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宝鸡>凤翔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凤翔社火记略

《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


  一、马社火 
  马社火是一种骑马的社火,它有规模庞大,气派宏伟,服装道具华美,且扮相庄严,阵容肃穆等特点,故深受人们赞赏。其花费和动用人力也相当浩大。一村力有不足常有邻村以人力、畜力、物力相助,每年扮演。计有:敲鼓,者、拍铙钹者、敲小锣者、挑旗者、放炮者、牵马者、护卫者、保镖防暴者,各用百人或数十人,畜力骡马数十匹自不待说。或有在马社火之后附扮少量芯子社火或跷腿社火跟随在后更加壮观。
  凤翔县马社火在县城东有齐村、果园、彪角、虢王等村,城西有柳林、盐坎等村声誉最著。马社火扮装以传统戏文为主,如:最前边有黑虎灵官开道、紧接有神话戏文孙猴盗扇、老子一气化三清、断桥亭、盗仙草、过玄关,三国戏文有关公挑袍、三战吕布、长坂坡、三顾茅庐、收颜彦、取长沙等或有扮藏舟、花亭会等传统古典戏文。最讲究的是抹脸、要合乎传统的脸谱,细中求细,一丝不能有差错,颜色一点不能含糊。一个脸抹成要经几个小时。全县唯彪角社火脸抹的最佳,凤翔至今有句歇后语:“彪角社火要的是脸”其源盖出于此。对装扮演员的体形、年龄长相、都有严格的要求。出动时骑马作势、势态定格在最能体现角色性格的一瞬。文戏要把喜恕哀乐表情表现出来。社火入城或进会场时,队如长蛇、观众人山人海,磨肩接踵、翘足引颈争机观看,只听得钹鼓声,放炮声,拍手欢笑声,拥挤喊叫声,交织一团热闹情景可谓至矣。 
  马社火另有一种规矩,即在当天社火正在化装时,先要扮一个丑角、翻穿皮褂,鼻部涂成白色,单人匹马在村外跑一圈,表示社火快出来了,引动观众注意和观赏。
  二、山社火
  山社火是用木框架,下垂大石头或碌礎,上以木竹裱糊成山形,有耸萃高低山峰、有苍绿树木花草,有房舍、戏剧故事人物,用人力扛抬游行,但因体积大不能远行,也不能进入小道和城门。装扮演员以男女小孩为主。装扮戏文选用以山为背景的戏剧。但只是固定形象,无动作表情,配有锣鼓、旗帜等,远不及马社火的威势。它是以装扮干净悬妙博取称赏。扛抬社火的人要身强力壮的汉子,当地壮汉人手不足时,也常雇用坡下(宝鸡县)人来抬,每年扮演要雇用百十人。
  凤翔山社火只有城西南乡的槐原村有这种装扮经验和道具,在40年代演出过一次,解放后停办。
  三、车社火
  凤翔县东剑匕乡大原村有装扮车社火传统习俗。车社火是大车(三套牛拉车)作底盘,下边垂上碌礎碾子或石头,再用木材绑缚加大,车上边用木竹作框架,在框架上用各种色纸糊成,内容同山社火类似,有房屋、树木、花草扮有戏文人物,有时山上加山,峰后有峰,交错有致,层层突出车身,因有巨石垂底,不至翻倒。驾辕的要在本村或外村挑选口轻、力壮之最佳辕牛,再用若干普通年拉梢始能拉动,但因体重及道路限制只能在本村或邻村游行表演,不能远行和进入堡寨城门,更谈不上进县城。
  四、背社火
  凤翔县在民国三十四年(1945)八月日本投降之日,举行庆祝大会,在县城演大戏四台,发动各村社火来城助兴。彪角社火班底来城,住东关商店内扮装背社火。消息传出,人们俱感诧异,素未闻而更少见,到了演出之日,观众顿觉新奇。原来是社火演员身上背一演员,如“老爷保皇嫂”一回戏文,关公肩上背有二夫人,关公还在步行。装扮内容都是些小折戏,都是一人背一人。其肩背办法事后始知是用四块砖、用棉絮包好,两个中间系短绳作搭子,四块砖作成两个搭子,两肩各搭一个,使肩部前后成平形,才能叫上边的演员踏稳。背的演员既要担心脚下跌滑,又要担心上边的重心失衡,在大街游行到了仓巷,这个背皇嫂的饰关公的演员累得汗流夹背,喘不过气来,放下二皇嫂骂骂咧咧,边说边抹汗,关公是红脸,擦得绺绺道道,惹得人捧腹大笑,留下了笑柄流传至今。背社火,源于何时,至今无考,此次演出后迄今再未见出现。 
  五、狮子和龙灯社火
  耍狮子在凤翔较为普遍,近城就有杜家门前、纸坊街,城内仓巷都有狮子社火班底,狮子社火都在夜间出动。过春节、元宵节,夜夜出动,有时与地台社火结合演出,有时单独出动。演技由一人手持火炬,在狮子面前撒火焰,引导狮子翻身搔痒,抖毛、打滚、上桌子,有的上两层桌子,同时配以锣鼓。耍狮子还有一种习俗,狮子进家,一年吉祥平安,故而狮子社火单独出演,村村欢迎,户户邀请进宅。玩毕,以烟酒果品相送。凡新辟宅地迁居人家,必请狮子进宅禳院、取平安吉祥如意。狮子在耍到正月十五以后,再要出动入宅必须把绿毛换成红毛。
  解放前期,约在1946年之间,在过春节期间,凤翔各处社火扮演正在高潮期间,有河南同乡会负责人杨玺卿,看了凤翔社火以后,他遂联合同乡们也扮演他家乡的狮子,因没有“狮子”,他们用了一个褐色狗皮褥子、顶在头上耍狮子,但观之不像,演技却是奇特,他们在东大街(今工人俱乐部门前搭一座木桥,高约三丈,长约四五丈,宽仅数寸,桥两端有软梯子,狮上爬上梯子、走上桥、在桥上耍动作,狮子直立起来,抖毛、搔痒,下边观众仰首高瞩,都在担心掉下来,而狮子安然表演,敏捷活泼,舞狮人演技之精,令人击节。
  龙灯社火在凤翔出现最早是在民国十一年(1922),盘据凤翔的郭坚死后,由部下李奇继位之时,那年正月、李奇乘兴编制了一条龙灯,长二十余丈,粗如小蒲篮,用兵工挑龙灯,由民国间配锣鼓在城内耍了三天三夜。事后将龙灯存放在张子祠东西两庑廊下,经过多年未用,直到毁坏。 
  六、地台社火 
  凤翔县流行的地台社火是由旱船、竹马、海蚌、狮子组成一个整体,夜间出动,形同没有舞台的戏剧,故名“地台社火”,演出时配有武乐锣鼓,文乐有胡琴、三弦、笛子和拍节打击乐器,每到一出演场合,选平地一角、围一圆场,先耍狮子,再跑竹马旱船,后玩海蚌。
  旱船是木头、竹篾编制,各种色纸花绸装束,船内“坐”一扮装靓丽之女郎,女郎两手紧提船边,船边围一船裙以掩护女郎腿部,船内女郎走动要飘洒活泼,形如飘浮水面。扮划浆者,为—老翁,手持赶船工具,划浆者与掌船的动作配合默契,疾徐有致,艺术的再现浆划而船行的效果。
  竹马也叫海马是用竹篾编糊马首,马尾部用四个武将打扮的少年小孩,每人腰间各悬挂马首马尾一个,各人一手拿马鞭策马,一手执一个腊烛小灯(叫手灯)照明。在场跑马,马项挂有一串小铜铃。跑动时铜铃叮哨响,配合锣鼓铙钹之声,别有韵味。最后武乐休止,文乐开始搭弦,奏一曲牌,旱船女郎与竹马演员由乐器伴唱小调或平弦小曲一段,唱完再玩海蚌。
  海蚌是竹篾编成,外用纸裱糊,再用绿红色彩染成条纹,大如小蒲篮,由一少年女孩在中间掌握开合,又扮一少年男孩小丑,逗引海蚌玩耍,海蚌时开时合,有时夹住小丑的头有时夹位小丑的腿,颇富情趣。
  建国后在70年代有城西乡柳林镇沟南村演地台社火,在旱船、竹马、海马节目后添增了耍猴一节,有一年约五十岁的人扮猴子翻跟斗,三层桌子跳上跳下,最后上一高约几丈的木杆,坐在杆顶玩耍,这在地台社会中是少见的。 
  七、芯子与柳木腿社火
  芯子社火也叫高芯子,柳木腿也叫跷腿子,这两种社火大多是随马社火出演,有时也单独出动,人们看的多了,都知道芯子社火是用铁芯子装扮,在鸡蛋上、活鸡上、花朵上、树枝上站立戏文人物,虽然悬妙,皆由铁芯子起作用,不足为奇。人物都是小孩装扮。
  柳木腿也是一种普通技艺,不过腿有长短之分,服装道具有新旧之别,技艺有高低之差,其观赏价值远不如其他社火,这里也就不多啰唆了。

出处: 《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