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心人物>张学良>张学良参考书架>张学良

  


4.“热河失陷”的冲击

(日)西村成雄

                                         
  国际联盟总会开始审议李顿报告书的时候,1932年12月 22日,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在南京召开。于右任在开幕词中说,第一,国内的“剿匪”有了很大胜利,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已深印在一般民众的思想中,第二,在国际间,由于在国际联盟的努力,已博得世界的同情,取得了决不向日本让步的成果,在三中全会前的12月12日,与苏维埃联邦复交,对东亚和平的保持极有意义(《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169—171页)。
  在16日的三中全会第一次会议上,伍朝枢等九委员提出了“抗日提案”,交审查委员会政治组审查,结果未被通过。但是,得到其中部分的内容的日本却这样说:
  “有力的部队集中于热河及河北省北部,如遇敌人攻击时就尽全力抵抗,且严命前线军事长官收复失地”(外务省记录:《支那中央政况关系杂纂·国民党关系》,A6—1—1·2—2—2)。
  这是为对付1932年7月日军已向热河进攻。蒋介石7月也询问张学良是否向热河派5个师团。12月25日,致信张学良指示热河防卫战。
  “……倭寇北犯侵热,其期不远。……已密备6个师,随时可运输北援。……今日之事,惟有决战可以挽救民心,虽败尤可图存,否则必为民族千古之罪人。请兄急起”(《蒋委员长致张学良电》,《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抗日战争时期》续编(一),第562—563页)。 
  仅从这份电报看,蒋介石表示投入自己的中央军支援华北、热河,强化了张学良的立场。
  然而,此后1933年1月1日晚,驻留山海关的日军声称开枪自卫,攻击中国守备队(东北军何柱国负责),3日占领了山海关。国际联盟正在休会,中国外交部只发表了对山海关事件的抗议声明。张学良连日向蒋介石、军政部长何应钦、外交部长罗文干等报告情况,但是,基本上只表明“我军速入热河计划,并未稍有变更”,向热河方面派遣了东北军4个旅(同上书,第568— 569页)。
  就山海关及榆林事件,1月8日,张学良会见记者说:
  “各国之和平运动,今已无效,我们为争民族的生存,只有拿我们的血肉,我们的性命来维持和平,来保障中国,再无别法了” (《张学良文集》一,第638页)。
  要真正准备进行热河防卫战的张学良,认识到部队不够,只东北军4旅,贫弱的后勤工作准备不足以抵抗,又担心包括吉林、黑龙江的“杂军、义勇军、热军一部”的混成部队,装备不良,指挥无人(1月17日致蒋介石电,《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抗日战争时期》续编(一),第580—581页)。到2月发展到“热河风云紧急,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对此,蒋介石表示“北方军事已全权托付吾兄(张学良),并请吾兄负其全责”,可见蒋把热河保卫战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张学良(同上书,第591—592页)。
  日本2月17日,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在征得陆军中央的同意后,决定进攻热河,下令2月22日开始进攻。
  在此之前,即2月11日,财政部长宋子文飞抵北平,16日在北平参加了“东北热河后援协进会”成立大会,呼吁全国一致抗日。上海的黄炎培、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杜重远、王化一等参加了该组织。2月17日,宋子文、张学良、张作相等赴承德,视察前线,18日,张学良、张作相、热河省长汤玉麟及东北义勇军将领27人联名通电全国,历数“九·一八事变”以来17个月国土、民众的损失,一直希望以国际联盟的“公理”解决,但是,日本无视国联,时至今日,惟有“武力自卫”,来“救亡图存”。认为热河倘有疏虞,势必牵及华北,华北动摇,亦必影响全国(《张学良文集》一,第650—651页)。
  2月24日在国际联盟总会开会的前一天,日军开始了占领热河省的军事行动。早在1月21日第64次帝国议会上,日本外务大臣内田康哉表示热河省是“满洲国之一部”,对“来犯热河省者”,有“维持治安”的责任。日本一直进行着作战难备。3月2日进攻赤峰,4日,占领省会承德,这时,投入了真正的机械化部队,据1932年12月3日,中国方面的情报,得知日本准备了 5000辆载重汽车(《张学良文集》)一,第617页)。
  正像张学良所担心的,无人指挥的中国军队包括热河省主席汤玉麟在内,实际上,没有抵抗就逃跑了。张作相等从承德逃到长城的古北口。
  日军追击到长城各要塞,占领了古北口、喜峰口、冷口。但是,3月到5月,张学良引咎辞职后,中国军队开始了“长城抗战”。
  日本政府在进攻热河的前一天与国际联盟断绝了关系。
  1933年2月20日,斋藤实内阁作出了国际联盟总会根据联盟规约第15条第4项,通过对日本的“劝告案”时,日本就退出了国际联盟的决定。2月24日,国联总会对报告书进行表决的结果,24票赞成,1票反对(日本),1票弃权。日本代表松冈洋右要求发言,称“与国联协作已到极限”,随即退出会场,3月27日正式通告退出国联。
  至此,1931年“九·—八”开始的日军占领东北作战告一段落,完成了通向华北的热河走廊。张学良实际承担了丢失东北四省的全部责任,决定下野。
  张学良3月7日,发表致国民政府请辞电,承担了“热河失陷”的责任,8日夜12时由顾问端纳、汤国桢、王卓然等陪同,出北平的西便门,乘专列前往保定。 
  3月4日,为应付热河失陷,蒋介石6日从南昌飞汉口,转乘火车8日到达石家庄。名义上是“北上,指挥抗日军事”,其实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保全中央政府的面子,负起“热河失陷”的责任,到石家庄后,与军政部长何应钦商谈,同意张学良辞职,决定把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置于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直接指挥下 (《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二》民国22年3月条,1978年,第278页)。
  3月9日晨5时张学良到达保定,上午10时,与蒋介石派来的宋子文会谈,宋告诉张学良蒋介石“同意辞职”的意见。下午 4时,蒋介石亲自来到保定,蒋对张学良说,现在全国舆论沸腾,若免遭全国“愤怒的浪潮”的攻击,要一人先下去,只得同意张学良辞职(《王卓然史料辑》所收《日军侵热与张学良下野》,第141页)。
  当天晚上12时左右,张学良回到北平顺承王府时,对王卓然说:“放弃兵权和地盘,别的军人能办到吗?”并发出了“中日问题,蒋先生以和为主,还不知道变到什么地步”,“下野后,天知道我这不抵抗的罪名要背到哪天呢?”的感慨(同上书,第143页)。
  张学良在3月11日的“辞职通电”中对全国同胞说;“始终以巩固中央,统一中国为职志”,表示这次引咎辞职是“巩固中央之最善方法”(《张学良文集》一,第664—665页)。当晚,张学良在顺承王府召开东北军师长以上军官会议,说明此次辞职的原委,训示“诸君服从蒋先生,就是服从我”,我出国后东北军要团结一致(武育文等:《张学良将军传略》,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51页)。   
  恰巧这天第29军的宋哲元和东北军112师对进攻古北口、喜峰口的日军进行反击,取得了“北方战场的最初胜利”(《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二》民国22年3月条,第280页),直到 5月展开了“长城抗战”。
  “九·一八事变”后的一年半,在北平主持东北、华北地方政治的张学良,还未构筑好“热河抗战”的体系即告失败,被迫下野,将包括东北军在内的一切交给中央政府,表现了张学良对“党国尽忠”,在辞职通电中,张学良回忆了1928年末的“易帜”, 1930年中原大战以后“拥护中央统一”的思想。易帜后,经过了4年3个月,张学良1933年3月14日在上海说:
  “救国非一人之力所能为,热事亦然。须人人负起责任,始克有望”(《张学良文集》一,第666页)。
  他的救国意识,已经全部置于对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以及蒋介石的信赖之中,对“亡省体验”这种深刻命运的发展,他还没有找到出路。
  

张学良/ (日)西村成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