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安康>汉阴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汉阴城墙

《汉阴县志》


  明成化一年(1465),始筑土城,建4门。“东西径长380步,南北宽150步。”成化二十三年(1487),城门上增设箭楼。弘治九年(1496),扩大城区,城墙周长增至“四里有奇”(约2公里)。正德七年(1512),城墙增高至两丈(约合8米)、厚1丈8尺(约合7.2米),并在内外加砌砖石。嘉靖十四年(1535),环城开凿堑壕,阔两丈(约合8米)、深1丈(约合4米)。同时为4城门题名:东为“迎晖”,南为“南熏”、西为“承恩”、北为“拱宸”。万历十二年(1584),整修一次。二十八年(1600),创建新南门,正对学宫,内竖“腾蛟起凤”坊。四十五年(1617),仍改南门于旧址。四十六年(1618),拓宽城外马道,建东、南、北3门吊桥。并改题南门曰“朝凤”、“北门曰“拱龙”。崇祯十四年(1641),培筑里城640余丈(约合2560多米),重建4门箭楼,新建西北与东北角楼及守城窝房50间,并在护城河侧构筑土郭(俗称拦马墙),竖栅栏门,题词“重关保障”。
  清康熙十八年(1679)秋,月河泛滥,冲毁西南城角数丈,二十五年(1686),知县赵世震扪助纹银1600余两,捐米450石,筑补城墙,内外补砌青砖。乾隆三十二年(1767),整修砖城,全长595丈5尺(约合2382米),底宽1丈5尺(约合6米),顶宽1丈(约合4米),高1丈5尺(约合6米)。女墙752垛。北面因地僻人稀,封闭城门。改题东门为“日升”、西门为“肇庆”、南门为“文明”。嘉庆一年(1796),补修内墙430余丈(约合1720多米)。十八年(1813),疏浚水、南、北3条城壕,深1丈(约合4米)、宽8尺(约合3.2米),引月河水自西北角注入。补修内外城垣,4隅各建炮台。北城另设谯楼1个、敌楼3个。同治十二年(1873),在东南隅城墙上修建文峰塔。宣统二年(1910),补修被阴雨浸蚀的内墙。
  民国2年(1913),西北角崩裂10余丈(约合30多米),随即补筑。16年(1927),修葺箭楼。25年(1936),补修内墙。28年(1939),因汉白公路通车而开建北门,题名“中正门”。29年(1940),为防日寇飞机空袭,于城四北角开“小西门”。37年(1948),补修内墙。
  1955年,因修建中共汉阴县委大楼用砖,将东、北两面城垛拆除。1964年,东城门及箭楼被毁,嗣后,南、西2门上的俯楼以及角楼、城垛、内墒相继坍塌或被拆除。1969年,对幸存的北门箭搂进行整修,改题为“解放”。1977年开始,因修百货大楼,北城门被毁。以后陆续拆掉东城墙修成县乡帧企业局办公大楼,县政府和政法职工住宅楼,拆掉北门及北城墙和西城墙大部建成电影公司、商业局、财政局、税务局、建设银行、经委办公大楼(今新华书店),水电水保局、交通局、防疫站、劳动服务局、百货大楼、汉阴饭店、县人武部招待所、化工厂和县政府职工住宅楼等。护城河改为下水道,周长1926米的城墙仅保存南面城墙和西城墙的一段共计800余米,以及城墙上的文峰塔、“文明”门、“肇庆”门。1984年,西、南城墙内侧因雨崩塌7段,总长110米,1985年修复。 

出处: 《汉阴县志》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