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马鸿逵部援榆以失败告终

马全良 卢忠良 马光宗


  1947年10月下旬,解放军围攻榆林。蒋介石得报后,甚为惊恐,认为榆林是陕北重镇,战略上居重要地位,若果失守,包、绥和宁夏、西安等地,在军事上都将受到很大威胁。因此电令宁夏马鸿逵必须全力援榆,并指示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由绥远率傅作义部分部队,配合夹击,以便解围。马鸿逵非蒋的嫡系,一贯割据宁夏,盘踞一方,拥兵自卫,抱住保存实力的主张。接蒋的电令后,踌躇犹豫,既怕援榆损兵折将,减弱自己的力量;又怕不援榆违抗蒋介石命令,要受责处。马曾以各种借口,拖延观望。经再三思考,想了一个两全的办法,即只派整编第十八师暂编第九旅,并配属一个骑兵团去敷衍一下,主力不动。命令下达后,暂编第九旅旅长卢忠良以电报、电话向马鸿逵建议说:“解放军善于围城打援,去的部队少了,会被吃掉;要去就得多去些,否则,不但不能完成解围的任务,对整个宁夏的影响也不好。”马鸿逵再次考虑后,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决定出动宁夏主力,向榆林进扑。但仍指示说:“能打就打一下,不能打就退回来。”
  一、“援榆部队”的组成及序列
  马鸿逵既决定以宁夏主力援榆,便指定次子马敦静(整编第十八师师长)担任指挥官,派出暂编第九旅旅长卢忠良部三个团(附保安第二团)、整编步兵第一六八旅旅长马光宗部三个团(附保安第五团);整编骑兵第十旅旅长马敦厚(马鸿逵之长子)部三个团;宁夏保安部队一纵队马全良部两个团,此外,还有一些炮兵、骑兵、工兵营、连总计兵力为25000多人①。给养由辎重团的骆驼队及征集的骆驼共约1000多只,分属各部队,随军前进,负责运输。
  “援榆部队”是在“增强三边防务”的掩蔽下进行集结的。于11月7日,开始向榆林前进。暂编第九旅和第一六八旅由定边、盐池一带驻地出发,骑兵旅和保安部队则由宁夏省垣随后出动。“援榆部队”出发后,马鸿逵即派宁夏保安第二纵队马宝琳部两个团,辖三边保安司令张廷芝部,接替盐池及三边一带防务。
  马鸿逵此次决定出动主力部队向围攻榆林的解放军进扑,并派他的两个儿子参加,是企图借此机会显示一下宁夏部队的力量,并让他的两个儿子出头露面,以提高他们在部队中的威信,好向蒋介石邀功请赏,巩固自己土皇帝的地位。
  部队出发后,行军序列是:暂编第九旅为前卫,其余为本队,按第一六八旅、骑兵旅、保安纵队的次序,以战略行军的态势前进。在过红石桥后,调派骑兵第十九团为先遣队,担 任正面的搜索,暂编第九旅和第一六八旅分左右两路前进,其余为后卫。部队行军,开始很慢,每天只走五六十华里。蒋介石闻知,曾派飞机给马敦静空投手谕,略谓援榆关系重大,敦促加速进军。在巴兔湾附近休息时,马敦静召集旅长等研究后,即加速了行军速度。
  自巴兔湾出发后,在中途与解放军的一队侦察骑兵发生接触,从牺牲的一个解放军干部身上的报告中有“马匪到达巴兔湾一带的只是骑兵一部,已停止前进,似再不敢东犯”等语,当时马敦静、马敦厚弟兄认为解放军尚未发现马部援军的情况,盲目乐观,即向榆林方面急进。计自盐池、定边出发,业已行军7天,经白泥牛、小桥畔、张高兔、海子滩、巴兔湾、雷龙湾、红石桥等地,于11月13日,抵达榆林西北120华里的袁大滩。
  二、野茅滩初次战斗
  “援榆部队”在前进中,也曾时时提防解放军围城打援的截击战术,但对于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先头部队骑兵第十九团到达袁大滩,与解放军的前哨发生接触后,即向左侧方向进行搜索警戒,由步兵暂编第九旅和第一六八旅在袁大滩前沿一带占领阵地。这时解放军一部分部队在距袁大滩东20华里的野茅滩一带。马敦静即派出三个团由卢忠良指挥,向野茅滩进犯。约午后1时许,与解放军先头部队接触,双方激战5小时,蒋介石并派飞机三架助战。傍晚,解放军暂退。马部也知解放军主力已前来截击,不敢轻易进犯,马敦静遂下令前头部队仍撤回袁大滩。当晚召集军事会议研究,认为与榆林守城部队没有取得密切联系,邓宝珊所率绥远方面的部队也尚在左云一带,对解放军无法进行夹击。同时对解放军的兵力和行动也尚未明确了解。因此不敢轻举妄动,遂命令步兵在袁大滩一带连夜构筑工事,派两个骑兵团深入左右两翼(第十九团在左翼,第二十团在右翼)搜索情报,准备应战,寻找有利时机,再全力进扑。
  三、袁大滩主力战
  马部在袁大滩是以该地的村落为核心,四周依托沙梁,占领环形防御阵地,采取纵深配备,各据点独立作战。在环形线上配备八个步兵团②(卢忠良四个团、马光宗四个团),核心阵地配置马全良部两个团,骑兵配置在正面(东方)的两翼,左右各一个团,依步兵阵地前沿为轴心,担任翼侧的掩护。
  11月14日,马部工事赶筑完成,在袁大滩周围二三十里间,筑成了强大的野战堡垒群。傍晚5时许,解放军开始运动,向马部前进,据飞机侦察,系采取三面包围形势。7时许,解放军主力部队向马部阵地发动进攻。开始由东面向卢忠良部正面攻击,逐渐向两侧扩展,并向北面各要点突击。双方先使用轻重火力射击,继之以拼刺刀和铁锹、洋镐等。10时左右,卢部的正面战况最为激烈,在几次肉搏之后,有两个据点曾一度被解放军突破,形势十分紧张。当时马敦静曾电请胡宗南派飞机参战,胡答复夜间飞行困难,无法派出。夜12时左右,卢忠良部正面战斗已经达到短兵相接、混乱肉搏的程度,核心阵地(指挥部所在地)突然枪声乱发,造成混乱,马敦静以为阵地已被解放军突破,直捣核心,吓得魂飞魄散。事后查明,系第一六八旅第五○二团的营长李寿春的马脱缰,饲养兵追马,阵地守军连问口令不答,因而开枪射击,于是内部就瞎打起来。约在夜2时左右,卢忠良防线方面在解放军几次冲击和肉搏之后,战局沉寂下来。但北面马光宗部阵地上,枪炮声又大响起来,晨5时左右,战斗极为激烈,其战况的危急,甚于卢部。保安第五团阵地曾一度被解放军突破,后调第五○二团一部兵力增援,才得恢复。当时部队的伤亡和弹药的消耗,加重了压力,但仍继续顽抗。幸当时天将破晓,解放军停止进攻。15日拂晓时,解放军主力部队主动后撤。
  四、转进榆林
  解放军在袁大滩主动撤退后,马敦静又召集会议研究,决定派兵乘机向解放军进攻,如果侥幸得逞,整个部队即向红石峡前进,并与榆林守军取得联系,再作下一步打算。但当部队已经按照命令开始行动时,马敦静突然改变原来计划,下令让主力部队后撤,由乌拉耳林滩方面绕道向榆林城转进,并令马全良率该纵队的两个团担任正面掩护,又派两个骑兵团掩护马全良部左右两翼。为了避免解放军的阻击、尾追和陷入“口袋战术”,决定从北面绕出解放军翼侧而走,对威胁较大的右侧,则以战斗力较强的第一六八旅为右纵队,并加强右侧卫的战斗力,以防袭击。同时决定前面如遭阻击,则以逐次增加兵力的办法,边冲边走。如右侧遭受袭击,则以行军自然形成的“一条长蛇阵”态势,集中右侧,相互策应,如后方尾追来了,就赶快逃跑。
  当主力部队于15日上午10时许按照转移命令,放弃原阵地,从西北方面撤出,再向东北前进时,掩护部队军心动摇,骑兵团首先后撤,步兵也惊慌混乱,向后乱跑。解放军察觉后,乘机向马全良部发起攻击。战场上正在乱作一团的时候,胡宗南派来飞机三架,空投粮弹,在两方没有辨别清楚的情况下,洋面袋、大锅饼、子弹箱、炮弹箱及美制的“给养盒”等,纷纷投下。这时马部官兵只顾逃命,虽下令叫后面的骑兵把粮弹驮上,但实际带上的是寥寥无几,大部分都给解放军作了补充。
  马全良部被解放军进攻截击后,立即溃败,被解放军俘虏2000多人,马全良只带少数人马,逃回大队。保安第四团团长弓长舒、团附卫哲溃退下来后,收容了不到百人,因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络,认为大队一定是逃回宁夏了,他们就顺着来路跑了一天,没赶上大队,当晚在一个村庄,被解放军全部俘虏。
  袁大滩战役马部颇有伤亡,并大批被解放军俘虏,马敦静和马敦厚如惊弓之鸟,惊惶失措,率部队狼狈转移,取道三马路(通往榆林的大道)绕经乌拉耳林滩、小纪汗、转龙湾、牛圈壕等地,于11月18日到达榆林。这是因为解放军已变更战略,自行撤围而去,才使宁马部队得以顺利到达榆林。这时,邓宝珊也由伊盟十八里台返回榆林,在城内组织了晚会,对马部进行慰问。当时协定防务部署是:卢忠良旅配置在桥头、谢家洼一带;马光宗旅配置在沙河一带;马全良纵队余部配置在东门外;骑兵第十九团配置榆林西河的西岸;骑兵第二十四配置在谢家洼;指挥部和骑兵旅旅部驻榆林城内。
  五、退回宁夏
  马鸿逵部队进驻榆林后,这时因解放军撤围不久,交通尚未完全恢复,城内粮秣困难,突然要增加几万人的给养,实在无法解决,每日靠空运补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同时,马鸿逵生怕蒋介石乘此时机将宁夏部队抓住不放,指使深入进犯解放军,或者留住榆林一带,削弱自己实力,遂借口粮秣困难及怕解放军进攻三边截断归路为辞,电令马敦静迅速带队返回宁夏。因此,宁夏部队在榆林只留住了三天,除留下骑兵第二十团外,其余全部于11月21日晚乘月夜出发返宁,并为了避免沿途遭解放军截击的危险,取道边城以北方向,绕道纳耳林一带,兼程前进。由于所带粮秣已尽,沿途只好宰杀运输队骆驼及蒙民牛羊充饥。在途中胡宗南曾派飞机空投食粮,但无济于事,最后还是由马鸿逵从宁夏派骑兵一部分驮运食粮迎接,才算狼狈回到定边。部队在定边休息3天后,除暂九旅仍驻定边,第一六八旅仍驻盐池外,其余部队都撤回宁夏原防地。部队到盐池时,马鸿逵还亲到盐池进行慰劳。宁夏部队向榆林解放军的进扑,至此乃以败退结束。
  (甘肃省政协供稿)
  注解:
  *作者马全良当时系国民党宁夏保安第一纵队少将司令;卢忠良系整编步兵第十八师暂编第九旅少将旅长;马光宗系整编第一六八旅少将旅长。
  ①据《中国现代史大事记》记载及本书王伯祥回忆,增援榆林的马鸿逵部共30000余人。
  ②在兵力配置方面及战斗的具体情节上,与本书王伯祥的回忆略有出入,因均属回忆,故两说并存。
  《解放战争中的西北战场》(第四章 第二次榆林战役、宜(川)瓦(子街)战役、胡宗南部撤离延安)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