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宝鸡>千阳县景观

上一记录               

千阳古八景

《千阳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


  清千东注:千水发源千山,东南流百里至城南,又东南流入渭。
  草碧西澄:草碧沟在县西四十里,其地水环山抱,景物清澄。
  墨洞藏烟:在县东南二十里,即古之*(左阝右俞)麋石墨,今犹有采之,以垩墙壁者。
  石门延月:在县城东南里许,千水两岸天生巨石;相对若门,元玉清万寿宫旧址在焉,有碑。
  鱼薮潜鳞:千之源有二,一出小陇山,注为元蒲薮,水涨不测,出五色鱼,今产石鱼,有张女祠。
  千阳县城西北五十里,水流入草碧峪溪,有一沟壑,因产石鱼,故命名石鱼沟。石鱼系千阳三大特产(石鱼、山药、桃花米)之一。解放后开采的石鱼,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博物馆均有收藏,千阳石鱼,栩栩如生,历史悠久,遐迩闻名。
  稀世罕物 名垂史册
  石鱼是一种生物化石。它是自然界经过长期的演变,保存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大多数是动物的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交替作用,形成并保持原形、结构的石质印模。千阳石鱼就是此类鱼化石。
  据近代有关专家鉴定,千阳石鱼为狼翅鱼形,石质成分是洪水中的硅酸盐凝固而成,距今已有一亿二千万年的漫长历史。那时关中为一大湖泊,千阳是大湖中的一个小湖泊。由于自然界扑朔迷离的变幻,剧烈地震等现象发生后,活鱼被埋入地下岩层中,经过多年矿物质变化,成为鱼化石。地面受洪水长期冲刷,水土流失,深层减弱。最初发现的石鱼,既薄且小,称为鱼石子。嗣后,挖出较大的石鱼,因石质粗糙,虽不能作屏制砚,却是稀世玩物。只见石鱼被包在多层薄石中,“破石两片,俱有鱼形,宛然如生”。由此,千阳石鱼逐渐闻名,成为一种特产,被古人重视起来。清光绪十三年(1887),知县焦思善在《增续千阳县志》卷十三中,将石鱼列为千阳八景之一,称为鱼薮潜鳞。
  龙泉润稼:在县东南十里龙泉山,有普济禅院。高踞岩谷,革树幽邃。甘泉自山中流出,下灌畦田,四时不竭,农人赖之,有碑。
  鲧亭望岳:在龙泉山南麓,门对吴岳,五峰如掌,祠吴山之神。曰鲧亭者,禹平水土,功著导千,崇德报本之意,有碑。
  鼻岭分溪:在县北三十里,冯坊河上游,其地两水汇流,中亘一峰,其形若鼻,奇险高深,为全县之门户焉。
  一九四六年,赵和甫老先生编纂的《新千阳县志》稿,对千阳八景作了变更,剔除清千东注、鲧亭望岳,鼻岭分溪三处,新增:箭筈连云、青崖烟雨,天台翠柏三处。改石门延月为石门竞渡,草碧西澄为草碧早春。保留原墨洞藏烟、鱼薮潜鳞、龙泉润稼三处仍为八景。

出处: 《千阳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