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书论著>核心书架>张学良的政治生涯一位民族英雄的悲剧

  


著者前言

(美)傅虹霖著 王海晨,胥 波译


    本书宗旨在于描述张学良将军的戎马生涯,分析他对中国现代史的杰出贡献。

    张学良曾经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声威显赫、精明干练、富有传奇色彩而又颇具争议的头面人物之一。他为挽救濒临沦亡的中华民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值得欣慰的是,他所做出的牺牲不是徒劳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海峡两岸的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象一颗流星,虽然转瞬即逝,但它在划破夜空时发出的夺目之光,人们将永志不忘。

    张学良以二十八岁少龄,继承父业,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军阀,闻名海内外的少帅。然而时隔不过八年,这位一度叱咤风云的少帅便成为已故蒋介石委员长的阶下囚,至今仍在台湾过着幽禁的生活。蒋介石之所以这样做,是对少帅曾试图以兵谏逼迫他发动一场举国一致的抗日战争所采取的报复。  

    兵谏后的第二年(一九三七年),蒋介石正式决定,以战争的形式抵抗日本的侵略。正是这场战争,使得中国各个政治、军事派别捐弃前嫌,共赴国难,最终打败了日本人,致使中国摆脱了自一八九五年笫一次中日战争以来一直遭受日本凌辱的命运。此外,这场战争,加速了共产主义革命的进程,最终把中国推进到世界民族之强林。

    尽管张学良是位风云人物,在中国现代史上起了重要作用,但关于他的论著还少得可怜。因此,研究这位唯一仍然健在的军阀,对于研究中国现代史就显得极为重要了。笔者根据新发现的档案材料,再度调查了西安事变,将会有助于搞清历史事件的真伪,重新再现张学良在整个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

    作者在本书中采用忠实于史实的手法,对少帅从少年时代到成年时期,从一个顽童成长为军阀的一生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对他继承父业后的政绩和戎马生涯给以客观的评估。诸如,他与蒋介石的交往,他反对日本侵略的策略,他与共产党人合作的背景及扣押蒋介石的历史性事件等方面,都作了实事求是的探讨;一九三七年,蒋介石最终决定抗日,中国实现了一致对外的局面,张学良在这其中的作用如何,本书也作了客观的评价。

    如何准确把握和理解张学良的政治观点及未明确说明的主张?本书主要是通过分析张学良的谈话内容和私人记述等,来回答这一不太容易回答的问题。

    为了写好此书,作者查阅了所有在美国可以找到的原始资料及第二手资料。作者还亲自前往台湾、香港、北京、沈阳和西安等地,挖掘、收集有关张学良的原始资料,拜访了许多历史见证人。作者曾数次飞抵台湾,试图与张先生直接会面。很遗憾,在与国防部长,警备区司令以及其他一些国民党要员多次会晤交涉之后,亲自采访张学良的请求遭到了拒绝。不过,作者有幸得到了采访张学良以前的部下以及曾参与这段历史时期重大事件的其他一些国民党领导人的机会。

    为了把张学良刻画得更全面、更真实、更准确,作者除了遍访天下活着的历史见证人以外,还查阅了以下“死的”文献资料:

    华盛顿国家档案馆存藏的政府文件;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记录汇编;

    台湾清潭国家档案馆的官方文件;

    国民党委员会历史档案馆的官方文件;

    日本外务省的官方文件;

    英国外交部机密档案中国部分(1928—1937);

    德国外交部档案,1918—1945年德国对外政策文件;

    张学良本人的“忏悔录”及谈话集;

    蒋介石《西安半月记》;

    蒋夫人《西安军事政变》;

    孔祥熙《西安事变回忆录》。

    本书共分十一章,前五章探讨了张学良的生平和处世,他与日本人,蒋介石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接下来五个章节涉及张学良扣押蒋介石(西安事变)及后果。最后一章叙述了张学良被幽禁的情形。结论部分分析了张学良对中国现代史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是作者的结论。

    有关张学良与西安事变的史料多如牛毛,且又褒贬不一,写作中颇费思量。秉笔直书,避免各种偏颇,乃作者始终信守的宗旨。 本书作者生于四川省,与张学良并没有什么同乡之情。每当遇到带有偏见的资料,作者总是把它们与政府文件或中性的原始资料相对照,用相互参照的方法来核对那些看上去似有偏颇之嫌的资料。对于个人写的有关张学良、蒋介石和蒋夫人及其他人的引文,作者总是从政府文件或从第二个,第三个学者的分析中求得证实。

张学良的政治生涯 一位民族英雄的悲剧 /(美)傅虹霖著 王海晨,胥 波译.-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