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渭南>潼关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夸父追日与桃林塞

赵国玺 林丽华


  很古以前,潼关是一片渐腾雾绕的湖泊,四周生长着零星的树木和杂乱的野草,显得十分荒凉和空旷。
  那时候,太阳离地面很遥远,照到地上仍时间很短。因此,黑夜比白天的时间长得多。
  阳光柔弱,庄稼古黄,颗粒无收。加之怪兽出没,虎狼肆虏,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十分苦楚。
  人间的不幸传到大神夸父那儿,他十分同情老百姓的疾苦,决定追赶太阳,找它评理,让太阳给大家做些有益的事儿。
  夸父行走如飞,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没有多长时间,就赶到太阳降落的地方,撵上了它。太阳见夸父伸出双臂,以为要扑灭自己,十分害怕,就赶忙使出浑身的解数,“呼”、“呼”地吹出火舌,灼热的阳光烤在夸父身上,使他如同掉进了火炉,燥热、胸闷、干渴,他急忙退到渭河边,爬在河沿上,一气喝干了渭河的水。可刚站立起来,喉头里又一阵焦渴,疼痒。当他看到不远处的黄河时,就挣扎着迈动双脚,紧跑几步,一头扎进了水里……
  黄、渭河的水叫他喝光了,还是不能解除他的干渴。太阳火一样继续烤在身上,他没有一点力气了。为了不倒下去,他强撑着柱上拐棍,颤魏魏地往前面的湖泊走去。突然,夸父“扑通”一声倒在地上,震得山岭不断地摇晃,天上的轰隆声响个不停。太阳被震得目瞪口呆,眼看着天摇地晃的情景和倒下的夸父,不觉心里一阵紧缩,夸父的善良和诚意感动了天地,再不收敛,就会大祸临头。从此,太阳再也不敢偷懒,每日正常走动,把足够的阳光给了天下的百姓。
  夸父死后变做一座大山,大山的峪道人们称为“夸父峪”。此地正是潼关地界,那时是一片大泽。老百姓深深怀念这位为民舍身的英雄,象敬神一样祭祀着他遗留下的拐棍,年复一年代代相传。
  有一天,夸父那根拐棍突然生根发芽了,人们喜出望外,纷纷挖井担水,辛勤浇灌,不久它竟分枝开花,变成了一颗桃树。第二年,桃花盛开,叶茂果繁,树上的桃子让鸟兽吃了后,桃核撒的遍地都是。没几年功夫,这里就长成了一片桃林。每年春夏之际,从黄河岸边到秦岭脚下,方圆百里桃林,花红叶茂,蜂蝶飞舞,桃压繁枝,为古关道上增添了一幅十分优美的自然景色。人们争相在此聚集、生息、繁衍,称此为桃林塞。
  星转斗移,到商朝时,部落与部落,诸侯头领之间经常发生纠葛,甚至动起了刀枪。双方作战,苦了百姓,人们怨声载道,对战事深恶痛绝。部落首领中有些好心肠的人也很痛惜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决心拼一死战,尽快结束这场厮杀。
  有一天,两个部落约定日期在塞上交战。顿时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桃林塞变成了一片混战的疆场。尸骨成堆、哀鸣遍野,方圆百里一片死寂和恐怖,听不到一丝鸡鸣狗叫声。
  一天半夜,天黑人静,忽然从空中传来一阵哭声,夹杂着“还我桃林!还我桃林”的叫喊。第二天清早,人们看到自己营地上写着:
  桃林桃林我的杖,谁毁桃林我不让;
  愿得桃林夫人面,求民生息永平安。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在作战的将士中传开了。人们说,这是夸父劝阻人们不要在他殉难的土地上伤天害命,自相残杀。从此以后,双方停止了械斗,战事平息。潼关桃林塞就成了一个十分出名的边塞口。
  周统一了天下。周武王姬发执政后,广集天下有志之士,共商治国之道,一时国泰民安,边寨和平。周武王十三年,武王牧牛于桃林之野、放马于华山之阳①,也就是现在的牧牛山②。后人用“刀抢入库、马放南山”赞颂周武王执政时的太平盛世。直到现在,人们还沿用周时养牛放马的牛头原、马峰峪的地名哩。
  外地人羡慕桃林这块地方,都搬到潼关地界居住,百姓们看到那茂密的桃林和险峻的夸父峪,更加怀念夸父,就在潼关各处起了桃林巷,桃林路、桃林乡的名儿,以表示对夸父的敬仰。 
  ①旧时潼关又称阳华、阳盱。
  ②牧牛山在今潼关县南头乡。

出处: 《潼关县民间故事集成》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