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西安>西安市-神话故事传说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黄桂柿子饼

赵 剑


  每当金风送爽、月桂飘香时节,古城西安大街小巷的饭铺、摊头风行一种名叫黄桂柿子饼的时令小吃。这种黄桂柿子饼形似油糕而稍厚,两面金黄,饼心绵软如饴,远闻桂香扑鼻,近食甘糯可口。这个时节的宴席上,也往往添一道黄桂柿子饼作为点心佐餐,以饗宾客。人们品尝着这种古城西安特有的风味细点,赞誉之余,不由得在心中询问:这么佳美的细点,是如何创制出来的呢?
  有一个民间传说是这样说的: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入西安,改西安为西京,定国号为大顺。随即,李自成不和刘宗敏带领数十万得胜大军,出西安东门,开始向明王朝的老巢北京进军。起义军所经之处,百姓持香迎接,欣喜若狂,胜似节日。当起义军到达临潼时,正好晌午,起义军暂歇打尖。当时正值灾荒年景,临潼的百姓们没有啥好东西犒劳义军,只好用当地的特产火晶柿子拌上麦面烙成柿面饼,作为干粮让义军战士们带着在路上食用。由于这种柿面饼味香甜而又耐饥,义军将士们吃了,个个身强体健,精神抖擞,很快地就攻下了北京城,明朝的崇祯皇帝连逃跑都没来得及,只好上煤山上吊自杀。从此以后,临潼的百姓们年年在柿子树挂“红灯”的时节,家家户户烙柿面饼,以纪念农民起义领袖李闯王。后来,这柿子面饼传到西安,经过西安众多厨师摊贩的不断改进;在制作时,除主料为临潼特产火晶柿子外,又佐以上等白面、黄桂、玫瑰、青红丝、猪板油、桃仁、白糖等,遂发展成如今这更为佳美名贵的黄桂柿子饼。
  许多“老临潼”、“老西安”,虽然也承认上面有关黄桂柿子饼的传说,但又纷纷指出,黄桂柿子饼在临潼和西安的出现,远比以上传说的时间要早得多。于是,他们叙说了关于黄桂柿子饼来历的又一美丽传说。
  那也是一个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日子,曹州举子黄巢在长安应进士考试,不第,与朋友一起来到曲江池畔散心。他看着残破的亭台楼阁,心里寻思着,三场考得都挺满意,还是落了榜!这都是因为朝政腐败、贿赂公行之故啊!他又想到自己从山东荷泽到长安一路上目睹的种种情景:穷苦百姓们的土地被皇亲宦官夺取殆尽,又遇到连年灾荒,处处是饿莩遍地、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这全因朝改败坏、宦官专权所致啊!可皇帝却不理朝政,荒淫无耻,还放任宦官们到东、西市上去强取豪夺,当面为盗贼,却美其名曰“宫市”……由此种种,他不禁想起师傅“罗平子”曾对自己说过的一番活:“想廓清政治,走仕进的路是不行的,得走另外的路!”当时他对这话理会不深,如今看来的确是至理名言!走着,走着,突然眼前一亮,只见满园的秋菊挺立怒放,不禁豪气满怀,随口吟诵七绝一首,题为《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回到家乡曹州(今山东曹县北)后不久,山东、河南、河北和淮北一带又遭受严重旱灾,饿莩遍地,黄巢随顺广大百姓的心愿,高举了义旗……几年后,起义军发展到五、六十万人,于王霸三年(公元880年)攻克唐的东都洛阳,乘胜进攻唐都长安的“门户”潼关。当时唐王朝的潼关守军仿效“安史之乱”时的哥舒翰,每晚在关头燃烽火,通过沿途的烽火台直传长安,以报潼关尚在,长安“平安”。长安城里的僖宗每天傍晚都心惊胆战地站在大明宫含元殿的栖凤阁上眺望骊山上的“平安”烽火,默念皇天后上、列祖列宗,保佑“平安”,烽火能似日月星辰,天天从骊山烽火台上升起!而长安城里和临潼等地的众百姓,却盼着那骊山顶上的烽火与腐朽的李唐王朝一起“熄灭”!他们望眼欲穿地盼望“补天大将军”黄巢早日率领义军到来!一些读书人还默涌着黄巢少年时写的一首《题菊花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番冷蝶飞来。仙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盼着“黄王”赶快推翻唐朝,使众百姓从充满肃杀之气的寒秋,回到温暖而又生机盎然的春日里去!他们还想着用什么好东西,来慰劳自己的队伍呢?
  但是,直到烽火熄灭、黄巢率义军攻下潼马关又不停蹄地向长安奔来的时候,人们还没有想好用什么来犒劳义军兄弟,因为时逢灾荒之年,人们心里不要提有多么着急了:“本该箪食壶浆,以迎黄王的啊!但室中无粮,手中缺银啊!咋办呢?!”
  临潼县任村是火晶柿子的出产地,但这年夏、秋两季庄稼都歉收,唯有一树树火晶柿子象得了啥仙气似的,结得又繁又大,甜得似蜜糖,红得赛玛瑙,真真地喜煞人。但是,任老汉瞅着这一树树象挂满了红灯笼的柿于树,心里还是犯愁得不行:“要是这满树的红柿子都变成白米细面,该多好呀!就能用来犒劳义军了,可是……”这时正是做晌午饭的时候,他的大女子准备擀面,掺和些野菜吃汤面条,面已经挖在瓦盆里了,还没顾上添水。女子肚子已经饥了,顺手抓了一个软和透的火晶子,剥了皮正准备往嘴里送,一不小心,柿子掉进面盆里了,粘上了一层白面!女子吓得伸长了舌头,怕遭她大的旱烟锅子敲打,谁知,任老汉非但没弹女子一下指头,反而失声地叫起来:“有了,有了!有犒劳义军兄弟们好吃食了!”女子被弄得丈二高和尚摸不着头脑;任老汉走出去捡了一筛子软柿子,叫女于跟他一起剥皮,把整个一筛软柿子全倒进干面里,不一会揉和成了一团金黄色的柿子面。柿子面揉到家了,但是,倒底是上蒸笼蒸成柿子饼,还是用整子烙成柿子饼呢,这倒使父女俩犯起了思量。女子水灵灵的大眼珠子一转,抢先说:“我看只能烙成柿子面饼,因为咱没给柿子面里掺发面酵子啊!”倒底是女儿年轻心眼儿活,于是任老汉寻出鏊子搭到火上,揉起一团柿子面就要往鏊子边上贴,女子一把扯住她大的手说:“不要忙往里放!死面的,要给鏊子里抹些油!”但穷家贫户,一年到头吃盐都是数颗颗呢,哪儿来菜油抹锅哇?只见女子登登登走过去,把那盏清油灯端到锅灶前来了,用灯里的清油抹了鏊子,然后把柿子面饼一个个贴了上去。霎时间,一股浓郁的香甜气味充满了整个院子,又翻越院墙,随风飘散至四周邻舍。于是人们便纷纷闻味而至,向任家父女学着做。一时间,整个任村、整个临潼县各村各户,都烙开了柿子面饼。
  黄巢义军在临潼县古道上小憩时,任村和沿途各村的百姓们用礼盒子抬着柿子面饼,用瓦盆盛着黄桂涝糟,慰劳“黄王”义军。黄巢见了万分感动,称临潼的柿子面饼为“义军佳食”,并吩咐把辎重队里的军粮分一半出来,赈济众百姓,还带头脱下自己黄袍,给缺衣的任老汉披上;手下的将士们也纷纷仿效黄王,脱下或取出自己多余的衣物,周济灾民百姓。当再鸣鼓出发时,几十万义军将士的干粮袋里都装满了香甜可口的柿子面饼。黄巢义军吃了这种既好吃又耐饥的甜饼后,精神更加抖擞,士气更为旺盛,一鼓作气攻到长安。唐僖宗闻风丧胆,逃往四川去了。黄巢军前锋将军柴存进入长安近郊时,唐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文武大臣数十人在灞桥迎接投诚。黄巢率师进入长安城时,倾城百姓设香案、陈菊花、桂花等秋花,夹道拜迎。纷纷扬扬的桂花、菊花花瓣,飘落在义军将士们的头上、肩上和柿面饼上,香气袭人。
  第二天,黄巢在大明宫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他一再晓谕百姓说:“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妆曹(你们),汝曹但安居无恐。”同时还宣谕了镇压残害百姓的皇族和贪官污吏,以及“淘物归民”(收缴逃亡皇帝贵族和被镇压的贪官污吏之财物,分给贫苦百姓)等政策旨意。众百姓听了欢声雷动;众起义军将士听了更是兴高彩烈,他们津津有味吃起沾上桂花的柿子面饼来,味道更加香甜。吃后,寻找缘故,才发现是因偶然沾上了芳香扑鼻的桂花所致。后来,人们在做柿子面饼时,有意地加入黄桂(干桂花末),柿子面饼也因此得名,叫“黄桂柿子饼”了。
  

出处: 《西安风物传说》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