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渭南>韩城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芯子

《韩城市志》


  逢年过节,在喜庆的社火队列中,芯子往往是压轴节目。韩城的芯子有两种:抬芯子和背芯。比较起来,背芯更易见表演者的功力,为韩城人民所喜爱。
  南原城北村是抬芯的故乡。民国15年(1926),在城北村的故事箱中翻出明万历年间摆芯子时的捐款帐本,可见明代抬芯就活跃在民间社火的行列中。辛亥革命后,城北抬芯的内容逐渐革新,罢旧的戏文,兴猜迷斗智的故事,社火风气为之一新。1982年春节,城北抬芯以“溥彼韩城”为总题,以韩城民间十大故事为内容,入城献艺,引起轰动。城北芯子的构造是以木架为底座,四人抬杆;芯子架高达丈余,架上的角色多至五六人,底座以景托人。表演时,数堂芯子款款移来,数组小演员在兰天白云下舞动,既惊险,义飘逸,观者尾随其后,赞不绝口。
  和抬芯比,背芯是后起之秀。清道光年间,北原大梗村有一个叫“同虼蚤"的窗户人家见抬芯移动不便,便首创了背芯。背芯一人背一堂,行动自如,欢快飘洒。可舞一般的舞步,又可交叉变换队形,比抬芯更吸引观众,于是背芯很快就在韩城普及开了。
  背芯的制作,讲究奇巧。六七尺高的铁杆,卡在背芯子人的腰背上,杆上吊一块小孩踩的木板。经过艺人的精心处理,能表演出孙悟空独立在云头上,七仙女舞蹈于莲蓬中的艺术形象。背芯子的艺人讲究功底好,身架活,扎脚稳,腰劲足。尤其是背双芯子的艺人,那就更难了。一场社火摆街过巷,要三四个钟头,平衡端正地扎好坐马式,踩上锣鼓点,来回舞动,变换队形,很不容易,而经验丰富,技艺超群的艺人,却能步态萧洒,舞姿灵活,使芯子上的小演员也随之舞动,衣袂飘飘。背芯的内容,富有猜迷斗智的讲究。民国9年(1920),北涧西村为纪念“药王”孙思邈出的一堂芯子,背者胸前挂一张纸牌,上书知母、贝母两味中药名,芯子上却是一书生背着一位老妪。内行一看,便知是射“穆连生背母”,切中时义,耐人寻味。

出处: 《韩城市志》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