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共方面>周恩来>周恩来参考书架>周恩来在陕西纪事

  


伟业篇-事变中的“事变”

袁武振 石八民

                               
  1936年12月26日,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到南京,一下飞机就被蒋介石软禁,随后蒋又亲自导演了一场“审张”、“赦张”、“管束张”的丑剧。从此,张学良便失去人身自由,一直在软禁中生活。蒋介石在迫害张学良的同时,又加紧破坏西安“三位一体”的大团结,调集37个师的兵力分5路向西安进逼。1937年新年伊始,形势突趋险恶,西北上空战云密布,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当此危急关头,周恩来等中共人士为制止内战、维护和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努力。
  1937年1月2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张学良被扣留后的形势与方针。会议指出,我们的主要方针是巩固内部“三位一体”的团结,动员援助西安,反对内战,要求放张学良回来。1月5日,周恩来接到毛泽东的来电,电报要求揭穿南京方面重新进逼的用心。提出目前的对策应该“三方面团结,真正硬一下”,“使中央军不敢猛进”。此电还从文武两手作了具体部署。政治上,“速发拥蒋通电”;军事上,要彭德怀,任弼时速令十五军团出陕南。是日,西安方面杨虎城、于学忠、王以哲等8位将领联名发表通电,揭露中央军完全违背了蒋介石离陕之前“有我在,决不任再起内战”的诺言,强硬表示,若将内战强加于人,则西北军民唯有起而周旋至死无悔!同时,红一军团以及红十五军团全部急行军南下。不数日,红军大部分即出现于西安附近,驰骋于商洛一带,有力支援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此时,在西安的周恩来精心贯彻中央指示精神,竭力保卫来之不易的三方团结。
  蒋介石摆好阵势以后,即于1月9日抛出关于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驻防地区的甲乙两种谈判方案。甲案大意是:东北军入甘,十七路军驻陕,红军返陕北,中央军驻防西安和陇海线。乙案不同处主要是十七路军调防甘肃,东北军东移河南、安徽,“三位一体”就自然解体。对此两种方案东北军内部反应尤为强烈。因为张学良返陕问题没有解决,加上部队去向问题,两个问题的联系和解决的孰先孰后,以及甲乙两种方案得失利弊,东北军内部引起了不休的争论,且很快形成了壁垒分明的主和、主战两派。元老派(包括于学忠、王以哲等)主张在甲案基础上谈判;一些中下级军官结合起来的少壮派则主张首先救回张学良,认为在张被扣的情况下进行谈判形同“叛变”。矛盾十分尖锐,形势极为严峻。
  在此关头,周恩来与毛泽东、洛甫电报往返不断。周恩来根据毛、洛电示,两致蒋函,要求撤兵、释张;并多方协调,坚持选择甲案,和平解决。1月21日,毛、洛致电周、博,提出无论和战应使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将领及左派(即少壮派、主战派)自己打定主意,我们处在建议与赞助地位,无论和战,红军主力应按前定计划出至陕南。同时,中共中央致电上海等地党组织,策动各方调停,维护国内和平。
  正当中共中央和在西安的周恩来为巩固“三位一体”、和平解决西安问题而多方努力的时候,东北军中主战派的势力在迅速扩展。
  东北军是一支旧军队,整个部队的权力都集中于张学良手中,在张到南京被软禁的情况下,东北军失去了领导核心,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加之内部对南京是和是战问题上的激烈争论,矛盾日益尖锐。以于学忠、王以哲为代表的东北军元老派将领,一致认为应从大局着眼,以和平为重,以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反对打内战,接受甲种方案;以孙铭九为代表的一大批少壮派军官则坚决主张与南京方面宣战,救回张学良。1月25日,东北军、十七路军高级军政负责人会议召开,决定接受蒋介石的甲种方案,少壮派得知更为愤激,他们的情绪影响到广大官兵和群众的情绪,西安上空弥漫着一股浓烈的“主战”气氛。
  1月27日夜,少壮派组织50余名青年军官在周恩来七贤庄一号的四合院里“请愿”,会客室里传出阵阵吵闹声,他们一连提出8个问题,力主释放张学良以后才能撤兵,反对就此和平解决。周恩来竭力说服,苦口婆心,终未奏效。会散后,甚至有人当场扬言“如果你们不打,我们就与你们弄不好”。深夜,周恩来、博古又获悉他们中有的人已拟就暗杀名单,内有主和派和共产党人的名字。1月29日,在少壮派提议下东北军在渭南召集团以上军官举行军事会议。由于少壮派的鼓动,会议通过了与南京政府主战的决议,并由到会的全体军官40余人签了名。王以哲因病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何柱国在会上发言主张和平。会后,王以哲、何柱国不愿执行这个决议。这时,十七路军中不惜一战的打算也有抬头。
  到30日,主战派几乎完全控制了局面,形成了不论红军参加与否,均要决一死战的态势,红军的行动方针问题又一次提到了面前。在此紧急关头,周恩来、博古于30日下午将近5点钟赶到云阳,同张闻天、彭德怀、王稼祥等共商对策。会议认为,我们的愿望是接受甲种方案,实现和平,但目前西安各派均主张同中央军开战,这样在红军面前就只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或者友军打,我们不参加;或者同他们一起打,但在打的过程中争取实现和平。深夜10点,与会者将商定的上述方针联名电告在延安的毛泽东、朱德、张国焘。深夜12点,毛、朱、张复电赞同,将当前行动方针概括为“三位一体,进则同进,退则同退”,用这样的态度争取最后的和平。    
  然而,东北军青年军官中的少数“过激分子”却不顾大局。到2月2日拂晓,东北军的一个青年连长于文俊走进了王以哲的寝室,将这位最先坚决联共抗日、力主和平解决事变的老将枪杀了。这就是西安事变中的“二二事件”。他们感情用事,以为杀掉王以哲,就可以堵住和谈之路,同中央军开战,把张学良解救回来。
  2月2日清晨,王以哲遇害的噩耗传到中共代表团的住处,大家都惊得目瞪口呆,周恩来在办公室急促地踱着步,思考着对策。紧接着又传来消息:有人认为王以哲的死与共产党有关。理由是这几个少壮派首领和中共的关系密切,奔走联共最力,此外头天晚上周恩来去王以哲家开会也被看作是枪杀阴谋的一部分。不明真相的东北军官兵无比愤慨,扬言要对中共代表团采取非常手段,为死去的王以哲报仇,原来驻防渭南的东北军现已调转枪口向西安进发了。
  危难关头,周恩来考虑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党的威信和民族的利益,即使牺牲个人的生命,也要设法巩固西安事变的和谈成果。他冷静地对大家说:“眼下西安出下了料想不到的混乱,代表团处境确实有危险,不能不撤,也不能全部撤走。一部分同志留下来,主要是做好东北军的工作,以戳穿敌人的阴谋。另一部分同志则立即转移,暂时到三原红军的驻地。我是代表团团长,和叶剑英等同志留下来工作。代表团成员撤走前,先去粉巷吊唁王以哲,安慰其家属。” 当天下午,中共代表团全体成员抬着花圈,拎着香、纸、挽联等祭品,出了红军联络处的大门,向南大街粉巷王以哲家走去。周恩来换上灰色的衣裳,左臂上戴着黑纱,走在最前面。寒冷的西北风吹着干枯的树梢,发出嘶嘶的叫声。路边的行人倒吸着冷气,吃惊地注视着这支庄严的队伍。周恩来怀着沉重的心情缓步走进王以哲家刚刚设好的灵堂,敬上祭品,向王以哲的遗像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吊唁完毕,周恩来对王以哲夫人沉痛地说:“夫人,对王将军的不幸遇害,我代表我们党和红军表示沉痛的哀悼!王将军是东北军的元老功臣,也是我们忠实的朋友。他的功劳,中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他为维护和谈成功而遇害,这不仅是东北军的损失,也是全国老百姓的损失!那些不顾大局杀害王将军的人,不但应受到东北军广大将士的谴责,而且应该受到全国老百姓的谴责!夫人,希望您保重身体,和东北军兄弟,和我们一起为实现收复东北而努力!”周恩来的脸色,由于极度的悲伤而变得惨白。他的这番肺腑之言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噙着眼泪,泣不成声。王夫人动情地说:“周先生,你们是以哲真正的朋友啊!”一个事先在灵堂后准备行刺的军官,哭着出来,跪在周恩来面前,声声哀求恕罪,久久不肯起来。
  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尽可能减少损失,以利于团结抗日,周恩来一面对孙铭九、应德田、苗剑秋少壮派的错误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一面与杨虎城、于学忠等商量,冒着袒护少壮派的嫌疑,派刘鼎把他们3人送往三原红军驻地。他还派中共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书记刘澜波去渭南前线,向要为王以哲复仇并进兵西安的刘多荃师长说明真相,陈述利害,要他偃旗息鼓。杨虎城也在周恩来的支持下,用军事力量迫使东北军卫队团撤离西安。这样,终于避免了一场东北军内部大规模的互相残杀,稳住了西安事变后的和平局势。对周恩来的良苦用心,张学良在溪口对前去晋见他的何柱国军长说:“我为国家牺牲一切,但交了一个朋友,望袍泽今后维持这个友谊。”
  

周恩来在陕西纪事/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