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艺>木偶

陕西合阳“提线木偶”(六)


    提线木偶,在陕西合阳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是合阳独有的古老地方剧种。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民间俗称“线戏”、“线猴”、“线胡”或“小戏”。学术界一般认为“它起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尤其在明清,流派纷呈、名角辈出。据了解合阳线戏能保存至今是很难得的,上世纪80年代中国曾做过一次调查,全国的线偶戏还有十几家,而目前仅剩下两家:一个是福建泉州的线偶戏,一个就是合阳的线戏。 

    据传说,当年匈奴进攻,汉王被困平城。代王知道西河(合阳古称“西河”)有线戏,告知陈平。陈平命工匠仿制大木偶,栩栩如生,借夜月舞于城楼。匈奴王之妻望见,心生妒忌,害怕城破之后匈奴王纳汉家女,遂网开一面,放走汉王。后来代王喜弃国,被赦为合阳侯。到了明末,合阳举人李灌(向若)与线戏艺人过从甚密,对线戏的唱腔、音乐、服饰、剧目及偶人造型作过较大的改革,使之更趋完整化、戏曲化,曾随商帮到过苏、扬二州演出。清代乾隆之后,是合阳线戏的鼎盛时期,至光绪年间,单是合阳境内就有线戏班社七十余个。乾隆、嘉庆、同治年间曾再次往苏扬两州及北京演出,因此合阳线戏名声远播。
                       
    合阳线戏自成一家。它与流传较广的杖头木偶、布带木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表演时木偶的动作全部是靠演员用手中的细线悬控木偶完成的。因此,提线木偶在木偶戏表演中是难度最大的一种。提线木偶造型与隋唐的雕塑艺术一脉相成,其木偶头天庭宽阔,下颚丰腴,眉目修长,尤其是旦角头部造型,鼻头圆浑如胆,嘴唇小巧玲珑,唇边漫着笑意,曼柔秀丽,楚楚动人。此外,合阳线戏的唱腔是独一无二的,合阳人称之为“线腔”。线腔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悲怆苍凉而不失激情,委婉细腻而不失刚烈,颇具秦人秦地的风采和特点。
                       
    合阳提线木偶堪称民间文化之瑰宝,如今已被列入了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成为了中国首批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