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渭南>韩城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耍神楼


任喜来


  神楼,也叫爷(ya一方言)架,像一顶小轿子,宽约三尺见方,高约五尺左右,内有泥塑或木雕神像,左右两根抬杆,四人抬。旧时代,人们崇拜神灵,在韩城地区,每逢拜山过赛、祈雨求神之日,年轻力壮体质骠悍的小伙子,抬着神楼,左摇右摆,横冲直撞,名曰“耍神楼”。韩城方言称“神”为“爷”(ya),俗名“趔爷架”。耍神楼(趔爷架)多在久旱不雨,祈雨求神之时进行。这时把尊神敬神变为戏神罚神。因为,平时人们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是遇有久早不雨,影响农作物播种、生长、直至造成灾害之时,人们怨天怨地祭神灵,对神灵产生不满情绪,于是将其抬着戏耍,摇来晃去,以示惩罚,同时又许愿,让其改变麻木不仁的态度,赐雨子民。这大约是耍神楼的来由,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民俗。此外,在耍神楼的同时,还有人借神威向“歪人”示威,因为平时人们对有权有势,不仁不义,欺压乡里之徒,无能为力,无可奈何。这时便凭借神威,闯其门户,要其赔情道歉,改邪归正,把人的意志变为神的意志。
  西庄法王庙,清明节之际有赛会,方圆数十里的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参加祭祀 活动,也有专门看热闹的。因为西庄周围八社(东庄、西庄、郭庄、井溢、上干谷、下干谷、柳枝、杨村)大张旗鼓。献贡焚香,唱大戏,耍神楼,盛况非凡,格外热闹。清乾隆年间,卫希骏 所作“庄列东西郭田井亩八家地,谷分上下柳翠杨青三月天”对联,将三月清明之时令、八社及其村社名,联缀于其中,后将此联木刻挂于戏楼之上。
  八社中的东庄村耍神楼与众不问,有文武之分。文神楼比武神搂大,十六人抬,高约六尺,宽约四尺见方,形若金殿,彩绘华丽,金碧辉煌。内为赤面金身,横眉怒目,手持宝剑,脚踩毒蛇的法王塑像,让人肃然起敬。此神是韩城特有的,姓房名寅,字百虎,唐末韩城西庄附近井溢村人,相传为屈原后代,寿一百一十岁,修道子灵贶观,是驱邪治病的名医。宋朝,因灵通帝梦,为真宗治疽而愈,朝廷有感而策封之,仁宗听政,追封为法王,为其在灵贶观之旁,建庙祭祀。韩城人尊法王为神,敬重法王,逢年过节,蒸一种名叫法王馍,祭神后,家中男丁食用,意在仰仗法王神灵,身体强壮,驱病消灾。东庄距西庄近在咫尺,东庄的文神楼是西庄八社迎送神医法王时所抬的神楼。正月十五迎神回村,供奉至清明送神于庙。送神队伍前边以火铳开道,村牌、对联、旌旗紧跟其后,道锣、大号,声震数里,各色旗幡迎风飘动,三、五番锣鼓过后,十六抬法王神楼赫然出现,抬神楼的人步伐虽简单,但步调一致,进退有序,庄重严肃,显示神威。 
  到了西庄镇,八社四人抬的武神楼,即参加到东庄法王神楼的行列之中,武神楼之神凶神恶煞,由手足束有串串铜铃的骠悍青年抬着,威风凛凛,一社一个,在法王神楼四周荡来荡去。抬手手足上的串串铜铃声与神楼上的铁环声相呼应,铿锵作响,悦耳动听。火铳停放,锣鼓声歇,耍神楼开始,头顶青天,足踏后土的抬手个个精神抖擞,以统一的步伐,对称的“耍架子”舞姿,轻踏慢步,作和谐的律动,与铿锵的铃环声相配合。突然,火铳爆响,锣鼓齐鸣,人声鼎沸,八个武楼横冲直撞,似脱缰狂奔之马,抬手脚下生风,周身铜铃如涛声澎湃,扣人心弦,观者心情激动,喊声如雷,这是百岁老人回忆孩提时代耍神楼时的情景。
  50年代初,因破除封建迷信,耍神楼即被取缔。1984年,长安歌舞团赴日考察,发现日本在舞台上表演“耍神楼”已获世界声誉。1985年春节,陕西省文化厅派人来韩城考察耍神楼,尘封几十载的神楼才得以重见天日。省、市文艺专业干部专门对耍神楼在鼓乐、舞蹈、服装、阵列上作了大量加工。1990年秋,在韩城市首次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以东庄耍神楼为压轴的民间艺术节目,进行表演,与市内外、省内外、海内外的观众见面,引起轰动。
  1991年9月21日,山西太原,第二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山西国际锣鼓节开幕式在迎泽大街隆重举行。当百余名光着头、身着白色坎肩、足登红缨绣鞋的东庄汉子在一片锣鼓声中,抬着神楼亮相时,迎泽大街欢声雷动,那庄严的气势激动的神情、浑厚的鼓点、豪放的舞姿,一下子征服了大街两旁的千万观众。东庄神楼终于荣获山西国际锣鼓节金奖。
  

出处: 《韩城文史资料·韩城民俗》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