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西安>蓝田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蓝桥仙窟

许洪轩


  道家有一卷经叫《韩祖成仙传》。说的是:唐朝韩湘子,看破红尘,不愿做官为宦,瞒着叔公婶娘,抛下妻子林英,跑到蓝田县城南程天岭的山洞中,学法习道,烧茅炼丹,修成了正果,羽化升天,成了人所共知的“八仙过海”里的一位大仙。从此,程天岭便叫“成仙岭”。
  大凡看过传统戏《蓝桥相会》,《金碗钗》的人,都知道蓝田有个蓝桥。因为成仙岭在蓝桥附近,又和蓝水有渊源关系,后人就把韩湘子住过的锡水洞和碧天洞,总称为“蓝桥仙窟”。
  “蓝桥仙窟”名不虚传,确实有些“仙气”。洞窟背山面水,避风向阳,空气流畅,冬暖夏凉,洞内石笋、石钟乳千姿百态,“挥天池”、“水绣楼”妙不可言。真是天工巧造神仙地,山中有洞。洞外山重水复,林茂竹翠,藤古兰幽,鸟语花香、云蒸雾罩,霞霓交辉。站在洞口,犹如置身蓬莱,飘飘欲仙。
  “蓝桥仙窟”的西口——锡水洞,又称前洞;东口——碧天洞,也叫后洞。锡水洞到碧天洞十多里。为什么当地人习惯叫前、后洞呢?因为,两洞相通,并且有一段很有趣的民间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蓝水各支流的水量相当大,把监桥周围冲积成一块盆地,条条小河在盆地中形成天然灌溉网。淤积而成的农田中,又含有沤了千万年的腐枝烂叶,土壤非常肥沃。由于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蓝桥一带稻田连片,年年丰收。人们能有饱暖,便独享安乐,不与外界交往,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一天,有位云游的高僧,沿秦楚古道人关中,路过蓝水河畔,见有许多用水轮带动的石碾正在碾米,心想:这么富足的地方,正好化缘!便拄着禅杖,捧着盂钵,从大路上拐进村庄。但他叫喊了半天,也没讨到一口饭,更不要说得到其他布施,只得饿着肚子继续赶路。
  高僧翻过程天岺,进了辋川,看见一片连一片的农田,干裂成了龟板。河沟里那点儿泥水不要说浇地,还不够青蛙产卵哩!黎民百姓个个面带菜色,体弱衣单。高僧心中暗想:这些穷人,谁还肯舍布施呢?但当他刚一进村,人们便蜂拥上来,你拉我扯,争着请高僧到自己家去吃饭。那高僧空着肚子赶了半天路,也实在饿了,便老实不客气地挨家排户地去吃。虽然各家各户端上来的“饭”,都是白水清煮山芋、刀豆荚,但人们那种热情、诚恳的劲儿,使高僧很受感动。他一边化缘,一边游玩,在辋川整整转悠了三天。
  第三天晚上,子时光景。高僧手提他那用锡铸的禅杖,来到程天岺前,口中念念有词:“宁叫辋川水浇田,不让蓝桥水打碾。”话落手起,用锡杖往程天岺上使劲一捅,把山捅了个大窟窿。高僧哈哈笑着连夜登程。一半蓝水,随着高僧的笑声,哗啦啦涌出山洞,流入辋川。从此,蓝水水位跌落,蓝桥一带再也见不到水打碾,稻地变成了旱田。而辋川河水不仅能够浇田,还可以泛舟行船哩。
  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流水的不断冲刷,使河床逐渐下降。高僧用锡杖捅的那个窟窿,到了山腹,不再流水,变成僧、道们的栖身之所。人因地而荣,地因人而名。韩湘子位列“八仙”,“蓝桥仙窟”也就成了胜观名庵。后辈的善男信女们,不断修葺、扩建,在锡水洞旁修了通真观,碧天洞下盖了湘子庙。建筑规模越来越大,香客游人日益增多。古往今来到蓝田的人,无不亲临其境,欣赏“蓝桥仙窟”的洞天美景。
  

出处: 《西安风物传说》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