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宝鸡>岐山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周人与周原

《西安名胜风物趣话》


  周王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统治长达300年之久。周族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民族,关于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据说,周族的始祖是后稷,其母叫姜嫄,也就是周人的始祖母。今陕西武功县老城外的西原巅上,有一座高大的墓冢,就是著名的姜嫄墓。城西有后稷祠遗址。后稷作为我国的农神,历代都曾建祠以为纪念。城东门外漆水河西岸,原有一个商丈余的方台,相传是后稷当年教民稼穑、传授农业技术的地方,名叫教稼台。
  后稷的降生,有一个非常古老而又有趣的传说。很早以前,今陕西关中一带,居住着许多氏族。有一个氏族名有邰氏,有邰氏有一个十分美丽、善良的姑娘叫姜嫄。一天,姜嫄在野外散步,发现离她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挺大的凹坑,很象一个脚印。她好奇地把脚踩在那个大脚印的大拇指部分,突然感到心里被触动了一下,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姜嫄回到家里不久就怀孕了。
  姜嫄心中又惊又喜,等待生下一个漂亮的孩子。可是她生下来的却是一个圆滚滚、红通通的肉球,她难过极了。氏族里的人们也都说开了闲话:“这种东西留在族里可是个祸根,得赶快扔了!”姜嫄就用一块兽皮把那肉球包起来,扔到门外的大路上。可是那些路过的牛羊,都绕道而走,怕踩伤了它。姜嫄又狠心地把它扔到水池子里。池水已经结冰了,肉球刚扔到冰上,不知哪儿飞来一群大鸟,紧紧地偎着它。那个肉球躺在鸟羽里,很快就暖和过来了。不久,肉球忽然象蛋壳似地裂开了,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挥动着小手,哇哇直哭,鸟儿哄地飞散了。氏族里的人们听见了小孩啼哭声,都赶到水池边,看着这个扔在冰上的胖小子,真心疼,赶忙把他抱过来。因为这孩子刚生下来就被抛弃,所以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弃”。 
  弃还是婴儿时,就不用姜嫄喂奶,自己会站会走,也会吃饭。在和孩子们游戏的时候,总喜欢把野生的麦子、谷子、高梁以及各种瓜果种子采集起来种到地里。弃长大以后,他种大豆,大豆长得非常茂盛;他种谷子,谷子长得穗儿很大,谷粒饱满。弃耕地种五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氏族里选他当了首领,他起早贪黑带着氏族里的人们干各种农活。当时担任部落联盟大首领的尧听说弃精明能干,擅长农业生产,就聘请他担任农师。到了舜时,就让弃掌管全联盟的农业生产,官名叫“后稷”。从此,人们就把弃称作“后稷”了。后稷把自己取得好收成的方法和经验传授给众人,大家学习他的方法,农业获得丰收。后稷因教稼有功,封地于邰(武功),受到后世人们的敬仰。氏族共同奉后稷为他们的始祖,族名叫作“周”。直到今天,武功一带民间社火中还有红净、黑甲、仪态端庄、手掌五谷的农神后稷的形象。
  弃传3代至公刘,大约是夏代末年,东方的部族经常向西骚扰,周族得不到安宁,公刘就下决心向北迁徙。他们翻山涉水,来到一片人烟稀少的荒原。这里地势平缓,气候温暖,草木茂盛。公刘决定就在这里定居。这个看起来很美好的新住地,并不安宁。原来这里世代居住着一些戎、狄族的游牧部落。他们人虽少,但由于长期以打猎为生,剽悍好战。公刘领导周人,和游牧族进行过多次残酷血战,终于把他们赶走,控制了这个被称为“豳”(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的地方。周人在豳地住了300多年,豳地在周人的经营下,庄稼繁茂,牲畜成群。
  公刘下传9代至古公亶父,此时是殷王朝的后期。北方的猃狁族(匈奴族)对豳这块肥美的土地十分垂涎,往往袭击骚扰周族。古公亶父对族人说:“我们不能和猃狁作战,不能因为这块土地伤害我们的人民。我们决心离开这里。”于是率领周族的男女老少,带了粮食、牲畜和武器,向西南方向迁移。他们翻越梁山(乾县北),渡过漆沮,来到了双峰并起、犹如吞天蛟龙的岐山之下。岐山又名箭括岭,在今岐山县祝家庄岐阳村北10公里处。这里北有歧山为天然屏障,山川秀丽,沃野千里,士地肥美,自然条件比豳地优越,更适宜于农耕经济的发展。
  周人在这里烧荒开垦,建筑住房。他们还盖起了辉煌的宗庙,察祀祖先;盖起了雄伟的宫室,给部族的首领住;筑起了高大的城墙,用来抵抗戎狄的侵袭。古公亶父把氏族的人口和土地作了新的安排,设置了一套官吏,完善了管理机构。后来,人们就将这片四面环山的高原称为周原。由于周人有了良好的组织和完备的防御工事,武器落后的戎狄族再也不敢随意侵袭他们了。周人获得了安定的环境,力量迅速壮大起来,成为殷在西方的重要属国。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发展生产,扩充领域,势力逐渐壮大。到周武王时,完成了东进灭商、统一天下的大业,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新的奴隶制王朝——周朝。
  今岐山县的薄村、祝家庄、京当、青化、益店以及扶风县的黄堆、法门等七个乡所属地区,大体上就相当于周原的地区范围。自汉代以来,周原就一直是我国西周青铜器的重要出土地点,其中著名的六盂鼎、小盂鼎、毛公鼎、大丰殷和1972年在岐山县京当乡董家村出土的卫鼎、*(左亻右联)匜、卫盉等38件青铜器,以及1976年在扶风法门乡庄白村出土的史墙盘等108件青铜器,全部在周原一带出土。西周青铜器端庄、朴素,有大段铭文且种类繁多,这是文化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各种青铜器以及各个青铜器的花纹、器型等都是研究古代美术、器物造型的重要资料。尤其重要的是鼎上的大段铭文,是研究古代历史无可比拟的重要资料。
  近几年来,在周原一带进行了普查和考古发掘工作。仅在岐山风雏村西周宫室(宗庙)建筑遗址出土的各种陶器、原始瓷器、青铜器、玉器和卜甲、卜骨等珍贵文物,就有17000多件(片)。凤雏遗址位于凤雏村西南,南北长45.2米,东西宽32.5米,共计面积1469平方米。全部房屋建筑在高1.3米的夯土台上,有东西门房、前堂、后堂、东西厢房、过廊等约计32间。火门外有影壁,大门内至前堂为中院,前堂至后室之间以过廊分隔成东西两小院。整个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应是周王室所建之宗庙。这组建筑始建年代远在周武王灭商之前的西周早期,距今约3000多年。它的发现,为研究周初历史、周代宫室制度、我国建筑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专家们认为,凤雏宫室建筑遗址仅是周歧凤雏古建筑群的一小部分。许多更有研究和保存价值的建筑遗址,正等待着去发掘。
  1977年,先后在该遗址西厢二号房内两个窖穴中,发掘清理出21000多片甲骨,其中卜甲20800多片,为龟的腹甲;卜骨200多片,为牛的肩胛骨。已清洗出卜甲293片,总计约1000多字。字体细小,最大的字长8毫米,宽5毫米,最小的字长宽各1毫米。许多字小如粟米,笔划细如发丝,约用500倍放大镜方能看清。专家们认为,这批甲骨文的时代约为周文王晚年至康王初年。刻辞内容涉及面很广,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这么多的甲骨文出土,在我国还是首次,是研究西周早期历史的原始档案资料,它不仅扩大了甲骨文的研究范围,而且对探索周文化的渊源及周文化与商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史书上没有的新资料。
  周原遗址内函极为丰富,考古发掘工作才仅仅是个开头,可以说才开始拉开周初文化的序幕,许许多多更加珍贵的文物和遗址,等待着文物考古工作者去发掘、去研究。

出处: 《西安名胜风物趣话》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