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河州的回族砖雕

李亨


  河州(今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砖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解放后在临夏市、临夏、康乐等县发掘的五座金代砖墓中就有大量精美的砖雕图案。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为临夏市南龙乡王闵家村南宋墓主人“进义校尉”王吉之墓,建于金大定十五年 (1175年),距今800多年。此墓由1000多块砖砌成,墓门券式,有甬道墓室。墓室正方形,上部悬铜镜一枚,四壁为仿木建筑,犹如一座豪华宅院。墓内砖雕有人物:“王祥卧冰求鱼”、“李孙原榖”(深山葬母);有动物:奔鹿龙蛇、猛师;有花卉:牡丹、荷花等图案。雕刻精美细腻,造形生动逼真,表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这座砖墓现已搬迁到临夏博物馆复原展出。明清建筑的代表——河州北寺及万寿观也有许多砖雕佳作,北寺的砖塔,万寿观上的宝塔,有13级造像和图案装饰,不幸先后毁于民国17年(1928年)“河州事变”和“文化大革命”。
  元、明、清时期,随着回族人在河州的定居和发展,特别是清中叶以后,回族人口急剧增加,他们学习和借鉴当地汉族砖雕艺术的优秀成果,运用于自己的建筑技巧,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河州回族砖雕艺术的最大特点是:由于受伊斯主教戒律的影响,砖雕图案多以山水花鸟为主体,一般没有人物及神像造型。著名的晚清回族砖雕艺术建筑幸存的有临夏市清真北寺砖雕,大拱北清真寺砖雕、红园砖雕。北寺照壁高24尺,其顶为仿宋建筑结构,壁正中为浮雕的“墨龙三观”,龙的首、腰、尾三部分展现在浓云之中;壁左右为“凤凰来仪”,象征着盛世一派升平景象。四周镶嵌着镂空的博古蔬果,表现了中国式的对称艺术风格。大拱北系统的四川阆中县“久照亭”拱北,据《阆中县志》记载,系乾隆十三年 (1847年)由甘肃临夏回族工人所建。进入磨砖圆门即有一砖雕照壁,全用特制方砖细磨雕刻而成,壁中心有一幅长2米、高1米的阆中古城全景浮雕图,其上镂空的花卉树木、山水楼阁布局分明,线条自如,一架浮雕桥横贯于嘉陵江上,静静地待人畜通过;在照壁反面,雕有松竹、荷花,笔工细腻,荷花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和今日临夏市大拱北甬道正面砖雕所刻荷花,惟妙惟俏,如出一人之手。临夏市红园一字厅南侧照壁上的《泰山日出图》,采用国画荷叶皴的技法,两峰巍峨对峙,峭拔挺秀;中间石经奇险,逶迤曲折;更有宝塔耸立,泉水淙淙,崇阁朝阳,轩窗当风,面对这幅艺术珍品,似有身临其境,心旷神怡之感。北侧照壁上的一帧《多子双喜图》更是玲珑别致,惹人喜爱,石榴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一只喜鹊,已饱尝了那珍珠似的熟透子粒,正用一只爪子擦去尖喙上的残汁,高超的构思,精湛的雕工,把生动的意趣再现在砖上。还有《碧波荷花图》更是巧夺天工,清风徐来,碧波荡漾,那碧波好像要破壁流淌下来,而荷花的幽香仿佛溢满了甬道,熏醉了游人,整个画面是那样传神逼真,那样令人神往。还有一幅《五松图》,描绘了泰山“五大夫松”的典故。五棵虎皮松盘根错节,古干参天,龙鳞虬须,蓊郁苍翠,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正如河州一位诗人描写的那样:“丹心捧日凌琼霄,黛色冲寒不肯凋”。
  30年代初,河州马步青建造的三层木结构的私人官邸,称之为“东公馆”,在现存的砖雕艺术遗迹中是甘肃“砖雕集锦”之一,名文遐迩。其规模之大,题材之广泛,形式之多样,吸收国画程度之高,雕镂之精微,造型之优美,装饰领域之广阔,被观赏者评为西北第一流水平,是全国的上称妙作,蔚为壮观。
  “东公馆”的建筑群,厅院相连,亭台楼阁,曲径迥廊,多用砖雕装饰。壁墙画廊中山河日月,飞禽走兽,均运用了东方艺术独特的线条美,意境深邃,栩栩如生,大有呼之欲出之感。独具匠心的砖雕艺术家,以美学的动与静、平与奇、虚与实、疏与密、工与意、精与粗的辩证关系,使作品富有立体感,静如平湖明镜,动若行云流水,功见刀法,意在条纹,平中有奇,奇中有平。许多图案运用了精细的密体砖雕、书法线条,图案造型独特,神韵多姿。
  当你进入一字门,便可见到扇形、圆形、方形和葫芦形结合的门洞。洞门两边相映,门楣更具美色,仿景泰蓝的一对宝瓶布置左右,采用雕刻和镂空相结合的手法,里面插着国色天香的牡丹,逼真的花瓣,玲珑剔透,层次分明,硕大的花朵,娇丽典雅,雍容华贵。门楣采用仿木四层结构建造,以名花蔬果和行云流水雕镂装饰于各层,形成砖雕洞门。
  正面影壁上大型的《江山图》,宏伟雄奇,气势磅礴,是一幅尽收祖国山河于其上的巨幅力作,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红日高照,山势峥嵘,波光粼粼的江水环绕小岛,苍翠的青松布满巍峨的山峦,江面上白帆点点,桅杆倒影水中,浮光耀金;山崖松林里高阙崇阁,无垠的碧空飘荡着白云,万里江山尽收一图;“间摘柳条编太极,细分花瓣点河山”,使诗书画意,溶为一体;周围是古典图案,雕刻的花边,方方连接,块块衔接紧凑。
  前院门壁的一架葡萄,雕工纯熟,朴实动人。透熟的葡萄颗颗诱人,使人馋涎欲滴,进入洞门正前方壁上的“松月图”更是惹人注目。明月高挂,千年古松郁郁葱葱,山崖之间山花烂漫,整个画面潇洒流畅,才气横溢,形象地表现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
  正院南边的两边坎墙,两幅绝妙佳作映入眼帘:左面是红日高照下的花王牡丹图,正在含苞欲放;右面是“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荷花,亭亭玉立,争奇斗妍,美不胜收。
  在三层楼的两侧,各有一幅上乘砖雕,其右,在奇石小草衬托下,苍翠宽大的芭蕉正旺盛生长;其左,在中秋明月下,深邃莫测;后面林中飞瀑垂挂百尺,撒竹散玉,分外引人。
  东公馆院与院走廊连接,廊间全部镶嵌砖雕木刻,题材广泛,俯拾皆是,有些取材于临夏的自然风貌,其山、水、花、鸟、虫、草,显得朴实、亲切,生机勃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出了回族砖雕家的艺术构思。江山图,寓情于物,含蓄地表达了临夏各族人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恋之情。而“五福捧寿”、“喜图”、“傲霜秋菊”、“参天松柏”、“风中翠竹”、“南方芭蕉”,则以浪漫主义手法表达出了人民的理想和对吉祥、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
  河州回族砖雕在80年代以前,有“捏活”、“刻活”之分。所谓“捏活”,就是先用配制好的粘土泥巴,用手和模具捏成龙、凤、狮、虎及各种花卉鸟虫等图案,而后入窑焙烧成砖,然后装饰于古典建筑的屋脊飞檐之上。所谓“刻活”,纯粹是在烧成的青砖(称细棉砖)上用刻刀制成各种浮雕图案和画幅,然后块块对接,形成画屏。由于回族不崇拜偶像,其雕刻艺术在山、川、日、月、鸟、兽、花卉博古等方面精益求精,并有所发挥。自清朝以来,这种建筑艺术广泛运用于青海、甘南及兰州、宁夏等地的回、藏、汉各民族的寺庙观庵、官厅公寓等方面,闪烁着古朴典雅的艺术光彩。在建筑物的各个部位,如山墙影壁、甬道、门洞等,因物设图案,巧施雕镂,美不胜收。在80年代以来,水泥钢筋建筑民用之后,砖雕艺术又有新发展。目前,在落实党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之后,宗教寺院相继恢复重建,在临夏境内,出现了大量的仿砖雕水泥雕塑图案,如老王寺“赞圣词”,即用仿砖雕的水泥刻字而成;南关大寺石壁墙上的“御赐连根古寺”图案,就是大型《江山图》的再现。其他如老华寺、大西关寺、前河沿清真寺、华寺拱北寺等最新建筑,各种经文图案、花卉博古,均用水泥砌制而成,目前这种捏刻的建筑风格因为减少焙烧、块刻手续,向大型高超方面发展,前景广阔。
  河州自清至民国,回族中有几户砖雕世家,他们是绽成元、周声普及周镜堂、周镜德兄弟等。红园一字厅及东公馆的砖雕艺术,皆由绽成元及周声普2人设计完成;周氏弟兄之一周镜德曾在青海的化隆县为藏民设计吓群、达郎及拉卜甲三座寺院,近年又为化隆的群科、下多巴、上多巴三座清真寺设计完工三座钢筋水泥结构的唤醒楼。后起之秀李福海(回)为老王寺、华寺拱北寺设计了仿砖雕的水泥雕刻的各种花卉、经文及汉字图案。1985年,绽成元的儿子绽义带领一批学徒工修建了兰州邓家花园。一代新人陈进宝、周学礼、周尕率、周福福等都已投入砖雕、泥塑行列,为河州砖雕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协供稿)
  《西北回族与伊斯兰教》 (第六章 风格独特的文化艺术和习俗)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