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范紫东先生生平事略

胡孔哲


  范紫东先生是陕西近代著名秦腔剧作家、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天资聪慧、博学多才、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和改良社会的思想抱负,积极参加辛亥革命,创作“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的优秀剧本,为易俗社的创建,为丰富秦腔剧种的剧目内容,做出了出色贡献。笔者系范紫东先生的学生。解放后,范先生身体一直不佳,嘱托笔者详细记述他的生平大事活动。他口述,笔者文字记述,后由先生修改定稿,形成《范紫东先生年谱》(以下简称《年谱》)。本文是在范先生年谱和笔者走访范先生亲属、生前友好和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笔者对范先生的了解有限,本文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希熟悉范先生的同志多加批评指正。
  童稚学经典 聪慧早成材
  范先生名凝绩,字紫东,1879年1月17日出生于陕西乾县西营寨村,1954年3月21日病故于西安,终年77岁。
  范先生祖父系清朝举人,父亲范德舆,字礼园,是清朝岁贡生,长期在礼泉,乾县开设学馆,教授学生。范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幼年起,就开始认字。当他刚满5岁时,就能认字500。1883年(光绪九年),其父将范先生带往礼泉开设的书馆,亲自教他熟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书。从8岁开始,又教他读《四书》、《诗经》和唐诗。范先生在其父的直接教导下,不仅能熟练背诵文章原句,而且对课文的含意,已初步掌握一些。这与旧社会其他幼儿开始读书,只知死背课文的注入式学习方法大不相同。因此,父亲的辛勤指教,使他大开心窍,得益非浅。1886年(光绪十二年)农历5月15日,乾县、礼泉一带天气突变,正当午时,乌云四起,狂风大作,鸣雷闪电。开始还只大雨倾盆,随着气温急骤下降,顿时大如鸡蛋的冰雹铺天盖地倾泻下来,范先生时年9岁,目睹此番景象,即席写五言诗一首。诗曰:“夏日结冰凌,空中下鸡卵。天公本难测,人说妖精遗①”。这首诗,语俗浅而意清新,礼泉县城的名人士绅争先传诵,皆感才志不凡,尔后必为非常人也。
  范先生随父在礼泉居住5年。当时,先生体弱多病。父亲为使他强身壮体,特聘请礼泉县杜六先生给其传习拳术,兼练气功。范先生勤学苦练,随之膂力过人,拳术精通,尔后与同辈人游戏角斗,皆莫能敌。
  1889年(光绪十五年),礼园公将在礼泉设馆教学所积累的麻钱500多串,在乾县老家新建庭房三六间,厦房东西六间,庭前厦房二间,这对一个不到十口人的家庭来说,已相当不错。同年5月,范先生随父归里,继续他的少年读书生活。礼园公则在本村一座旧油房设馆教学。这时,范先生虽年仅13岁,但已能自读好多古典著作了。当他满16岁时,已对父亲布置的八股文章产生厌烦之感,总觉肤浅。因此,他常常背着父亲偷读明代刘基(字伯温)所著之《卖柑者言》,王守仁(字伯安)所著之《瘗旅文》,归有光(字熙甫)所著之《寒花葬志》、《项脊轩志》,唐顺之(字应德)所著之《答茅鹿门知县书》等名篇。对于父亲讲述的时文,勉强应付,少下功夫。其它学生都笑范先生狂妄自大,礼园公也对友人感叹:“此儿好高骛远,浅近者不屑为,高远者不能达,忽近图远,徒劳无功,将终生不能入门矣!”并规劝范先生:“汝独不闻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乎!等入泮后,再求远可,刻下只作小品通顺文字固已足矣!”礼园公如此要求儿子,说到底是怕他只读书不求甚解,在知识面前似是而非。直至当他抽出时间先责令范先生熟背课文,再问段落大意,直译重点章节,儿子均能圆满过关后。才欣喜惊叹:“此子是大器,将来未可限量也。”自此以后,他对儿子的功课不再死板要求,任其自由揣摩,并将家藏之书全部拿出,由儿子随意选读。
  礼园公仅系乡间设馆教师,收入微薄,还得以务农维持生活。他由礼泉返回原籍后,购置耕地近70亩,养牛1头,雇长工1个。农忙时节,全家人与长工一起投入田间劳动。因此,范先生青年时代是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但他惜时如金,每天起早贪黑,刻苦就读。即是参加田间劳动,也带上书本,在歇晌间隙,徘徊于地埂或树荫之下,高声朗读诗词文章,对地头过往之人从不正视。寒冬深夜,他在没有火炉取暖的住室里夜读或习文,往往“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但他持之以恒,从不懈怠。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范先生所写诗句:“笔冻坚疑折,炉灰冷尚持。寒威愈凛冽,诗骨倍清奇。”就是他读书生活的真实写照。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礼园公与夫人张氏相继去世。范先生遵照父亲嘱咐,投师于本族范青黎长辈门下。在此之前,由于遭受光绪十八年的荒年岁月,加上安葬二老双亲,家境日趋清贫。经与新婚夫人文氏商议,请求范青黎老寻求生计。经青黎老者多方奔走,才介绍范先生在本县南乡东习村和赵家村先后设馆教学,年薪金仅为9串钱,从此,范先生一边教学,一边伏首桌案,继续苦读。他在赵村教学期间曾写诗记述自己的自学情景:“参宿横斜斗挂城,汉书下酒到三更。小窗月透疏棂纸,邻女隔墙笑语声。” 
  珍惜时间,埋头好学,善于独立思考的个性特点,使范先生的敏捷才思如同喷泉一般迸发出来。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1月,三原宏道高等学堂招收各地高才生,旬邑、邠州等7县设立统一考区。当时考试命题为“周处以兵五千击贼众七万于梁山论”,相当于现在的命题作文,与科举考试大不相同。梁山即今日的乾陵,武则天所封的周孝侯殉难于陵下之六陌镇。考试以本地掌故为题,测试考生的历史知识与写作水平。当时只重视八股考试的秀才,只知死读四书,不重视实际知识,对于这样的题目,只能望题兴叹,无法下笔。相反。范先生常阅州志,熟悉地方历史,写起来得心应手,分析说理透彻,文笔流畅。监考官阅后,连声称赞:“关中难得人才”。随即将范先生的文章贴出示众。范先生名列全省榜首,考入三原宏道高等学堂。自此,范先生名噪一时,登门拜访求学之士络绎不绝。范先生笑谓来访者说:“我九串钱之乡先生也,诸君胡为推许矣!”有人针对范先生考试前的清贫处境,拟写对联赞曰:“七属一名士,全年九串钱。”消息传出,范先生的声誉名扬全省各地,人们交口称赞他为“关中才子”。
  范先生在读书中,很注意学用一致,他对宋代朱熹、吕祖谦合著《近思录》有很高评价,认为是“为学正鹄也”。这本书强调为学要学以致用,对范先生启示不小。辛亥革命前夕,新政渐兴,到处酝酿废除旧八股,当时最为时兴的泰西新书,开始被人们争先阅读。范先生苦于贫穷,常借友人之书抄录。他从新书中懂得国际局势,深感数、理,化等理工科课程,对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养,振兴各项事业的极端重要性。他读完新书后,常对友人疾呼:“八股不废,则中国不兴。”又经常向友人感叹:“读书人不务实学,即此一事,且不如商人,何以居四民之首乎!古之学校六艺并重,今不知礼乐,可谓不文;不能射御,可谓不武;若再不通数学,斯真混帐也。”范先生身体力行,下功夫钻研新的科学知识。他在本县和兴平、武功等地设馆教学时,就精通珠算,继而学算术、习代数。进入三原宏道高等学堂后,更是勤奋学习,锲而不舍。他各科学业成绩优异,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夏,以考试成绩第一名毕业,开始走上社会。
  从戎反清帝 编剧正人心
  范先生从三原宏道学堂毕业后,立即被西安府中学堂聘请为理化教员,又应健本学堂王子端之邀,兼任该校语文教员。这时,三十出头年纪的范先生,在自己的坎坷经历中,目睹列强入侵中国,割地赔款的现实,深感“帝制不废,国将不兴。”他在教书之余,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夙夜忧叹,对孙中山先生发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密切注视,以迫不急待的心情等待革命高潮的到来。因此,当1910年(宣统二年)陕西革命党人井勿幕、焦子静动员并介绍他加人同盟会组织时,范先生欣然应从,成为陕西早期同盟会员之一。1911年(宣统三年),范先生在任省农业学校博物与理化教员期间,适逢陕西反正于这年9月1日爆发,张都督凤翙以极为信任的态度,任命范先生为乾州州长兼西路招讨使署参谋之职。当时革命将领张云山守卫乾州,与清大吏升允对抗。范先生参赞军务,协助张云山与升允相持四个月之久,直到清帝退位,范先生才辞职进省在举园旧址重组健本学堂。当时,一些好心挚友劝范先生入政界再奔前程。范先生毫不犹豫地回答:“陕西现有八都督,各树党羽,若在某处作事,便为某部私人,我不愿为他人做私人,故避政界也。”随后,当陕西省第一届议会选举国会议员时,地方绅士和社会名流为多获选票,或贿赂上层人物,或花钱宴请各方人士,竞争激烈。但许多人,都将合适人选盯在范先生身上。因此劝他参加竞选,并表示愿为他投票。范先生却婉言谢绝。嗣后,又选举省议会议员,照旧竞选激烈,参加选举人员一致呼吁:“省议会关系地方事务,尤为重要,若再不选举此人,是无公理也。”于是一致为他投票,他是未经任何私下活动而被选为议员的陕西第一人。仅此一端,范先生的为人耿直正派,一时被传为佳话。
  范先生虽对参预政界和竞选议员毫无兴趣,但对社会教育事业却大力赞助,积极参加。1912年(民国元年)当李桐轩、孙仁玉为“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发起成立易俗社时,范先生热情赞助,并应邀成为易俗社的社员。自1914年范先生担任易俗社评议员开始,直到建国前夕的漫长岁月里,范先生曾先后担任评议长、编审部长、编辑部长等重要职务。他在从事教育工作和积极参加反对军阀斗争的同时,与易俗社始终保持水乳相融的关系,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巧妙的构思,为易俗社创作大小剧本85本,其中大本戏34本(有4出是前后本),折子戏11本,还编写有《待雨楼戏曲》和《乐学通论》等文艺理论书籍,对剧本创作和音乐设计所遵循的原则,作了精辟的论述。范先生虽在业余时间从事剧本创作,但因他的剧本主题鲜明,内容健康,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一经上演,就能引起观众共鸣。范先生的好多剧本,像《三滴血》,《软玉屏》、《宫锦袍》等名著,生命力很强,常演不衰。有的被别的剧种移植改编搬上舞台,有的建国后还被拍摄为戏曲影片,其质量之高,影响之大,在易俗社的创作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范先生在剧本创作上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生平的其它方面。以致当今一些年轻人误认他是易俗社的专职创作人员。为了叙述方便,本文在这里将范紫东先生的剧本创作生涯和创作特点作一集中介绍。
  范先生从青壮年开始,经历了八国联军人侵、戊戌变法失败、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夭折,垂暮之年又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这样动荡的时代,对于一个出生在封建社会末期的知识分子来说,可能哀叹生不逢时而颓废终生,也可能卖身投靠而蝇营狗苟。但范先生在数十年的清贫教书生涯中,先是投身民主革命行列,继而编写剧本以补助社会教育和匡正人心。由于他早年接受进步思想和具有饱经风霜的生活经历,因而他的剧本创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宣传反帝的民族革命思想,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范先生创作的剧本属爱国主义方面的比例最大。突出的是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范先生陆续编写了反映抗法斗争的《宫锦袍》(1930年11月写成),反映八国联军入侵的《颐和园》前后本(1931年2月写成),反映秋瑾女土革命事迹的《秋雨秋风》(1932年2月写成),反映鸦片战争的《关中书院》前后本(1933年6月写成),反映袁世凯窃国的《新华梦》(1946年4月写成)等。把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或重要人物写成秦腔剧本,这本身就是创举。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之时,用历史事实作戏曲文章,高台教化,唤醒国人,这更值得称道,更加证明范先生在创作上是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并身体力行了的。范先生在《关中书院》序中痛切陈词说:“我国鸦片之役,糜费数千万,喋血数千里,兴兵三四年,而卒之丧师辱国,割地赔款,开五口通商之局,启列强窥伺之渐。……居今日而痛定思痛……”痛苦更深,我国民岂能忍受之而遽忘之,不思改弦更张,除此害祸耶!古人有思痛录,此剧亦作思痛录观之。②其目的在于“亦足使顽夫廉,懦夫有立志矣。③”剧中写了道光时东阁大学士蒲城人王鼎,痛恨穆彰阿媚外辱国时说:“除奸恨无龟山斧④,忧国常存捐躯心。”而当道光皇帝不纳王鼎忠谏,反将林则徐等忠臣问罪时,范先生写了《尸谏》一场,让王鼎大抒爱国忠忱和谴责权臣祸国的悲愤之情,确有顽廉懦立的精神力量。范先生在《宫锦袍》一剧中写到李鸿章认为签定中法条约不伤“中国体面”,主人公刘永福批驳说:“这(条约)不特把越南葬送,并将中国主权也损失大半,简直是—张卖身文契,好不恼煞人也! (唱)卖身从此立文契,四万万同胞醉如泥。中国半作殖民地,前途祸害不堪提。”以历史上的前车之鉴,唤醒国人奋起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
  范先生以古代历史为题材所写的爱国剧本,有反映晋末五胡乱中华时的中原志士激昂爱国情绪的《玉镜台》,有歌颂史可法抗清的《三知己》,有反映李世民与其姐姐李冲霄相助李渊起义的《伉俪会师》等十余本。《玉镜台》(写于1915年)是范先生所写的第一个大型剧本。戏中主人公温峤慨叹“可恨我晋朝人风流太过,东山月南楼酒丝竹行乐。文共武一个个诗酒唱和,把国事直当作梦里南柯。恨八王窃权柄萧墙起祸,才惹起五胡人扰乱江山。老天爷不厌乱何必生我,我一心投笔砚从事干戈。”作者素有“才子”声誉,而他写的第一个大戏却没有吟风弄月以风流自况,却如此心酸悲愤地让剧中人道出忧国忧民之情,此绝非偶然。1915年正是袁世凯承认“二十一条”、筹备称帝的一年。一方面是在帝国主义虎视眈眈下袁世凯丧权辱国,一方面是爱国志士风起云涌的反袁斗争。在国事垂危,民主革命成果几乎葬送之时,范先生在戏文里大声疾呼“我中国得下了不治病患,那有个医国手痛下针砭。”抒发了在那样条件下爱国知识分子的忧愤情怀。
  (二)向往民主革命,抨击封建思想。如前所述,范先生对封建帝制深恶痛绝,这种思想也体现在他写的剧本中。范先生在《软玉屏》(写于1917年9月)一剧的序言中写道:“男仆之弊,自昔已除,女婢之毒,于今尤甚……”嗟夫鬻身作婢,家属既断往来;入主出奴,法律几难保护。”他认为虐杀妇女的残忍现象“不示惩罚,谁复畏天网森严。广被管弦,庶可表人权尊重。”因而,《软玉屏》中按察使戴殷为婢女雪鸿伸冤时说:“人的生命有什么贵贱之分,就是国王家的公主,也和平民一样。”从而呼吁“生命平等无贵贱,只凭法律保护人权。”作者铲除封建思想的迫切心情,跃然纸上。范先生虽然出身书香门第,但困顿的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触劳苦农民,颇知民间疾苦,因而在他笔下对封建官僚常有揭露和抨击,《翰墨缘》(写于1935年4月)中昏庸愚顽的仁和县令陈无量,因溺爱自己的儿子,偏听偏信,致酿成冤案,最终受到制裁。其所以这样写,是因为他有这样一种见解:“天下之最为亲近者,即其最易蒙蔽我者也。君主时代,国亡于宦官外戚者指不胜屈。居官者之信任官亲,甚至虐民害物,身败名裂者,又何可胜数哉!仁和县之因子而革职,可悬为鉴戒也。”范先生从“信任官亲”角度揭露封建官场裙带关系之祸害,同时还通过剧中查清冤案的巡抚长麟之口,发出“治官还比治民难”的感概。体现出在封建官僚制度下,要作个能治坏官的廉使也非易事。范先生处于那样的时代,也只能写一些清官为民请命,为民伸冤。不同的是,他笔下的清官、直臣、义士(如《关中书院》中的王鼎,《软玉屏》中的秦一鄂,戴殷,《萧山秀才》中的汤金剑,《翰墨缘》中的长麟)在同情百姓与邪恶势力抗争中无一例外地都遇到了困难,甚至付出很大代价,这就完全超脱出传统戏里出现一道圣旨或一位神仙而逢凶化吉的窠臼。自然,这种描写就更为真实的了。
  (三)剧本构思巧妙,富于戏剧情节。任何形式的文艺作品,其中具有时代精神的主题,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艺术技巧来表现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范紫东先生的作品正是以奇妙的构思和生动曲折的情节而载誉全国。象《软玉屏》于20年代即传至江南,改为京剧。易俗社在30年代的《报告书》中评及范先生的作品时说:“其为戏也¨¨变幻离奇,人莫测其意向,及结果乃恍然其布局之妙。”他所写的戏,一般都是双线,甚至三线并行,错综复杂,但宾主分明,最后总是顺理成章地各得其所。《三滴血》中是周家父子、李家夫妻、贾周两家三线并行,用糊涂县官误判将三线交织一起,又突出周家父子遭遇作为主线。《软玉屏》是以秦一鹗和白妙香、丁守梅和魏纫秋两对夫妻为两线,用魏巡抚之妾黑氏虐杀婢女和魏本人强娶白妙香的事件使秦、白与魏、丁的爱情发生曲折交织,使全剧悲喜相映,妙趣横生。他的戏还往往奇峰突起,出乎意料,随着剧情发展却又使观众释然,又在意料之中,戏的效果相当强烈。范先生的许多戏都有洞房花烛,而情趣各异,迥乎不同。如《翰墨缘》是双洞房,《软玉屏》是假洞房,《萧山秀才》又是洞房夜逃等等。范紫东先生其所以在安排情节上颇见工力,是因为他生活经历丰富,善于撷取世俗人情中的生动情节;同时由于博学多识,读过大量的稗官野史、笔记小说,熟知轶闻掌故,使他的形象思维相当丰富多彩。比如滴血认亲,剧中人说来自《汝南先贤传》,而在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槐西杂志》部分也有因滴血认亲而导致冤案的故事。《翰墨缘》中的长麟、《萧山秀才》中的汤金剑都是清朝廉吏直臣,实有其事。范先生善于铺排情节还由于他熟悉广大观众的欣赏习惯和戏曲舞台规律。他每写一戏总要就情节、场次构思先和当时易俗社著名导演陈雨农,党甘亭等反复磋商;而每成一戏总要仔细观察观众的反映。由于以上原因,他的戏曲折跌宕,引人入胜,十分叫座。
  (四)善用特写手法,塑造典型人物。范先生常在作品中运用特写手法突出人物最富于个性特点的一面,刻画出许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不同人物。《三滴血》中的晋信书,三次出场审案,三次滴血,客观上已是一错再错,而他却用荒唐的逻辑,振振有词,越来越自信。而当最后一次出场受到罢官惩处时,作者让他发出“读书不明难致用,回家去还要对青灯”的长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这种人物迷信书本的迂腐性格,发人深省。《三知己》写史可法“扬州国”一场,安排了文武带打、唱做并行的重头戏,渲染了人物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品质。值得称道的一点是范先生用喜剧手法刻画人物确有独到之处。小戏《大学衍义》中,光让那位老师向学生,大讲圣人之道和慎独功夫,自己却悄悄地读《聊斋志异》,苦思美色,反叫学生耍笑了一通。这种讽刺是浓烈而尖刻的,一下剥光了假道学的伪装。《翰墨缘》里长麟巡抚让昏官陈无量陪同私访,夜入酒楼,店主人不知来客身份,在长麟询问下,把陈无量劣迹和盘托出。作者在这个情节中着意刻画了酒家这个小人物胆小而又嫉恶如仇的性格,反衬陈无量狼狈困窘、昏庸愚顽和长麟的精明能干,一石三鸟,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大快人心。
  (五)缺陷和不足。范先生尽管较早地接受维新思想,参加了一定的民主革命活动,但终因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在他作品中涉及农民起义时,总是受到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作歪曲描写。诸如《三知己》中之对义和团,《光复汉业》中之对于铜马军等。其次,范先生作品中不出现神鬼,这是接受西方文化,具有一定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果。但却在安排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中,常含有因果报应因素。范先生在艺术技巧上固然长于安排情节,但却过多地追求离奇,大大影响刻画人物。有些情节不尽合理,且有流于庸俗之处。特别明显的是范紫东先生由于世界观的局限,一方面抨击时弊相当真实,然而却又往往陷入“大团圆”结局的老套子,大大削弱了作品的艺术力量,从而降低了它的积极意义。由于以上原因,少数戏虽有好的主题,但却写成了不能或不完全能表达主题的悲欢离合。从剧本文学性上看,范先生作品中的唱词、道白,相当深刻地表现了人物此时此地的心理状态,铿锵上口,雅俗共赏。但也有不少地方,作者脱离人物,进行说教,有的语言粗糙,方言俚语用的过多。当然,我们不能脱离历史条件而苛求前人,范先生在清末封建王朝行将崩溃,民主革命方兴未艾之时,侧身秦腔剧坛,写下了大量作品,宣传民主思想和爱国精神,丰富了秦腔剧本,推动了艺术改革。这些卓越贡献,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和正确的评价。
  权贵无所依 矢志不动摇  
  1915年(民国四年)袁世凯在陕西的代理人陆建章对民党和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进步人士,竭尽残酷迫害之能事。西安健本小学系陕西民党人士经常活动的场所之一,范先生又是早期的同盟会员,并从戎协助张云山守卫乾州,嫌疑很大。鉴于环境恶劣,范先生以下场(考知事)为名,于当年农历正月十七日出发北上赴京。范先生到达北京后,首先会晤在北洋政府任职的同乡王锡侯。他们私下言谈中,王锡侯向范先生问起主持陕政的陆建章有无下令陕民种植鸦片的事。范先生即席回答:“陆朗齐(陆建章字)系土客耳(关中将鸦片称“土”),此人在陕西行销鸦片四方闻名,不仅设专处招人包办,且又派兵下乡,威逼农民种烟,每亩收银若干两,并写有章程和告示,吾亲目阅之。”(见《年谱》第35页)王锡侯与陆建章不和,听了范先生的陈述后,如获至宝,令其写成“帖文”,呈报北洋政府参政使宋芝田(宋伯鲁)。向袁世凯具疏弹劾。陆建章遭到谴责后,对陕西群众在当年种植的烟苗,既不能禁,也不敢收款,全部归之于民。仅此一项收入,全省种烟民众得到实惠利益千万元左右。范先生在陕西威信有了进一步提高。
  然而,越是盛传此事,范先生越感到返回陕西风险越大,直到年底才离京返陕。当时,袁世凯密谋称帝,各地民党纷纷讨袁。陕西辛亥革命先驱吴希珍在乾县和礼泉交界的五峰山树起讨袁旗帜。并不时去西安与范先生接头联系。范先生对吴希珍的义举极力赞助,并亲笔为吴部书写讨袁檄文,发至各地颇有影响。
  1916年(民国5年)袁世凯操纵的北洋政府一意孤行,其“筹安会”嗾使全国各地举袁为帝,控制陕西的陆建章下令每县派一代表共商此事。省督军府派人私下与范先生联系,要他充当乾县代表。范先生拒不答应,并针对“筹安会”践踏民意的丑恶行径,写出如下诗句:“全国投票选皇帝,古今中外无此例。岂徒民意成弁髦,直将国事当儿戏。”这年5月,全省武装力量共同讨伐陆建章,陆建章失道寡助,以失败告终。陕政继而由陈树藩(字伯生)主持。陈树藩知道胡景翼系范先生的学生,他想依赖范、胡师生二人的威望和才干,为自己稳定陕西政局服务。但陈树藩主陕不久即与北洋系结合。当胡景翼等起事反陈时,陈树藩于一天夜晚邀范先生密谈,乞求范先生规劝胡景翼不要“谋乱造反”。范先生不为陈的规劝所动,以自己致力办学和补助社会教育为由,拒不介入政界。第二天,一位朋友拜访范先生时痛惜地说:“昨晚断送一大厘差,阁下知之乎?”范先生回答:“此何说也?”那位朋友又说:“昨晚言若投机,则龙驹寨厘金(局长的委任状)今日即发来矣。不需阁下出头,即发大财,何不解事若斯也。”范先生果断的回答:“谓余不解事,此诚然也。但卑人虽无价值,岂能被厘金收买乎!吾平生不肯为权贵作私人,此计未为当也。”那位朋友感慨地说:“子真迂儒也。”言罢,大笑而去。
  范先生多次拒绝介入政界后,一直为着清贫的教书和业余创作生活。1935年至1936年,范先生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经过详尽考证,编纂了《永寿县志》和《陇县新志》,1939年又纂修《乾县新志》,1946年,范先生已是69岁高龄,但精力充沛,仍然手不释卷,日不停笔。这一年,范先生针对戴季陶散布“西北人野蛮,语言粗俗”的谰言,愤慨之下, 编写了《关西方言概况》一书,以确凿有力的证据,列举生动活泼的关西方言,指明关中民间语言源远流长,丰富多采,对丰富民族语言词汇,对美化秦腔剧种的唱词和道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晚年获新生 壮志写青史
  西安解放后,范紫东先生彻底摆脱旧社会的各种封建礼教的束缚,从政治生活到经济生活都获得了新生。他热爱共产党,热爱新中国,以垂暮之年,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1950年5月,他当选为西安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9月,又被选为西北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到10月,还被选为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显著改善,更加激发了范先生为新中国和党的方针政策大唱赞歌的创作激情。从1950年开始,他先后创作了歌颂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志愿军人》;反映新中国使那些游手好闲的二流子得到改造的《一匹布》;以提倡男女平等,反对封建买卖婚姻为题材的《女婿拜寿》;体现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党中央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的《勤俭好风》等等。为使传统剧剧目富有新意和增强时代精神,范先生还对《蝴蝶盃》后本进行了精心改编。面对新中国百废俱兴,文化事业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范先生为给科普读物增添内容,特地撰写了《地球运转之研究》、《周秦石刻摹本》、《乐学通论》三本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1952年全国人民为抗美援朝开展捐献活动时,范先生积极参加易俗社的义演,以75岁的高龄粉墨登场,在《回荆州》一剧中扮演诸葛亮。这种爱国之心得到西安各界群众的一致好评。
  1953年1月,范先生应西安市人民政府的聘请,担任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长职务。他任职后,不顾年迈体弱,带领文史馆员,对城内和市区的许多名胜古迹作了全面的调查和详尽的考证。撰写了很有研究参考价值的《胜迹志略》稿本。1954年,范先生已满77岁,他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激情,决心编写出《陵墓志》一书。完成这项工作,首先要对古陵园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和考证,免不了东奔西走甚或长途跋涉。这时候,范先生步履艰难,行动不便,大伙劝他“坐帐帅府,运筹帷幄”就行了。他却反复强调“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这样,他还是老当益壮地奔赴郊区古陵园。他在对灞桥和秦始皇陵进行步量时,受寒感冒,引起肠胃病发作。自此以后,范先生卧床不起,经过多方治疗无效,于1954年3月21日与世长辞,省有关领导和各文艺单位参加了范先生的追悼会。
  十年内乱期间,已故多年的范紫东先生也不能幸免这场灾难。他的剧作横遭批判,书稿毁于一旦。粉碎“四人帮”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振兴秦腔”口号的提出,范先生和他的剧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怀念与重视。即将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已为范先生列了条目,肯定了他在丰富秦腔剧目,推动艺术改革方面的作用和贡献。在易俗社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的时候,陕西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范紫东剧本选编》。目睹秦腔日渐振兴的大好形势,范先生当含笑九泉!
  (张广效协助整理)
  注解:
  ①《范紫东先生年谱》第7页。存陕西省政协,以后书中引文,凡未注出处的,均出自此书,不再一一注出。
  ②③易俗社编《文献资料》第81页。
  ④龟山斧系指兵器。
  《陕西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