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长安八景>关中八景神话/传说/故事

上一记录               

灞柳风雪扑满面

《西安风物传说》


  “鸣鞭落日禁城东,渭水清烟灞上风。都旁柳阴回首望,春天楼阁五云中。”唐代诗人纥干的这首《灞上》诗,把我们带到昔日灞桥的春景之中。
  据传,当年的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植着万株垂柳,每到阳春时节,垂柳扬花,飞絮成团成簇,随着春风轻飘漫舞,轻盈洁白,如同冬天飞扬的江南柔雪。因此才有“灞柳风雪扑满面”的美丽传说。 
  至于灞河因何得名,传说不一。一说灞河原叫滋水,秦穆公在春秋时期攻灭了十二个小国后,称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他为了炫耀自己的霸业,故把滋水改名为“灞水”。
  另一说是:东海龙王敖广的大太子被小哪吒打死后,敖广就特别溺爱他的小龙子,致使小龙子横行霸道,掀舟倾船,生食商贾渔人,淹没农田村落,干尽坏事。后被天神逐出东海龙宫,来到这长安东郊化为“灞河”。这小龙子恶习不改,硬把灞水流向改成由东向西,还经常淹没两岸村寨、庄田,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灞河”。实际上,灞河的闻名于世,并不在于它的横行霸道,也不在于秦穆公为其命名,而是在于古人为征服它所修筑的灞桥及长堤。
  秦时,人们已在灞河上筑有桥梁。至汉,更在灞河上建立永久性的石梁桥,所以《初学记》载有“汉作灞桥,以石为梁”主语。而“灞桥折柳赠别”的习俗也起源于汉朝,鼎盛于唐时。可是,宋代词人柳永却委婉地指责过这种貌似文雅、实则粗陋的折柳劣习:“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最使人称道的是元朝的山东堂邑人刘斌。他在驱车渡灞河时,看到有人连车带人被灞河洪水冲走,便立誓说:“若不在灞河上筑成石桥,永不东归回家!”他硬是靠自己的一双手凿石、锯木、冶炼,寒暑不辍地整整干了三十年,终于在唐桥梁遗址上筑成了一座宽达二十四尺,长一千五百多尺的灞河石梁桥。桥的两头饰有华表柱,两旁有石栏干,栏干上雕有狮子,阶砌旁刻着海兽。更在河两边筑了五里长堤,补栽了万株杨柳,使屡遭战乱、毁于火灾的古灞桥,又恢复了“灞柳风雪扑满面”的青春容颜。

出处: 《西安风物传说》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