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事变简介>西安事变简史

  


西安事变简史-第五章 和平谈判

西安事变史领导小组


  一、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事变
  中共中央收到西安事变的消息,召开了政治局会议,统一认识,作出力争和平解决事变的决定,撤销与决定相抵触的指示。在政治局会议召开前,已经采取措施,积极支持张学良与杨虎城的义举。
  十二日中共中央电告张学良,主要内容是:建议他以可靠部队守卫蒋介石;应倾全力团结好东北军与十七路军;拟派周恩来去西安共商大计,征求张的意见;红军立即南下,向东北军与十七路军靠拢,以应付各种事变。
  中共中央电告中共北方局、上海分局及西安等地党组织贯彻中央和平解决的主张,动员群众、动员舆论界支持,并联络名流及地方实力派响应张、杨八项主张。①
  十五日,红军将领毛泽东、朱德等十五人致电南京国民政府,指出事变爆发“实蒋氏对外退让、对内用兵、对民压迫三大错误政策之结果”。如扩大内战,将“国亡种灭”,恳切希望采纳张、杨八项救国主张,变内战为抗战,红军愿“与贵党军队联袂偕行,共赴民族革命之战场”。②
  十二月十二日中午,即莫斯科上午七时左右,中共中央就把西安事变情况电告设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书记处。由于苏联《消息报》和《真理报》自十三日起,连续指责张、杨勾结汪精卫受日本操纵搞军事阴谋,中共中央接连几天,反复将事变的真相、性质和中共所采取的和平解决方针与步骤等电告共产国际,希望动员世界舆论给以赞助;并切望通知苏联予以大力支持和争取英、美、法赞助中国抗日。
  对中共中央是否独立自主地作出和平解决事变的决定,不少人存有疑问,其主要依据是张国焘说过:因为十二月十三日共产国际发来了由斯大林起草的“有名的和平解决的指示”,所以中共才采取和平解决的方针。③事实是共产国际确曾致电中共中央,但日期是十六日而不是十三日,而且电码错乱,无法译出,中共要求重发。二十日重发电到,签发人是季米特洛夫而非斯大林。电文是:“作为对你们来电的答复,建议采取以下立场……既然事变已经发生,必须考虑现实,中国共产党应根据以下原则坚持主张和平解决冲突:(一)改组政府,使一些抗日运动的代表和拥护中国领土完整和独立的人士参加政府。(二)保障中国人民的民主权利。(三)停止消灭红军的政策并在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间与红军合作。(四)与那些同情中国人民摆脱日本帝国主义进攻的国家建立合作。”④但不要提联合苏联。⑤共产国际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与中共是一致的,但在要求、步骤等方面不如中共提的广泛、明确。十七日,周恩来到达西安,张学良曾问他:共产国际态度怎样?周答:还没有得到回复。⑥这也是电报迟到的一证。张国焘所说显然是有意混淆视听。
  十七日下午,刘鼎用飞机将中共中央所派代表团由肤施接到西安。这个团对外称红军代表团,⑦周恩来总负责,秦邦宪(博古)管党和群众工作,叶剑英管军事工作,李克农是秘书长。秦、叶、李三人后到。代表团住在金家巷张公馆东楼。
  这时,前线形势紧张。于右任电张、杨要来西安宣慰。宋子文也准备来西安商谈。西安对如何处置蒋介石的问题,认识还不一致。大家盼望着周恩来等人的到来。   
  张学良率属员在公馆等待周恩来一行,见面后立即商谈,张学良首先说明举行兵谏的原因,他说,蒋介石顽固地逼迫他们去打红军,不用强制手段无法使他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蒋介石被扣后,最初拒绝商谈问题,现在已允许商谈抗日问题。⑧张又说,只要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送他回南京,还拥护他做抗日领袖。周恩来赞扬了张、杨发动兵谏的爱国热忱,同意张对蒋的方针,并谈了对事变的性质、前途和处理方针的看法。周说,西安事变是震惊中外的大事,蒋介石虽然被扣留,但是他的实力原封不动,西安已经与南京处在对立地位,因此,对蒋的处置要十分慎重;事变有两种前途:一是说服了蒋介石,团结抗日。一是蒋介石拒绝谈判,那就公审他,宣布罪状,予以处置,这样,势将引起更大规模的内战,给日本亡华创造便利条件。应该力争好的前途,避免坏的前途,就是采取说服蒋介石的方针,只要他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拥护他做全国抗日领袖。接着,周又根据国内外形势说明蒋有被迫抗日的可能性;同时指出西北的“三位一体”将是推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坚。
  当时军情紧急,张学良提出:如南京方面挑起内战,红军必须参加,用主力打击西线的胡宗南等部,如胡部退却,主力再移到渭水下游左岸侧击中央军;十七路军守卫西安,东北军主力集结渭北备战。周恩来表示:如南京方面挑起内战,就坚决防御,同时要宣传保证蒋介石的安全,分化国民党政府内部,争取国内外同情,缩小内战,推动抗战。张学良对这些主张都表示同意。
  由于宋子文快来西安了,张又与周商定了和宋谈判的条件:(一)立即停战,中央军全部退出潼关。(二)下令全国援绥抗敌。(三)宋子文负责成立南京过渡政府,肃清一切亲日派。(四)成立抗日联军。(五)释放政治犯,实现民主,武装民众。(六)召开救国会议,先在西安开筹备会。
  这次会谈很顺利。周恩来感到张学良没有个人野心,是个了不起的青年将军,又是发动事变的首要人物,从西安方面来说,贯彻和平解决事变方针没有什么困难。张学良确认了中共大公无私、诚心抗日,事后曾说:共产党给他们作了很好的参谋部,意见都是为未来考虑的。会谈后,周随即向中共中央报告会谈情况并问共产国际有无回电,说张对此非常关切。⑨
  十八日上午,周恩来由张文彬陪同去止园拜会杨虎城。周先谈了与张学良商谈情况及中共和平解决的方针,还说如果蒋介石同意一致抗日,将仍拥护蒋为全国领袖。杨虎城深知蒋介石的为人,怕释蒋回京后挟嫌报复,曾准备“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又估计,经过十年内战,中共不会同意放蒋。因此,对周所说感到出乎意料,但既然张学良、周恩来意见一致,他也就没有表示异议,又说:中共“不记前仇,真是伟大。”但他也坦率地提出自己的顾虑:一是怀疑蒋是否能抗日,二是怕蒋报复。他说:国共两党是平等的,而他是蒋的部下,蒋被释放后一旦翻脸,他的处境就困难了。周恩来针对杨虎城的疑虑,分析了国内人民要求抗日,英、美、苏支持中国抗日和蒋介石抗日则生的处境,指出蒋抗日的可能性增大了,现在就要力争他抗日。只要西北三方面加强团结,进而团结全国人民,蒋想报复也不可能,而且这次,没有把握也不能轻易放他。杨虎城表示同意周的看法和当前的军事部署,但怕报复的疑虑始终没有消除。在张学良陪蒋回京被扣以后,这种顾虑还是存在的。
  周恩来到西安后不到二十小时,经过与张学良、杨虎城分别会谈,三方面就取得了一致意见。红军加入西北抗日联军,“三位一体”正式形成。红军代表团成员得以分头参加群众工作、宣传工作和保卫西安的安全工作。
  二、西安三方面与宋氏兄妹谈判
  十二月十九日下午二时,宋子文由南京飞抵洛阳。二十日上午,宋子文由端纳陪同飞抵西安。张学良见宋子文后,谈了西安三方面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要宋劝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团结抗日,⑩随即一齐去见蒋。蒋介石没想到宋子文来,情绪激动。看到宋美龄信上有:“如子文三日内不回京,则必来与君共生死!”蒋介石哭了。蒋说只有加紧军事进攻才能脱险,并把进军方略单独告诉了宋子文。⑾
  宋子文来,偕因《活路》事件⑿被误捕的郭增恺同行,目的是要郭做杨虎城的工作。郭增恺见杨虎城后,向宋子文转达了杨的口信:“兵谏只是要蒋停止内战,领导抗日,不会杀害他的。”宋了解了杨虎城的态度,很高兴,但却没料到周恩来已经到了西安,说,“周恩来一来,事情就难办了”。郭增恺主张宋子文去见周,因为周是个关键人物。⒀但是,宋子文顾虑何应钦抓把柄,对他不利,因而不敢单独与周见面。
  郭增恺会见了周恩来,说宋子文同情西安的政治主张,因为他早认为:“共产党不是武力所能消灭的,蒋想靠武力灭共才有今天。”⒁
  周恩来要郭增恺说服宋子文同意与他面谈,否则也把中共方针转告他,即:这次事变中共未曾参与,对事变主张和平解决,这是中共团结抗日方针的继续,望宋认清大势,权衡利害,劝说蒋介石改变政策,为国家作出贡献;并说:“只要蒋先生抗日,共产党当全力以赴,并号召全国拥护国民政府,结成抗日统一战线。”郭增恺向宋子文转达了周恩来的意见,宋大感意外,对中共的方针和态度十分赞赏。⒂至此,宋既弄清了西安三方面的态度,又看到蒋介石是安全的,决定回南京报告。
  宋子文回南京后,到处宣扬蒋介石在西安很安全,赞美周恩来,说:“南京有谁能承担这样的风险营救蒋介石?相反,还有人要轰炸。”这一来,又煞了一下主张讨伐的何应钦等人的气焰。⒃二十一日,国民政府代理行政院长孔祥熙同意宋美龄、宋子文去西安进行谈判。因蒋鼎文与何应钦关系较深,也同去。  
  宋子文、宋美龄、蒋鼎文等一行二十二日下午飞抵西安。经洛阳时,宋美龄告诫各将领:勿进攻西安,飞机也不得飞近西安。她到西安,见东北军与十七路军戒备森严,后面又有红军支持,从而加深了一旦大战爆发,将使日军乘虚而入的忧虑;又想到打起来,蒋介石的处境会十分危险。宋等在张公馆稍憩即去见蒋。因事前未曾得到通知,蒋乍见宋美龄到来,惊喜交集,说:“你真来了!这可是虎穴。”⒄蒋表示他在劫持中决不作任何允诺。宋美龄把南京情况告诉蒋,说全国民众关怀他的安危也是从国是前途出发的,劝他既从国家民族考虑,也要顾及个人安危。
  当天,宋美龄与张学良会见,张表示他绝无伤害委员长的意思,而且一不要钱,二不要地盘,只要委员长同意抗日,签不签文件都可以。宋看到张的态度诚恳,发现她以为西安方面要钱要地盘的想法错了。她批评了张此次行事太莽撞,同时希望尽快收拾“危局”,送蒋回京。张表示他也愿意早日解决,但需要和杨虎城商量。他又告诉宋说,杨和部属怕释蒋后对他们不利,要求有保证才能释放。宋感到此事棘手。
  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宋美龄与周恩来作了两次长谈。第一次,周首先说明中共没有参与兵谏,并阐明中共和平解决事变的主张。然后,周从中国革命所经历的困难和曲折谈起,说明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希望团结抗日,一九三五年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后又变抗日反蒋为逼蒋抗日,但蒋介石对团结抗日要求始终不予理会,当前,是改变政策的好机会,望他们兄妹劝蒋回心转意,这对国家、对个人均有好处。宋说:既然中共有诚意,应在政府领导下,共同努力。周说:只要蒋介石同意抗日,中共拥护他为全国领袖,并且指出除蒋介石外,全国没有第二个适合的人。周又谈到国防、经济上的问题,对唯武器论和抗日长期准备论作了分析和评论。宋要求周劝杨虎城早日释蒋。周应允。第二次谈话时,宋明确表示赞成停止内战,说:“我等皆为黄帝裔胄,断不应自相残杀,凡内政问题,皆应在政治上求解决,不应擅用武力。”
  宋美龄、宋子文来西安使蒋介石终于同意了西安方面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蒋介石决定由宋美龄、宋子文出面谈判,指示了谈判条件。二十二日,宋子文与西安三方面商量谈判程序。西安方面提出以八项主张为谈判基础,宋表示同意。宋提出由他们兄妹作代表,商定的条款不签署书面协议,以蒋的“领袖人格”作担保。西安方面以大局为重,也同意了。
  二十三日上午,在张公馆张学良所住的西楼二层开始谈判,宋子文代表蒋方,西安方面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出席。周恩来首先提出和张、杨商妥的六条:(一)双方停战,中央军撤出潼关。(二)改组南京国民政府,肃清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三)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四)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共产党公开活动。红军保存独立组织领导。民主国会召开前,苏区名称不变,但可加上抗日或救国字样。(五)召开各党派参加的救国会议。(六)与同情我国抗日的国家合作。
  周恩来阐述了提出这六项条件的理由,并声明这六条如能保证实行,中共将赞助蒋介石统一中国,一致对日。宋子文表示同情和承认这六条,但要转告蒋介石。   
  下午继续谈判,宋先就六条提出具体实施意见。
  关于改组政府的问题,宋提出:可先组织一个过渡政府,三个月后改组为抗日政府。他荐孔祥熙任行政院长,宋子文为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各部长进行调整,并吸收进步人士入阁。
  宋子文提议由蒋介石下令撤兵即放他回南京,回京后再释放“七君子”。张、杨、周坚持中央军先撤出潼关,释放“七君子”,蒋再回南京。
  张、杨、周提议,在过渡政府时期,西北联军先成立,由张领导,准备抗日,国民政府负责接济军需。宋答:此事可转告蒋介石。
  周恩来提出如果蒋介石同意六项条件,他愿意和蒋见面详谈。⒅
  这一天谈判后,周恩来即将谈判详情电告中共中央,并请示在什么条件下才可以释放蒋介石。⒆
  二十四日上午继续谈判,宋美龄也参加了。谈判的结果是:(一)由孔祥熙、宋子文组织行政院。宋负责并组织使各方面满意的政府,肃清亲日派。(二)中央军全部撤离西北,宋子文、宋美龄负绝对责任。蒋鼎文即携蒋介石手令飞洛阳办理停战撤兵的事。(三)蒋回京后释放“七君子”;西安方面可先发消息,宋子文负责办释放事宜。(四)苏维埃、红军名称照旧。宋氏兄妹担保停止剿共,由张学良负责接济红军。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番号,统一指挥,联合行动。(五)先开国民党中央全会,开放政权,再召开各党派救国会议,不开国民代表大会。(六)政治犯分批释放,具体办法与宋庆龄商定。(七)抗战爆发后,共产党可公开活动。(八)联俄,并与英、美、法联络。(九)蒋回京后通电自责,辞去行政院长职务。(十)西北军政由张、杨负责。此外,宋子文提出,只要蒋下令撤兵,就放他回南京。对此张表示同意,杨、周表示再考虑。至此,谈判结束。
  这天,蒋介石告诉张学良,他同意中央军撤出西北,释放“七君子”,联红容共,改组国民党,联俄、英、美等,在改组政府方面要孔、宋与张商定名单,中央人员离开陕、甘,令何应钦出洋。⒇至此,蒋介石基本同意西安方面的六项要求(增加了改组国民党一项)。
  二十四日晚,宋氏兄妹应周恩来的要求,陪周去见蒋介石。蒋勉力坐起与周寒暄。蒋说,周曾经是他的部下,应该听他的话。周表示,只要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个人可以听蒋先生的话,红军也可以听蒋先生指挥。周问蒋为什么不肯停止内战。宋美龄说以后不剿共了。这次多亏周先生千里迢迢来斡旋,实在感激得很。蒋考虑一下,表示三点:(一)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统一中国,受他指挥。(二)由二宋及张学良代表他与周解决以前商谈好的问题。(三)他回南京后,周可以直接和他谈判。(21)
  蒋介石与周恩来的会见,达成了停止内战的协议,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牢靠的基础。
  三、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南京
  除张学良外,西安三方面的人都主张必须有保证,才能释放蒋介石。
  设计委员会在二十三日开会,集中地讨论了在什么条件下才能释放蒋介石的问题,共提了三个条件:(一)中央军撤出潼关,解除对西安的军事威胁。(二)释放“七君子”,取信于民。(三)没有保证,蒋介石不能走。第三条是主要的一条,也是一致的意见。(22)
  杨虎城是一直主张放蒋要有先决条件的。兵谏以后,他曾和幕僚们商议过,设想要蒋秘密签署协议,至少要蒋向全国作一次广播,表明态度。杨第一次见周恩来,周曾表示没有保证不轻易放蒋,杨很高兴。宋子文第一次到西安,张学良问杨虎城,如蒋同意团结抗日,是否可以放他回去?杨明白表示应有个先决条件,至少蒋介石应先以谈话方式向全国表明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才能释放。杨又说,放蒋是重大问题,必须三方面都同意,才好向部队和群众交代。(23)
  二十三日下午,高崇民把设计委员会讨论的意见向张、杨汇报。杨默不作声,张听了着急,怕出大乱子。
  二十四日下午,张学良在他公馆办公楼上召开设计委员会。他简要地介绍了谈判情况,透露了蒋介石很快要走,他还要亲自送到南京。又说:“昨天开会大家有些意见,现在可以向我提,但不许在外边乱说,尤其不许任意胡闹。这是关系国家民族命运天大的事,做错一点,我们担不起。”张说完,会场沉默,好一会,有人问:“蒋、宋答应的条件究竟有什么保证没有?”张急问:“你们要什么保证?你说!你说!”被问的人虽然紧张,仍复述了二十三日会上提的条件。张说:“你们提的意见,我考虑过,都行不通。蒋现在关在我们这里,他说的话,何应钦不见得肯听。我们逼蒋下命令,如结果无效,怎么办?即使生效了,当然得放他,他不是心甘情愿的,要存心报复或反悔重来,怎么办?所以说你们的意见行不通。只要他原则上承认我们的条件就让他走,签字不签字没有什么关系,签了字要撕毁,还不是一样地撕毁。”因为二十三日会上曾经有人提出让阎锡山作保,张就这个问题又说:‘好汉做事好汉当’。我们不请客,更不请阎锡山那样的客。联共抗日的事早和他说过,他表示赞同和支持,可事变爆发后,他的回电,用了好几个‘乎’,最后还质问我们:‘何以善其后乎?’满篇责备,毫无半句同情。并把这个电报送给南京,他打的是什么算盘?!这样的人不能共事,不让他投机取巧。”有人问:“副司令说要亲自送他到南京是什么意思?”张说:“是的,我打算亲自送他到南京。我这一着是抓他的心,比你们想的高。这次事变对他是个很大的打击,所以要给他撑面子,恢复领袖威信,好见人,好说话,好做事。亲自送他去,也有讨债的意思,使他答应我们的事不能反悔。此外,也可以压一压南京亲日派的气焰,使他们不好讲什么怪话。总之,人情要做到家,合作得彻底。你们要听我的话。”张又申述:“我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蒋扣下?为的是国内统一,一致对外。假如不把他放回去,国内会有更大的内乱,我就是天下的罪人,我就自杀。”“我们有本领请神,就有本事送神,不要搬石头打自己的脚。只要与国家有利,就是牺牲我张学良,甚至牺牲东北军也在所不惜。”(24)还有人问:“红军和杨主任的意见怎样?”张说“红军的态度比我们还软,杨主任虽有些不同意见,但他是顾大体的。”(25)参加会议的人不好再说什么,会议就此结束。
  二十四日晚上,张学良向王以哲、何柱国、董英斌等高级将领宣布,他要亲送蒋介石回南京,并向中央请罪,恢复蒋的威信。王等劝张不必送,怕蒋变卦。张坚持要送,并向王等交代:“关于东北军,听命于于学忠;关于抗日联军总部之事,听命于杨虎城;有问题时多和周恩来商量。”(26)
  自谈判条件大体商定后,宋氏兄妹就要求张学良早点放蒋走,并提出最好在圣诞节回京,取个吉利。(27)张原同意早日放蒋,但是下面有不同的意见,需要做说服工作。二十四日下午和晚上的安排都是为了办这件事。当天晚上,高崇民又给张写了一封长信,反复说明无保证放蒋的危险性。二十五日早上,宋子文也收到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和幕僚鲍文樾、马占山、米春霖、杜斌丞等的一封联名信,提出放蒋走的条件是商定的问题必须签字和中央军立即撤出潼关。“否则,虽然张、杨两将军答应了,我们也誓死反对。”(28)宋子文大惊,蒋介石、宋美龄也惊慌不已。宋子文立即要张学良想办法。张感到情况严重,决定悄悄地送蒋介石走。张学良从兵谏开始就不止一次地表示只要蒋介石同意团结抗日,就放他走,还拥护他作领袖,领导抗日,并准备亲自陪送去南京赔罪。这在事变初致孔祥熙、宋美龄电中表示过,在致《泰晤士报》记者弗拉塞电中更说得明白:“我准备跟他(蒋)同去(南京),站在国人面前受冷静公平的审判。”
  张学良先通知蒋介石、宋美龄等,要他们整理行装,准备秘密离开。张自己把简单的行李塞给端纳,要他别声张。(29)张又对高崇民重申只要对国家有利,不惜牺牲团体和个人的主张。高说:“这是三方面的事,不能由咱一家决定。”张回答说:“周先生比我还‘和平’,只虎城犹豫不决,我就去说服他。”(30)
  二十五日中午,宋子文去新城找杨虎城,杨仍然坚持没有保证不能放蒋走。下午,张学良打电话请杨虎城来,杨到后,张说:“现在不走不行啦!夜长梦多,不知道会出什么大乱子。我今天决心亲自送蒋走。我想在几天内就可以回来的,请你多偏劳几天。假如万一我不回来,东北军今后即完全归你指挥。”这时,蒋介石已经出来准备上汽车。张低声对杨说:“现在就放他。”杨本不同意无保证的放蒋,更不同意张亲送,但他一向尊重张学良,又不知道周恩来是否同意张亲送蒋走的事,当着蒋介石的面又不好争执,只得和张一起去飞机场送蒋介石。(31)
  张、杨送蒋介石和宋氏兄妹等到飞机场,那里有两千多群众欢迎预定来西安的抗日将军傅作义。蒋介石见那么多人在那里,有点紧张,忙对张、杨说:“我答应你们的条件,我以‘领袖的人格’保证实现,你们放心,假如以后不能实现,你们可以不承认我是你们的领袖。我答应你们的条件,我再重复一遍:(一)明令中央入关之部队于二十五日起调出潼关。(二)停止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三)改组政府,集中各方人才,容纳抗日主张。(四)改变外交政策,实行联合一切同情中国民族解放的国家。(五)释放上海各被捕领袖,即下令办理。(六)西北各省军政,统由张、杨两将军负其全责。”(32)又说:“今天以前发生内战,你们负责;今天以后发生内战,我负责。今后我绝不剿共。我有错,我承认;你们有错,你们亦应承认。”“我所答应你们的那些事,我回南京后,一一都可实现,你们放心,不然我也不成其为国家民族之领袖。”(33)张学良将手谕交杨虎城,内容是请杨自二十五日起代理他的职务,万一有事,东北军听从杨和于学忠的指挥。蒋、宋等随即登机,张学良也登上自己的飞机,同时起飞赴洛阳。这时大约是下午四点钟。(34)
  周恩来二十四日半夜接到中共中央关于放蒋条件的指示复电,内容是:一、国民党政府宣布国内和平,与民更始,蒋介石也发表同样内容的宣言。二、全部中央军分向豫、绥两省撤退。三、部分的释放爱国分子与共产党员。其中第一项是关键,只要国民政府和蒋介石作了公开正面表示,就是承认西安三方面的合法地位,蒋介石也不好轻易反悔。周恩来接到电报,还没有来得及与张学良商量,张学良已经陪蒋介石回京。(35)
  送蒋走的事张学良没有通知周恩来。孙铭九知道张送蒋回京的消息后到周那里,问:“周先生,你知道副司令和蒋委员长一同到飞机场去了吗?”周非常惊讶,说:“我不知道,他们走了多少时候了?”孙说:“有十多分钟了。”周很着急,说:“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孙说:“我还以为他同你商量过。他走也没有告诉我。”周立即赶往机场,想劝张不必亲送,等赶到机场,飞机已经起飞了。(36)
  注:
  ①以上各项见中共中央十二日至十四日致张学良、共产国际及胡服等电。    
  ②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五日红军将领毛泽东、朱德等十五人致南京国民政府删电。
  ③张国焘:《我的回忆》第三册第三四九页。
  ④季托夫:《1935—1936年南京政府与苏联的谈判》。
  ⑤末句根据国内档案增补。
  ⑥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张学良致毛泽东电。
  ⑦一九三七年一月二十一日中共中央关于西安情况向共产国际的报告。
  ⑧吴家象在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六日的广播词。
  ⑨周、张商谈见:
  甲,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及十八日周恩来致毛主席及中央两电。
  乙,刘鼎:《谈西安事变》,西北大学历史系等编《西安事变资料选辑》。 
  丙,申伯纯:《西安事变纪实》第一四五至一四七页。
  丁,罗瑞卿等三人:《西安事变与周恩来》第四五至四七页。
  戊,应德田:《西安事变与张学良将军》,全国政协《西安事变资料选编》第一集,第一七九至一八○页。    
  ⑩申伯纯:《西安事变纪实》第一五三、一五八、一六一、一六三页。
  ⑾蒋介石:《西安半月记》。
  ⑿一九三六年春,高崇民、栗又文、孙达生三人编了一本宣传抗日的小册子,取名《活路》,即只有抗日才有活路的意思。《活路》分送给前线的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的特务查出《活路》是在十七路军印刷厂印的,误认为任十七路军参议的郭增恺是撰写者,逮捕了他。这就是《活路》事件。
  ⒀郭增恺:《双十二事变随宋子文去西安》,全国政协存稿。
  ⒁同注⑾。    
  ⒂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周恩来向中央的报告电。
  ⒃刘鼎:《谈西安事变》,西北大学历史系等编:《西安事变资料选辑》。
  ⒄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中记载为“余入吾夫室时,彼惊呼曰:‘余妻真来耶?君入虎穴矣!’”。
  ⒅《周恩来选集》上卷,第七十至七十三、一九二等页。
  ⒆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周恩来、博古向中央书记处报告蒋对张、杨所表示态度。
  ⒇甲,王菊人:《记西安事变前后的几件事》,全国政协《西安事变资料选编》第一集。
  乙,米暂沉:《杨虎城传》第一三九至一四○页。
  (21)同注⒃。
  (22)同注⑨丙。
  (23)卢广绩:《西安事变的回忆》,全国政协《西安事变资料选编》第一集。
  (24)何柱国:《西安事变亲历记》,《团结报》第五三五号。
  (25)同注⑨丙。
  (26)高崇民:《西安事变杂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西安事变资料》第二辑。
  (27)塞勒:《端纳在中国》:“捉蒋”章。
  (28)同注⑨丙。
  (29)同注(24)。
  (30)同注(23)。
  (31)同注⑩。
  (32)同注⑨丙。
  (33)同注⒃。
  (34)同注⑨丙。
  (35)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二十四时中央书记处复周、博电。
  (36)同注⑨丙。
  

西安事变简史/西安事变史领导小组.—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