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汉中>汉中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石门题名十八段

《汉中市志》


  镌于石门内壁的摩崖石刻,除归于“十三品”者外,还有宋代十七种,加上《李文炳等题 名》这段无年月题刻,名曰“石门题名十八段”。其内容多属游记,但也涉及到有关褒斜栈道和古山河堰的史实,原刻已毁或淹没水库中。据《金石萃编》和《褒谷古迹辑略》所记, 将《石门题名十八段》摩崖的尺寸、行数、字体及文字记述于后:
  1.“贾公直正之、俞次皋伯谋、师赓成之、何贲元素,绍圣乙亥仲春望同游,伯谋题”。 (高二尺,广一尺六寸五分。五行,行六字,正书)。
  2.“杨逵、□□同游,崇宁乙酉闰月九日”。(高三尺四寸,广一尺五十,三行共十四字,正书)。
  3.“府从事文玉忠、邑令鲜于翔,崇宁五年丙戌九月二十四日游”。(高二尺,广一尺四 寸五分。共七行,行五字至七字不等,正书)。
  4.“郡丞潞国文岗视堰役,同邑尉舜都张海、临洮魏玑,东嘉李焘,淳熙丁未仲春十有 三日来游”。(高六尺二寸五分,广一尺六寸。三行,行十三字,正书)。
  5.“古郫张伯山、阆中郭彦辅、晋原樊子南、长江赵仲成同款石门。淳熙乙酉闺月拾…… (下缺)”。(高三尺八寸五分,广一尺四寸五分。仅存三行,行十字十一字不等,正书)。
  6.“庆元丙辰,暮春止余三日,赵公茂、宋□(子)志、张寿卿、宋咏□□(道游),公茂二 子符、掞同来观汉刻,□□(三酌)于此”。(高三尺二分,广一尺七寸。五行,行七字至九字 不等,正书)。
  7.“李崟,魏拱之、张应卯同来”。
  注:这一行十字隶书系《金石萃编》据首尾不全的拓片著录的。今据《褒谷古迹辑略》将全文录下:
  “章邵、李崟、魏拱之、张应卯、章升之、赵旻、章复之,以庆元三年立夏前一日来,邑令张寅、尉李师章,载酒相从”。
  8.“成都宋积之摄褒中令,广汉章以初、彭城、公肃、渭南任子飞、资中□□(罗直)访之,为石门之游。□□□□□(庙祝请舣舟)上观玉盆,夷犹极□□□□□□□(登峻岭, 拜白石神像,观)石门汉刻,酌酒□□□□(修楔尽醉)而归。任明□章龙□(大)子□□□□(珠炜侍行)□□也。庆元丁已四月十有……(下缺)”。(高五尺一寸,广三尺五寸。八行,行十一字十二字不等,行书)。
  9.范鼐、任沂孙、李揆,庆元丁已重阳后一日同游”。(高二尺二寸五分,广一尺五寸三 分,三行,行六字,正书)。
  10.“庆元戊午仲春,王还嗣范鼐、李修章、郭拱、因修□(禊)……(下缺)”。(高三尺 七寸八分,广一尺一寸七分。仅存二行,行九字,正书)。
  11.“郭公绪、张伸、范子进、郭中珪,嘉定庚午清明前一日同来”。(高二尺,广二尺五寸,三行,行八字,左行正书)。
  12.“嘉定三年三月辛丑,唐安鲜于申之少谟视山河堰,诉褒水,登石门。幕客眉山史明诚父、成都李廷允德文、李伯午潜叔、普济张汝嘉亨可、同郡赵应龙辰父偕来”。(高六尺 二寸五分,广一尺一寸。四行,行十六字,隶书)。
  13.“成都刘参希曾,嘉定辛未春,闰十有三日,挈家来游。男兼善、□□(孙)记回、记喜 侍行”。(横广二尺,高一尺五寸五分,五行,行六字七字不等,隶书)。
  14.“纪国赵彦呐敏若视堰修祀事。阆中□(龙)隆之景南、普慈刘炳光远、广汉耿巽谦叔、新沔程坤厚伯威、左县□□(刘平)之西叔、□(古)繁彭顺成季行、潼川白巨济普叔,来玩玉盆,楫竹潭舣舟衮雪,步犖确,登石门,拂古翰,从容瀹茗而去。衮雪旧有亭,须复规度云。宝庆丙午前熟食五日”。(高四尺二寸五分,广一尺九寸四分,七行,行十五字,隶书)。
  注:此段即上节断记《宝庆题名》。
  15.“□□(筠卿)赵□□□□(宗齐绍定)庚寅,侍家舅令□□□(狐明叔)来”。《尺寸未记)。
  16.“宋之源、李师章、王谱,来修山阴禊事”。(横广二尺五寸五分,高二尺四寸二分。 四行,行四字,正书)。
  17.“郭仲辰辛未清明,挈家来游,章复之来”。(高二尺四寸七分,广一尺二寸七分,共四行,行四字,正书)。
  18.“李炳文、张孝升、王敏仲、范季和”。(高三尺三寸,广一尺七寸,三行,行六字,隶 书)。
  以上十八段题名的时间,自北宋哲宗(赵煦》绍圣二年(1095)至南宋理宗(赵昀)绍定 三年(1230),共136年。
  第五节 石刻的书法艺术
  石门以其特殊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历史作用为摩崖石刻的产生提供了生活素材,而摩崖石刻又以其优秀的文化成果给石门的历史增添了艺术风采,为我国人民留下 了宝贵的历史文物。这些历史文物代表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发展水平,反映了书法艺术的较高造诣。
  1.石门摩崖石刻,反映了我国文字由篆到隶、由隶书到楷书的发展过程,是文字发展的历史真迹。石门汉刻是我国文字由篆书到隶书时期的产物。《*(左畜右阝)君碑》具有早期隶书的特色,字形方整,笔画粗细长短参差不齐,无波磔,是由篆向隶过渡的书体,挥毫驰骋排宕,古朴苍劲,仍保存西汉时期隶书的神韵。被誉为汉隶代表作的《石门颂》及其后的各汉刻,皆为较成熟的汉隶,这是由早期隶书发展而来的。早前的圆转笔,几乎全部变为宜于书写的方折笔,有了明显的波磔,横笔的起收如“蚕头雁尾”。“石虎”、“石门”、“玉盆”、“衮雪”八”个汉隶大字,分别出自四人之手,情态互别,各饶意趣。“石虎”二字,用笔圆浑,古拙苍劲;“石门”二字,温润古朴,门字东西两竖笔,有“八”向分开之势,如援弓待发,气魄昂然;“玉盆”笔力浑厚,气势雄强,“衮雪”二字,笔画圆润,运笔似流水行云,笔力遒劲,似“棉里包针”,柔中有刚。北魏《石门铭》的书体,介乎隶楷之间,融隶楷为一炉,是我国文字由隶书到楷书过渡阶段的佳作。“十三品”在文字书写上,既有其对前代的继承性,又有对后世的开创性,在我国文字发展历史上起了承先启后,膪,继往开来的作用。
  2.“石门十三品”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发挥了启迪、开导、推动作用。远在明清两代已有《石门颂》拓本广为流传,40年代和50年代,《石门颂》的影印件又多次再版问世。当代书法家和国际友人有的朝夕临摹;有的著书评介,对其书法艺术的成就,无不交口称颂。日本著名书法家种谷扇舟先生,参观了“十三品”之后,赞口不绝,立即题写“汉中石门,日本之师”,并刻石留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长黄镇视察了“十三品”保护情况后,挥毫题词“国之瑰宝”。有的称“十三品”陈列馆为“书法宝库”。康有为最推祟石门,他把古代著名石刻分为六等,一曰神品、二曰妙品、三曰高品、四曰精品、五曰逸品、六曰能品。在神品中仅列三石,《石门铭》就居其一。近代书坛大师于右任师法《石门铬》,卓然自成一家。他在《右任墨缘》中曾有诗云:“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勤集为联,寝夜泪湿枕”。还有近代著名书法家王世镗、高道天、文郁成,都对石门摩崖怀有深厚的感情,经常到石门一带瞻仰摩崖风姿。文郁成于1914年携带卧具、炊具,食宿在石门隧道内,寄情于摩崖之上,朝习暮摹几十天时间,喜不自禁曰;“褒斜古迹琳琅满目,真天地之奇景,今古之奇观也。具有秦汉文化遗意,可识古今文字之演变。可知古今栈道之兴废,此天助我以成此学也”。文郁成初来汉中默默无闻,居汉中十多年,书法艺术与汉中大书法家王世镗齐名,由此陕南学书之风,盛极一时。
  唐宋以来,见之于石刻的文字多为楷书,而石门所在地及其南北山崖间30多种宋代摩崖全为隶书,这也与石门汉隶的影响有关。晏袤的三种隶书石刻文字被列入“十三品”内,当为宋代30种摩崖中出类拔萃之作,其隶书态势生动,风韵十足,作为艺术,亦属书坛之花。
  3.石门摩崖刻石技巧在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石门汉隶多出于涩笔,其抑扬顿挫,跃然于石刻之上,刻工技术精良,其刻石之法,系单刀直入,如“锥画沙”,力求再现书写之原貌。汉代是我国刻石隆盛之时,社会的需要,迫使刻工钻研技法,反映书法风格。石门汉刻能给人以书法艺术美的感受,书者和刻者同样付出了宝贵的劳动,是汉代书和刻两者的艺术结晶。
  4. 石门摩崖石刻在日本的影响。石门摩崖石刻在国内的流行,也影响到日本明治时期的书法。日本明治十三年(1880)中国的杨守敬携带一些金石碑版到日本,许多日本书法家购买石门摩崖拓片进行研究,并引用杨守敬在1867年出版的论述《激素飞清阁平碑记》中,有关石门摩崖的论述“开通褒斜道刻石……天然古秀,若石文然。百代而下,无从摹拟,此为神品。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其行笔,真如同野鹤闲鸥,飘飘欲仙。石门铭……飘逸尽致……”。杨守敬去日,最受影响的日本书法家是日下部鸣鹤,他在《论书三十首》著作中,引用杨守敬的语言,介绍了《*(左畜右阝)君开通褒斜道》和《石门颂》。以后在日本书法家中,《石门颂》便成为必修的古典。日本近代书法界代表比田井天来(1872—1939)在其《天来翁书话》集中,就习隶之法推举了《石门颂》。他说:“如不留心学习,就会养成不良的俗气”。又在《书法鉴识学》中说:“石门颂在汉隶中尤为书法之奇绝,但必须晓知稍有不良的习气,就会养成一种俗气”。在日本书法家中,认为最应学习摩崖的是林梧竹(1827—1913),明治十五年(1882)来中国,研究书法,他的笔意取自汉魏,也就是石门摩崖,直到晚年还在临摹这个古典。在德岛县立岗图书馆藏书《梧竹目录》中列有:(一)七十岁,开通通褒斜道节临,(二)七十八岁,潘宗伯等、李孝章通阁道记全临,(三)八十一岁,杨淮表全临。日本昭和十四年(1939),《书法》九十一号《石门铭》集,九十四号《石门颂》集,九十五号《开通褒斜道石刻集》,还有日本西川宁著的《支那的书法》(昭和十八年)所载录的石门杂记等,都对石门摩崖的书法艺术作了高度评价。日本“东香会”(书法研究团体)主宰大野簧轩1986年10月来汉中参观石门“十三品”后说:“在汉中能够看到保存完好的伟大书法遗产,对我们日本书法研究者来说,感到无上的荣幸”。又说:“我年轻时就对隶书很感兴趣,特别是对开通褒斜道刻石感到有非常的魅力,学习它有30年左右了,汉中的这些摩崖朴素中可以见出悠悠的稚气,那不饰雕琢的形象使我心情激荡。”
  第六节 石刻的历史作用
  石门摩崖石刻总计104种,现保存有98件照片,60件拓片,包括十几件原刻石在内。
  这些石刻除在书法艺术上的重要地位外,在文史记实上还有重要作用。
  1.石门摩崖石刻反映了褒斜道在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中汉魏石刻从各个不同角度,或详或略的记载了从汉明帝永平六年至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多次修治褒斜栈道和石门隧道的具体经过;描述了将近500年中褒斜栈道的变迁历史;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崇山峻岭之间架桥建阁,把天险变为通途的历史功绩,具有重要的史学意义。石门摩崖记载了子午等道的艰险不便,行人“愁苦之难”,强调了复通褒斜道的必要性。同时记载,褒斜道“西带*(左氵右上丿下)一丿右干)陇,东控樊襄”、“自南自北,四海攸通”,是我国古代交通的枢纽,反映了这条栈道的重要性。最后还记载了复通栈道后,南北畅通,物资交流,人们高兴,交通繁忙的景象,反映了褒斜道的重要地位。
  2. 石门摩崖提供了褒斜栈道修建历史的宝贵资料。褒斜道的修建,史书上多有记述,但有些问题,缺漏不实,石门摩崖不仅以其翔实可信的记载弥补了史书的缺漏,充实了史书的内容,使后世对褒斜道的修治历史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而且通过对这条道路“乍开乍闭,通塞不恒”的历史叙述,分析了政治原因,研究出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这就是道路畅通总是以封建国家的政局稳定为前提的。道路的通与塞是封建国家治与乱的晴雨表。从一定意义上说,褒斜道通与塞的历史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治与乱、安与危、统一与分裂的历史,使我们对这些摩崖的历史地位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
  3. 石门摩崖为解决石门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实物依据。石门研究中,争议比较集中的问题是,石门隧道究竟在什么时候、由谁开始穿凿的问题。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石门颂》说:“此门盖汉永平中所穿”。北魏郦道元说,小石门“刻石言汉明帝永平中司隶校尉杨厥所开也”。宋代欧阳修也说:“石门在汉中,所谓水平中所穿者,乃司隶校尉杨厥所开也。厥自有碑述其事,甚详”。赵明诚的《金石录》、郑樵的《金石略》、赵一清《〈水经)注释》等著作都持此说,并把《石门颂》称为《杨厥碑》。清代洪适详细研究了石门摩崖,把《石门颂》中“司隶校尉杨君厥讳淮字伯邱”的两个“厥”字进行了对照分析,认为这两个“厥”字都是语助词,不是人名,因为按照古代习俗,后人称颂前辈的功德,往往“尊而字之,不称其名”。遂在其《隶释》中纠正了郦道元、欧阳修等人把杨孟文称为杨厥的错误。后人认为洪适的分析合乎情理,都表赞同。汉中市博物馆长郭荣章于80年代反复研究了《*(左畜右阝)君碑》、《石门颂》、《杨淮表记》等摩崖原刻,认为《*(左畜右阝)君碑》具体记载了汉中太守*(左畜右阝)君以诏书于汉明帝永平六年至九年修治褒斜道的事迹,以确凿有据的实物资料否定了所谓杨孟文于永平中开凿石门的论断。
  第七节 石门“十三品”的搬迁和保护
  1958年,国家决定修建褒河水库,建设水电站,从灌溉和发电两方面造福于汉中人民。为 了保护石门及其摩崖石刻,水坝地址选定在石门隧道以北十五里的老君崖,川陕公路从褒姒铺上山,绕七盘岭鸡头关到城县城。水坝东面沿半山腰修石渠穿越石虎峰,经河东店东北顺山边丘陵地带而下,扩灌农田。按照这个设计,老君崖有水坝和电站,西有穿山公路,东有穿山石渠,南面的鸡头关铁桥、将军石、栈道遗址和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完全得到保护,在石门南北按栈道遗迹仿修一段阁道。“衮雪”、“玉盆”按遗迹修复凉亭。古代的阁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奇迹和当代的水坝、电站和穿山石渠奇迹融为一体,成为更吸引中外游人的旅游胜地。方案经省批准,投资兴建。1959年1月,汉中市、城固县组织一万多名民工和二百多名干部、技术人员奔赴工地。指挥部设在沙河沟,下设公路改进队,住褒姒铺,沿西山改修公路;水坝清基队住沙河沟,在老君崖剥东西山坡,分载褒水,清理坝基;石梁队住麻坪寺和将军铺,修渠道平台开凿石渠隧道。经过一年的紧张劳动,公路改线已从褒姒铺修至沙河沟;水坝坝底和坝肩已清理完毕,只等建坝施工;25个石渠隧道都已凿通,石渠平台也由老君崖修至麻坪寺。1959年底,国家经济出现困难,对建设项目进行调整,褒河水库缓建,民工回乡,工程暂停,经过雨淋水冲,前功尽弃,损失严重。
  60年代后期,国家决定,恢复褒河水库的建设,当时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忽视文物保护,只图施工方便,将水库大坝改在鸡头关下石门一带,并将库名改为石门水库,电站改为石门电站。盛名国内外的石门及其摩崖石刻,面临毁。当时,群众要求抢救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省、地、市有关领导和部门划拨经费,组织力量,于1969年至1971年先后将以“石门十三品”为主体的摩崖石刻搬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伴随着摩崖的搬迁,使摩崖的保护和修复工程工作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的科学实践过程。郭荣章馆长在《石门十三品探踪述略》中,记载了搬迁过程。
  一、摩崖凿取。石门摩崖石刻,宏伟博大,如南宋《山河堰落成记》,通高226厘米,崖面随山势略成曲型,凿取后重达十五吨,再如《石门颂》和《石门铭》等,都是高达2米以上的摩崖。在搬迁时,为了确保刻字的完整无损,先将摩崖从山石中凿出,再经过修整使其外形类似石碑。从山石中凿取摩崖,主要靠人力和手工操作为主,配以电钻之类的机械设施,个别部位在不影响摩崖主体安全的情况下,进行了小爆破。在凿取《*(左畜右阝)君开通褒斜道 摩崖释文》时,因摩崖上方有一鼓出出凌空的山包,就用爆破先将山包除掉,并凿去离摩崖上 沿3厘米以外的积石,然后在摩崖两侧和下方凿糟,槽宽20—30厘米,深30—40厘米,这个深度基本上就是凿取后摩崖的厚度,再从上部凿孔加楔,凿孔的部位与两侧石槽的部位相称,眼距30—60厘米不等,置铁楔于孔中,以大锤击铁楔,直至摩崖与山石剥离为止。其他摩崖的凿取,都因地制宜,因势定夺。分布在河谷巨石上的“衮雪”、“玉盆”等摩崖,是由四面着力而凿取的,其凿取步骤:(1)根据订报崖的范围,先定出四面的边沿。(2)除去边沿以外的岩石,使摩崖的厚度达到预定的要求。(3)从四面打眼加楔推行剥离。凿取的摩崖,就地进行修整,修整的重点是摩崖的背面和四边,使摩崖的外形类似石碑那样完整。
  二、摩崖运输。从山石中凿取的摩崖重达数吨至十五吨,先从山崖间搬出,再装上平板车运输。由山间河边到公路一段的运送是,临时架设木式轨道,下设枕木,在枕木上铺设两条用方木做成的木轨,木轨宽窄随摩崖大小而定,木轨上置圆木作成的滚筒,将摩崖平放于滚筒,用木杠从后向前撬推,不断调整滚筒,使摩崖沿着木轨方向缓缓前进。为保持稳定,在摩崖后面系上缆绳,既有推力又有拉力,控制滑动速度,保证摩崖安全。把摩崖搬上公路。装入平板车后予以固定,车速控制在时速10公里以内,路不平时,再减速度,保证摩崖在运输和装卸时的安全。
  三、摩崖修复。不少摩崖凿取之前已有裂隙,一经凿出自然解体。《石门颂》摩崖,共有横竖三道裂隙,从山石中凿出后分为六块。在凿取和搬运过程中,由于摩崖本身的重力作用,也有些出现局部破裂,就要粘合复原。摩崖粘全复原的工序是,对茬;断面除锈去污;粘合;背面加固;正面修复。经过处理的摩崖,结成一个比较坚固的整体。再对摩崖正面进行修检。发现壑口或缝隙,进一步予以修检。对散落碎块,予以粘接。摩崖表面浸漏和粘染的胶质泥质或其他污物,一一精心清除,使每一刻字,都恢复原貌。漫漶不清的刻字,维持现状,保护原貌。
  四、陈列及其保护。搬迁到博物馆内的摩崖,经过粘合、修复之后。存放文物库房。1980 年,国家拨专款修建了石门摩崖石刻陈列馆。省文物局与有关专家商定,名为《石门十三品》陈列馆。建馆施工前,先将13种摩崖搬迁到预定陈列的位置,又采取背面牵引的固定措施,顺序是按摩崖本身年代先后排列。随着陈列馆的落成,这批迄立山崖一千多年、饱经风雨水涝袭击的珍贵刻石,出现在富丽堂煌博物馆。为使“十三品”“延年益寿”,博物馆采取了以下保护措施:
  (1)针对“十三品”的石质,分别采取不同保护措施。对“石门十三品”的石质,进行化学检验,标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为硬绿泥石石英片岩,硬绿泥石属铁镁矽盐酸矿物,这种矿物风化后易形成云母,而云母级易剥落。《*(左畜右阝)君通褒斜道》及其《释文》摩崖属这类石质,所以字迹残缺严重,用放大镜普遍检查摩崖表面各个部他,岩石的片状层理之间有很多孔隙。为防止孔隙扩大,形成新的剥落,将经稀释的环氧树脂与聚酰胺混合的粘液注入缝隙,达到岩石层理固结的目的。
  第二种类型为石英岩。花岗变晶结构,块状构造,性坚硬,抗蚀力强。这类刻石的字迹清晰。《石门颂》、〈石门铭》、《杨淮表记》、《玉盆》、《衮雪》、《李君表》、《石门》、《石虎》、《李苞通阁道》属于这类石质。但因其颗粒结合不均,常有微量矿物散布于石英颗粒之间,加之本身的块状构造,易产生裂隙,进而导致少数刻字的漫漶。对这类刻石的保护,亦采用粘液灌注缝隙的办法加以保护。
  第三种类型为大理岩。系由方解石和微量金红石组成,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遇酸易分解。晏袤的《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释文》和《山河堰落成记》摩崖属这种类型。这类刻石,年代较近,但有些字迹已模糊不清,这与石质酸化有密切关系。对此类刻石,涂上耐酸、耐潮湿、无色透明的保护膜,使其表面层不直接与外界空气接触,从而减少和避免石 刻受外界酸性的侵蚀。
  (二)保护石刻、严禁拓印,为了防止人为的损害,杜绝拓印,将“十三品”翻版复制,都用复制品拓印。同时,被石刻陈列馆统一制作了铁栏,栏高70厘米,距石刻80厘米,以防止人参观时与石刻接触,造成意外损失。
  第三章 学术研究
  第一节 研究活动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历代学人所瞩目。古今中外仰慕向往者千千万万;触景生情,刻石题词者成百上千;记事颂赞,著书立说者有百人以上。清代同治年间徐迁钰、万方田、罗秀书等人,亲临褒谷,审视原刻,翻阅古籍,走访学人,询问石匠,多方研究,最后收录四十余种石门石刻,辑之成册,谓之《褒谷古迹辑略》,初步提出了一些问题,但疏漏很多,石刻录文中还有不少错别字。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一些专家学者赴褒谷调查研究,并在《文物》杂志和《陕西日报》、《西安晚报》上发表了十多篇调查报告和研究文章。大陆研究,波及海外,香港《新亚学报》和《新亚研究所专刊》也发表了一些研究褒斜道的文章。
  80年代初,汉中文化界作为古物所在地的东道主,发起了对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的研究活动,并于1983—1988年先后召开了三次研究会议。
  一、1983年9月22日—25日,30多位专家、学者、文史和书法爱好者在汉中市招待所举行首次研究会议,研究的专题是摩崖石刻的书法艺术问题。与会人认为,石门摩崖石刻,是一部充满了艺术辩证法的巨著。一个个刻字,凝固不动的线条,使人活脱地感觉出它的动势,处处显露出内在的节奏和力度。一笔一画,长短欹正,位置角度,互相呼应,生动多变,俯仰生姿,处处保持着内在的稳定和总体的均衡。仔细琢磨玩味,有的雄健中含着妩媚;有的朴素中藏着巧秀;有的坚韧中富有弹性;有的沉着中时有奔放,有的瘦而雄厚,有的笔短意长,有的欲正故斜,有的欲纵故收,有的紧密处所觉疏朗,有的宽绰处倒觉紧凑。摩崖石刻是稳定中求变化,变化中有平衡,既有书体自身的独特性,又有书体共有的一致性,无处不表现出辩证的因素。劳动者在峭壁摩崖之上,创造了力和美的形象,也创造了辩证的思想。会议共收到论文17篇。
  在这次研究会的基础上,由汉中地区文管会、汉中市博物馆、汉中师范学院、汉中日报社、《衮雪》编辑部等单位联合发起,成立“汉中市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研究会”,简称“褒斜石门研究会”。会议选举杨培钧为会长,郭荣章等三人为副会长,徐永锡等9人为理事。研究会还创办《石门》专刊,为研究工作提供研讨园地。到1988年已出刊3期,刊登专论、评论、研究、考证、专访、介绍、资料、诗歌等88篇。
  二、第二次研究会于1985年5月17—21日在市招待所举行。参加会议的共92人,有汉中各县的代表,有省文博、考古、研究和出版部门的代表,湖北襄樊市文联、隆中文管所、岐山五丈原文管所的代表应邀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25篇,题材比较广泛,论述涉及到政治、军事、交通、水利、历史渊源、书法和文学艺术、文物保护等各个领域。
  会议还收到有关部门和社会知名人士的贺信、贺电、祝词、锦旗、镜屏、对联、诗词、绘 画龙点睛2件。
  会议充实了研究会组成人员,理事会设会长1人,副会长3人,秘书长1人,常务理事9人,下设宣传、组织、会务3个组,常设机构暂设市博物馆内。
  这次会议对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的研讨、论证又引深了一步,并在褒斜道石门研究的指导思想上进一步解决了以下问题:
  1.进一步认识了研究的意义。通过研讨,认识到加强石门摩崖石刻的研究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石门摩崖石刻是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透过这些摩崖石刻的知识内容和艺术形式去挖掘它的思想教育因素,进行普及性的宣传教育工作,以激发人们热爱汉中、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这些摩崖石刻是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多学科的研究,使其中的珍宝放出新的光彩,成为对人民有益的精神食粮。(3)这些摩崖石刻是发展旅游事业的宝贵文物,1980年后许多日本友人和其他国家游客慕名而来,满载而归,都很满意。随着研讨、宣传工作的开展将会引来更多游人,对宣传汉中,振兴汉中,认识中国,增强友谊都有重要意义。
  2. 明确了研究的目的。研究石门摩崖石刻的根本目的,是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去说明历史意义,揭示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在研究优秀历史遗产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拓宽研究领域。石门摩崖石刻是具有文献和文物双重意义的宝贵资料。每个摩崖石刻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内容,渗透着撰稿者、书写者、镌刻者的思想感情。既要进行微观的研究,弄清每个摩崖石刻涉及的具体问题,探索其深层意义,又要进行宏观的研究,了解这些摩崖石刻呈现的基本面貌。把握其总体价值。这就应放宽视野,拓宽研究领域,对这些摩崖石刻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
  4. 做好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将古今中外研究褒斜石门的一切文献、图片、碑帖、照片、绘画、诗词等资料搜集、整理,对每一石刻做好文字校勘、名物训诂工作,如《石 门颂》中就有很多难认的字,有汉代常用字、通用字;有篆体字;还有错别字和多笔少笔画、随意生造的字。校勘后,给予注释,供研究者参考。
  5. 建设好研究队伍。一是充分发挥专业研究工作者的骨干作用;二是重视业余研究工作者的力量;三是加强对青年研究工作者的培养。从而组成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研究队伍。
  三、第三次研究会于1988年4月20日—4月23日在市政府第四会议室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四川、湖北、山东、甘肃、内蒙、广东、江苏、吉林、陕西等省市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160多人,其中有30年代参与宝汉公路设计施工,对保护石门遗址作出过贡献的上海市城市规划建设总工程师张佐周先生等交通方面代表13人;有西北大学、复旦大学的林剑鸣、李之勤、李建超、邵嘉陵教授等文史、考古方面的代表82人;有高级记者、著名作家黄裳等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湖北、陕西的十多家新闻出版界26人;全日本书道联盟常务理事、日本书道院会长、白扇书道会会长种谷扇舟先生为名誉团长、小本太法教授为团长、木下良教授为副团长的“日本汉中学术研究访问团”一行20人远涉重洋,专程出席了这次研讨会,省文物局、文管会、交通厅、省文联的领导参加并指导了会议。
  这次研究会从本市本地区扩展到全省、全国,影响波及海外,研讨范围由古代石刻文字、书法艺术扩展到交通、水利、军事各个领域。从人数到课题,已成为褒斜石门形成后千载未有的学术研讨盛会。
  会议收到论文80多篇,质量都比较高,特别是拓宽了研究领域。
  1. 以褒斜道为重点,开展了对古代交通的研究。有论及古代直道的,有论及蜀道的,有论及子午道、*(左氵右党)骆道、故道的,这样全方位的研究,进一步明确褒斜道、石门及汉中市在我国历史上沟通西南与西北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 开展了以汉中为中心的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中有的从刘邦以汉中为根据地,“出散入秦”,统一中国的史实,说明汉中对推动中华民族由秦到汉发展上的重要地位;有的从东汉末年张鲁在汉中的政权特点,刘备、诸葛亮在汉中的军事活动,研究其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及农民政权提供的宝贵史料;有的从褒斜石门摩崖石刻及散见于附近各县汉、唐、宋代各种金石铬文的隽美的书法艺术,研究汉中在我国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有的从石门隧道的开凿、诸葛亮在汉中制造木牛流马研究汉中科学技术的发展等。通过研究,激励了汉中人民改革开放,发展汉中,建设汉中的信心。
  第二节 研究成果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研究活动取得很大成果,计有专著3本,专刊4期,国内其他刊物上刊登研究文章30多篇。
  一、专著1.《褒谷古迹辑略》。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褒城县教谕罗秀书著,主要收集记录了一些石门摩崖石刻内容、褒谷二十四景诗和古人游石门的诗句,研究考证了石门开凿和“十三品”的有关问题。
  2. 《石门摩崖刻石研究》。郭荣章著,1985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为石门十 三品研究专辑。作者对十三品原刻反复审视,寻迹求声,顾文思义,逐一阐释,校字形之真伪,集古籍之精粹,补前人之疏漏,有理有据,言深意新。
  3. 《石门汉魏十三品》。陕西人民美术出扳社1988年5月出版,汉中市褒斜石门研究会、市博物馆编。前半部结集十三品拓片,均在原刻石上精拓而成,墨色自然匀和,字迹笔意清晰,石花泐痕可辨,展现了石刻现存风貌和神韵,为读者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后半部为郭荣章专著《石门十三品探踪述略》,作者用所收资料,对照原刻,——审视,字字比较,匡正失误,明辨原委,明确论述了十三品在石门故地的部位、大小、形制,既为游人参观故物之参考,又为研究工作者提供了方便。作者还尽力对历代著录中的一些歧见,进行考辨,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同时对十三品的搬迁、陈列、保护及其书法艺术价值都作了全面论述。
  二、专刊。研究会创办的专刊《石门》,已出刊3期,第1期《创刊号》于1984年10月15日出刊,第2期于1986年9月20日出刊,第3期于1988年4月14日出刊。共发表论叙、考证、资料88篇。研究会还将第三次研讨会的论文以《古道论丛》为名选集35篇,于1989年1月1日由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专出一期,全国发行。
  三、研究成果波及国外。中日学者共同研究褒斜石门摩崖,日本友人种谷扇舟曾36次访华,两次来汉中探索、研究石门摩崖,并提出“十三品”的有关问题与市博物馆郭荣章馆长交谈、讨论,回国后专门发表了《书道美术新闻》203号;小本太法教授发表了《汉代隶书的研究》;木下良教授发表了《日本古代道路研究之现状》的论文。1985年曾来汉中参观“石门十三品”的日本友人也寄来了论著,他们是牛丸好一先生的《摩崖之研究》、宇野雪村先生的《汉中石门,我心中的憧憬之地》、中田勇次郎先生的《打动人心的汉中褒斜道石刻》等。这不仅是石门学术研究深入发展的结果,同时,也为中日文化交流在汉中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四、论文选目。在报刊上还发表了一些研讨论文,将题目、作者、刊登时间选录于后。
  褒斜道石门及其石刻(陈明达)《文物》1961年第4—5期。
  褒斜道石门游记(田野)《西安晚报》1962年3月17日。
  褒斜道与石门石刻(黄盛章)《文物))1963年笫2期。
  褒斜道石刻和汉代刑徒(去非)《文物》1963年第2期。
  川陕栈道(杜宝元)《陕西日报》)1963年3月7日。
  褒斜道连云栈南端调查报告(陕西省文管会、省博物馆)《文物》1964年第1l期。
  褒斜道石门附近栈道遗址及题刻的调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文物》1964年第11期。
  汉唐褒斜道考(严耕望)香港《新亚学报》1967年。
  汉代国内陆路交通考 香港《新亚研究所专刊》1967年。
  诸葛亮攻魏所走的褒斜栈道(郭荣章)《汉中师院学报》1980年第2期。
  读“蜀道难”释难(郭荣章)《衮雪》1980年第2期。
  《石门》小考(郭荣章)《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
  褒谷石门小考(郭荣章),《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2期。
  褒斜道当为蜀道之始(余争青)《历史知识》1982年第1期。
  汉三颂(祝嘉)载《书学论集》金陵出版社1982年出版。
  南北二铭(祝嘉》载《书学论集》(同上)。
  汉《石门颂》新证(郭荣章)《汉中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
  北魏《石门铭》考(郭荣章)《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4期。
  西晋以前的褒斜道(艾冲)《人文杂志》1983年第4期。
  从汉《*(左畜右阝)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看褒斜道(郭荣章)《历史知识》1984年第3期。
  褒斜道石门——世界上最早的人工交通隧洞之一(李星 郭荣章)《光明日报》1984年7月4日。
  “衮雪”摩崖与魏武精神(郭荣章)《衮雪》1984年第2期。
  石门汉魏摩崖的保护(郭荣章)《文博》1985年第1期。
  褒斜道遗迹初勘(黄长明)《宝鸡古今》1985年第1期。
  唐代褒城驿(王开)《汉中市志通讯》1986年转自《史志文摘》。
  试论褒斜石门摩崖的历史意义(张仁镜)《汉中师院学报》1985年第1期。
  褒斜道的历史渊源(郭荣章)《陕西省交通史资料选辑》。
  史籍中关于蜀道渊源的探讨(郭荣章)《陕西省地方志通讯》1985年第4期。
  黑龙江(孙嘉春)《陕西省地方志通讯》1986年第1期。
  褒斜道改道至回车考辨(郭荣章》《文博》1986年第6期。
  《杨淮杨弼表记》摩崖补释(郭荣章)《文博》1986年第2期。
  《石门颂》摩崖刻石(卜希旸)《书法丛刊》第9辑。
  蜀道在战国秦汉时期的地位和作用(张仁镜)《汉中师院学报》1988年第1期。
  褒谷石门的汉隶书刻技艺(郭荣章)《汉中师院学报》1988年第1期。
  北魏《石门铭》的正名意义及其记事价值(李星)《汉中师院学报》1988年笫1期。
  王渔洋笔下的连云栈道(冯素芳 王更忱)《汉中师院学报》1988年第1期。
  

出处: 《汉中市志》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