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述略(二)

马玉卿 白津


  第五期 建立抗大分校,准备反攻力量
  (延安—灵寿县陈庄 1939年1月至同年12月)
  第五期于一九三九年一月二十八日开学,同年九月至十二月陆续毕业。
  1、六中全会的正确方针
  这一期正值日寇侵占广州、武汉之后,抗战进入了敌我战略相持阶段。日寇停止了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对国民党开始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而把主要力量转向敌后战场,加紧对我根据地进行“扫荡”。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一部分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英美派则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加紧制造摩擦,准备妥协投降。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根据六中全会精神,领导全国在“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下,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同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为了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和适应抗日战争的新形势,党中央决定加强抗大等学校的工作,培养大批干部,加强抗战力量,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以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共中央六中全会估计到广州、武汉失陷以后,战争形势逐渐进入新阶段,我们的任务就在于如何增加力量来停止敌之进攻,准备我之反攻。这里最基本的推动全盘工作的正确方针是培植干部。增强抗战力量的方法很多,然而其中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是办好学校。根据党中央的决定,抗大就面临着这样一个培养大批干部、更广泛地发动群众、武装群众进行抗日战争和建设解放区的新任务。
  2、在敌后建立抗大一、二分校
  为了完成新形势下培养干部的任务,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党中央决定在敌后建立抗大第一、第二分校。罗瑞卿副校长指出,建立抗大分校的意义是:一、为着迎接抗战新阶段与新的斗争环境;二、为着不因战争形势发展而影响到学校的教育事业;三、为着便于敌后广大青年来校学习;四、为着理论与实践更能打成一片,使教育方针更好的运用与发挥;五、为着毕业同学更便于分配工作;六、同时也更能吸收前线丰富的战斗经验。
  抗大一分校
  抗大一分校由抗大五大队(庆阳分校)、六大队(前身是抗大二期步兵学校之一部分,后改为十八集团军随营学校,又称洛川分校)与三、四大队各一部,以及陕北公学的一部分(驻关中分区之旬邑县),原西北抗日青年训练班的一部分(驻三原县附近之安吴堡)等单位合并组成。校长何长工,副校长周纯全,政治部主任黄欧东,训练部长韦国清。于一九三九年二月初到达晋东南潞城县故县一带,到达目的地后举行了开学典礼,正式宣布成立抗大一分校,也称十八集团军随营学校。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领导同志对分校工作极为重视,朱德同志经常来校给干部讲授步兵战斗条例或作报告。彭德怀、左权、傅钟、朱瑞等同志也常来校做报告。
  一九三九年九月前后,日寇对我晋东南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一分校转移至太行山南段,在平顺县、林县一带活动,坚持教学,并兼管太南分区的工作,分校曾派出大批学员组织五个工作团,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巩固了太南山区根据地。同年冬,一分校奉命挺进山东,学校把一部分学员组成太南留守大队(后并入总校继续学习)。其余在一九四○年一月到达山东沂水县南部的孙张庄一带。一分校在山东分局及山东纵队领导下,与山东纵队的军政干校合并,山东纵队军政干校编为分校第五大队。一九四一年初,总校派聂凤智率领由三团的四十五名干部组成的山东大队到山东,加强一分校的工作。一九四三年三月,一分校奉命精简机构,改称山东军区教导一团。一九四五年九月日寇投降,一分校奉命挺进东北,于一九四六年初在通化并入总校,编为三大队。
  抗大一分校共办了七期,只前三期就培训了七千七百多名学员。李培南、刘浩天、袁也烈、张雄、袁仲贤、梁必业、曾国华、徐洪才、李梓斌等先后在一分校担任了领导工作。
  抗大二分校 
  抗大二分校与一分校同时成立。它是由抗大第七大队(驻蟠龙镇)和一大队四支队(驻瓦窑堡)为基础,加上第二、三、四大队一部以及陕北公学分校、西北抗日青年训练班、中央组织部训练班等各一部分组成。校长陈伯钧,副校长邵式平,政治部主任袁子钦,训练部长张平凯。二分校各单位于一九三九年一、二月份先后到达晋察冀边区灵寿县陈庄一带。三月初正式开学。同年九月,在迎接总校从陕北迁来,二分校移驻神南镇,将原驻地留给总校,并加紧生产种菜征粮,保证了总校来后的伙食供应。一九四三年初,二分校的高级科一个队(学员为八路军的团长、政委和总支书记)、上级科一个队(学员为八路军的连长、政指和支书)和附属中学调回陕北,归入总校建制(为了保存干部准备反攻,总校于一九四三年三月回到陕北)。其他各队学员也相继毕业,在职干部也陆续分配到其他单位工作,二分校即结束。四年中二分校培训的学员据不完全统计仅前四期就达一万一千多人。孙毅和李志民也曾担任二分校的领导工作。
  3、总校第五期开学
  第一、二分校离开陕甘宁边区不久,抗大总校第五期于一九三九年一月正式开学。
  这期共收学员四千九百六十二人,编为五个大队,四十一个队,其中除五个队是培养学校干部的政工人员训练队、区队长训练队外,其余都是外来知识青年及少数本校职工。他们大部分来自靠近陕甘宁边区的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五省。文化程度略有下降,小学程度占百分之二十六,中学程度占百分之六十四,大学以上程度占百分之十。这是由于广州、武汉失陷,交通阻隔和国民党的阻挠、破坏,南方各省的进步知识分子来延安的困难增加了。抗大学生的主要来源又是华北解放区及其周围的敌占区的知识分子。 
  4、第五期的四件大事   
  抗大第五期主要作了四件大事:
  第一、全校工作大检查。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党中央为了贯彻六中全会决议,改进党的各项工作,号召解放区党、政、学、民、教育各界举行一次工作大检查。十二月十二日,毛泽东同志在抗大全校干部大会上作了指示,指出:对过去的工作要作一次检查,其目的在于使我们学校向前发展。并为抗大检查工作题了词:“检查越深入、越彻底,越能发挥学校的成绩,克服缺点。”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贯彻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学校于一九三九年一月十三日成立了由罗瑞卿、许光达、张际春、欧阳毅、李志民、李逸民等九人组成的校检查工作委员会,各大队和队也成立了检查委员会。学校工作大检查从一月十五日开始,历时两个月零二十五天,于四月九日结束。
  检查工作的方针是发扬成绩,克服缺点,要求作到认真、切实、深入的检查工作,发扬民主,全面估计优缺点,有功者奖励,有过失的指出来,但不算旧帐。方法是采取由下而上的总结工作,首先从每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检查起,进而及于学校的教育、政治、供给、卫生各项工作一直到学校首长的领导。从个人开始,由班到队,由队到大队,由大队到校,最后由罗瑞卿副校长作了一个综合性的检查总结。
  通过工作大检查,深入研究分析了过去工作的成绩与缺点,总结了很多好的经验,从而大大推动和改进了各项工作。在大检查的基础上,制定和颁布了三十种工作条例,奖励了教育科、油印股、秘书处、文书科、文工团、管理连、一大队、五大队、四大队等九个单位,一百三十六名干部、九十九名战士和事务人员。
  中共中央曾作了《关于抗大工作检查总结决议》,指出:中央书记处听了罗瑞卿同志关于抗大工作检查总结报告以后,一致同意报告中对抗大工作的成绩、困难与缺点的估计,以及报告中所提的今后抗大的工作方针,深入全体教职学员中报告和讨论,以便在报告讨论中,更加改进抗大各方面的工作。同时中央对于在抗大工作的同志们,从校首长到各级工作同志,深致慰勉之意,他们在抗大的工作是有很大成绩的。 
  第二、大生产运动。一九三九年一月二十九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了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通知,指出:为了克服抗战新阶段中的困难,为了改善人民与工作人员的生活,应在陕甘宁边区人民中,在各机关学校部队中,发动劳动热情,开展生产运动。我们相信以艰苦奋斗的精神,集体生产的力量,开展生产运动的结果,不但可以克服行政经济上的困难,而且可以改善生活,锻炼身体,推进工作,使之与伟大的抗战相配合。  
  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学校于二月九日召开了党的活动分子大会,进行生产动员。罗瑞卿副校长在动员中提出了学校生产的具体指标,并决定采取如下措施:一、全校教职学员及事务人员总动员,每人开荒二至三亩。并要求共产党员要作劳动的先锋;二、生产期间,全校取消炊事员,由学员轮流做饭,炊事员集中起来到延安十里铺建设新的农场;三、积极准备春耕生产工作,预计开荒两万亩;四、开展多样性生产,除农业上的开荒种地外,并开办缝纫工厂,解决穿衣问题,制造粉笔、肥皂、墨水等日用品;五、生产劳动期间要改善给养;六、厉行节约。
  从二月二十日开始,全校同志投入了大生产运动,校首长和大家一起劳动,工作人员白天开荒,晚上办公,学员白天开荒,晚上学习,有些多次负伤的工农干部,带伤顽强的劳动,有技术的人白天开荒,晚上打铁,制作和修理工具,女同志替炊事员做饭、送饭、送水上山。当时生产工具不够,平均两人一把镐头,学员们轮流劳动,分别学习讨论,经过两个月的劳动,到四月二十五日就开荒一万七千八百三十一亩,当年收获了一百多万斤粮食,基本上完成了生产任务。毛泽东同志为此给抗大题词“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克服困难,敌人丧胆。”“现在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将来一面作战,一面生产,这就是抗大的作风,足以战胜敌人的。”在大生产运动中抗大集中一百多个炊事员创办了“抗大农庄”,他们勤奋劳动,开荒两千多亩,精耕细作,取得了优异成绩。毛泽东同志赞扬他们说:抗大农庄才一百几十人担任了六千个人全年四分之一的粮食,四百个人便可以生产六千人全年的粮食(还是用落后的生产工具来耕种)。如果按照抗大农庄的办法,那么中国只要三千万人生产,就可以养活四万万五千万人。全国都这样做,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成什么问题!所以抗大农庄的路线是好的!一九三九年四月,毛泽东同志为抗大写了题词,“知识分子之成为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结合工农群众,他们的分界仅仅在这一点。”勉励知识分子勇于参加革命和劳动实践,永远走与工农结合的革命道路。
  第三、纪念抗大成立三周年。一九三九年六月一日是抗大诞生三周年纪念。为了庆祝学校三年来的成就,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使学校适应新阶段的要求,为了扩大抗大在国内外的影响,推动抗战中国防教育事业的发展,党中央决定大规模地庆祝抗大成立三周年。纪念活动包括:(一)举行纪念大会,并举行阅兵式,邀请留延安的校友返校参加;(二)举办展览会,展品有三千多件,包括抗大发展史、抗大的国防教育建设,抗大毕业同学在抗战建国中的功绩,在校同志的生活动态,以及外界对抗大的援助等;(三)举办运动会,内容分田径、球类、会操、武术、舞蹈、表演、集体游戏等;(四)文娱晚会连续举行四天,其中包括化装提灯游行、秧歌舞、大合唱、广播活报剧、京剧、话剧、歌唱、杂技等;(五)出版《抗大三周年纪念特辑》及《抗大动态》两种刊物。 
  为了纪念抗大三周年,创作了《抗大纪念歌》,歌词是:
  六一是抗大诞生的纪念日,
  我们庆祝您万万岁! 
  您是国防教育的模范, 
  您是革命青年的旗帜,
  您创造无数钢铁的干部, 
  发挥无穷的抗日力量。  
  六一是抗大诞生的纪念日, 
  是历史上辉煌的一天, 
  是共产党领导的胜利。
  是民族无尚的荣光。
  千百万的人们, 
  在庆祝,在歌颂,
  继承抗大的传统,  
  发扬抗大的作风。
  六一是抗大诞生的纪念日,
  我们庆祝您万万岁!
  您是国防教育的模范,
  您是革命青年的旗帜,     
  您是反攻坚强的骨干,
  建设新中国的栋梁。    
  六月一日,举行了抗大三周年纪念大会。这一天,延安南门外校部门前的体育场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会场左面山坡上就地将青草剪成“抗大万岁”四个大字,右面山顶上扎着“抗大三周年纪念”几个大字高耸云端,会场布置得庄严隆重。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陈云、李富春、康生、王稼祥、邓发、王明、肖劲光等出席了大会并发表了讲话,在延安的全体中央委员都出席了大会。陕甘宁边区高自立副主席、校友代表胡耀邦等同志也在会上讲了话。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说:抗大是抗日的,抗大的目的是要推倒日本帝国主义,彻底解放中华民族。抗大三周年以来,创造了很多坚强的干部,到前线去,到敌人后方去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又说:全国各党派也是一样,不许有一个人讲和,要全体一致地抗战到底。这就是抗大的根本主张。反对投降,抗战到底,这就是抗大的方针。 
  朱德同志从前方寄来了题词:“号召千万青年,走上革命战场,高举抗大旗帜,插遍整个中国!”
  世界学联秘书长柯乐满发来了贺电,指出:抗大的成长与其两个分校建立的消息,将为世界各地青年所欢欣祝贺。抗大为中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的事业,已闻名于世界各国学生团体,并深受他们的钦佩。 
  纪念大会在热烈隆重的气氛中,通过了给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献旗献词。献词说: 
  您。 
  人民的领袖,   
  革命的导师。 
  亲爱的毛泽东同志!
  您亲手抚养的抗大,
  已诞生三周年了,  
  他将更加滋长,更加健壮!
  我们仅将此旗献给伟大的领袖,
  以代表着全校万人沸腾的热忱, 
  崇高的敬意。  
  我们誓为母校艰巨的事业,
  奋斗到底, 
  以完成您所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献给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抗大的创始者毛泽东同志;
  您亲手抚育抗大日趋壮健。
  在纪念大会上还庄严宣读了全体师生一致通过的《抗大誓约》:
  当此民族革命的巨浪澎湃,抗日斗争更趋于艰苦、紧张,我们举行纪念三周年。为着向社会人士宣告我们的主张,发扬国防教育事业的伟大力量,为了表示我们坚决与团结的精神,为着勉励同志们今后更努力更向前进!我们全校的教职学员事务人员,特别郑重宣告坚决遵守以下誓约: 
  (一)我们是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优秀的儿女,我们永远忠实于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誓死驱逐日寇出中国,建立自由独立幸福的新中国而奋斗到底!反对任何汉奸妥协投降的活动。
  (二)我们要忠于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坚决完成我们的任务,以最好的工作和学习的成绩,献给民族国家与中国人民。
  (三)我们是学校忠实的工作者和学员,我们要坚决执行学校的校规和纪律,与坚定、勇敢、艰苦、灵敏的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 
  (四)我们永远是抗大忠实的子女,我们爱护我们的学校,要象爱护我们的保姆一样,我们要与一切破坏母校的分子,做坚决的斗争。 
  (五)我们要遵守学校以上的誓约,如有违犯,愿受国人之谴责,校友之唾弃和学校纪律的制裁。 
  毛泽东同志为庆祝抗大三周年专门写了《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的重要文章,论述了抗大的革命性、进步性和它的重大贡献。指出:抗大为什么全国闻名,在国外也有点名气?就是因为它同所有的抗日军事学校比较起来,是最革命、最进步的,最能为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而斗争。抗大的革命和进步,是因为它的职员、教员和课程是革命的、进步的。没有这两个方面的革命性、进步性,抗大决不能成为一个被国内外革命人民所称赞的学校。一部分人是反对抗大的,这就是国内的投降派和顽固派,这一点正是表明抗大是一个最革命最进步的学校,如若不然,他们就不会反对了。投降派顽固派的人们之起劲地反对抗大,证明了抗大的革命性、进步性,增加了抗大的光荣。抗大三年来有其贡献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大成绩,这就是它造成了几万个青年有为的进步革命的学生。毛泽东同志最后指出:抗大的逐年的进步和发展中间,伴来了若干缺点,它扩大了,但是困难也来了。主要是经费不足,教员不足,教材不足这几项。然而共产党面前无困难,就是因为他能够克服困难。
  庆祝抗大三周年的纪念活动,教育和鼓舞了全校人员,使大家受到了一次生动深刻的思想教育,更加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更自觉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第四、抗大总校东征,深入敌后办校。由于敌后抗日斗争的需要和为了粉碎敌寇进攻边区的企图,一九三九年六月二十日,中央政治局作了关于抗大总校、陕北公学等学校迁移到晋东南敌后根据地的决定,指出:开办学校吸收大批青年到共产党及八路军方面来,是党最大的成绩,以后还应继续这项工作。最近敌人企图进攻边区,加之边区贫寒粮食困难等,因此,中央政治局决定:抗大本校、陕公本校等移驻晋东南,由北方局与前总负责监督与领导,唯学校之方针及组织改变仍由中央决定。 
  六月二十一日,罗瑞卿副校长在学校党的活动分子大会上宣布了中央的决定,并阐明了这一重大变动的政治意义,指出:抗大上前线是给日本法西斯蒂企图进攻边区和反共分子、摩擦专家诬蔑我党的一个有力回答;抗大上前线,是给全国学校做个模范。它将给全国人民一个信心,华北不但可以发展游击战争,还可以办学校,不仅办抗大分校,还要办抗大总校。这对加强对分校的领导和坚持华北游击战争都有重大意义。这也证明: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精神,是永远毁灭不了的。
  一九三九年七月十日,抗大总校出发东征。这支队伍包括校领导机关和一、二、三、四大队,还有陕北公学本校,共同组成代号为“八路军第五纵队”(陕北公学称“独立旅”,到晋察冀后,纵队改称“野战军”),共五千多人。这一天前来欢送的有中共中央和边区各机关团体的代表,还有马列学院、鲁艺、女大、党校以及留在延安的三分校等单位的首长和同志们。毛泽东同志在前一天的夜里,已经看望过大家,这天一早又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前来送行。毛泽东在欢送大会上讲了话,给抗大全体同志作了三点指示,即:(一)坚持统一战线;(二)开展游击战争;(三)巩固内部团结。毛泽东同志说,这是同志们上前线去的总方针,是拯救中华民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三件法宝。罗瑞卿副校长代表总校向党中央表示:坚决粉碎敌寇“扫荡”,到华北去保卫华北,到敌人后方去,坚持敌后抗战。会后,在罗瑞卿副校长(兼纵队司令员)和成仿吾、张际春等同志率领下,抗大总校离开革命圣地延安,向华北敌后挺进。
  抗大总校挺进敌后预定的目的地是晋东南,但行军途中,因汾河水涨,不能通过,又值敌人大举“扫荡”晋东南根据地,因此,改向晋察冀边区进发。他们渡黄河,越吕梁,穿行敌后日伪据点林立的地区,通过敌人严密封锁的同蒲铁路,避开了敌人沿途的阻击,日夜兼程,迎风沐雨,忍饥挨饿,有的同志壮烈牺牲。历时三个月,行程二千五百里,途经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广大地区,共二十五个县,于九月下旬胜利地到达了晋察冀边区的河北省灵寿县陈庄一带。十月十日在晋察冀边区举行了盛大的远征祝捷大会。
  在东征途中,抗大总校还利用了可能利用的一切时间,采取许多灵活有效的方式,进行了许多科目的教学,例如学习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讨论了中共中央抗战二周年的宣言、毛泽东同志在六中全会上的报告及结论、纪念“八一”有关文件等。他们把两千五百里的行军路程,变成了丰富而生动的大课堂——他们经过的地区有敌占区,有顽固分子控制的地区,有统战工作较好的地区,有游击区以及抗日根据地等。这些地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通过不同特点的对比,大家生动地学到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抗日的各项政策,增强了抗日必胜的信心。通过长途行军,锻炼了全体同志的身体和意志,增长了才干,初步摸索到在敌后战争环境中进行教学的经验。
  5、抗大三分校 
  在一九三九年七月,总校东迁时,以一大队的工农干部队,二大队的职工队,五大队的敌工队和参训队为基础,组成抗大第三分校,继续留在延安,以保证培养陕甘宁边区和留守兵团的干部以及接收附近省区来校就学的青年。第三分校直属中央军委领导。校长许光达,副校长陈奇涵(后任校长),教育长张振风,政治部主任李逸民。一九四一年十月根据军委关于前方主要训练步兵干部,后方主要训练特种兵干部的指示精神,三分校以训练炮兵、工兵和俄文方面的干部为主,这时郭化若任校长,黄志勇任政治部主任。同年十二月中央决定,将三分校改组为军事学院,朱德兼任院长,叶剑英兼任副院长,郭化若任教育长,黄志勇任政治部主任。一九四三年二月,徐向前任院长,李井泉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徐文烈任副主任。同年三月,军事学院(三分校)移驻陕北绥德和抗大总校、二分校、七分校合编。合编后在很短时期内仍用军事学院名义,不久仍恢复抗大的名称。
  6、中央军委关于整顿抗大的指示,抗大第三次党代表大会
  党中央、中央军委非常重视抗大的工作,为了加强抗大的工作,在这一期中作了许多重要指示。一九三九年七月二十五日,中央军委根据对抗大三分校工作检查的结果和北方局对二分校工作检查的结果,发出了整顿抗大问题的指示,强调:
  (一)把知识分子青年训练成为无产阶级的战士或同情者,把他们训练成为一个八路军的干部,确是一个艰苦的工作,我们应努力转变他们的思想,注意于领导他们思想转变的过程,用适当的方式组织学生中的思想上的争论与辩论。实际上这样的学校中,一定有资产阶级思想与无产阶级思想的斗争。 
  (二)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因此,教育应当是中心。抗大过去确有注意形式上的铺张而不大注意教育的倾向,必须加以纠正。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环,课目不宜过多,阶级教育、党的教育与工作必须大大加强。抗大不是统一战线学校,而是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干部学校。
  (三)教育知识青年的原则是:一、教育他们掌握马列主义,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二、教育他们有纪律性、组织性,反对组织上的无政府主义与自由主义;三、教育他们决心深入到下层实际工作,反对轻视实际经验;四、教育他们接近工农,决心为他们服务,反对看不起工农的意识。
  (四)因过去公开招生,特务人员混进不少。现在必须立即提高政治警惕性,三个分校立即进行全体干部的审查,洗刷有特务嫌疑分子的学生,党员应重新登记。弄清每个学生的政治面目是最重要的工作。抗大的领导者应认识这不仅关系抗大,而且关系八路军,因为特务人员经过抗大打入八路军,希望你们严重注意。但此工作必须很好领导,避免及纠正可能发生的错误。  
  一九三九年十月,党中央又电示抗大:一、强调教育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坚持政治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中心;二、强调马列主义教育,即着重政治教育与党的支部工作,加强思想意识的锻炼,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同时特别加强军事生活与军事技术的提高。 
  学校遵循党中央及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定确立政治委员制度,健全政治机关的组织机构,提高政治工作的地位。各大队及后勤部门均任命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同教育长是平行的。停止突击吸收党员及追求数目的作法,采取郑重的个别调查个别吸收。加强保卫工作,进行审查党员及非党学员的工作,整顿各级组织,健全支部工作,加强政治教育和思想意识的锻炼等。
  在整顿的基础上,同年十二月召开了抗大第三次党代表大会。大会讨论的重要内容是:(一)如何巩固党的组织,加强阶级教育与马列主义教育;(二)如何创造有决心深入下层工作,接近工农的八路军干部;(三)如何保证全体学员毕业后都到八路军中去工作;(四)选举出席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的代表。这次大会总结了党委工作,明确了学校在敌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为了适应学校规模的扩大,训练部增设了中国问题研究室,培养政治教员;还组织了一个在职干部训练队,培养提高学校在职干部。
  7、中央关于抗大毕业生工作分配问题的指示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毛泽东同志和王稼祥、谭政同志电示各部队对抗大毕业生在工作分配与领导上应注意:(一)以先做政治工作为宜,使其熟悉八路军传统与生活,暂不宜派往地方党同友军;(二)要善于引导他们利用其长处,发扬其积极性与创造性,要反对轻视新干部以及吹毛求疵,不帮助他们的态度,应采取教育方式使新旧干部融洽起来。并规定对这些新干部领导之优劣,能否争取他们安心在部队中工作,将成为估计每个部队政治领导及政治工作好坏的标准之一。
  一九四○年元旦,总校和二分校联合举行欢送毕业同学大会,欢送十三个队的学员到八路军中工作。一二○师贺龙师长、关向应政委、甘泗淇主任等参加了这个大会,并做了指示。
  抗大第五期共培训干部一万三千三百九十人。其中总校四千九百六十二人,第一分校三千二百三十七人,第二分校三千四百三十三人,第三分校一千七百五十八人。
  第六期 在敌后艰苦的战斗中成长
  (武乡县蟠龙镇 1940年4月——同年12月)
  总校到达晋察冀边区后,中央军委立即于一九三九年十月命令总校在适当时机转往晋东南。这是为了使总校靠近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以便直接受其领导,也便于总校领导和照顾各分校的工作。总校转移前将六个队调给二分校,并派第三团到冀中地区培训干部(一九四○年八月二十九日归还总校建制)。一九四○年二月十日,总校离开陈庄于二十六日到达晋冀鲁豫边区的太行区山西武乡县蟠龙镇石门村一带,距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很近。一分校的留守大队合并于总校。
  1、开学典礼,朱德、彭德怀同志讲话
  一九四○年四月十五日,在蟠龙镇举行了第六期开学典礼。朱德、彭德怀、傅钟等同志参加了开学典礼,并做了指示。
  朱德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我们抗大前几期的同学,在华北抗战中尽了他们伟大的力量,成为准备反攻,也将成为将来反攻的基本力量。我们抗大出去的同学,在中国抗战中,在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坚持抗战,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使群众的武装强大起来,和敌人拚命。我们抗大前几期的同学,在这方面起了极伟大的作用。这是抗大的光荣,这都是值得我们要学习的东西。朱德同志强调:抗大是共产党领导的学校,是八路军的干部学校,换句话说是工农的干部学校。尽管学校里有许多知识分子,有许多学生出身的人,有许多知识分子干部参加到我们学校里来,但他们的思想行动都为共产主义,为工农阶级而献身革命,为民族为国家,为学校做事,这一点应当叫任何一个人都晓得,特别大家要了解这一意义。以前很多人认为抗大是统一战线的学校,这一点不要弄错了,我们抗大虽有统一战线的课程,但要学的主要的东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辩证唯物论的科学,关于这些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不能随随便便。假若抗大是个统一战线的学校,那么我们一定学不好,教不好,出学校也没有什么用处。为什么呢?因为那样我们就不能认清方向,便白错过了光阴是很可惜的。告诉你们,你们有一定的方向,一定的目的,抗大是共产党领导的学校,是八路军的干部学校。朱德同志号召大家相信党的领导,沿着马列主义方向前进,努力学习,吃苦耐劳,下定决心毕业之后到八路军中去工作。 
  彭德怀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抗大这个学校就是创造铁军的学校。没有这样的学校来创造铁军的骨干,就不能把八路军、新四军的游击队变为正规军,不把正规军变为抗日铁军,就不能战胜日寇。彭德怀同志强调,抗大是打击汪精卫,克服民族危机的一支可靠生力军,抗大是一支准备反攻的不可少的重要力量,抗大的坚强和壮大是不容忽视的。
  2、本期学员 
  这一期共收学员四千九百余人。他们主要来自八路军、新四军及山西决死队的工农干部。和前两期相比,这期学员的文化程度大大降低了,文盲和初小程度以下的占百分之四十三,高小程度的占百分之二十四,中学程度的占百分之三十一,大学程度的仅占百分之二。许多同志只能作简要的笔记,有的同志还不能记笔记,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在出身成分上,这期学员出身工农的百分之八十六,出身剥削阶级家庭的占百分之九,还有百分之五为自由职业者、小商人等出身。本人成份绝大多数为乡村和小市镇的中、小学生,即所谓“农村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意识上更多的反映了农民小资产阶级的特点,一方面强烈要抗日,要求民主,另一方面又缺乏远大的奋斗目标;一方面具有勤劳朴实的优点,另一方面又有小生产者的狭隘性,保守性。从籍贯来说,来自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占百分之七十六,其中山西人占百分之四十四。从八路军、新四军、决死队、牺盟会及地方政权、群众团体来的基层干部占百分之八十五。因此,他们都是在本地成长起来的经过一定锻炼的基层干部,对党和党领导的军队是了解的,习惯了敌后紧张的战斗生活,和工农群众是打成一片的。缺点是离家乡近,家乡和家庭观念很重,家庭对他们的影响较大,并且有着较多的游击习气。
  3、组织机构 
  这一期学校的组织变动比较大。一九四○年六月一日,罗瑞卿调任十八集团军野战政治部主任,军委副参谋长滕代远调抗大任副校长。随后相继调出抗大的还有一团团长苏振华,特种大队大队长刘鼎,副大队长邓国卿(一九四一年初又调出训练部长王智涛和宣传部长谢翰文)。为了适应战斗环境,精简了学校的领导机关,调出了大批干部到野政巡视团工作或参加扩兵工作,其他编余干部组成干部队进行学习。新的编制是把一、二、四团改为一、二、三科(一科为上级科,二、三科为普通科);将训练部、校务部合并为校部,设直属秘书处(训练部撤销后分设军事教育科、政治教育科、直属教育科);经理处(后改为供给处)、卫生处;供给处下增设了管理连、营业部,加强了对粮食的运输力量和改善给养的力量。 
  4、抗大四、五、六分校 
  一九四○年五、六月间,华北局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召开会议专门讨论了学校的问题。认为:由于党所领导的队伍八路军、新四军的扩大,要求专为训练八路军、新四军骨干的抗大,必须随之加强与扩大。为了扩大抗大培养干部的事业,应继续准备在晋冀豫、晋西北、华中、一一五师等处增设分校。因此,这一期又成立了抗大第四、五、六分校。 
  第四分校在一九四○年三月十八日成立于豫皖苏边区安徽涡阳县北麻冢集,这里是新四军彭雪枫支队(即四支队后改第四师)活动的地区。校长由彭雪枫兼,副校长吴芝圃、张震,教育长方中铎。张爱萍、陈锐廷、邱一涵、冯文华后来也担任了分校领导工作。四分校初成立缺乏干部,由总校派出第一个“华中大队”,在大队长刘德明、政委李翰辉率领下于同年六月底到达四分校,加强了分校的工作。四分校主要培训新四军四支队的军政干部和皖西皖北的抗日知识青年,在极端艰苦的抗击敌寇和反顽斗争中,举办了四期。在一九四四年,刘少奇同志曾到四分校作形势报告。同年,彭雪枫同志光荣牺牲,为了纪念他,四分校后改名为“雪枫军政大学”。一九四五年九月抗战胜利,又同华中野战军随营学校、苏北公学合并,改名为“华中雪枫大学”,接受新的任务,四分校宣告结束。
  第五分校在一九四○年九月成立于江苏盐城,是由苏北干校和皖东干校的各一个大队合并组成的。陈毅任校长兼政委,赖传珠、冯定、洪学智、韩振纪等先后任副校长,余立金任政治部主任,贺敏学、谢祥军先后任教育长,薛暮桥任训练部长。一九四○年十月十日,抗大总校派出第二个华中大队,由洪学智副团长、吴胜坤主任率领到华中盐阜地区,加强五分校的工作。五分校也是在抗敌前线斗争十分艰苦的环境中举办的,成立不久就遇上日寇“大扫荡”。一九四一年秋日寇占领盐城,分校全体师生参加了“保卫盐城”“保卫军部”的战斗,随后即分散活动;一部分南下苏中,成立抗大苏中大队;一部分随新四军军部转移到苏北阜宁,到阜宁后又调出一部分给新四军第三师成立新的五分校,不久改为教导团随三师活动;原五分校的主要部分改为抗大华中总分校,设在新四军军部所在地苏北阜宁。华中总分校培训了两期干部,一九四三年春,为了精简编制,总分校在淮南地区牛沛湾结束。 
  第六分校在一九四○年十一月底成立于太行区武乡,是由抗大总校在同年七月派出第四团的三个营到太行山区与八路军一二九师随营学校合并组成。校长刘忠,政委黄欧东。一九四一年三月十八日正式开学后,只办了一年,培训一期部队干部、三期地方干部。六分校所处环境极为困难,一方面敌伪频繁“扫荡”,一方面粮食非常缺乏。师生一面参加战斗,行军背粮,一面坚持教学。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八日,六分校奉命合并到总校,同年六月,六分校正式结束。
  抗大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到抗战中期已经成立了六个分校,抗大的旗帜从黄河之滨飘扬到淮河两岸了。
  5、适应战斗环境,改进教学工作 
  抗大总校第六期在教学方面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地在改进。根据本期学员特点和学校处于敌后环境,学校决定必须把抗大教育与整个军队建设结合起来。因此,不但要培养我军初级干部,而且要培养我军的中高级干部;不但要培养一般军、政干部,而且要培养有各种特殊技能的干部,必须把学校的教学工作与前方部队的实战要求密切联系起来,部队有供给学校材料之责,学校有帮助前方部队整理经验之责,互相交流经验,互相促进。
  在政治教育上,强调了政策教育、形势教育和政治工作教育,强调转变思想教育,中心又是加强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意识的锻炼,巩固无产阶级的观点和立场,克服农民意识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同时还强调对不正确的理论的批判,加强理论教育的战斗性。
  在军事教育上,主要是学习步兵战术和兵器等。着重实用部分,要求动作熟练,会教会用。并加强了夜战教育和近战教育。加强军事纪律教育,树立建军的模范。
  在文化教育上,着重语文教育,并教一些必要的科学常识,以便于学员更好地学习政治和军事。
  6、敌后的艰苦战斗生活
  这一期是总校深入敌后的第一期,经常遭受到敌人的进攻和骚扰,国民党反动派也经常进行破坏,因而在战斗和流动环境中进行教学,成为本期的特点。抗大的一部分干部参加了“百团大战”的第一阶段。在“百团大战”的第三阶段,抗大还单独进行了战斗。一九四○年十月二十日,日寇趁我主力部队远在前线之际,从辽县、武乡等地出发,企图合击学校驻地西井镇,声言要一举“消灭共产主义大学”的抗大及其它后方机关。为了掩护总校领导机关和其它后方机关的安全转移,学校奉命阻击由黎城西进之敌。抗大一团的青年连、六连,二团的二连、三连及学校警卫连都投入了战斗。十月二十二日,在洪岭、曹庄、三十亩地等地英勇阻击了敌人,给敌以重大杀伤,歼敌一百余人,胜利完成了战斗任务。随后,学校分东西两路突围,东路由教育长何长工、政治部主任张际春率领,西路由训练部长王智涛、二团政委杨光池率领,迅速突破了敌人的合围圈,安全转移到新的地区。十一月初,敌人的“扫荡”被粉碎了,东西两路在冀西会师,总校随着移驻河北邢台县浆水镇一带。
  晋东南根据地曾遭受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的严重破坏,物质条件非常困难。因此,抗大所处的生活环境十分艰苦。差不多在整个六期中,全体师生吃的主要是高粱和黑豆,而且要到离校七、八十里甚至百余里的沁县、襄垣一带敌占区或游击区去催收。为此,学校在长达一百三十里的交通线上设置了十几个粮站,按照敌情布置武装掩护收集转运粮食。学校专门成立了购粮委员会,统一划分地区,组织采购、征购,并发动全体干部、学员、工作人员都参加背粮。有时甚至停课一星期,集中力量去突击背粮,形成背粮运动。没有蔬菜,经常组织学员上山挖野菜。
  抗大师生以坚韧不拔的革命毅力,不但克服了敌人“扫荡”和物质困难,保证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总结了在行军作战间隙和背粮途中进行教学的方法,保证了教学任务的胜利完成。
  这一期抗大还组织了广大师生帮助地方开展宪政运动(即民主运动)、社会文化教育活动以及建设与训练地方武装等工作,加强了根据地建设,扩大了我党我军的影响,也培养和锻炼了抗大师生。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选举中,郭化若同志还以抗大代表的身份当选为边区参议员。
  一九四○年十二月,抗大第六期胜利毕业,学员分别奔赴了各抗日根据地,朱德同志为总校写了“努力工作,造成铁的干部,准备反攻”,为第三分校写了“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力求进步”的题词。 
  第七期 总结教育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邢台县浆水镇 1941年1月至同年12月)
  一九四一年一月七日,抗大第七期在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正式开学。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妥协投降的危机空前严重,日寇集中主要力量加紧“扫荡”我敌后根据地,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根据地又遭到自然灾荒。因此,敌后军民遇到极大的困难,解放区大大缩小,军队也大大减少了。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为了坚持与发展敌后根据地的教育事业,中央军委对抗大工作作了新的指示,指出:我们迎接新的局势,大量准备并培养干部是极其重要的。坚持在华北训练部队干部,着重训练上级干部,训练参谋人员,培养教员,有计划的编写教材,整理总结教育经验,加强对分校的领导。并指出:由于分校之分散,对分校之具体领导,应责成各地党的分局及最高兵团首长负责。
  1、学员编队
  根据军委指示的精神,这一期共收学员九百二十八人,都是八路军和新四军中的班、排、连、营、团级干部。编为一、三两科,九个队,计上级干部队、军事队、政治队各两个,参谋队、敌工队、工兵队各一个。其中团、科级干部三十六人,营、股级六十二人,连级一百五十四人,参谋、干事、科员、秘书、技术人员二百八十六人,军事、政治、文化教员四十五人,排长、司务长九十人,班长老战士一百一十七人,其他一百四十七人。参加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五人,参加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二百九十六人,参加过地下党斗争和东北义勇军的三十五人,参加过抗日战争的二百八十九人,参加过抗日救亡运动的七十四人。未参加过战争的二百二十九人。党员占百分之八十。遵照北方局指示,在第六期教学中,第六分校合并于总校,并在总校设立附属陆军中学,接收部队中的青年基层干部,进行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训练,以适应长期建军的需要。因此,总校在这一期共培养学员两千五百五十一人。
  这一期抽调了八十名在职干部成立了军教、政教、政工三个研究班,以提高干部质量,准备担负起对更多的高级干部的训练任务。 
  2、编印出版教材 
  这一期编印出版了军事、政治、文化、卫生教材四十一种,印数达一万八千零三十六册。不但保证了总校和各分校的教学需要,而且还供给了部队使用。
  这一期曾四次派干部去八路军一二九师参观,学校与部队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了解部队的实际情况和对学校的需要,吸收部队的先进经验,收集模范战例,充实和改进了教学内容,使学校培养的干部更适合部队需要。
  3、艰苦奋斗,增产节约
  这一期抗大师生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展了生产节约运动,实行了严格的预算、决算制度,一切经费开支以节约为原则。“节约一分钱,增加一份抗战力量”就是当时在经费开支上的行动口号。通过生产节约运动,使教育经费得到了基本解决,也使大家受到了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深刻教育。
  4、抗大第四次党代表大会
  一九四一年二月二十二日,学校召开了第四次党的代表大会,为时三天。主要内容是:(一)检讨一年来巩固党的工作;(二)分析、讨论目前时局;(三)根据目前的形势,过去的教训和今后的任务,讨论如何更加巩固党的组织,健全党的工作,保证第七期教学任务的胜利完成;(四)改选校党务委员会。大会要求:每个工作同志安心地工作,忠诚地工作,坚守工作岗位,求得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每个学员安心地学习,忠诚地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充实的力量;要求全校同志在实际行动中,认真执行中共中央军委的号召——增加知识,反对落后,提高党性,力求进步。
  这一期,抗大总结了政治工作的经验。一九四一年六月,张际春主任作了《抗大政治工作的基本问题》的报告。指出:抗大是培养军政干部的场所,它主要活动不是战斗,而是大量培养党的坚强的军政干部,是在较固定的环境中定期的分批的培训军政干部。抗大政治工作的基本特点,在于它一切政治工作的活动为着保证培养党的军政干部任务之完成。政治工作的任务和内容是:保证党对于培养军政干部的领导,保证党对抗大培养军政干部的原则、方针和各项指示的贯彻执行,进行学校党的建设,开展学校党的组织工作与教育工作,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证党对学校的绝对领导。提高和巩固学校教育能力,加强党性与思想意识的锻炼培养,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以及直接进行党的政治工作与党的建设的教育。
  5、抗大五周年纪念 
  同年六月一日,学校举行了抗大五周年纪念活动。毛泽东同志写了“抗大的目的就是为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彻底解放中华民族”的题词。纪念活动为时七天,内容包括:阅兵式、纪念大会、运动会、展览会、各种座谈会、晚会等。滕代远副校长在会上表扬了五年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各种模范干部,计总校二百一十人,分校八十八人,总校战士、事务人员一百四十一人,总校学员九十人,以及总校牺牲的干部十九人、战士二人。十八集团军野战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同志等参加了庆祝大会,并代表上级党委向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说:第一个要求抗大给我们大批模范干部……,模范干部条件,第一个是政治坚定,党性强,而军队里的干部党性更要强,因为军队拿着枪杆,脱离了党便会进行反革命。如果不能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还会产生象张国焘那样的家伙。第二个要求是向你们要学术……,抗大每一个干部,每个学员都要下个决心,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和专家,在学术上有些研究。第三个要求是抗大要特别注意政策的教育,……要求每个抗大学生都懂得政策,都能把政策正确的运用到实际中去。罗瑞卿同志最后号召大家要爱护抗大,关心抗大。他说:抗大是我党和八路军、新四军的宝贵财产,假使不爱护不关心抗大,就是不爱护党,不爱护党的军队。
  6、抗大七、八分校
  为了发展敌后抗日教育事业,培养大批革命干部,在总校开办第七期的期间,又先后成立了第七、第八分校。
  第七分校在一九四一年七月二十六日成立于晋西北兴县李家湾,它的前身是八路军一二○师教导团,校长周士第,副校长俞楚杰,政委徐文烈。一九四二年二月,由于日寇疯狂“扫荡”,七分校曾西渡黄河转移到陕甘宁边区,不久又返回晋西北。一九四三年三月七分校又调到陕北绥德合并于总校。
  第八分校在一九四一年五月四日成立于安徽天长县,它的前身是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属干部学校留在淮南的一个大队。校长张云逸,副校长罗炳辉,教育长冯文华,政治部主任高志荣。八分校共办四期,培训学员二千五百多人。当办第三期时,为了适应战斗环境,精简机构,分校改名为新四军第二师教导团。一九四五年八月日寇宣布投降,八分校第四期学员提前毕业参加大反攻,八分校正式结束。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至一九四二年二月,抗大第七期毕业学员,分批返回了抗日的战斗岗位。
  第八期 开展整风运动,抗大胜利结束
  (邢台县浆水镇—绥德 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
  一九四二年敌后斗争更加艰苦,敌人“扫荡”非常频繁,国民党反动派也加紧进行反共活动。为了战胜困难,党中央指示抗大,要“艰苦地坚持教育,保存和培养干部,准备反攻。”
  抗大第八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一九四二年二月开始接受新生,五月正式开学。一二九师刘伯承师长出席了开学典礼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校址仍在河北邢台浆水镇。
  1、学员编队 
  由于部队精简和需要大批保存、培养提高干部,因此,这一期接收的学员数量多、质量高,学习时间也最长。开学时共收学员二千一百五十六人,其中三个营团干部队二百六十一人,十个班排连级干部队,一千零六十七人,一个知识青年队,一百二十一人,一个地方干部轮训队,七十七人,还有附属陆军中学五个队,六百三十人。一九四三年三月,总校重返陕甘宁边区后,军事学院、抗大二、三、七分校合并于总校,共编成八个营团干部队,十四个连级干部队,三个医务人员训练班,陆军中学十个队,附属中学十一个队,共计四十六个队,六千余人。毛泽东同志曾为抗大写了“站在最前线”的题词。朱德同志为抗大写了“总结六年抗日经验与教训,培养反攻日寇的大批干部”的题词。
  2、第一阶段在反“大扫荡”中教学
  这一期教学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一九四二年二月至一九四三年一月,在邢台浆水镇进行。根据学员特点,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调整,确定先学一年文化然后再学习军政理论和有关业务。在教学方法上也作了相应的改进,对文化程度低的,加强辅导,对文化程度高的除必要讲授外,多给自习时间,并组织整理以往工作和战斗经验。
  第八期开学不久,就遇到了日寇五月“大扫荡”。全校师生积极投入了反“扫荡”斗争。在一个多月的反“扫荡”战斗中,陆军中学校长史紫千等同志英勇牺牲。为了粉碎敌人的蚕食政策,学校派出了基本科的三、八、九连,警卫连及通讯排由基本科副科长率领,组成反蚕食斗争挺进大队,在十五天战斗中配合地方武装共作战四次,毙伤俘敌三十余人,缴获步枪七支,耕牛一百五十九头,解放被抓民伕七百余人。六月下旬,全校师生胜利返回驻地,继续学习。在反“扫荡”斗争中,抗大师生边战斗边学习,并坚持了开荒生产。当年共开荒一千二百多亩,收获蔬菜二十三万斤,稻谷七千多斤。节约粮食、被服、军需品共计折款二十一万余元。劳动英雄彭占云还创造了一个人生产一千六百八十七斤蔬菜的纪录。
  3、第二阶段在绥德  
  第二阶段是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四日从驻地出发,经过四十多天行军,于三月上旬回到陕甘宁边区,直到一九四五年八月毕业。
  为了保存干部,准备反攻,使学校有一个较安全的学习环境,党中央决定从抗大总校抽出一部分干部在晋中再次成立第六分校,其余返回陕甘宁边区的绥德县继续进行教育。
  一九四三年八月二十一日,滕代远副校长调任十八集团军参谋长,何长工代理副校长,张际春代理政委。随后,党中央任命徐向前担任抗大校长,李井泉担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何长工担任副校长,徐文烈担任政治部副主任。
  一九四三年三月初,总校返回绥德后,进行了整编和生产建设,准备进入安全的教学阶段。在“首长负责,亲自动手”与“建立革命家务”的号召下,全校人员一齐投入了生产安家的劳动并迅速获得了显著成绩。仅在建设校舍上,就节约工料九十万元。由于当地可耕地少,大家就到驻地五里以外开垦可种的零星土地,积少成多,数量很大。如四大队,分给他们开荒土地四十五垧,而他们开垦的零星土地累积达二十三垧。全校共开垦土地达七百二十一垧。全校农业生产共收入二百九十八万九千四百五十元,从而改善了学校的物质生活,使全校人员受到了一次劳动锻炼并为第二年大生产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年七月,国民党反动派趁共产国际解散之机,发动了第三次反共高潮。当时,国民党调动了数十万大军,准备进攻边区。为了保卫边区,还击敌人进攻,抗大遵照党中央指示,立即掀起了紧急备战热潮。学校迅速把教学机构调整成为战斗机构,进行了深入的战斗动员,加强了集中统一。在党中央领导下,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三次反共高潮,很快被粉碎了。学校又迅速转入了正常教学。 
  4、三件大事
  从一九四三年八月至一九四五年八月的两年中,学校主要抓了三件大事。
  第一,整风审干。抗大的整风审干工作进行了一年零四个月,分为三个阶段:
  整风审干的第一阶段从八月至十月,运动发展是健康的。运动开始,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学校成立了以徐向前同志为书记的总学习委员会,各大队成立了学委分会。八月十四日,总学委会发出了《关于学校整风学习的决定》,指出:这次整风审干的总方针是清算思想,清算历史,检查工作,审查干部四种工作有机的密切的配合进行。并根据当时情况规定了学习文件和方法步骤。这些都是正确的。
  整风审干的第二阶段从十月到十二月,运动出现了左的混乱现象。当时陕甘宁晋绥联防政治部派来了黄志勇来学校指导运动。黄志勇一到学校,就要全面抓“特务”,规定数字与时间,如号召即席坦白,五分钟劝说等。也没有把一般党派问题和真正特务问题分开,胡子眉毛一把抓,如说“国民党是全国党务化,全党特务化”等。从十月十六日,学校总学委会发出指示,要求“全面突破”(即指全面突破特嫌分子,使之坦白交待)之后,运动急转直下,在群众中产生追逼现象,捕风捉影,到处怀疑,人人自危。如全校排以上在职干部一千零五十二人,经过审查,就发现特嫌分子六百零二人,占百分之五十七,尚待审查的可能无政治问题的四百五十人,占百分之四十二点八;其中可依靠的积极分子只占百分之二十六点六。干训队最为严重,在总共四百九十六人中,经审查发现有政治问题的坦白分子或嫌疑分子为三百七十三人,占百分之七十五点二,尚待审查可能无问题的一百二十三人,占百分之二十四点八;其中可依靠的积极分子只有八十四人,占百分之十六点九。在普通学员队中也有类似情况。如七分校四队,经过审查认为有特嫌的二十多人,包括队长、副队长、教员等,并且有庞大的特务组织,每班都配了特务,企图全部拖枪投敌等。在坦白运动高潮中,学校的军教科长、秘书科长、宣传科长都上台坦白了,造成了严重的混乱。造成左的偏向的原因,在客观上是受国民党掀起的反共高潮的影响,大家对国民党派特务到边区进行破坏很敏感,对内部隐藏特务有很大顾虑,急于搞清楚,好纯洁内部,一致对外。同时还受延安及其他地方的坦白运动、抢救运动的影响。当时延安及其它地方坦白运动已发展的很猛烈,有些坦白分子到处作报告,使人真伪莫辨,敌情不明。特别是一九四三年七月十五日担任党中央总学委会副主任的康生在延安作了《抢救失足者》的报告,开展了抢救运动,扩大了敌情,出现了一些主观主义的逼、供、信现象。在主观上是领导要求太急,机械地要求按期突破坦白数字(全校共“突破”了七百多坦白分子),缺乏对敌情的正确估计,同时也缺乏经验。
  整风审干的第三阶段,从一九四三年十二月至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及时发现并纠正了左的偏向。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抗大学委会召开了整风工作总结会议,指出了偏差,决定停止审干坦白运动立即转入甄别复查工作,把审查复查工作延长半年时间;在复查中要反复宣传交待政策,准许翻案,错了就要摘帽子,要平反等。使整风运动走上了正确的轨道。一九四四年春开始实行半天整风学习,半天进行生产,大家深入学习了党中央规定的二十二个学习文件,提高了思想认识,总结了历史经验,批判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进一步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革命作风。同年十一月宣布了整风运动胜利结束。
  第二、开展大生产运动。总校返回陕甘宁边区后,即着手进行开荒生产。朱德同志早在一九四三年接见即将去陇东的抗大七分校的同志们时就指出:发给你们三件宝贝:第一件是镢头,第二件是枪杆子,第三件是笔杆子。你们拿起镢头开荒种地,建设校舍,拿起枪杆子保卫边区,拿起笔杆子学习马列主义和文化知识,用这三件宝贝来解放全中国。 
  抗大的全体师生员工热烈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一九四四年掀起了生产运动的高潮,并获得了显著的成绩。总校共开荒七千四百三十一亩,收获总共二千八百二十万元。自给蔬菜一百多万斤。并进行了各种副业生产,如纺线、养猪、种菜等。全校养猪一千一百七十四头,还养了牛、羊、鸡、兔、鸭等家畜家禽。副业生产中,各单位磨豆腐四万零八百斤,生豆芽两千多斤,碾米五百三十五担,运盐九千七百多斤。还创办了酒精厂、木工厂、屠宰场、教具工厂、煤井等以及手工业作坊。全校在十个月的生产劳动中共创造了价值四亿七千六百一十八万七千九百三十九元的财富。这不但大大改善了生活,而且增强了体质,提高了劳动观念,培养了艰苦奋斗的作风。
  第三,进行了文化教育,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下旬转入了正式学习,进行重新编队,集中力量进行了四个月的文化教育。文化教育以语文为主,算术为辅;在语文中又以部队应用文为重点。一九四五年四月至七月,继续学习文化,同时进行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文件的学习。
  5、抗大九、十分校和太岳、太行分校
  第九分校在一九四二年五月成立于江苏南通县靠海的海复镇,它的前身是抗大苏中大队,这个大队是由抗大五分校的一部份和新四军第一师干部学校合并组成,大队长吴肃,政委谢云晖。苏中大队改为九分校时,校长由粟裕兼任,教育长杜平,政治部主任张崇文。苏中地区处于汪精卫伪政权的心脏地区,经常遇到敌伪“扫荡”,九分校经常在流动中进行教学,一九四二年六至八月,情况最严重时,只有在海船上坚持教学。为了配合我军主力作战,九分校提出“一面战斗,一面学习”、“武装保卫学习”的口号,主动出击敌人,担负战斗任务。一九四二年冬,日寇开始“大扫荡”,九分校转移到江南溧水、溧阳、广德地区,与新四军三旅、十六旅的教导队合并,对外称特务团。一九四三年春又转移淮南桐城,与苏北党校合并,同年冬又转移到淮北。一九四四年春回到苏中地区,准备大反攻,改称苏中公学,后合并于华中雪枫大学。
  第十分校成立于一九四二年春,它的前身是新四军第五师随营学校。李先念兼任校长和政委(后任质斌任政委),杨焕民任副校长,邝林任教育长,黄春庭、杨焕民、肖永久先后任政治部主任,张水泉任训练部长。十分校共办五期,每期培训学员约一千多人。办第五期时,新四军空前发展,分布地区较广,为适应这一形势,分校派出四个教导团到各分区去训练干部。一九四五年二月,新四军五师突围时,十分校奉命结束。
  一九四五年春,分别成立了太岳分校和太行分校。太岳分校在山西沁水,以抗大太岳大队(队长刘蓬、政委李良汉)为基础组成。太行分校在河北涉县,以抗大太行大队为基础组成。一九四五年冬,这两个分校与总校的一部分合并组成晋冀鲁豫军政大学。
  6、胜利结束 
  抗大总校第八期学员于一九四五年八月胜利毕业,奔赴抗日前线参加大反攻。九月三日日寇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胜利地完成了它的光荣的历史使命,一九四五年十月迁移到黑龙江省北安,不久即转到齐齐哈尔市,改名为东北军政大学,开始了新的战斗历程。
  《陕西文史资料》(第十辑)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