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宝鸡>眉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张载

《宝鸡市志》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号横渠。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关学”创始人和领袖,系北宋“五子”之一,故称张子。我国十一世纪的无神论者。 
  载祖籍宋(今河南商丘),后徙大梁(今河南开封)。祖父复,真宗时进士,官居给事中、集贤院学士,后赠司空。真宗初年,载父张迪和母陆氏,由豫入秦,住在长安。天禧四年(1020)生载于长安(今西安市)。仁宗天圣元年(1023),其父任朝官殿中丞,后任涪州(今四川涪陵)令。此时,载三岁。景祐元年(1034),载15岁时,父卒于任所,欲葬汴京。年幼的载及弟戬和母一起离川入秦,准备东行,护柩从斜谷道入郿东行不远时,突闻前边发生“兵变”,道路受阻,难以通行,乃决定将父改葬于郿县大振谷西之迷狐岭,遂定居于横渠镇。
  张载幼时勤奋好学,继而少孤自立。居郿后,侍母教弟,耕读为生。少也奇,喜谈兵,曾向邠人焦寅学习兵法,以图谋组织兵力,对西夏作战,解除边境忧患,夺取洮西失地。康定元年(1040),二十一岁的张载,向陕西招讨副使并延州知州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请缨收复失地。范公见书,知其远器,欲成就之,乃责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学《中庸》。载读《中庸》后,认为不足,又读了一些佛、道之书,仍不满意,继之,博览群书,研究天文和医学,逐渐从佛、道家影响下,相对地解放出来。他注重研究《周易》,以此为根据,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对佛、道家的唯心论进行了批判。这就是他一生学术研究的道路。
  张载37岁时(1056)在京师设立讲坛,讲述《易经》,登门向他求教的学生很多。在京城遇见表侄程颢、程颐,三人共同讨论《易经》,他发现自己对《易经》的研究不及二程,于是立即撤销讲坛,并动员他的学生去拜二程为师。他的虚心,当时就颇受世人钦佩。文彦博聘他为长安学宫教授。
  嘉佑二年(1057),38岁的张载考中进士,先后任祁州(今河北安国县)司法参军,丹州云岩县(今陕西宜川县)令,签渭州(今甘肃陇西县)军事判官公事。在云岩任内,处处以敦本善俗,注重教化为先,十分重视改变社会风俗,培养社会道德,树立尊老事长的优良风尚。由于张载的教育影响和积极提倡,使关中风俗为之大变,人民日益敦厚朴实,社会道德日趋良好。英宗时,协助当时渭州军帅蔡挺筹划边防事务。军府之事无论大小都要向他请教,在霜旱之年取军储数十万救济灾民,还建议罢除戌兵换防,招募人代之。
  熙宁二年(1069),载50岁,御史中丞吕公著向皇帝力荐说:“张载学有本源,四方学者皆尊之,可以召对访问。”神宗下令召见,询问治理国家的方法,他说:“政治应以古代为法。”神宗满意,又问:“卿宜二府议事,朕且将大用卿。”载答;“臣自外官起召,未测朝廷新政所安,愿徐观旬月,继有所献。”于是皇帝任命张载为中央政府的著作郎、崇文院校书。当时,王安石摘变法,推行新政,求助于张载,他婉言含蓄地说:“朝廷将大有为,天下之土愿与下风。若与人为善,则孰敢不尽?如教玉人追琢,则人亦故有不能。”表示自己主张,不愿苟同。是年十二月,宰相王安石派他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市南)审理忠正军节度副使苗振贪污案,他到明州查实苗振没有贪污,只是挪用官钱的事实,便将苗振由死刑改判为撤职,案子办完回朝,知弟戬(时任监察御史)与王安石在变法上矛盾激烈,已被贬为司竹(今周至司竹)监,载恐惧不安,在中央任职不到一年,便辞官回到郿县横渠镇,隐居在大振谷,生活全靠数百亩田地,“不堪其忧。处之益安”,过着粗茶淡饭,布衣麻鞋的俭朴生活,他整日博览群书,研究学习,讲授理学,著书立说,身体力行,诲人不倦,弟子群集,门庭若市,开始了长期治学的生涯。他日以继夜地研究学问,教育学生,从来没有懈怠过,有时夜里想到一个问题,立即起床点烛,笔之以录。有时夜里默坐彻晓,周思二寸之理。他勤奋研读,学识造诣很深,形成了以他为领袖的“关学”派。“关中书院”(今陕西省图书馆址)、“绿野书院”(今武功县武功镇)、“横渠书院”(今眉县横渠镇和县城内)、凤翔城内和扶风贤山寺等处,都是他讲学的地方。终日危坐一室,与诸生讲学,告以变化气质之道。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的”,以礼为“体”,以孔孟为“极”。
  熙宁九年(1076),张载57岁,终于在这一年的秋天,写成了《正蒙》一书,这是他多年苦读思考,潜心研究的结果,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唯物沦的一本重要典籍,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较大的影响。他的哲学思想的精华,具体渗透在这部杰作里。同时代的二程,则称《正蒙》中的“西铭”为秦汉以来学者所未能。《正蒙》共九卷十七篇,其中大部分属于哲学、天文、生物现象以及教育等问题。《正蒙》中有《乾称篇》上下,有人曾把其中的两段话书于“东横渠书院”的东西两扇门上,左书“砭愚”,右书“订顽”。程伊川先生以为易起事端,改曰“东铭”、“西铭”。“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这句名言就在其中。
  张载的著作,除《正蒙》外,有《孟子解》二十四卷,《语录》、《易说》、《理窟》、《崇文集》各十卷,还有《礼乐说》、《论语说》、《春秋说》、《诗传》、《注尉辽子》、《渔樵问答》等。把他的全部著作集中起来,就叫《张子全集》。张载的哲学思想比号称欧洲哲学之父的笛卡尔学说还早570余年。其著作被列入明清两代开科取士的必读书目。
  熙宁十年(1077),张载58岁,这一年,吕大防上奏章给皇帝,说:“张载之学,普法圣人之遗意,其略述可措之以复古,乞召还旧职,访以治体。”于是,张载带病再次应召入朝,任同知太常礼院。当时,有人向朝廷建议实行婚冠丧祭之礼,诏下礼官,礼官以古今异俗为由,拒不实行,独载坚持行,斥责反对者非儒士为宜的作为。时载发现郊庙之礼不严,亟欲正之,但无人附合,因与上级礼官不合,加之肺病严重,不久便辞职西归,回乡途中,在洛阳见过“二程”。这年十二月,他病情恶化,行至临潼馆驿,与世长辞,临终只有一个外甥宋京在身边。张载的家,此时清贫,无以为殓,在长安的学生闻之集资,翌日买棺衣成殓,将遗体送归家中,葬于郿县横渠镇南大镇谷口的迷孤岭上。
  张载哲学思想的要点概括起来是:(一)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以“气”为天地万物的共同本原和本质,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现象,大到茫茫天空,变化莫测的风霜雨雪、山脉河流,小至飞鸟游鱼、花草树木等,都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态。世界万物统一于气,气有聚散而无生灭,气聚则有形可见,气散则无形不可见,宇宙按此规律变化,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二)“一物两体”的辩证法。称“对立”为“两”,“统一”为“一”,认为第一事物中存在对立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所以事物在变化,显著的变化之后必然是逐渐的变化;渐变的过程到了一定阶段,必然引起显著变化。(三)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实践论。认为人的感觉来源于客观对象,没有客观对象,就不能产生感觉,人的感知能力和客观对象内有不依赖感观学习的先天带来的“德性之知”。(四)人性的伦理思想。认为人性是二元的,有天地之性”,又有“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指体现封建道德,气质之性又叫人欲,指人的生理体征和需求如男女等。人与物都是气凝聚而成,都具有同一本性,应该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爱一切人、爱一切物。由于人所禀之气各不相同,故气质之性是人人各异的。(五)以人性论为基础的道德论。认为进行道德修养必须“变化气质”,“通蔽开塞”。“塞”指人的私欲,有薄厚之分,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支除蔽、塞,才能“存理”、“成性”,成 为道德完美的圣贤;认为人的道德修养最重要的就是“纯乎孝”,“不害仁”,人都应像古代尧、舜、禹诸圣贤那样去事亲、敬亲,以示永不忘本;认为进行道德修养必须由不自觉到自觉地持续努力,去完成学者(初学)、大人(贤人)、圣人三个践履过程。(六)“民胞物与”的大同世界论。认为世界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人都是天地的儿子,人民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同伴,连君主也是天地中之一员,大家尊老爱幼,和睦相处。这就是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要点。

出处: 《眉县志》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