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雕塑>面塑

韩城花馍

馒头“蒸”出艺术品 
    中国的饮食文化向来以精于烹饪、色香味俱全、博大精心而著称,而那些享誉全球的菜系大多属于以稻米为主食的中国南方,北方人的饮食文化大多随意和简练。
    我们怎么也想象不出,在我国西北那片干燥灰黄的泥土地上,再普通不过的麦面馒头,却能摇身变成精致的工艺品,并且在其中凝注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传统的春节,当地的婚庆嫁娶,不但少不了这种馒头工艺品,而且还以拥有它们为喜庆——这就是陕西地区独特的主食“花馍”。

有花馍就有幸福
    早在男女青年初订秦晋之好时,男方就要送给女方一对“鱼儿馄饨”——轻巧精灵的面鱼上盛开一朵大莲花,象征男方母亲期望自家未来的儿媳像鱼儿那么灵巧,像莲花那么纯洁。鱼也正是生育力旺盛的表征。女方送给男方的是“老虎馄饨”——一对威风凛凛、雄赳赳、气昂昂的坐虎,这是丈母娘送给未来女婿的礼物,表达了她对未来女婿勇武能干的期许。而这些祈求幸福的信物,均一一由我们平时容易吃到的最普通的麦面馒头精工制成。
    在婚礼筵席上,主人家还要给客人送来自家做的各式各样的花馍,花样有上百种之多,一般能想到的就能做到,并不拘泥于形式。在薛强的婚宴上,我们大致数数,造型花样百出的花馍就有20多种,而且制作精细考究,表现出丰富和诙谐的想象力,看得我们浮想联翩,根本舍不得咬上一口。

花馍出自女红之手
    陕西韩城人就这么从小到大到浸润在花馍构建的文化环境之中,不仅耳濡目染,而且整个吃到熏陶,对塑造西北人淳朴厚道、善良实在的气质性格不无关系。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定的饮食文化结构,肯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与之相应的人生。
    其实,在韩城一带,民间无论逢年过节、敬神祭祖、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甚至亲朋往来,大都要用麦面制作出各式各样的花馍,相互馈赠,以示情谊。
    这些花馍一般都有传统的约定俗成的规格式样,但也尽可以别出心裁,作巧夺天工的创新。一般说来,花馍的蒸制大多出自妇女之手,因而制作蒸食手艺的巧拙,往往成为当地品评农妇才能的条件之一。
    在古老的中国北方,妇女们千百年来都被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她们似乎只能生儿育女、下地干活、在家做饭。在绝大多数文化创造领域,都没有妇女的份儿,她们甚至没有念书受教育的权利。然而,勤劳能干的韩城妇女不仅默默无闻地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精华浇灌在花馍里面,而且也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满腔热情及希望都倾注在面团之中。

将馒头变成艺术
    韩城花馍花样繁多,在苏东乡重阳村的农妇个个是制作花馍能手,从她们的祖辈开始,就已将花馍作艺术品创制了。
    80多岁的樊春花是村里的“花馍领头人”。她十几岁就跟母亲学做花馍,在她手下,不知有多少面粉成了精工巧作之品。对樊春花来说,做花馍是一种享受,只有享受其中乐趣,做饭从此不再是繁重的劳作。在樊春花老人的带动下,重阳村成立了一个民间花馍艺术制作中心,她们的花馍作品甚至送往西安、北京展出,誉满古都新都。
    尽管花馍本身并不能久存,且它本身还是一种普通的吃食,但它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却一代又一代传承并发展了下来,成为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一座与人类共存的奇特丰碑。
    面对这些造型朴素而又奇巧,寓意丰富而又美好的花馍,我们不由得衷心地赞叹人类文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