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追忆广角

  


第十师在雒南地区备战经过

郑庭笈


  第十师是蒋介石嫡系部队之一,是卫立煌的第四十五师改编的,下辖两旅四团,师长李默庵,第二十八旅旅长陈牧农,第五十六团团长马叔明,第五十七团团长刘明夏;第三十旅旅长谷乐军,第五十八团团长刘建修,第五十九团团长王声溢,我当时是在第五十九团第二营任营长职务,由于职务的关系,接触面狭小,所了解的问题并不多,但该师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营长以上军官均系黄埔各期学生,连、排长级干部中黄埔系也占半数。因此,西安事变后,从这个师里也可以反映出黄埔系当时对国内局势和中国前途问题的估计和想法。
  第十师从1931年由卫立煌率领开入江西参加各次“围剿”战争,1934年11月占领瑞金城后,1936年春又开到安徽潜山地区担任“扫荡”任务,然后调到信阳州营房,一面整训补充,另一面担任武胜关至信阳州地区的“扫荡”和护路任务。12月13日下午,从报纸上突然看到西安事变的消息,整个营房的空气突变到紧张和沉闷的状态,人心浮动,震动不安,大家互争报纸看,蒋介石的生死问题,成为当时三五成群中交谈的中心内容。我当时认为蒋介石这次一定被杀掉,因为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叛变投向红军,蒋介石是红军的死对头,从1927年“清党”背叛革命后,又在江西打了10年内战,所以,蒋介石非被红军杀掉不可。蒋介石死后,国家更要四分五裂,替日本人造成机会,更错误地认为黄埔学生就群龙无首了。
  12月14日早上,李默庵集合营长以上军官在师部开军事会议,墙上挂着一张五万分之一的西安地区军用地图,并用红纸条标志着东北军、西北军和红军的在西安地区的位置。开会的时候,李默庵首先大骂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违犯国法,叛变投敌(指红军)”,委员长的生命是凶多吉少。接着他用准备好的竹竿指着军用图上标志着的东北军、西北军及红军的位置兵力情况向大家介绍在兵力装备上国军占绝对优势。然后接着说:“营救委员长的生命是我们惟一的任务,现在委员长的生命是掌握在张学良、杨虎城两个人的手里。我们首先要将西安城包围起来,把东北军、西北军和红军的部队隔开来,将张、杨和委员长都包围在西安城里。使委员长不离开西安城,这样张、杨的生命就掌握在“国军”手里了,我们就抓着主动权,如果杀掉了委员长,那么,张、杨自己的生命也难保了。同时,在优势兵力的包围和全国舆论的谴责下,那么,张、杨就不敢杀委员长了。”李默庵接着宣布部队准备乘车向西安挺进。
  夜间,部队按第二十八旅、师部直属队、第三十旅的顺序乘火车开到潼关集结,然后向雒南前进。潼关至雒南约有120华里行程,是羊肠小道,沿途村落人烟稀少。到达雒南县城后,因县长已离职,李默庵遂派师部秘书刘信芳代理县长职务。接着李默庵又任“讨逆”军左纵队指挥官,指挥第十师、第八十三师部队,纵队指挥部设在雒南县城,第八十三师师部在黑龙口,准备向蓝田县前进,当时与东北军部队在保安镇隔马路对峙,东北军占领附近山头构筑工事,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
  大约是12月20日前后,李默庵在雒南召集第十师、第八十三师营长以上军官举行军事会议。他首先说明两方的情况,并强调说:“总司令(何应钦自任讨逆军总司令)处置迅速,国军已经完全包围了西安城,现在主动权已掌握在国军手里,只要攻击令一下,西安城的收复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发生战争,委员长的生命即会发生问题,现在蒋夫人和宋子文已经从南京飞西安见张学良了。这样,委员长的安全问题是有把握了。
  12月25日蒋介石被释放,由张学良将军亲送回南京,消息传到部队后,大家精神上很愉快,对蒋介石更进一步地崇拜了,认为,蒋介石得到释放,是他的伟大人格感召了张学良。蒋介石返回南京后,违背他在西安的诺言,仍然准备着大规模的内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第十师由雒南开往西安城。驻在西安城郊及灞桥地区,雒南备战部署就此结束了。
  (1962年6月)
  * 作者时任国民党军第十师第五十九团第二营营长。 

文史资料存稿选编:西安事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