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宝鸡>凤翔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凤翔府城与东湖

《陕西古代景园建筑》


  位于今陕西凤翔县城东门外之东南隅。城西北隅自古有泉循城东流,至东门外渐积成池,古称饮凤池。北宋嘉佑七年(1062年)苏轼出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倡导官民,相度地形,藉古饮凤池,扩大疏浚成湖。苏轼于1062~1064年曾写《东湖》诗一首记载了当时东湖的环境和景观。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尔来走尘土,意思殊不堪。
  况当岐山下,风物尤可惭。
  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
  不谓郡城东,数步见湖潭。
  入门便清奥,恍如梦西南。
  泉源从高来,随波走涵涵。
  东去触望阜,尽为湖所贪。
  但见苍石螭,开口吐清甘。
  借汝腹中过,胡为日耽耽。
  新荷弄晚凉,轻棹极幽探。
  飘飘忘远近,偃息遗佩参。
  深有龟与鱼,浅有螺与蚶。
  曝晴复戏雨,戢戢多于蝉。
  浮沉无停铒,倏忽遽满篮。
  丝缗虽强致,琐细安足戡。
  阐昔周道兴,翠凤栖孤岚。
  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
  至今多梧桐,合抱如彭聃。 
  翠羽无复见,上有鹯搏*(左上今下酉右鸟)。
  嗟予生虽晚,好古意所耽。
  图书已漫漶,犹复记桥郯。
  卷阿诗可继,此意久已含。
  扶风古三辅,政事岂汝谙。
  聊为湖上饮,一纵醉后谈。
  门前远行客,劫劫无留骖。
  问胡不回首,无乃趁朝参。
  予今正疏懒,官长幸见函。
  不辞日游再,行恐岁满三。
  暮归仍到载,钟鼓巳喑喑。”
  诗中谈及“况当岐山下,风物尤可惭”、“卷阿诗可继”、“此意久已含”等,诗人当时注意到岐山是周代都城所在地,是周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岐山“卷阿”(今周公庙遗址)又是《诗经》记载的中国最早的自然风景区,岐山与凤翔又很靠近,诗人认为景观风物的地位都很高。清毕沅在《关中胜迹图志》中曾把凤翔东湖的景观与蓝田王维辋川别业中的辋水、户县上林苑中的渼陂湖相比并传名胜。
  据凤翔县志记载,苏轼在凤翔任职4年间,约用2年时间完成了东湖修建工程。当时已有凌虚台、喜雨亭、宛在亭、会景亭等园林建筑,内湖总面积已达7公顷左右。至清光绪年间凤翔知府又开凿了外湖,建了一览亭、望苏亭、苏公祠、不系舟、鸳鸯亭、会景堂等园林建筑,内外湖总面积达14公顷左右。
  东湖开始用于官府公事、住居,后来逐渐开放为县城居民休憩之所。苏轼在凤翔4年任职期间所写《凌虚台记》、《喜雨亭记》都选入了《古文观止》。《喜雨亭记》中记载了苏轼与民抗旱庆雨的记实:“一雨三日,官吏相庆于庭,商贾相庆歌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东湖的建成,为中国城市型园林作了开端,并造福于子孙后代,直传至今。
  东湖园林的规划布局和建筑反映了西北周原地区古朴的地方风格,东湖是以水面为主体,沿岸植杨柳,并辅以桥、亭、堂、轩、舫等园林建筑构成的游息型园林。湖型随城墙走向而呈曲折,全园的主轴线由南东向正南转折,为园内景观带来了变化。
  湖面南北长250m,宽75~1OOm,为了不使湖面产生狭长感,在湖中布置有亭、桥、堤、堂把水划分为三个连续的空间从而增加了景深和空间景物的变化。这是我国古代园林常用的布局手法。
  东湖总体布局中很重视“台”的地形的利用。一种是利用取土的方便,凿池取土筑台,如“凌虚台”它在全园之北,可以俯视全园。另一种是利用原有魏城墙建台,如东南隅的“一览亭”既可向北鸟瞰全园,又可向南眺望终南山秦岭风景。利用土塬地形筑台或凿池筑台,台上建亭作为风景眺望点的作法,是我国西北古代园林布局的一个特点。
  园林建筑类型选择上很重视地方风格,如全景堂、来雨轩、东坡祠等建筑群,多采用关中地区传统的三合院、窄四合院组群手法。与地区环境、气候、生活习惯均甚和谐。又如“春风亭”南坡屋顶出抱厦,体型组合较有变化,保持了宋代木构建筑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凤翔县人民政府对东湖进行了多次疏浚、整修,成立东湖文物管所。现今,东湖的主要胜迹有:
  喜雨亭:为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创建,自为记,早废。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知府熙年重修,亦毁。1955年,凤翔县人民政府在今东湖园内重建,整修彩画一新,刻立“喜雨亭”碑石,悬挂苏轼书匾。
  会景亭(会景堂):原建在凤翔县外城南溪。宋苏轼迁之稍西,名“招隐”,已废。清光绪二十四(1898年),凤翔知府傅世纬重修时改名“会景堂”。1984年,凤翔县人民政府迁建于东湖北岸,仍保持古仆典雅风格。苏轼《会景亭》诗云:“飞檐临古迹,高榜劝游人,未即令公隐,聊复濯路尘,……林缺湖光满,窗明野意新。”
  春风亭:建于东湖园内,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知府蔡槐创建,取苏轼“惠过春风”之意而名,光绪十四年(1888年)知府熙年重修。1979年凤翔县人民政府整修,该亭之屋顶南坡出一抱厦,体形组合,富有变化,保持宋代木构建筑的规制。
  君子亭: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关西道张应福慕苏公文学政事,遂在凤翔东湖内建亭,名为“君子亭”。亭周有莲盈二三亩,竹万余竿,红芳翠盖,戛玉摇金,岸渚交映。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先后维修两次。1978年亭毁于龙卷凤。1980年凤翔县人民政府重建,亭基高,呈八角形,金顶飞檐,斗拱结构,极为独特。
  宛在亭:建于东湖园内,宋苏创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凤翔太守朱伟业《宛在亭说》载:“湖中旧有君子、宛在两亭。”“伊人宛在……。凤人触物生情,思情人君子欲得而见之也。”道光十年(1830年)镇军张运馥重修,后毁,今复重修。
  凌虚台:原建于凤翔县城东北隅,与城墙相近。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太守陈希亮创建,苏轼为记,后人移筑东关三公祠,后祠废台存。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知府熙年重修东湖与苏文忠公祠时,移建凌虚台于苏公祠左侧。台上修亭一间,名“适然”。1985年,凤翔县人民政府重修为四柱重檐钻尖式高台建筑,亮亭彩绘,刻制《凌虚台记》、《凌虚台》诗和苏轼书“凌虚台”匾碑石,镶于台壁间。 

出处: 《陕西古代景园建筑》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