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咸阳>泾阳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郑国渠首

《陕西名胜古迹》


  郑国渠首,在泾阳县西北约25公里的泾河的北岸。《史记·六国年表》载:“始皇帝元年(公元前246年)……作郑国渠。”设计和主持施工者是韩国人郑国。史载:韩桓王看到当时秦统一六国已成大势所趋,故以“疲秦”之计,派郑国去秦,“令凿泾水”,“欲罢之,毋令东伐”(《史记,河渠书》),结果,仅用十余年建成的郑国渠,却“为崇建万世之功”。为我国古代一大著名水利工程。
  郑国渠引泾河水灌溉崇国首都咸阳的北部地区。泾河发源于甘肃六盘山,至陕西高陵入渭河。干流长约四百四十三公里。径河穿过崇山峻岭,奔腾呼啸,于九*(左山右凶下八攵)山东麓和仲山西麓的峡谷而出,入平原。古代这里叫做谷口,郑国渠首在此,一般认为即今王桥乡船头村抽水站。 
  渠首遗址,现有三个南北排列的暗洞,即郑国渠引泾进水口。每个暗洞宽3米,深2米,南边洞口处还有白灰砌石的明显痕迹。三个暗洞进水口汇成地下干渠,干渠向东南延伸至70米,地面上开始出现由西北向东南斜行一字排列着的七个大土坑,每个间距不等,多者80米,少者12米,大,多为30米。其中北起第五和第六两个土坑,形状基本完整,为正方形,海边长3米。七个坑之间,原有地下干渠相通,故称“井渠”。
  从北数第七土坑出口,东南连郑国渠故道为明渠,渠宽13.5米,深5.5米。
  当时人们在修渠时,因进水口水量大、流速快,两壁黄土容易崩塌,发明了拱形地下渠道,使渠壁拱券有力,不易崩塌,又为施工方便和便于掌握方向、深浅,便间隔一段开凿一井(即上述七个土坑),俗呼“龙眼”或“天窗”。 
  《史记·河渠书》载:郑国渠修成后,“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灌溉面积相当于现在的280万亩,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汉唐两代定都关中,并成为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这与郑国渠的修建,关系也是极为密切的。
  秦以后,郑国渠历代都有许多工程。因河床刷低,渠首一再移于上游,别开渠口。
  自秦以来两千多年,为开凿维修郑国渠,劳动人民付出了重大的代价。郑国渠工程之浩大,设计之合理,技术之先进,实效之显著,不但在我国水利史上是少有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出处: 《陕西名胜古迹》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