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书论著>核心书架>往事杨虎城之子回忆

  


往事 杨虎城之子回忆-十、流离平津

杨拯民

 
    每天我和我娘吃早点后就去学校,中午在校外买两个芝麻烧饼、一碗馄饨算是午餐。需买文具、玩具时,放学后可以去劝业场或中原、天祥公司。这段生活至今回忆起来仍感到清新惬意。

    到北平住在皮裤胡同(位于西单以西),巧的是姬汇伯师长的家也迁住在同一个胡同。他家两个孩子,姬章保和他姐姐,就成了我们的玩伴。

    蒋冯阎大战之际,北平是阎锡山的统治范围。街道上搞宣传,常演一些打倒蒋介石的活报剧,我很想看,可娘总不让去,当时很不高兴。后来才明白,因为我父亲当时隶属于中央军,正和冯、阎部在汤山作战,和冯、阎是对立面。娘为我们安全着想,不让我们去看对立面搞的活报剧。

    北平是阎锡山的地盘,以防万一,叔父决定把祖母和我迁到天津法租界去住。为什么只让我去而不让坤妹去呢?是重男轻女思想在作怪?还是因为她年龄小,祖母照顾不了?我们在法租界找了个中国旅馆住了两个来月。这是我一生中和祖母在一起生活最长的一段时间,也是我最感孤独、寂寞、苦闷的一段时间。因为怕暴露身份,平时不许我出旅馆一步。没有一个玩伴,我的心绪坏极了,孤独寂寞极了,有机会就和茶房偷偷搭讪几句。大部分时间独自站在窗前向外张望,可住的又是后院,只能看到旅馆内的人员进进出出,看不到外面的精彩世界,真是百无聊赖,度日如年。我和祖母没有多少共同语言,她天天要拜佛念经。关于拜佛问题,我后来曾向父亲反映过,说祖母太迷信了,你应该予以劝阻。他说,你小孩子不懂,她迷信固然不好,可烧香拜佛三跪九叩,也是一种运动。她过去不是常害胃病吗,现在一天早、中、晚拜跪三次,跪下、起来、再跪下、再起来,这也是一种运动锻炼,对她身体有好处。确实祖母的胃病后来再未犯过。父亲的通达、宽容和对事物的辩证看法,由此可见一斑。

    说起父亲看问题,处理事情的方法,让我记起蕙兰娘曾给我夸赞父亲的一件事。说那时父亲才十来岁,有天祖母突然病了。那天孙镇逢集唱大戏——秦腔,祖母让父亲去找祖父,父亲借了头毛驴先将医生接到家里给祖母诊病,而后他再去镇上找祖父。到了孙镇,看戏的人那么多,上哪去找呢?他先挤到戏台前,猫腰爬上戏台,再直起腰来,站在台上举起两支胳臂向右边不停的挥动,这样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谁家的孩子,在台上干什么?”祖父这时也看到自己的儿子,就从右边挤出看戏的人群,和他一块返家。

    祖母的胃病是好了,可我想她一定认为是菩萨保佑的结果,才不以为是磕头、起伏运动的效果呢。祖母早年丧夫,继而大儿子 (我父亲)又因组织中秋会,打富济贫,更由于枪杀了当地恶霸豪绅李桢而被官府通缉,东躲西藏常年不能回家照顾母亲。祖母一人领着小儿子在家操劳同时还经常受到官府、恶霸的骚扰、欺压。在这艰苦的岁月中,她受过许多煎熬与磨难同时也磨练出许多能耐和在危难中生存的本领。她遇事冷静沉稳,有主见。所以,后来家人、亲友对她都很尊重。她对我也很关爱,因为我是她的长孙嘛。可我总觉得她严厉多于慈祥,又嫌她迷信,对她有点畏惧。平日里有什么心思,想玩什么,想吃什么,特别是想吃肉总不敢直言向她明说。

    叔父新婚燕尔,常住北平,不时打发他的管家蔺俊源来天津看看。由于中原战事的发展变化,一时仍然不能回陕西去,分居北平、天津两地的开销又大,经济难以维持。1930年不得不把北平的家迁到天津,在租赁的一栋楼房里大家一块居住。

    经大公报主编张季鸾先生帮助,我们在法租界德明里路30号租了二楼二底(楼下)附带一个厨房的一座小洋楼。楼上朝阳的一间由祖母和育坤堂妹(叔父前妻所生)住,另一间由我娘仨住,侍从苏庭瑞(十多岁)住储藏室,楼下一间是客厅兼饭厅,另一间由叔父母居住。房租为60元,这对我们家来说已不算便宜了。

    全家住到天津后,为我的上学问题产生分歧。祖母和叔父主张请个家庭教师,教我读四书五经。我娘则坚持叫我去公立学校念书,接受新的全面教育。娘认为父亲是个革命军人,一向崇尚先进,追求进步,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理应顺应社会潮流。娘自己也打算到慈惠小学附设的妇女识字班学习文化。(这隐寓着她不愿受家庭束缚的心愿)。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就派蔺俊源去南阳,征求我父亲的意见。一个多星期蔺俊源回来了,带回父亲对叔父的批评(他当然不好批评祖母):“茂三也不看都到什么时代了,还要孩子在家念死书,真糊涂!要让拯民进学校,蕙兰去识字班。人是社会的人,不和社会接触,将来与人怎么相处,怎么融入社会?”这场争论在父亲的支持下,我娘获得了胜利,我得以进天津意租界慈惠小学读书,我娘到该校附设的识字班学习,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我娘之后来能够看书写信,都是在识字班学习的效果。
 
    每天我和我娘吃早点后就去学校,中年在校外买两个芝麻烧饼、一碗馄饨算是午餐。需买文具、玩具时,放学后可以去劝业场或中原、天祥公司。这段生活至今回忆起来仍感到清新惬意。

    此时,中原大战激烈,中央军节节胜利。我父亲的部队攻克了洛阳,连下陕州、潼关,直逼西安。随着战事的顺利进展,眼看着返回老家的日子也不远了,大家都沉浸在期盼的喜悦之中。

往事 杨虎城之子回忆/杨拯民著.--北京:中共文史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