时代如何变换,社会结构如何复杂,各类矛盾如何尖锐,只要党保持纯洁性,就一定能排除万难,带领人民走向胜利与和谐,而要永葆纯洁性就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改革开放36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发展,同时,也步入一个关键的转型期,而转型阶段必然是社会利益冲突与矛盾的多发期,如何凝聚社会共识、率领全民族实现科学发展,正是对执政党的最大考验。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但不变的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的宗旨,这是党的纯洁性,的集中体现。纯洁性事关中共执政地位的合法性和长久性,而要永葆纯洁性就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因为,只有从群众路线出发,才能保证党的政策、方针反映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才能保证执政党的权力得到人民的监督,才能保证施政结果由人民客观地评价,唯其如此,才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防线,纠正“四风”问题,必须调好焦距、找准焦点、抓住要害。坚持群众路线是从方法论出发保障党的纯洁性的实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集中体现。
  坚决惩治和铲除腐败。今天,中共执政党的情况发生深刻变化,面临执政、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四大考验”是巨大的时空转换,给主要在执政年代和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优良作风造成巨大冲击,使党内脱离群众的危险和危害比以前大大增加了,尤其是滋生腐败的危险和破坏性更加严重。如果说,改革是第一推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腐败就是第一破坏力。应当说,今天实行从严治党,面对的问题更复杂、干扰更多、难度更大,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当年的论述更显示出独特的理论魅力和巨大的实践价值。从根本上讲,民主是最有效的防腐剂。共产党也有自我净化能力,关键是如何发挥。毛泽东的论述启示我们,应当把发展民主、依靠群众监督和提高党的自我净化能力结合起来,真正落实从严治党方针。做到这一点,就一定能够遏制腐败,打造“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的命运共同体,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就一定取得最后胜利。“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轻误者在诸子”,人民群众是生活的先知,冷暖甘苦感受最深刻,人民群众是智慧的源泉。故群众路线是反腐倡廉的重要保证,而反腐倡廉则是群众路线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反腐倡廉,才能优化党的执政环境。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采取措施遏制和惩治腐败,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既是现实之需,更是历史之举。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强大思想武器。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执政党建设的战略思路已经十分清晰。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五位一体”的部署,以及这五个建设方面突出重点的揭示,显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入发展的路径。党的十八大决定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贯彻“五位一体”部署的一个重要举措,它将当前执政党建设的紧迫任务聚焦在作风建设上,是顺应群众期盼的体现。党的五个方面建设是相辅相成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整体推进就是治本,突出重点就是治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表明,治标问题成为重点,是因为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成为必须首先解决的突出问题,是需要医治的当务之急。党中央将转变党风聚焦在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上,是对病情重症的把脉。显然,解决这“四风”问题,不从根本上治理,难以根除。但从治标上进行重症治疗,也是为治本奠定基础。“把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不是不重视其他方面的建设。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只有将作风建设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融为一体,才能取得实效。
  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群众路线深刻揭示了民主政治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要着眼群众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结合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创新,使社会主义民主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广泛、更具实效,也使党的群众路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以群众路线为灵魂和主线,积极稳妥推进人民民主、协商民主和党内民主、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让群众路线成为推动我国政治建设的强大武器,使群众路线在国家民主政治的层面得到体现和落实。重点是不断完善各种具体的制度机制:积极完善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机制,完善决策和执行机制,完善党务政务公开机制,完善激励、监督、问责机制,扎扎实实解决上级部门脱离基层、干部脱离群众、党组织脱离党员、决策脱离实际的问题。大力推进群众民主参与机制、群众合法权益保障机制建设,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权力问题是制度建设的核心,权力制约是治本之策,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做到秉公用权、取信于民。制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有效,在于群众认同,在群众路线的制度机制建设中要力戒烦琐哲学,防止人为的复杂化;要强化执行意识,增强执行能力,强化监督问责,让制度机制真正落实到位,成为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有效保障。
  

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研究/王长寿,樊为之,王天丹主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