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渭南>富平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段天焕

《富平县志》


  段天焕(1899~1982) 艺名“焕子娃”,王寮乡南董村段家人。念过三年私塾。19岁后跟阿宫腔皮影领班“有娃子”(李正启)、“乔娃子”(胡宝成)学艺。白天练乐器、弄签子,喊嗓子、背戏文。晚上演出时瞅空儿帮档,潜心学习老师的拿手高招。于是唱两句,嗓音饱满、磁实;说两段,口齿灵利、干净。得师傅悉心指点,三年期满,便成了“全挂挂”把式。驰名渭北的王仓在三原一带演出,请他去帮忙。文、武、生、旦不挡,丑、末流利滑稽,红、净将音宏亮,博得场场喝采,哄动一时。连演三月,夜夜满场,“焕子娃”从此成名。回富平后,领了武观石一副皮影新箱,往来渭北省东各地,着实红火了几年。民国17年(1928)后,年馑、“虎烈拉”相继而来。散伙几年后,收拾起旧班子,勉强糊口。抗日战争开始,壮丁、军粮、敌机空袭、苛捐杂税,农村一片荒乱萧条。西安及附近各县的大戏班子,纷纷四出,走乡串镇,对皮影、木偶小戏,连压带挤,等于断绝了生路。
  建国后,阿宫腔被列为珍稀剧种。政府支持建成“富平县群乐皮影社。”1956年,进西安参加了省内皮影、木偶会演。同行们争相学习《拉马》中的烟火技巧,省广播电台为《寒宫认母》、《挂画》选段录音,获得集体、个人一等奖,段天焕被选进主席团。阿宫腔的艺术声价,得到了广泛认可。 
  富平县剧团(秦腔),试图把阿宫腔搬上舞台。1958年,聘他为艺术指导,承担起挖掘和发扬这一古老剧种的重任,排出了阿宫腔传统剧《鸳鸯谱》、《玉瓶赠金》和《锦香亭》;移植、改编了《赵氏孤儿》。《锦》、《赵》两剧为庆祝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获得好评。1960年,阿宫腔《王魁负义>>参加“陕西省新搬上舞台剧种会演”。同年,以阿宫剧《王魁负义》、《赵氏孤儿》为主,赴山西、内蒙古、宁夏和甘肃各地,巡回演出四个多月,取得“枯木逢春鲜花开”的赞誉。1961年,富平县阿宫剧团赴京汇报演出,得到全国剧协、音协和北京市文联领导及茅盾、周扬、齐燕铭、吕骥、范宏等文艺界前辈,一致肯定和赞扬。在国务院小礼堂,“焕子娃”为中央领导人演出阿官腔皮影《穰侯搜车》、《淮河营》、《屎巴牛招亲》,博得亲切的赞许和鼓励。陈毅副总理一再叮咛:“唱阿宫的都是你老汉一人教的,你是阿宫腔的传授师嘛。今晚听了阿宫,真是好,回去好好练,过几年一定再来!”回富平后,一丝不苟地给年轻一代指点传授。”唱腔、剧本、难点、诀窍,尽心尽力地拿了出来。他一生演出过80多部大小剧目,分别取材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今古奇观》和宋、元杂剧,大部从口授学来,手本不多。
  1979年正月,他在故乡的皮影戏台上,为乡亲们唱了几段阿宫戏,告别了舞台,1980年,支撑着病体,挣扎着完成了37部吃本阿宫传统剧的录音——仅有的珍贵遗产,留下了“祝阿宫腔永传”的遗言。

出处: 《富平县志》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