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武术

王新武


  多年来,回族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健身和自卫,学拳练武的比较普遍。各地清真寺的阿訇、伊玛目在向穆斯林讲“渥而滋”时,引用《古兰经》明训:“当你受到侵犯的时候,真主就授予了你反抗的权利”。穆斯林把习武看作是“随乃太”(圣行),激励尚武精神,使回民习武形成传统,久盛不衰。
  武术种类和特点
  回民习武多在清真寺或寺的附近,所以武术界称回族武术为“清真教门拳”。拳谚中的“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可兹证明。后人们又把回族常习的拳种、器械、练功方法称为“昆仑派”,以西域昆仑山为标志,与少林、武当、蛾嵋并称中国武术的四人武术流派。
  由于回民居住是大分散,小集中,数百年来多与汉族杂居,又缺可靠资料记载,故尚难断言哪些是回族武术。这里,我们只介绍各地回民常习流行的几种。
  (1)弹腿,有10路、12路、查拳弹腿之分。回民弹腿以其简练、朴实、严谨、功架规整、腿法考究、攻防意念清楚而著称,受到武林人士的喜爱,现已成为长拳基本功的组成部分,是长拳入门的向导和技术进步的阶梯。弹腿歌决曰:“昆仑先师世界传,名曰弹腿奥无边。头路顺走人难挡,二路十字用脚尖……”,它的开头与结尾都有“都瓦依”式(双掌抹剑,捋髯动作),标出穆斯林特色。山东的王兆林、杨恩成,陕西的马恩臣,上海的马全林,南京的马心田等先辈都为传播弹腿做出过贡献。
  (2)查拳,共10路,其中以4路查、5路查流传最广。
  查拳的技术要求是:姿势舒展,发力顺达,动迅静定,协调完整,节奏鲜明。套路中有汤瓶式。现在流传的很多优秀长拳套路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查拳动作。
  查拳盛于山东冠县、河北沧州、河南开封等回民聚居区。在武林田地中久负盛名的查拳名家都是回族,如山东杨洪修阿訇、张学生、于振声、马锦标、河北“大力王”王子平、河南常振芳等。
  (3)回回18肘,是以肘法居多的短打招法,有“10手不如1肘”之说。开式有“依玛尼”(右食指竖于鼻前)式,结束有“都瓦依”式,突出了穆斯林特点。此拳由宁夏固原回族拳师居奎在 1985年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所献(详见《宁夏拳械录》)。
  (4)鱼尾剑,样式奇特,剑端呈鱼尾形,两个尖刃。据回族拳师居奎讲,他的鱼尾剑是祖传,上铸有阿拉伯文“阿里之剑”字样,可惜在十年浩劫中丢失。
  (5)汤瓶7式,以汤瓶式为基式,7个大式又各派生出7个小式,共49式。由于视为回民“看家拳”,密不外传,鲜为人知。但回族老人杨耀钧、河南周口地区的一些老武师还可忆起一部分,急待挖掘和继承,以免失传。
  (6)心意六合拳,相传是河南洛阳回民马学礼向山西名师姬隆风学形意拳后改创,买壮图所传,以10大形、鸡形4把最为流行。安徽回族武术家陶子鸿先生所写的心意六合拳著作已在宁夏出版。
  心意六合拳以劲力雄浑,动静相济,快速整齐,节奏分明,神形统一为其特点,特别强调“内三合”、“外三合”。
  (7)通臂劈挂拳,盛于河北沧州,传播全国,以回族武术家马凤图为代表,其子贤达副教授(全国武协委员、陕西省体委副主任)长于该拳。演练起来,甩膀抖腕,冷弹柔进,大劈大挂,两臂生风,气势雄伟,技法多样,风格独特,为很多武术爱好者所倾慕。
  (8)八级拳,在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世代相传。八级拳的特点是动作简洁,劲力充实,短小精悍,发劲爆烈,讲究“崩撼突击”,“以短制长”。多肘、肩、背的撞靠动作。
  (9)穆斯林八卦太级拳,是已故宁夏西吉县政协副主席于志祥阿訇所献的技艺。于老阿訇通汉、阿、波斯文,学识渊博,珍藏着阿文本的八卦太级拳书籍。
  (10)穆斯林拳,是流传在宁夏固原地区民间的一种拳术,颇具西北拳种特色,也有“依玛尼”、“都瓦依”和“汤瓶式”等动作。
  (11)棍和鞭杆(5尺为棍,3尺为鞭杆),是西北回民多用的武术器械。武林谚语中:“东枪西棍”,指出我国西部各省区多棍术。西北是回民大面积聚居区,为何多习棍、鞭杆之类?可能与清王朝血腥镇压回民起义后禁止习武有关。据悉,清同治年间派左宗棠血腥屠杀回民,视回民习武为“谋反”,明令:“持械行走,课以重罚”,“聚众习武视同谋反”。从此,西北回民刀武只能私下家传,无兵器可用,只能以棍棒、放羊鞭代之。由于当时西北回民被迁赶至穷乡僻壤,生活艰难,又禁习武,造成了西北回民武术在建国前已处于几乎失传的状态。
  此外,由于“穆罕默德的宝剑”的传说,回民对宝剑很尊重,先师说曾有“苏勒剑”、“古兰剑”、“穆圣剑”等套路,但至今尚未见识。
  回族历代习武名人 
  回族尚武,除上边提到的近代武术名师马学礼、买壮图、杨洪修、王子平、马凤图、常振芳等代表人物外,当代有成就者也不乏其人。如:北京体院教授张文广、广州体院教授张登魁、陕西体委副主任马贤达、上海体院副教授王菊蓉、山东工业大学副教授王新泉等都是回族武术界的皎皎者。在陕西、上海、江苏、宁夏、河南、广东、云南等省的武术队中都有回族教练员。回族运动员在全国以陕西省的赵长军最为突出,他蝉联四届全国武术全能冠军,荣任全国人大代表。还有安徽的白艳侠、朱多娟,吉林的韩炳男,北京的回旭娜,宁夏的王梁等都名噪武坛,多次在全国无数大赛中名列前茅并出国访问。
  从普及面讲,以中国武术协会组成人员为例,主席副主席 13人中,有3人是回族,占23%;委员84人中有回族12人,占14.2%;全国武协下设3个委员会,9名正副主任中有3人是回族,占33.3%。这些数字都成倍地高于回族人口在全国人口中占 0.8%的比例。再如,参加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777名少数民族运动员中,回族队员130人,占17%,而参加武术比赛项目的在70%以上。其中山东、山西、上海、天津、江苏、安徽、河北、河南、陕西九省市的运动员都是以回族为主体,以武术为主项,说明武术项目在回族体育中的传统地位。
  三、宁夏武术之发展
  解放前,宁夏武术已奄奄一息。建国后,民族平等和发展体育运动的政策日益深入人心,宁夏武术也有了复苏。“张家枪,何家棍,马家软功,赵家的劲”在民间传播,银川的马洪,海原的马振武,固原的居奎,吴忠的何生洲、张明德等先后授徒,公开习武,活跃了回汉人民的体育生活。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1958年12月组建了自治区第一个少年武术队,1959年9月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运会,蒋鸿燕的九节鞭获二等奖。1963年正式成立宁夏武术队,蒋鸿燕和王新武在全国武术比赛中多次获得好成绩,1978年6月在西北五省 (区)武术比赛中,宁夏队获团体总分第二名,成为仅次于陕西队的西北武术劲旅。同时群众性武术活动日益发展,太极拳辅导站相继建立,公园、街头到处可见习武者。特别是马振武在全国武术观摩交流会上连续四次获一等奖,李小萍四次出访14个国家和地区,她的双鞭风靡中外,大大提高了武术在宁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1983年7月宁夏武术协会成立,从而标志着宁夏武术从濒临湮没到发展壮大,从默默无闻到全国知名,从技艺落后到正规提高,从冷冷清清到形成武术热,宁夏武术步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西北回族与伊斯兰教》 (第六章 风格独特的文化艺术和习俗)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