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咸阳>泾阳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养疾院

《泾阳史话》


  据《长安志·辅图》载:“泾阳距京兆府七十里,系唐都城长安的郊区”。据《元和志》载:“唐至德二年冬月丙寅,(公元757年)筑养疾院于泾阳”。据《径阳县志》卷三《建置篇》记载:“养疾院在县城南,西南隅内角门处”。据《泾阳县志·卷十<文档资鉴篇>》记载:城西南“养济院”即“养疾院”,文叫”孤贫院“。明洪武年间及清康熙时先后两次修葺,同治年又补修。“养疾院”是皇帝疗养疾病的地方,方圆百亩,座南向北,大门楼悬有长方形横匾,上刻金镶隶书“养疾院”三个大字;内有二门楼、过厅、正殿、书房、陪房、养室、花园,周围绕以红色围墙,院内有花草树木,跨池小桥;院外有渠水流向院内,环境幽静,富丽堂皇,景色宜人,是一个疗养疾病的好地方。据当时“养疾院”告示有“百亩属院”、“十亩耕耘之禁”。修竣后,肃宗第十一太子“嘉纪”居此疗养,当地人称嘉纪为“小皇帝”,十五、六岁,有太后陪住,跟随有宦官、宫女,皇太子住院疗养达三年之久。养疾院设有太医、医生、医士,药承和徒工三十多人,并有御林军武士,兵勇二十多人侍从保护。据当时住户所传,养疾院在给官家治病之余,还派医士给附近民人看病,有时还舍药给人,他们看病有时还给人们讲述一些治疾病的知识,也介绍一点治病的单方。在皇太子疗养后的一段时间,养疾院就成了达官贵人疗病的“病房”。
  唐代晚期,将官办的养疾院改为“养济院”,带有慈善救济的性质,故邀请有医技的僧医来院为民人治病,其宗旨是“不择贫富,爱其志而慈其幼”。如已病者,收养贫困无依靠之人,设有看护,轮派僧医诊视,并给以口食药饵。据记载:养疾院最多收容103人,民众称“养疾院”为孤贫院”。除医疗施舍外,还使医疗康复之人在院作务耕种,以院养众。
  到宋代,养疾院还是宫办的“医坊”和“病坊”。据记载:五百多年后,明洪武年间重修养疾院厦房十七间,药王殿鞍架房三间。清康熙时重修养疾院,占地二十多亩,到清同治时,因*(上雨下氵谣少讠)雨四十多天,养疾院房舍围墙倒塌又重修,增设僧人管理。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办大型的二月养疾院大会,唱大戏、放焰火、牲口交易。百货、饮食,招来远方客商,进行物资交流。养疾院大会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一般年份,到期一定举行盛会。1926年后,镇嵩军、一军两次围城及1929年前后三年,关中遭受未有过的大旱,使养疾院遭受严重破坏,特别是大早旱损失更为严重。
  解放后,人民政府每年届时举办物资交流会,招来西北各省马群和西安等十多个县、市的商店,摊贩,交流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每逢大会,商业网点多达500多个,极大地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
  “养疾院”相传一千多年,在人民群众中有着不易磨灭的深远影响;它的医务活动,已成为历史佳话;其机构设置是泾阳县医事活动最早的医院组织形式,其善举为人民大众所称道。(屈松泉)

出处: 《泾阳史话》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