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间美术研究>研究论著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宝鸡民间美术论》(第二章 布制品)

常智奇

    布制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它与人们的生存发生着异常密切的关系,穿戴衣物是布制品的直接体现。我们这里谈的布制品,是指建立在生活衣食住行基础上的,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布制品。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指普通的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依照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用布料作基本材料,通过缝、拼、贴、搐、织等缀连的方法制做的民间美术品。这种美术品是集审美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衣物。审美性最主要的表现特征是装饰性。布制的民间美术品是中国的劳动妇女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结合民风民俗、实用功利、道德信仰而美化生活、装饰生活的工艺美术品。它是女性心灵对象化的感性形式。宝鸡的布制品有享誉中外的民间美术的经典之作1995年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的十二生肖猪邮票,用的就是宝鸡陇县农民陈美娥做的猪枕头的照片。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在中国召开,宝鸡的刺绣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好评。这里的布制品主要分为布圆雕、布浮雕、布拼贴、布刺绣四大类。布圆雕和布浮雕通称布雕。布雕是我们针对其审美特征借用雕塑学上的一个概念,言其立体性和多维性。不同的是布雕用的材料是布料、针、线、荞麦皮、高粱壳、锯末、刨花、棉花以及海绵等。布雕是通过布料质底表面的光洁质感度和民间艺人主体造型的能力以及填料饱满的程序来塑造立体的艺术形象。
    布雕民间美术晶与石雕、木雕、冰雕、泥雕等美术品比较起来,柔中见刚,在生活化的意兴中显出审美的情致,在朴素、功用的习俗中渗入旷达,超越生活实境的艺术情趣。布雕是富有中国意味的艺术品,它所洋溢出的那种农耕文化气息,那种小农经济,手工作坊式的情调,那种阴柔性的、儒道互补的中和,无不显示出华夏民族固有的审美特征。下边,我们对布制品的几种类型作一介绍。
                                        第一节 类型与品种
    民间美术中布制品的分类,有按动植物、生活情态、传统与现代分类的,有按社会功能分类的,有按美学形态分类的。我们这里是按工艺制作方式的不同,所表现出的形态各异而分类的。
    宝鸡民间工艺美术布制品,主要有布圆雕、布浮雕、布拼贴、布刺绣等四大类,
                                            一、布圆雕
    布圆雕是民间艺人在功用、装饰性的前提下,走向立体化的一种造型手段。她们从动植物的原型出发,用复原实像的制作方式,成比例地缩小形式,制作艺术形象。她们表现的内容主要有:鸡、虎、猫、蛙、狮子、龙、凤、鱼、鼠、葫芦、蝴蝶、牛、马、驴、猪、蟾蜍、蛇、蝎子、蚰蜒、壁虎、狗、龟、莲、蝙蝠、鹿、石榴、桃、粽子、羊、枣等动植物。这里除了华夏民族的龙、凤、麒麟图腾崇拜的物像之外,其余大多均是现实生活中实有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一些动植物。在这些动植物中,虎的形象是一个介于官方和民间之间的一个艺术形象,说它介于官方,是因为虎在华夏民族图腾崇拜的龙凤图像中,与龙凤是近邻,它更具有现实性、真实感,,虎的勇猛、威风、雄性、壮烈,不但为官方所欣赏,也为普通的劳动人民所接受。统治阶级希望借用虎的威风统治劳动人民,劳动人民希望借用虎的威风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人们常说的龙虎斗,其中就含有这种意思。《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的轶事,民间剪纸、木版年画、泥塑彩绘等艺术品中经常出现虎的形象,就是因为它有这种二重性。至于狮子,它是虎的艺术精神的一种繁衍,其余的动物象都是一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动物。当然也有一些神话形象,例如麒麟等,那只是民间传说对美术的影响,深究其原因,也是一种生殖崇拜的变形表现——麒麟送子,多子多福,祝愿早生贵子。为了大家便于了解宝鸡民间美术中常见的布圆雕作品,现把一些品种和样式的规格、颜色、布料、填充物情况列表如下:
                                             二、布浮雕
    布浮雕是指用一整块布料、绸缎或其他材料等作底衬,把一些以半圆形造型的物像缝制在这块布料上的美术作品。或以一个动物形象为基本造型的实用衣物的装饰性工艺品,例如:虎头帽、猫头鞋等。布浮雕也是指在平面上凸出的艺术形象。这种作品多数是群体物像构成图。也正是因为几个动植物要组合在一起,才需要一整块布料做底衬,把它们连缀在一起。布浮雕在民伺最多见的有:门帘的飞檐、信插的额头、客厅或卧室的壁挂等等。从制作形式上看,壁挂有木制、金属制硬边框架的,有画轴式上下垂直的,有毛边装饰的,有无框架的等。从内容上讲,门帘的飞檐上多是:二龙戏珠、龙风吉祥、生贵子等。信插的额头多是:飞雁传书、飞鸽衔书等。壁挂上多是:青蛙、金、虎、五毒、玉兔望月、四神、十二生肖等。布浮雕在民间多是生活殷实的家庭,更多的用于装饰。当然在这装饰性的追求中,也有一种祈求、祈盼、渴望情感的寄予,例如;五毒逼邪、龙风吉祥、莲(连)年有鱼(余)、鸡(吉)磬(庆)有鱼(余)等。
    布浮雕的作品除布圆雕的形象外,还有:八卦喜蜘蛛、鸭子戏水、鸳鸯戏莲、青蛙艾叶、八宝、人面蝴蝶、蝴蝶菊花、鹿喜梅、人参娃娃、五福万字、寿星葫芦等,其颜色多用红、黄、绿、白、黑。现把常见的品种和规格介绍如下: 
                                              三、布拼贴
    这种作品是用各种色料的小布片拼贴制作出来的艺术品。民间妇女在日常生活中,把缝制衣服用剩的布头、布角、布碎片、布碎条积攒起来,捋平,压展,捆在包袱里,一点也舍不得丢掉。历时几年几月,再翻开包袱,挑挑捡捡,七凑八拼,缝缝补补,给孩子拼个马甲、尿布垫子、涎水围嘴、枕顶、书包什么的。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处,大大小小都能派上用场,大至被褥、小儿衣服,小至筒袖、童鞋。妇女们在拼凑这些衣物时,是按照她们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情趣来塑造型象,构成图案的。这些零中显整、多元统一的图式,是民间妇女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大自然,面对天体日月星辰的轮回运转,靠本能的悟性和慧性,感受和总结出来的形式美。这是人与自然企图和谐,用自然物像的图式传达心灵感应的一种天然形式,它与用整块布做的作品比较,繁复中显统一,多样中显一致,有一种不同凡响的艺术情调。布拼贴主要有:
    八角类:俗称八卦形,这是最能发挥八角特点,表现方位观念的常用形式。用两色或四色布,非常规则地把一个方形分割成边长相等的八边形。八卦是中华民族比较古老的一种靠本能和直觉把握宇宙和人生的一种整体思维的方式。这种图式在民间美术中的出现,是人民群众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祈求时来运转和天命护佑的体现,俗语说得好:“八卦贯了总,事事都能通。”坐垫、桌布、一些壁挂和马甲等都用八卦图式。八卦图式既有由大到小、由近及远的视觉效果,而且也有大小布块都能达到物尽其用的方便。
    三角形类:也称狗牙形。在布拼物的四周最易出现,交替换色起装饰作用。如马甲下沿交叉排列、黑白相间的都是三角形。这种也被称作菱形的图纹多代表山、水、火。
    花瓣形类:涎水围嘴呈放射状莲花形。还有十字花形、米字花形、多角星形等,外沿都有一定的弧度。
    交叉形类:又叫席篾纹,是多种斜线交叉,线间距离相等平行,交叉外显“人”字形。类似今日塑料带编织的篮子。
    田字形类:用两色布对称交叉拼成的正方形,如马甲背面缀饰五毒的部位。
    桃榴形类:圆形,顶有尖,似桃榴果实形状,有一种曲线美。如布拼枕顶。
    综合形类:以上六种纹式错落有致地出现在一块布料上。常见的布拼贴工艺美术品有以下品种和类型: 上海、苗族的刺绣也很好,只是因为产地不同,风格各异罢了。宝鸡的刺绣也有在绸缎上做工的,但由于这里的人民生活水平的限制,普通劳动者大多在布上绣制。其主要品种类型有:绣花手帕、绣花枕顶、耳挂、烟搐、裹肚、围肚、钱包、云肩、裙子、绣花鞋、门帘、飘带、万民伞、百花帐、鞋垫等,刺绣常常作为布拼、布贴、布雕等布织品上的辅助手段,它们交替使用,难以截然分开。我们为了区别,按加工的主要方法和某一作品所表现的主要艺术特色,各归其类分述。
    绣花手帕:大多为方形,用料多为白布和彩色绸缎,上边刺绣着花草、虫鱼、人物、图案,因此称为花手帕。手帕是人们在生活中的实用之物。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中国旧时代青年女子和妇女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用彩色的丝线刺绣在手帕上,以表达她们内心的情感世界。后来,花手帕就成为青年女子送给自己所喜爱的男子的定情物,进而发展为新媳妇进门的那一天,送给亲戚朋友们的礼物。这种礼物是新媳妇嫁妆之一,人们首先通过它认识新媳妇的拙巧。后来,花手帕发展成为妇女们的一种装饰物。她们所用的花手帕格外华丽,手帕四周还要织三五道网子,手帕中心结一个圆疙瘩,再用钮环穿在腋下大襟衣服的钮子上,走动时摆来摆去,成为一种显眼惹人的装饰物。
    花手帕上的图案和洞房里的窗花的内容大致相同,以多子多福、吉祥有余为主题。例如;“老母渡三春”,“焦赞和孟良”、“刘全进瓜”、“蝴蝶闹金瓜”、“老爷保皇嫂”、“织女牛郎”、“梅英浇花”、“三娘教子”、“游西湖”、“石榴桃”、“莲籽鱼”等,手帕上的图画多显纤细、清丽、淡雅,由于是女性的装饰品,所以显得女性化。
  绣花枕顶:是宝鸡刺绣的主要作品,这是姑娘出嫁时为她的亲朋好友和丈夫家的亲朋好友做的见面礼品。绣花枕顶多为红绸、红缎、红布为面料,粘在褙子上,绿色、蓝色较少。花样繁复、饱满,色调讲究“渲净”、明快、热烈。枕顶多为正方形,四角为弧,方方五寸大小。纹饰主要有蟠虺纹、蟠螭纹、龙凤纹、乳草叫纹、八卦纹、日月纹、六富纹、禽兽纹、连弧纹、佳人纹、花鸟纹、瓜果纹等,内容主要是对美满婚姻的渴望和期盼,主题图案有桃、石榴、佛手、龙凤、牡丹、鱼戏莲等。民间艺人们说:“青年人结婚,少不得桃、石榴、佛手、龙凤、牡丹。桃榴三贵,一家和气。凤凰戏牡丹,两口子上炕都喜欢。鱼儿钻莲花,两口子结个好缘法。”
    绣花裹肚:人一出生,跌离母体,第一件护身护肚脐眼的就是裹肚。新女婿未婚前,每年端午节前,就要给新媳妇送裹肚。生下第一个孩子后,不论是男是女,满月时舅舅、外婆也要来送裹肚。旧葬俗中,当死者入殓时,还讲究要戴上裹肚。
    戴裹肚之俗起于何时,宝鸡主要有三种传说:一种传说是说裹肚是造人的女娲娘娘留下的。“女娲娘娘真身和现在的青蛙差不多,她造下世事以后,临死又脱了人形,还原成青蛙的样子。”人把她的蛙皮护在胸前,提高了人的成活率。“裹肚样子像千大肚子蚧蜞犊,裹肚口口(指上方)也有人做出蚧蟆犊形状,五毒裹肚和精气子裹肚正中间不都蹴下个蚧蟆犊吗?”一种说法较晚,言唐玄宗沉溺于杨贵妃美色之中,不问朝政。安禄山不信贵妃“红颜倾国”,能使玄宗成天掉了魂儿似的,便寻机去看。这一看,杨贵妃果然有羞花闭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容,连他也魂不守舍,失手抓破了贵妃的肚皮。贵妃唯恐玄宗发现,降她杀头之罪,急命人去宫中裁缝处要了块绣花缎子,按体形剪来戴上,掩盖了皮伤。玄宗不知内情,还以为娘娘别出心裁,意在生育,又添了几分妩媚,不时在臣子们面前夸耀。众臣们纷纷效仿,传出宫去,民间百姓才佩戴成风。另一种传说是说杨玉环为护身上那道转世时道土留下的白环而为。然而在后来,裹肚的用途发生了质的变化,变成了一种消灾除病的民俗生活用品。这里边已经融进了还未发掘出来的民风、民俗、人类生存文化学的思想寓意。据目前我们的推测,“以毒攻毒”是其最主要的寓意。
    云肩:是古代男女通用的佩饰物。史书记载晋代就有此俗,隋唐以至元代,“四和如意式”大云肩在中上层男女中流行,明清还成为官服定式之一。一般劳动妇女也无此盛装,只在结婚之日租借来穿戴三两天。宝鸡流行的均是柳叶式小云肩,围脖的横带两端有纽有扣,带下缀连16至20多个云头形柳叶式绣花片。横带艺人们称“金枝”,柳叶称“玉叶”,合起来“金枝玉叶”是也。叶形绣花片的数目约在16—20片左右,代表成婚时女子的年龄,云头绣片约长出柳叶绣片一寸,悬以十字花为主的挂坠和五色丝穗子。珠光宝气,琳琅满目,耀耀生辉,将新娘衬托成云中仙子。云肩众叶簇拥,可绣面狭而小,那刺绣之精细使当今许多绣女咂舌。图案主要以五毒、狮子、麒麟为多,花、鸟、虫、鱼、瓜、果次之,还有贯钱、万宇等。
    绣花裙子:裙子在上古的时候,男女通着,到了隋唐以后,男子以袍为常服,只有女子才着裙,故“裙钗”成了妇女的代称。裙子为下身衣服,宝鸡常见的样式为“两腿两片式”,红色,前后开,便于走、骑。系至腰间,上身穿短红衫遮住半腰,显出宝鸡方言中所言的“西洋(细腰样)”。民间传说裙子的来源与武则天有关,传说武出门时裤子时长时短,时有时无,只外罩一块绸缎稍做掩饰,这才有了裙子。其实自汉代,裙子就很普及,它的名称就有锦、红呢、黑褶裙、兔毛电光片等,其样式很类似今天的“连衫裙”。
    宝鸡的裙子无大花,沿下摆及四周绣小花,走花边,每片上下均匀地用彩带分割成两三个小区,作装饰用。晚清至民国,裙子已少见,只在女子结婚时才用。现今的裙子与古代裙子在审美形态上有诸多不同。
    万民伞:相传伞是鲁班的妹妹仿照八卦亭的样子发明的。万民伞也保持了伞的基本形态,并在伞沿四周加缀了两层以上的绣花方绢。这些方绢不但绣有天下万物,而且更重要的是绣有万名送绢者的名字。“万民伞’’实际是“万名伞”的演变。万民伞的来历传说是唐太宗“贞观之治”深得民心,老百姓为了感谢他,每人当面赠送一块绣绢。太宗非常高兴,让每人写上自己的名字,悬挂在他头顶的罗盖上。这一挂既增加了罗盖的华美,又显现了皇思浩荡,“天盖”才又称“华盖”,成为天子爱民(万名置天子之上)、民敬天子(万民在天子之下)的象征。太宗死后升天成仙,这万民伞又跟进了神庙殿堂,慢慢延及民间信仰的其他诸位神灵。
    万民伞的直径为三尺三寸。古代“三”为福数,是吉祥的数字之一。高四尺,代表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三加四为七,又暗合了北斗星之数。这和古代十六两进制为一斤是相同的,取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与福、禄、寿三星之和,昭示吉祥。
    万民伞的顶端状如塔尖,寓意尖利勇猛、锐不可挡;镀色白银,示其廉洁清白,一尘不染。尖顶之下的大红珠,就像天子神灵热爱人民的一颗红心,表示大地生万物的绿缨盘和万物丰硕的红缨穗紧紧缠绕,以示君与臣、官与民、神与民休戚相关的紧密联系。伞顶上有四朵占满空间的云朵,指代神云瑞气。云朵之下冲出伞翅的八个龙头各有其功:四个黄色龙口吹风,四个绿色龙口降雨,表现百姓祈求四面八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太平理想。龙头之下各悬一个绣球和两个丝穗,代表一年两季都有好收成。龙头表示出该伞为天子尊神所用,而且也有美化装饰作用。
    在八个龙头中间,有八块长方形的插花绣片,上面绣的是《牛郎织女》、《麒麟送子》、《莲里生子》、《董永七仙》、《梁山伯祝英台》等历史传说图案。另四片是春日牡丹、夏天莲花、秋季菊花、冬季梅花四季花。八块绣片交叉排列成八角形,也叫八卦方。八卦方的寓意在于总括宇宙万物为一整体。
    万民伞的边沿全部是多层重叠、纵横交错的荞麦棱锁边,含义为凝结团聚、牢不可分。在八卦方的中间还夹有像鬼头一样的魔图腾图案,很像北方庙、殿等梁头上的木雕。它在这里还有一个避邪的用意,这和中国南方在家庭屋内悬挂背面有魔图腾图案的马勺作用相仿。
    如今的万民伞只悬挂在当地的山神、土神、牛王、马王、虫王“五圣”庙内,观音菩萨、送子娘娘庙内更多。万民伞是伴驾的仪仗之主。迎神一完,此伞长期高悬在庙内半空,终年不取,一直享受人间烟火。平民百姓和一般官吏家中都无此伞。艺人们说:“过去谁家有万民伞,谁家人就无人敢惹,即使犯了王法,天子不能定罪,各级官吏不能加刑。万民伞是众人所敬,谁也知道众怒难犯的道理,力量大得很呢!”万民伞作为庙会美术的遗存,日见其少,但它在民俗生活中还有一定的影响。1990年,宝鸡千阳县南寨乡邓家原村艺人吕让果、李爱仁做的万民伞的绣片上直接绣出了“六业兴旺”、“财源茂盛”、“五谷丰登”等字样,使万民伞的真谛一目了然。此伞送到美国展出,很受欢迎。
    绣花鞋:这是旧时女子颇为讲究的生活实用品,鞋名叫帘花缨子鞋,鞋底为空心过桥木底,内装银铃,走时作响。鞋上的绣花主要集中在鞋尖上。绣花鞋数女子出嫁时的“上马鞋”针工最细,花色最艳,颇有特色。宝鸡婚俗“上马鞋”是女子出嫁上路时,将娘家时穿的鞋退下,换下夫家做好的黄缎绣花鞋,双脚不能挨地沾土,由他人扶上马或背上轿。民间俗倌女子沾了娘家土,娘家的日子就过不富,上马鞋为什么是黄色呢?这里有一个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失去父母的姑娘,和打光棍的哥哥过着穷苦的日子。到了嫁她的时候,兄长勉强给买了点白织布做衣服,钱就没有了。这个姑娘就用高粱壳壳熬了一锅水给自己染红了一身衣服。等她换了水用绿核桃皮染鞋面时,由于锅未洗净,染出的鞋面变成了黑麻色。兄长没有钱,姑娘只得穿了这鞋,含着眼泪上马。这个情景被路遇的皇帝娘娘看见,问清了原因,娘娘善心大发,当面赐她一双黄色的宫内御鞋。此事在民间传开,便成为婚俗中新娘着黄鞋的来历。黄色上马鞋正因为与皇族有这么一层瓜葛,身价倍增,新娘被娶到夫家以后就脱下珍藏,从不外借。据说谁家槽头不旺,或者夫妻不和,可以把这上马鞋埋在槽底和炕跟下,上马鞋借皇家威仪就可以使百事皆安。
    绣花鞋的花图案以四季花、桃、榴、佛手为主。宝鸡地区儿童“不过岁不穿鞋”’“过岁穿鞋,辈辈发财”。生日鞋也多为黄色虎头绣花鞋。
    绣花钱包:俗语片夹、腰包,长方或正方形,分里子面子。面子用红兰绸缎,上绣花鸟虫鱼或汉字。里面三边缝合后,中间装纸币,一端留口,四边有盖,多用暗扣封闭。古钱包多为眼镜盒状的长方形,折叠式,可装在口袋内。当代钱包多是正方形,像二寸左右的小书包,一般利用包背面的两根钉带穿在裤带上,类似手枪盒子。旧俗绣花钱包称“拉马包”,是男女结婚礼俗中的馈赠品。结婚当日,送嫁人离开新郎家返回,新郎拉马坠镫至村外,给送嫁人还马缰绳时,送嫁人为答谢拉马之劳,特赠他由新娘做好的绣花钱包。拉马包上的图案很讲究含义与针工,寓意要吉祥幸福,针工要精密纤巧。
    绣花筒袖:旧时御寒用的棉手套,筒式,圆柱形。成人所用筒袖两端无装饰,不与上衣袖口边系,取戴方便。女人用筒袖多刺绣花卉,男用无花,且都是黑黄蓝三色。女人筒袖不刺绣的多用花布。筒袖一般都是一手一只,只有操手掌柜之流用一只长筒袖的。筒袖绣花图案及其寓意与钱包大体相同。
    绣花门帘:古代及民国时期,宝鸡门帘多为蓝色印染花样,绣花门帘才是近代时兴。由于门帘面积较大,又多用机绣,故只有门帘梭沿(帘匾部分)才是手工刺绣。为了醒目,多用合股丝线,并采用浮针针法。图案一般为简单的腊梅(方言称十股梅)菊连杏花等作边饰,正中多绣“鸳鸯戏水”、“鸾风和鸣”、“夫妻偕老”、“志同道合”之类吉祥的祝福用语。
    绣花围腰:也称遮腰,是妇女做饭时防止染脏衣服的实用品,一般呈蛙形,可以说是放大了的裹肚,不同之处是佩系在衣服外边。大号的上端连在胸前,小号的系于腰间。古时也有印染白花的蓝色围腰。刺绣图案多为花卉、昆虫。四周有装饰性花边,上端多布贴或刺绣云头。
    绣花鞋垫:这些图案应用了多针法,创造了丰富多变的纹式,寄寓了人间最美好的愿望和感情,凝结了劳动妇女的无数心血和智慧,成为使人不忍垫脚的艺术精品。这些鞋垫无论什么图样,首先给人一种千针万线、精密细致的难忘印象,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对幸福生活的强烈渴盼,没有对被赠送者的一片爱心,她能一坐就是大半夜大半夜的,在昏暗的油灯下密密麻麻刺绣吗?这些有着强烈震撼力的美术晶正是她们美好心灵的写照。
    袜底、鞋底、鞋垫,这是女人针线中的三部曲。初学之作用于自己、父母、兄妹,只求结实、匀称,好坏没有见怪。待到婚嫁年龄,这些物品当作对新娘手艺的一种检阅,无论从配色、构图、寓意、针迹都得动一番心思,以博得对方的好感。宝鸡婚俗中未过门的媳妇,几乎对四节八拜的女婿每次都要回赠礼品,鞋垫便是必不可少的“回盘”。方套子、圆套子、绾(万)不断、同心结纹、正字纹、花鸟纹、贯钱纹、百籽图、千层浪等应有尽有,不拘一格,排列有序,整体化一,美观、大方、艳丽、朴素,蕴含着生活富裕、有儿有女、夫妻恩爱、正直上进、青春常驻的企盼。
   烟袋:俗称烟搐。搐者,言其袋口用线绳穿系,只要拉线一搐,就可以极为简便地封口。烟袋上窄下宽,呈梯形,别致处是烟袋底下留两个三角,细心者还缀几缕短缨,生动美观。那小三角就叫插口角,做烟搐讲的就是这个角。《二姐娃做梦》民歌中就有“女婿取来烟锅杆,要叫新娃(新娘)装旱烟;白筒子烟锅插口角,新娃觉得太罗嗦,一把夺来去球过!”的句子。纸烟这是解放初期才兴起的,以前庄稼汉人都自己种旱烟、抽旱烟,男人个个离不开烟锅、烟搐,新媳妇自然要给女婿家的男人们做烟搐。
    烟袋除造型上有上面特点外,在布料上多用耐脏的黑布,耐磨的双面卡叽和织贡呢,双层。绣花“随人的心理,想个啥,做个啥,只要好看就行”。人心有相通之处,那图案都是美好生活愿望的象征。如今,纸烟已替代了旱烟,偶而只能在大山深处见到别烟钢、用烟袋的老人。
    耳挂:也叫:耳套,耳朵防寒的布制品。古代曾为统治阶级所专用,明代百官入朝戴狐皮耳挂,故也叫耳暖。耳朵似半个桃、半个瓜形,故宝鸡称卫瓜。也有人认为此物挂在耳上,应名耳挂,言之有理。但诸种称谓都指一个东西。
    常见的耳挂形状,一对两只,用一根短线绳连系。耳挂两面均绣花纳彩,为主人增添一点雅致,图案无定,盖出于美好祝福。耳挂都是双层,内夹棉花,细心者还在外沿缝一圈兔毛,增加保暖性能。耳挂均为浅蓝色或粉红色绸缎,小巧玲珑,
    飘带:有门帘飘带、桌裙飘带、彩旗飘带和衣服飘带等多种,是一种装饰性的陪衬。一般长条形,下部呈三角形。一个桌裙飘带,长2尺,宽5寸左右,白缎底面。上绣莲花、蝙蝠、蝴蝶、儿童放风筝图案。
    绣花坐垫;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普及型的,类似今日的西式枕头,正方形,边长1尺5寸左右,布面,夹层,内垫棉花等物。上绣花卉并配飞鸟,多为龙凤、牡丹等富贵之花。一种是高档型的,采用红色平绒做面,内垫海绵,绒面多用毛线勾织花萆。
    花帐:是用若干块绣花方绢拼成较大面积的帐子,这些帐子过去多为轿车和祠堂使用。百花帐是由大约一百块数目的绣花方绢组成,每块方绢五寸大小,再加花帐芯子、花帐边子约七尺大小,正方形。1987年,宝鸡千阳县南寨乡三百多名妇女做了一块千花帐,高约5米,宽约7米,集千花之大成,气势宏伟壮观,在省市展出大获赞誉。
    花帐的产生源于宗教习俗,据说古时候宝鸡这里是一片大水,人民都居住在七沟八梁十五面坡上。干旱的山地石多土少,打下的粮食不足糊口,女人们就靠刺绣方巾出卖换粮,后来全真道教的道士邱祖来云游,在乡间沿门化缘讨“米面”,筹措要修玉清万寿宫。百姓们无米元面,就都送一块方巾请道士收下。邱祖沉思良久,欣然收了一百多块,拿回观中连接成一千百花方巾大帐,巡回在四处庙上张挂讲道。上苍知道了花帐的来历,就派风伯雨师并龙王,十年中连下九年及时雨。百姓有了饭吃,感激邱祖恩德,从此兴起为构庙进献花帐的风俗。
    花帐由三部分组成:花帐芯一般为双鱼八卦图及卦名符号;外围全由方绢填充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帐子四周宽尺余,一般上边为二龙戏珠图案,下边为双风朝阳,左右两边为十二生肖,各边为六个或重复十二个。均为布贴形式,百花的主要图案是人物、动物、植物,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人物故事有:周公辅政、文王访贤、桃园结义、白蛇盗草、三娘教子、断桥相会、王恩石义、刘全进瓜、石鱼娘娘、王祥卧冰、丁郎奉母、子牙垂钓、王兴进宝、唐僧取经、’八戒招亲、大闹天宫、三娘推磨、玉兰担水、七女下凡、八仙过海、织女牛郎、钟馗捉鬼、崇孝打虎、嫦娥奔月、羿射九日、寡妇验田、安安送米、花亭相会、张飞貂婵、木兰从军、沉香救母、哪吒闹海等。
    动物图案有:十八妖精、五毒虫、金鸡拉车、龙、风、虎、猫、狮子、麒麟、松鼠、猴、家禽、家畜、仙鹤、龟、三羊(阳)开泰等。 植物景物有:树木、花草、奇石、八景、绣球、贯钱瓜果、月饼。
    宝鸡的刺绣花能手很多,仅千阳一县的代表作者有杨银垂、徐友姐、张召俊、张俊侠、吕让果、邓秀侠、常秀芳、王改俊、李爱姐、尚乖花、张冬梅、阎银梅、尚竹梅、尚玉栓、张彩林、胡俊花、郑彩肖、吕会琴、刘会琴、刘转秀、牛会兰、乔金兰、高彩风、尚永菊、阎拴爱、赵秋霞、高玉彩、杨会琴、张玉秀、吕秀萍等。
    宝鸡的针工刺绣是很讲究针法的。我们把这里的针工刺绣针法列表如下: 第二节 布制品的民俗意义
    布制品是人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物品。人在遮体保暖或乘凉的生活享受之中,融进丁更多的社会民俗学的意义。民族风俗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反映,这种遗传和记录,一种是礼仪制度,一种是穿衣戴帽。在这里,我们着重从穿衣戴帽的角度来探词一下宝鸡布制品中的民俗意义。
    虎头帽:宝鸡人在小孩过周岁时,外婆要给外孙送虎头帽。虎为百兽之王,四大神灵之一,是宝鸡先民们图腾崇拜物。人们的心目中虎高高在上,小孩戴上两目圆睁、阔口怒张的虎头帽子,能借助虎威驱邪除魔,驱逐飞禽走兽,消灾免难,确保孩子平安,祝愿孩子像虎一样悍壮结实。虎头帽以陇县为最好,据陇县文化馆副馆长安德福同志介绍,陇县虎头帽外形似头盔,制成虎面部的浮雕造型,布料颜色多为大红、紫红、墨绿色单色布料,帽壳里外层间加棉花缝制,帽没遮前额,两侧遮耳朵,帽后没遮脖项,帽顶竖起两虎耳,虎眼用圆圈布产垒加外突30厘米左右,眼球镶两片圆镜片、鼻梁高突,扩口怒张,牙齿白色,舌红色,胡须用黑宗毛装饰,脸额与身部绣以夸张图案,尾巴高翘,尾尖系一小铜铃;造型狰狞凶猛,威武可爱。
    虎枕:是外婆给外孙满月或周岁时送的吉祥物。虎枕在宝鸡相传很早,唐宋时期盛行。相传纣王得妲妃后,贪恋美色,不理朝政,因其昏庸无道心里怕鬼畏邪,就命玉匠用白玉雕成虎形当枕头。古人深信头枕虎枕酣然人梦,可镇压魑魅魍魉。宝鸡虎枕神秘夸张,变化莫测,隆隆突出的双眼传情达意,出神人化。小孩睡时枕虎枕,可驱邪除魔,镇宅守户。虎枕也作伴小孩玩耍之物。
    宝鸡虎枕分单头枕和双头枕,单头虎枕虎尾高扬,双头虎枕枕 两端均有虎头。虎身多用单色黑、红、黄、绿布缝制,有的虎枕也用花色布料缝制,陇州虎枕造型古朴夸张,虎头用各色彩线绣制成立体浮雕面孔,突眼、高鼻、阔口,下部四足成弯曲俯卧状,肚底为白色布料,虎身绣有旋转圈形图案,胡须用棕毛装饰,用锁绣针法绣制。虎头筒袖、虎头鞋:宝鸡一至五岁的小孩冬有戴虎筒袖、穿虎头鞋的习俗,一般与虎头帽配套穿戴,使小孩头、手、足部分均显虎的威风,也是防寒保暖的佳品。虎口留一大圆孔,使小孩手指从中伸出。虎头鞋与虎枕外型相似,无爪,尾巴穿鞋时作提鞋用。宝鸡布制品中的崇虎意识,是华夏民族崇虎意识的组成部分。
  宝鸡民间布制品的崇虎是一种生存自然观的表现。人民群众生活在田间地头,农耕经济的生活方式使他们与自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虎是自然界中最具威力的猛兽,人们在自己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希望能有像虎一样的威力排除生活中的困难,给自己带来幸福和平安。这里虎的精神和雄姿与北首岭出土的似龙非龙、似虎非虎的兽纹是有密切的联系的。
    虎,是原始自然崇拜的一种表现。宝鸡布制品中的虎,已经具有了温和可亲的人性意味了。
    在宝鸡的布制品中,还有一批与虎同科的猫的布制品。
    猫枕:猫儿温驯,小孩喜爱,同样有虎的遗韵,常作吉祥物用,造型与虎枕大致相似,只是在眉、眼、口的造型上有所区别,用各色彩线刺绣成平面图案,单色彩线刺绣花纹进行装饰,使猫面部眉弯口悦,呈现一副逗趣、稚气、可爱的模样,人们对猫的欣赏是深深地植根于对虎的崇拜的。虎是猫科类动物,它们有相像的地方,加之猫可家养,具有生活化的审美情态。
    农民生活在农村,家家养猪,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猪就进入了劳动妇女的审美视野,他们在制作布制品的时候就以猪为形。
    猪枕:小孩枕猪枕也有避凶驱邪之意,意在希望小孩能像小猪一样活泼健壮。猪枕用黑布缝制,头部制成全立体的夸张造型,头和身部用单色彩线绣制图案。猪嘴高翘,鼻孔朝天,大耳前伸,一副傲气憨态之相,逗人可爱。猪的避邪之意,最早应来自原始先民对野猪的威力的崇拜。后来,中国浪漫主义的古典小说《西游记》的出现,猪八戒这个艺术形象,对民间艺术中的猪的形象的完美塑造和普遍表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寿枕;是媳妇、女子敬送给老人的枕头,祈愿老人益寿延年。寿枕两端制成正方形的绣花图案,如“松鹤延年”、“五福捧寿”等,不绣人物或动物,多以桃子、石榴、瓜果等为主。桃,在这里是祝寿的吉祥图案。这里据说取意于《西游记》中“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一说。王母娘娘蟠桃会上的蟠桃是九千九百九十九年才成熟一次。吃了蟠桃的人就会长生不老。
    蛙枕:制成蛙的立体造型,绣上蝎子、蜈蚣、蜥蜴、蜘蛛等。蛙为五毒之首,是一种虔诚的动物,人们以此祈求平安,驱邪降魔。
    鱼枕:制成金鱼的外形,用各色金丝线绣制,色泽艳丽,色调对比强烈。鱼枕寓意人丁兴旺。
    耳枕;制成小巧别致的椭圆孤线形,枕中心留直径10公分一空洞,上绣人物、动物、五毒、瓜果、鱼虫、佛手、莲花图案。耳枕也是驱灾降福之意。
  绣花枕;是民间青年女子必备嫁妆品,枕两端刺绣吉祥图案,是女子表达对婚姻的美好情思和良好祝愿,也是体现新媳妇心灵手巧的标志,并在婚庆的日子里给乡亲们以展示和观赏。绣花枕两端制成正方形或图形,用单色彩锻作底料,精绣以“喜鹊闹梅”、“生贵子”、“凤戏牡丹”、“松鹤鹿雁”、“石榴多子”等吉祥图案。用民间专统刺绣针法绣制,做工精细,针脚严密,一丝不苟。
  绣花鞋:是民间女子出嫁时穿用之物,显示新娘富贵华丽。它用各色彩缎缝制鞋面,鞋尖部分精绣以各种花卉图案。
    百家衣:是用很多家庭捐送的各色下角布料拼合而成,制成小孩棉背夹,穿着有长命百岁的寓意。百家衣拼花图案多以对比色小方格,贯线为主,图案中心绣有虎、猫等动物图案,
    绣花门帘:是青年女子出嫁时必赔之物品,结婚之日须由娘家人挂门帘的习俗,挂在门上以示吉祥如意,华丽美观。门帘横额上精工绣制各色吉祥图案,门帘上多以绣制花卉图案为主。
    绣花鞋垫:是未婚女子给丈夫精心绣制的赠送情物。在单色布垫上绣制表达情感或吉祥的鸳鸯、凤凰、桃、石榴等花卉图案,还有女子给丈夫绣“正”字图案的,意在要丈夫走“正”路。还有晚辈给长辈绣“寿”字图案的,意在祝老人延年益寿。
    香包:是青少年、儿童端午节佩戴的赠品。香包是用彩绸小料扎缝或用彩线绕制而成,内装中萆药“香草”,制成十二生肖属相或其他物状,作工小巧玲珑,鲜艳夺目。戴香包能起到驱除恶气、免遭虫害、预防疾病的目的。
    端午节戴香包的风俗由来已久,《岐山县志》云;“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考古学者曾在汉墓中发现过类似的香包。汉代民间端午节就有挂朱索、桃印于门户,以攘除恶气的风俗。《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人皆踏百草,采艾为人,悬于户上以禳毒气。”南北朝时改朱索为五彩丝,系于手臂,称不“辟兵”。《风俗通义》载:“五月五日彩丝系辟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彩索,”农历五月正是蚕茧收获季节,妇女们就染丝成练,做成花鸟虫鱼,绣上金缕献给长辈。并挽织五色彩线著赤灵符于胸前或系于臂上,宋代京师还专设“百索市”售买香包。《风土记》载;“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虎,粘艾叶戴之。”这就是流传至今插艾叶、戴香包的起源。
    端午节正处夏令瘟疫流行之时,自古人们的这些活动是以消灾除害、预防疾病为目的的。传说,远古时人们还过着狞猎生活的时候,为了免遭毒虫伤害,就经常在身边戴些草药包。至今西秦农村中有些老年人还一年四季戴着经过装饰了的中药根茎。有的小孩子身上常年戴着类似“五毒”的蛇头的贝壳及类似药葫芦的香包,就是这一习俗的延续。
    西秦民间戴香包的习俗历来盛行,每年端午节前外婆、舅舅要给外甥送裹肚、香包。乡、市卖香包者处处可见。香包中尤以五毒形象和十二属相香包最受欢迎。香色中都放有五种中药合成的“香草”。《荆楚记》载:“是竞采杂药。”现在的“五毒”香包,就是所谓“辟五兵之道”。《风土记、抱朴子》说:“或问辟五兵之道,曰:五月五日著赤灵符于心前。”
    端午节前新媳妇要显示自己最能干的巧手,做很多香包,分别送给老人、丈夫、邻里的乡亲及孩子们佩戴,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和良好的祝愿,青年人为了亲朋之间的友谊还要互相交换赠送,以图吉利。特别是西秦有个习惯,在青年人订婚后,男方给女方送香包,香包就是男女之间寄托情思的最好礼品,以表示纯洁的心意。端午节前孩子的母亲要精心绣制“五毒”形象的蝎子、蟾蜍、蜈蚣、蜥蜴、蛇和十二属相的动物香包。还有一种由五个物象构成一串的叫“雄黄包”,最上边是一较大的蛇或虎,是佩戴在肩臂上的,前后垂有香包、五色园钱等。香包中大都放有香草、雄黄(中药)及香末凝成的香团。端午这一天,母亲就给孩子戴上香包,小辫子上扎上艾叶,不仅使这孩子们妆扮得大方美观,而且有香洁、辟秽之功能,还利于身心健康。所以香包由实用到装饰是人们盼望健康长寿、吉祥平安的良好祝愿。
    从西秦香包的艺术特点来看,岐山、凤翔、宝鸡县的香包,情趣深沉,秀气细腻,做工精巧,色彩艳丽。多以风情人物或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瓜果蔬菜、花鸟虫鱼、琴棋书卷、日用器物以及祝愿人们吉祥如意、福禄寿喜的龙、风、麒麟、松鹤、鹿、雁、公鸡、蝴蝶、佛手、桃子、梅花、喜鹊等为图案,形象逼真,情趣生动。陇县、风县、千阳山区人们所绣制的香包粗犷大方,厚实质朴,多以《武松打虎》《西游记》《李彦贵卖水》等故事掌故以及猪、马、牛、锦鸡、熊猫、兔子、猿猴等为表现对象,形象生动,颇有情趣。人们佩戴最多的是造型优美的小老虎,虎视眈眈,动态万千,气势凶猛。“蚕坐桑叶”香包,在那色叶片上俯卧着白里透黄,即将吐丝做茧的蚕,上端绣着两颗红茸茸的桑椹,栩栩如生。用黑土布绣制的小猪,则是长长的鼻子,耷拉着两只大耳朵,又笨拙,又憨厚,活灵活现,非常风趣。“松鼠吃葡萄”是在一串红中透亮、紫中带兰的葡萄上蹲着一只橙黄色的松鼠,尾巴翘得高高的,既装饰,又写实,情景交融,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淳朴的思想情趣。
    这些构思奇特的小香包,不仅仅有着美好的象征,也启迪着人们生活的美好愿望。用白布束制,黄色点染,正在翱翔而张嘴呜叫的黄鹂,似乎在召唤人们起早,“算黄算割”。也正是端午节前后,夏收之际才时时能听到这种鸟悦耳动听的叫声。那深厚饱满的绿色豆荚香包,顶端开着紫红色的小花,外壳上绣着一排排豆粒,揭示着人们渴望夏收的自然心理。通过深浅绿色对比,显得圆润丰满,使人触景生情,似乎看到豌豆即将成熟,孩子们胸前挂着香包,“裹肚”里鼓鼓囊囊装满豆荚的和平丰收景象。
    在宝鸡民间美术陈列室的香包专柜中,悬挂着略大于普通香包的针扎(针藏),这是一种造型优美、装饰味浓厚的实用香包。这种香包分内外两层,可以上下活动,里边藏针,外边做成莲花、虎头、知了、人物等不同造型,既是妇女们针线活用品,又是艺术装饰品。西秦地区的民间妇女,大都能绣制香包。凤翔八十多岁的民间艺人王银凤老人(已逝)独具匠心的“金丝香包”,古香古色,风格新颖。老人绣制的龙、狮子;老虎和仿古香包,典雅和谐,深得国内外专家和群众的好评,先后有法国民间美术考察团和瑞典外宾专程来风翔访王银风老人。
    五毒裹肚:是外婆送给外孙的穿戴品。小孩穿裹肚,寓意是以毒攻毒,也起到护肚脐、求温暖、保健康的作用。五毒裹肚是用大红布缝制成半圆形,中间留口袋,上绣蛙、蛇、蝎子、蜈蚣、蜘蛛(或壁虎)五毒造型,内垫“香草”。裹肚面上配绣其他花纹图案。
    “五毒肚兜”的刺绣手法除常见的平绣外,刺绣作者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作了大胆探索,她们吸取我国宗教浮雕的表现手法,把平绣与扎绣(绑扎)相结合,创造了浮雕的刺绣方法,增加了神秘和立体的、空间的美感。
    端阳节佩带“五毒肚兜”由来已久,起于何时,难于考察,但确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首先这种活动形式对人民来说是一种美的告诫和宣传。看来宝鸡地区的佩戴“五毒肚兜”同我国各地人民端阳节佩戴香包、插艾、喝雄黄酒一样,都是当地民众为了保障繁衍生息而讲究卫生、有利健康的良好习俗。在这个问题上,“五毒肚兜”不仅是取以毒攻毒的意思,而且是真正的身体力行,因为“五毒肚兜”上每个动物形象里的填装物都是对病毒细菌有杀伤和抑制作用的药物和香草,
    灯起罐:是当地姑娘出嫁时,娘家陪送的嫁妆里须有的物品。它往往是一对。灯起罐内放着火镰、火石、硝棉、浸硫麻柳劈条等物,借此祝愿女儿婚后生活美满,家境前途光明。
    灯起罐的主体多用硬布板覆以绸缎或细布绣制而成。常见的多用五彩丝线杂以金银线绣成莲花、鸳鸯、游鱼、童男童女、石榴、牡丹以及其他花草虫鸟。不但象征着连(莲)年有余(鱼)、连生贵子(牡丹代表富贵)、多生子(石榴多子)、夫妻和睦等,其舒展大方的线条,鲜艳明快的色彩,古朴生动的形象,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灯起罐的主体造型上大下小,颈长口敞,多呈长圆或圆形,外轮廓为线浮雕状,极似汉代的陶罐和唐宋瓷瓶的外轮廓造型,至于灯起罐作为目间美术品,始于何时很难考证。从造型特征推测,极可能是始于汉代或唐代。从思想发展史来看,佛教称佛法能破除黑暗,佛门常以灯为喻。嫁妆中的灯起罐只所以叫“灯”起罐而没有叫“火”起罐,又似有“破除黑暗”之意。而佛教自汉初传人中国,至庸代极盛,故上述推测实不无道理。至于娘家嫁女时陪送点火用具的习俗,可能还要往前推算到更久远的年代。或许在原始先民刚刚懂得了用火的远古时代,就已有了这种婚嫁习俗。最初是陪送火种,而那时,的的确确是用“罐”盛放的。而后随着点火材料的不断发现和纺织、刺绣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文化的繁荣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才诱发人们将只供实用的生活用品创造成了既有生活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和寄托审美理想的原始民间艺术—一灯起罐。毫无疑问,同其他发明创造一样,灯起罐的出现,起初也是出自个别独具审美情趣和创造精神的能人之手,而后互相传抄、借鉴、发展,世代传衍至今。
    今天,在各种热源、光源和点火器材不断被人们发现和创造出来并积极开发运用的科技时代,火,仍然象征着热烈、温暖、喜庆、光明和进步。灯起罐的实用价值尽管已经消失,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工具,它的历史价值不容忽视,它在文化艺术上的美学意义,以及作为世代流传的一种民间装饰品的艺术价值也是值得研究的。
    上马鞋;由男方家人做成的黄锻绣花鞋,供新娘出嫁之日路上穿。到夫家后脱下藏好,不外借,不丢失。盘槽,盘炕时可作镇压邪气之物。因此鞋是男女双方心血凝结成的,且在黄道吉日,黄鞋踏黄道,新人新天地。它是集人气、地气、天气之大成。所以,女方非常珍惜,而且有镇恶逼邪之功效。
    红裤带:结婚前一天,女婿背箱子之日装在箱内送给媳妇,媳妇在结婚的那天要勒着女婿送给她的那条裤带。这条裤带做工精细,红颜色是代表喜事,吉祥喜庆,且有逼邪之意。这里有性启蒙之意。
    桃和石榴:婴儿鞋上绣着桃与石榴的图式花样。不管男孩和女孩在过岁的时候,都要穿桃和石榴鞋。俗言道:“不穿头岁鞋(方言读hai),一辈子不发财。”而一对夫妇的第一个男孩过岁的这双桃和石榴鞋,孩子穿过以后不能丢,更不能送人,要珍藏起来。有些只能生女孩、不生男孩的夫妇,或结婚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后,一直未生孩子的夫妇或人家,千方百计地“偷”多生男孩夫妇家男孩穿过的“过岁鞋”,认为他(她)们可以偷来“福气”、“运气”、“生男的吉祥”。而具有这种鞋的孩子的父母、家人千方百计地“守护”这神圣的“岁鞋”,防止丢失或被人偷。
    桃,这里指的是“寿”,寿桃,传说王母娘娘的蟠桃九百九十九年才成熟一次。它代表着健康、长寿。
    石榴是取其多籽(子)之意,是繁衍后代多子多福之意。孩子长大成人后,到了婚嫁的时候,出嫁的姑娘要做嫁妆。她的枕头一边绣的是桃,一边绣的是石榴。她脚上穿的袜底,一只是桃,一只是石榴。要迎娶新娘的新郎的枕头,一边绣的是莲花,一边绣的是牡丹,他脚上穿的袜底,一只绣的是莲花,一只上面绣的是牡月。到了他们夫妇死后埋葬的时候,他们穿的老衣和陪葬品中,枕头和袜垫,也是这样的图式花样。
    作为桃和石榴这种图式,被如此神圣化和神秘化,究竟还有什么人类生存学上的意义或民俗学上的历史性的社会内涵,目前,还是一个谜,还有待于做更深入的研究。而在这里,女人一辈子穿三次桃和石榴鞋。但是,男人在“过岁”的时候只穿一次,从结婚开始,就一直穿莲花和牡丹。这又有什么讲究呢?女人是花需要男人“采”呢,取其生殖意义呢,还是女人如花,供男人观赏享用呢?还是花要结果、结籽,需男人压在身下呢?似乎都是,似乎又都不是。原始母题的图解在哪里?历史的“活化石”需要“考证”。
                        第三节 美学风格及代表人物
    宝鸡的民间布制品,以其古朴神奇、强烈对比、浪漫粗放、自然纯真、土香土色、多姿多彩的美学风格而闻名海内外。
    这里的民间布制品,一般采用黑、白、红布搁。刺绣品一般采用素色的软缎材料,彩色线或金丝线缝制。刺绣时所用的丝线需经植物种籽(皂角籽)擦磨打光,才能使绣出的图案产生光亮艳丽的色彩效果。刺绣针法一般采用民间传统的掺针、套针、滚针、抡针、曲针、平针等。方法一般采用小方格或圆形绣花框,也有两米见方的绣花架,绣时将面料、衬料缝扎在花框绵花架上,再描绘上要绣的图案,配好色线进行刺绣。刺绣完毕后,用面浆将底衬刷浆,使绣片衬面色线互相粘边,不致面料上色线错动及变形,最后进行烫熨,使绣片平整挺直。刺绣一般一人进行,也有二三人合绣,也有十余人合绣,如“绣百花帐”等。宝鸡妇女刺绣一般在农闲季节和工余饭后进行,多数妇女喜欢在聚众聊天时,一边趣笑闲谈,一边手拿绣框进行刺绣。民间刺绣品的特点是古朴神奇;图案夸张,绣工精细,针角严密,一丝不苟,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少有匠气,地方泥土气息浓郁,绣片上的每针每线都倾注着妇女们内心情思和对生活的良好祝愿。宝鸡民间刺绣工艺品,历来属自产自用的礼仪用品,它是劳动人民美化生活和满足实际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功能性艺术,是情与美的结合,是向众人展现观赏的工艺美术品。它的实用作用与审美性有着密切联系。
    生活功用性的动植物人象,在驯养种植情结中滋生审美的萌芽。鸡、猫、鱼、鹿、牛、马、驴、猪、羊、狗、莲、枣、桃等,这些成为人直接生产资料的对象,与人发生着亲善、和谐的关系,功用性伴随着人的审美水平、意识、观念日益增强和提高的情况下,体现了人们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节日、雨天、严冬的闲遐之日,精力的恢复,思想的放飞,神思的驰骋,人们对这些服务于自已、亲合于自已的动植物发生了审美意识的观照。这种审美的观照是在功用前提下的观照,是在实用基础上的装饰和打扮。原型的写实、形体的装饰,在有限之内的夸张、变形,在功用原则下的审美,使这类作品把实用性和审美性、真实性和艺术性、生活性与装饰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原始图腾崇拜的遗传,使布制品的审美意识笼罩在“集体无意识”之中。龙、凤、狮、虎等,是华夏民族的图腾崇拜的对象,它们凝结着这个民族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期盼。布制品在表现这些对象时,已消磨了它们凶猛残暴的一面,强调它们与人亲合、融洽的一面。它们不是创作者要表现神性或客观外力的主体,而成为陪衬人的生活,装饰人的本质力量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图式。
    在功用性与审美性之间,荡漾着一种对未来生活幸福、平安。吉祥的期待情感。这种情感是立足于现实性与理想性的审美理想的企盼。它带有强烈的想象与幻想性的色彩。例如:麒麟、人生娃娃、人面蝴蝶、狮子滚绣球等。然而,由于它是建立在普通人生经验和企盼的基础之上,这里的想象和幻想,是在现实生活功用的大地上飞翔,它不可能站在人类最终关爱的基座上,采用狂放纵横、汪洋恣肆地变形和夸张的艺术,在更高的艺术审美评判的层面上飞翔。
    我们以陈美娥制作的猪枕作品为例。陈美娥创作的猪,是一种充满了动感的猪。这只猪四蹄下曲,两耳竖起,尾巴高翘,作跃起或扑食状。四只猪蹄白色;黑白分明。尾巴上束一只蕊花(用粉红色彩线扎于翘的尾端)。这里的夸张,是建立在生活真实上的一种夸张。这只猪是一只虎虎有生气的猪,是活泼可爱的猪。猪的耳朵朝前的一面是红色,朝后的一面是黑色饰以红边耳轮,耳边是黑线毛边。猪嘴饰以鱼鳞状的皱纹,嘴叉是以绿、黄、红三色彩线绘制而成,简捷而富有写意。眼睛和眉毛极具夸张。在用绿布作成的粗壮的眉毛上,饰以伞翅纹,这里的伞翅纹,具有花草、树木、阳光的象征意义。它与北首岭和福临堡遗物中的有关图纹极其相似。特别是猪眼,做工精细、传神,黑眼珠放射光彩。夸张性与写意性在这里表现得非常突出。
    这里的布制品构图古利、,充满着一股原始意味的艺术情结。这集中地体现在绣花枕上。您看那猫枕上的猫,两眼圆睁,尾巴翘起,前边两爪伏地,头顶王字闪烁,且带项圈,旁边绣以花草。一种图腾崇拜的审美情结跃然而出。这里绣猫,是对虎的崇拜。虎在这里太阳刚之气了,太凶猛,太威严了。猫像虎,却充满了生活的情调,所以,人们绣猫,而且这猫在总的轮廓上是粗旷的、大气的。它追求一种古朴,原始的情调和意味。这里绣制的人物都是一种带有稚拙的、非写实的形象。严格地说:他(她)与儿童画并无二致。正由于这样,才显出一种纯正的民间美术的语言。那梅花鹿抬腿,扭头,形象生动,然而造型拙朴,毫无做作之态。民间艺术家的精妙之处正在这里。
    这里的布制品构图饱满,极富夸张。人与老虎同戏,二者和谐相生:人在葫芦上打秋千:童予在莲花上跳舞;童子在石榴上……丰富的想象,大胆的构图,使这里的布制品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绣花枕的作品往往在圆柱枕的两端,然而,在这有限的空间,这里的劳动妇女却通过自己艺术创造,在有限之中追求无限。您看那童子玩狗,那女孩花下喂猪,那凤戏牡丹,那莲花枣,那石榴桃……在舒展、饱满的构图中,又非常讲究布白、留白,强调虚实相生,在饱满、充实中又不乏灵动。正因为这样,这些作品透露出一股大气。 这里的布制品构图非常奇特、新颖。例如:这里的“五毒裹肚”上边的口口(装东西兜口)是一只大蟾蜍的造型,两边斜向下是蜈蚣、蝎子,最下端的中部又是一只蟾蜍,头向上,与上边的大蟾蜍遥相呼应。上边是布贴,下边是布浮雕,给人以立体的美感。而且,这一群五毒虫子也随即生动了起来。还有一种“五毒裹肚”的造型,上边是一个月牙的兜口,下边是一只两条前腿爬伏、两条后腿蹬起的蟾蜍,两边各是一只蝎子或一条蛇、一只壁虎。壁虎和蝎子头朝上,蛇的头朝下。很讲究对称、对位、呼应的关系。裹肚的下边用彩线绣成精美的图案花边。原始野性的物像,被整合、点缀、美化得如此漂亮,真让人叹为观止。
    这里的布制品具有一种自然人化的浪漫情调。石榴可以生出人来,莲花可以生出人来,有一件“五毒裹肚”的图案上,蛇、壁虎、蝎子、蜈蚣上半截子是人身,下半截于是动物形。裹肚图案的中间是一只蟾蜍。这四只人身虫尾的四毒,手执兵器,大战中间的蟾蜍,其中伴之以花草装饰,极富童话色彩。还有一种裹肚,中间一朵莲花,莲花上坐着一个娃娃,娃娃两只手左右各拿一束下垂荷叶,旁边两只虎左右相伴,虎头朝上塑孩子,尾巴翘起。裹肚下边贴一条红布,红布上绣有花。这种大胆想象,给自然赋予人性的诗意构图在这里比比皆是,枚不胜举。
    这里的作品雄浑、博大、丰富。万民年、八卦图、百花帐是这类作品的典型。这些作品最小的一米多直径,最大的四五米直径的都有。有的作品是全村的妇女用几年的工余时间绣制而成。有的是十几个妇女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绣制而成。在大的布局、结构统一的基础上,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相近的人,用各自不同的方式绣制局部,追求整体。站在这类作品前,您会为质朴、博大、自然、雄浑的审美风格所征服,
    这里的民间美术布制品渗透着一股道家思想的情感意绪。这里的布制品百分之八十的题材都是表现和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这里有一幅巨大的八卦图;中间是双鱼纹式,周围是八卦方位符号,正方棱形框起这些,在正方棱形的四边有蜈蚣、蛇、蝎子、壁虎,又以八面棱形框起,一只蟾蜍头朝下,嘴正对着八面棱形的最上端中间的一个角,又是一个八面棱形框起,紧接着是一个更大更宽的八面棱形,棱形的中间四周是四道布贴,填充于大八面棱形之中。在这八面棱形的四个外角,配以云纹式刺绣图案,完成一个正方形的八卦内核图。这个正方形的左右两边,又以上下的四幅神话故事和戏剧人物,或随心创意的人物图案相配。这样,一幅内容丰富、气魄宏大、洋溢着道家审美思想的作品就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了。还有“五毒裹肚”、“五毒马甲”等,都是建立在对八卦图式的改造和创新基础之上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这里的布制品反映的一个突出主题。
    这里的圆布雕造型生动,栩栩如生。鸡布雕吸取了现实生活中鸽的造型,吸取了神话传说中凤的造型,带有理想化的色彩缝制起来的鸡形象。鱼布雕的形象、华丽,眼睛、翅膀、尾巴进行了夸张。兔的形象强调其吃草的瞬间动态。猴则由裸体黄布制成,突出猴的生殖器。圆布雕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有人、鱼、书、葫芦、孙悟空、枣、蝴蝶、蚂蚱、虎、猪、狮子、猫、狗、鸡、牛、驴、兔、鱼、蝉、花篮、提包等。就是兔,也有多种形式的兔,吃草的、奔跑的、洗脸的、敲鼓的等。猫有卧在鱼缸上的猫、吃饱五毒蛇的大肚子的猫、对猫、扑鼠猫等。鸡有下蛋的、叫鸣的、扑虫的。驴有单头的、双头的。
    这里的圆布雕做工细致,想象大胆,那莲花上的童子,那鱼身人面,那蝴蝶娃娃,那枣(早)生贵子……都是吸收了民间妇女大胆的想象。由于其做工细腻,所以形象生动,工艺美学价值很高。
    宝鸡市陇县楞底下镇小沟村妇女闫明婵,现年52岁,她家四代从事民间工艺品制作,她绣做的“十二生肖”、“五毒凉帽”、“虎帽虎枕”技艺精湛,全镇一绝,三十余年来她制作销售布制工艺品上千件,国家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她“中国民间美术大师”称号,省妇联授予她“民间美术能手”称号。1992年她入选《中国民间美术名人录》东南镇演峪山村妇女陈美娥制作的猪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92年陈美娥的猪枕被国家邮电部作为生肖邮票公开发行。陇县民间工艺美术品近年来不断得到发展,制作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下,民间艺人得到重视,民间工艺得到进一步挖掘、整理、提高。从1980年以来,先后举办了全县大型民间工艺品展销5次,各乡镇举办工艺品大赛60余次,1980年至1997年赴市、省、国家民间工艺品展销会6次,销售工艺制品上万件,这些展销大赛活动,对陇县民间工艺品的发展促进很大,许多从未出过家门的陇县布制工艺品越来越被人们看重,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千阳县南寨乡的张玉姐,创作的作品新颖、独特,从中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沧桑和悲剧性的成分。柿沟乡的杨烈秀创作的作品圆浑、奇幻、整体。千阳县布制品挂件在1990年10月中国旅游购物节获“天马银奖”,颁奖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轻工业部、国家旅游局。千阳布制品布猪、鱼钱包、青蛙壁挂等,在1989年12月全国首届民间工艺美术佳品及艺人作品展中,获“全国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励奖”。千阳布拼五毒马甲在1987年3月第20届全国旅游产品内销交易会上获“优秀旅游纪念品一等奖”,颁奖单位是中国旅游产品生产供应公司、轻工业部工艺美术总公司,千阳县布制品、刺绣壁挂在1989年9月陕西省第二届艺术节上获“出新成果一等奖”,颁奖单位是省文化厅,省艺术节组委会。千阳县文化馆美术干部张富生创作的虎头挂片荣获“出新成果一等奖”。南寨乡妇女吕会芹制作的绣花八卦镜,在1989年9月陕西省第二届艺术节上荣获“出新成果三等奖”。千阳县布制品小白猪、鸡壁挂、猫壁挂、泥塑鬼挂片、红丝绒绣花座垫、靠垫、黑锻背心、蓝裤套装、毛绣旅行包1号至5号、鱼耳枕、粗花呢绣花背心、黑白绒绣花女套装、粗红呢女式长袍、金爪壁挂、小虎鞋、白十字绣花背心、小红虎;黑红呢绣花女裙装、虎壁挂、大公鸡、白涤良拼花边裙等,荣获“陕西省优秀旅游纪念晶奖”,颁奖单位是陕西省经济委员会,陕西省旅游产品生产供应公司。
    赵秀芳,女,1942年生,凤翔县董家河乡董家河村二组人,擅刺绣、布制工艺品制作。1984年顺利完成西安市工美公司给美国客人的“青蛙耳枕”而成名。她制作的工艺品远销海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国内多次大展中获奖,事迹人编《中国艺术人才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