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佛教文化资源的优势和旅游开发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宗教文化对陕西乃至全国的历史文化都有着重大作用。帝王陵墓和名刹古寺,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地上,支撑着陕西正在发展的旅游业。各种佛教教派林立是陕西的特色之一,反映了陕西兼容并蓄、包容大气的风格,应该挖掘陕西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发挥佛教旅游的优势,开辟新的旅游线路和项目,实现佛教文化旅游的多种功能。

    陕西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尤以佛教文化遗存最为丰富,佛教文化资源占陕西宗教资源的80%以上。陕西是中国佛教的首传之地,是宗派创立、发展、活动以及向外辐射弘传的中心。中国佛教九大宗派中有七大宗派(三论宗、三阶教、唯识宗、净土宗、律宗、华严宗、密宗)的祖庭都在陕西,并且都保存完好。

    陕西省现有佛教寺院200余所,创建年代最早的可以上溯到西晋时期,最著名的是各个宗派的祖庭和相关寺院,如百塔寺、草堂寺、至相寺、华严寺、大慈恩寺、兴教寺、大兴善寺、青龙寺、大荐福寺等。其中青龙寺是日本佛教密宗的祖庭,草堂寺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国立译经场、第一个管理全国佛教事务机构的所在地,也是日本日莲宗的祖庭。此外还有唐代两处佛教灵境,即位于扶风县的法门寺和终南山的南五台,法门寺有着目前世界仅存的佛指骨真身舍利。西安广仁寺是陕西地区唯一的西藏黄教寺庙,自清代以来,是西藏、青海、蒙古等地活佛入京朝贡,道经陕西的行宫。

    陕西境内至今遗存的佛教石窟尚有13处,这些石窟、摩崖、壁塑造像,最早可以上溯到北魏时期,历南北朝、隋、唐、宋、金、明,标领各代,勾画出明显的历史演变轨迹。它们在中国佛教石刻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陕西省现存的佛塔有100多座,主要有隋塔、唐塔、宋塔、金塔和明塔,这也是陕西大地又一类瑰宝。

    在陕西这个中国佛教的策源地上发展佛教旅游是有其现实意义的。放宽佛教政策,发展本土宗教文化旅游,是抵御西方宗教东侵、以爱国主义抗衡西方霸权的一种文化形式,同时在统一祖国的大业中也有着实践的积极意义。陕西佛教遗存的重大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社会价值决定了其所蕴涵的巨大经济价值。像陕西这样有分量的佛教文化遗产,在全国各个省市中是非常罕见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如何整合陕西现有的佛教资源,使之成为一个极富特色的旅游项目向世人展示,应成当务之急。

    一、开发陕西佛教文化资源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在调查中发现陕西一些佛教场所并不缺钱,缺的是政策的放开。某些地方政府思想不够解放,对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重视不够。有些地区难以正确理解、掌握国家佛教政策。陕西人的保守观念,使有些地方领导视佛教问题为雷区,对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如何把握佛教问题,如何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等问题,策划不足,放权不够。

    2.陕西佛教文化旅游在陕西旅游产业中的地位,至今并没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一方面表现于旅游产品的设计长期脱离佛教文化应有的特色;另一方面,又表现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规划没有以充分的相关文化研究作基础。另外,陕西现有旅游专业的大学和专科院校共有10所,中专、技校、职业高中达29所,可谓旅游教育力量雄厚,但是在这些大专院校旅游专业中都没有开设宗教文化旅游课程,旅游主管部门也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从事佛教文化旅游的深层次研究与开发,使陕西佛教文化旅游研究与开发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

    3.体制创新不足,佛教文化遗址多头管理现象比较突出。陕西的一些佛教旅游景点(区),牵涉到文物、宗教、文化、旅游、园林等管理部门,导致体制不顺。佛教界和管理机构之间的矛盾,在各景点普遍存在,许多问题很难得到根本解决。由于行业性质不同,专业不对口及部门利益驱动,管理景区的单位缺乏开发旅游的积极性,而有开发积极性的单位却无权协调和管理景区,这是长期困扰陕西旅游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如果要整合,首先需要一个部门来牵头协调。

    案例1:净业寺和丰德寺两院及附近山林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但10年前就为了争取山林权和土地证与长安政府长期纠葛,特别是净业寺强烈要求归还385亩的土地,至今这些问题仍未解决,甚至因此发生殴打事件。佛教信徒带树苗绿化山野,买鸟鱼放生自然,均遭到检查、罚款后才得以实现。长安区政府或当地农民是有权管而实不管,急功近利,滥砍伐山林,阻碍了两寺院的发展和活动。

    案例2:兴教寺多处建筑是民国时建的或维修的,现已多处漏雨,没有维修。寺里申请建造一座玄奘纪念堂,长安区文物局同意,但市文物局不同意。2005年陕西省组织的佛教祖庭课题组,省长挂帅,拨款60万,修葺祖庭,这是1949年以来,政府首次大规模重视、修缮宗教寺庙。美中不足的是终究没有具体的政策和方案,西安市文物局不同意寺内建纪念堂,要求择地另建,可是周围者百姓又无法搬迁,诸多问题难以协调。寺院的扩建、修建必须靠政府牵头协调各个方面,否则再好的设想只是空谈。

    4.佛教文化资源数量多,规模小,没有整体策划突出特点和优势。

    5.佛教景点在文化内涵的发掘上科技含量不高,动态展示不够。

    6.陕西佛教文化资源与旅游还是两张皮,不能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表现于佛教文化旅游与自然生态旅游未达到共同发展,目前二者旅游线路的设计是各自发展,单线专游。

    7.陕西佛教文化旅游对外宣传不够。特别是秦岭北麓环山地带佛教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其发展不平衡。在秦岭北麓的环山旅游带内,包括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在内,90%以上的游客来源于省内,而外地游客寥寥无几,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宣传和包装。四区相比,长安区这几年旅游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宣传。蓝田和周至,宣传不足、旅游不旺、引资不多、支柱难立。

    8.陕西佛教建筑亟待保护和修复。陕西的佛教建筑分散,处于一种自然状态的存在。近些年来,虽然有局部的修复,但不足以体现昔日的辉煌。某些寺观相当残破,诸多名寺古刹被毁已久,仅有原址遗存。令人关注的是,目前倾向在城郊文化园林地带大兴土木,疯建高档富人住宅或别墅,破坏了终南山的自然环境,影响了文化景观的整体美。

    9.佛教各祖庭宗派的内涵彰显不够,特色不明。例如,大兴善寺,密教文化不突出,新修的佛教设施没有体现密教的特点;草堂寺具有各派归宗的至高地位,寺院的规划应该拉长,变成五进院,提高规格,疏密要恰当,目前的格局太密,不足于体现其重要地位。周恩来等名人参观草堂寺的照片,应该翻拍挂出,宣传这一历史重要的活动;大唐芙蓉园的建成,宾夺主位,参观大雁塔的人少了,现状是:观看大雁塔,参观兴善寺。应将大小雁塔、兴善寺连线开发。

    二、开发陕西佛教文化旅游的建议

    1.充分发挥陕西佛教文化资源优势,在统一规划、管理的基础上,将佛教文化旅游同生态环境、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及自然景观等旅游相结合,打造旅游产业精品,优化陕西旅游产业。当今兼具人文资源深厚、自然风光旖旎,可综合开发的地方有:终南山太平峪口的西圭峰寺、紫阁峪的宝林寺、云际寺、高冠峪的东圭峰寺、丰峪口西的观音寺、丰峪口东的丰德寺、净业寺、大佛寺、黄峪寺、子午峪新罗道士金可纪摩崖碑刻及云都坛遗址、天子峪的至相寺、百塔寺、南五台、塔寺沟、蛟峪的龙池寺、大峪的五里庙以及嘉五台等等。

    2.开展佛教祖庭专项旅游。建议主次有别,依终南山北麓环带发展扇形佛教文化旅游的格局。在佛教景点、景区的规划上,应以著名的、有影响的祖庭、重要道场为主,附带开发周围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增辟新景点,并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充分利用宗教文化的善信市场、观光市场,建设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牵动性的大庙,对地方小庙则应严加控制,同时,宗教管理部门应监督宗教旅游点的善款收支,争取其一部分用于环境营造和景点建设,提高文化品位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3.突出佛教资源特色优势,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应该把陕西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纳入到陕西整体规划中的建议,要充分有效地利用陕西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着力开发新的旅游“亮点”,推出富于本地特色的宗教旅游产品。

    深入发掘现有佛教旅游资源的潜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的深度开发。以陕西佛教祖庭为依托,可开发对东南亚及广大港澳游客极富吸引力的寻根问祖旅游专线。在此专题旅游的基础上,再辅助以沿山脚下的温泉康体游(如东大温泉、汤峪温泉),关中乡村游等地域特色性强的旅游项目,即可形成一个特色显明,能够吸引大量汉文化圈游客的专题旅游区。

    三论宗祖庭——草堂寺:建议以草堂寺为核心,以圭峰山高冠瀑布、朱雀森林公园为背景建立一个佛教文化园林。在圭峰山下、太平峪口截流蓄水为湖,重现古时“圭峰夜月”胜景。在草堂寺内,组建一群大型雕塑,再现鸠摩罗什引导三千弟子共译佛经的宏大场面。建立一个中印、中日佛学交流研究馆,接纳各方香客和僧侣。以壁画的形式描述鸠摩罗什幼年出家、入佛、不舍万里入关讲经、译经的故事。重建“草堂”和圭峰密宗禅师古塔,重修宝林寺。

    律宗祖庭——净业寺、丰德寺:归还教产和土地,将两寺院所在的石头山回归寺院管理。铺设由丰德寺到净业寺的山梁通道,将这两处祖庭相连成山岭园林,归寺院统一管理,广种松柏、桃林,保护周边生态环境;依照《戒坛图经》重建净业寺戒坛,修建律宗祖师堂;为白居易衣冠冢竖碑纪念。

    华严宗祖庭——华严寺、互相寺:扩建至相寺院,与华严寺联手开发和保护。

    三阶教祖庭——百塔寺:扩建百塔寺,恢复隋唐时的塔院。

    木塔寺:归还木塔寺教产,重修木塔寺七级佛塔,增建无相禅师(新罗国王子)纪念碑。木塔寺是隋代皇家寺院,近期西安市政府正在策划恢复汉代昆明池,欲建一个10平方公里的水域公园,那么在西安西南隅将会形成一个佛教人文生态园林,填补西安西南郊没有市民休闲娱乐场所的空白。届时,西安东北郊有浐灞生态园,南郊,东有大慈恩寺、大雁塔、大唐芙蓉园,西有木塔寺、昆明池佛教文化生态园,北、西北有周秦汉唐四大遗址,西安人文生态旅游相融呼应的特色格局必将带动陕西旅游飞速发展。

    4.开设古代外国僧人求法遗址旅游专线。人们只知少数几座寺庙与日本僧人有关,但少有人知在陕尚有几十座寺院与韩国有关,目前来陕的韩国学者或游客大多热衷到这些遗址拜访。将这些寺院的“国际关系史”整理、挖掘,开辟成旅游专线。主动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加强与亚洲佛教徒众多国家的联系。在法门寺、大雁塔等佛教圣地建立佛学院,在区域间、国际间开展佛教文化旅游节,以佛教团体间的交流活动、庆典、庙会等仪式,刺激扩大陕西佛教文化旅游业。

    5.多渠道筹集佛教文化旅游建设资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所需的资金,应当走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的路子解决。鼓励国有和集体单位、个人投资办旅游事业,建立起多元投资、高效产出的旅游建设资金筹集良性循环机制。

    6.人文景观产品的开发建设和更新改造,要进一步突出文化特色,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动态展示,提高观赏性和可参与性。

    大力开展“宗教寻根旅游”以及佛教文化节等各种形式的宗教文化旅游活动,建设富有影响力的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开辟宗教专项旅游线路。进一步开发建设法门寺旅游区、佛文化和壁画艺术、碑刻艺术、宗教建筑艺术等主题形象,营造各具文化特色,互为映衬烘托的宗教文化旅游区。

    ①可先围绕一个主题,采取一体化设计来开发陕西宗教文化旅游产品。让游客食的是斋饭,住的是僧舍、道房,听的是晨钟暮鼓,经声喃喃,时时可见香烟缭绕,法相森严,购的是配套的宗教文化旅游商品。可选部分知客僧进行适当讲解,也可让一些游客参与一些法事活动或模拟出家、为道数日,亲身体验一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剃发为僧”的滋味,学习佛道礼仪和养生术,以调动游客的积极性。

    ②开展陕西宗教文化体验旅游,其程序可以为:礼佛、过堂用斋、听经坐禅、拜塔诵经、祭祀、品尝斋席、坐禅开示、早晚功课、参与寺务、摄影留念等内容。最后把陕西宗教文化体验游的过程拍摄下来,制成光盘,让游客带回去,留下一段美好回忆。随着宗教文化旅游的纵深发展,还应开展更多的项目,诸如佛教夏练营等。

    ③开展朝圣游、缘满游、佛国圣地采摘游、太白积雪或杜鹃游、佛教法会祈福、亡灵超度活动、佛道故事承传游等宗教文化旅游。在农历的腊月十八至次年的正月十八期间再举办一个佛俗民情年活动,以春节假期为契机,以宾馆为依托,举办除夕住民宅、贴窗花、包饺子,初一点旺火、燃爆竹、接喜神、过僧年、撞第一声钟,初二请财神、放禄马,初八会八仙,十五闹元宵等一系列游客参与的佛俗民情活动。在一系列浓郁佛国风情活动中,领略陕西地区的淳朴民风。

    ④举办春节除夕零点敲鼓、撞钟或烧第一烛香等活动。中国人过年是回家团圆,外国人过节是走出家门,到室外狂欢。在中国的春节长假里,大多数人只能以看电视、打牌等活动度过,年轻人倍感无聊,缺乏户外刺激的活动。在大、小雁塔、钟楼、鼓楼等地敲鼓、撞钟,新年第一天赶赴寺庙、道观烧第一烛香,辞旧迎新、祈福好运既满足了人们的心愿,恢复了除夕之夜不睡觉的习俗,又增添了春节长假的内容和趣味性,最终达到增加旅游收入的目的。

    ⑤在寺观开办忏悔、宣泄、咨询等僧道和俗人面对面的对话项目。据科学家预测,21世纪是人类患精神障碍疾病最多的一个世纪。寺庙是一个保密、安全的场所。选用高僧、智士走下神坛,亲近百姓,应用佛学中有益的思想为困惑的人们排忧解难,指点迷津,对提高人们的伦理道德,减少社会凶杀案件和恶事无不有裨益。

    ⑥佛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仪式、习俗、法会和节日,旅游部门可以利用这些丰富多彩的习俗、法会和节日开发更多的旅游产品(参见附注一)。许多传统的佛教庙会,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具有广泛的民俗基础,利用得好,不惟可以增加寺院佛教文化气氛,亦可为发展现代寺院经济创造机遇。

    7.深度开发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发掘以佛教文化,包括佛教音乐、美术、建筑、雕塑、美食、茶道、医药、典籍、法器、珍藏为主要内容的特殊旅游形式。陕西的庙宇寺殿管理层应该将佛教教义文化加以发扬,并将膜拜场合提升为旅游景区(点),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

    8.增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开设宗教文化旅游教学。依托省内各院校筹建旅游人才培养基地;二是增加对旅游教育的投入,鼓励旅游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办学;三是实行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提高在职员工素质,以此来促进陕西旅游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特别是在导游培训中加入陕西地域的宗教文化知识,弥补文革造成的宗教文化缺乏的空白。

    9.搞好佛教教学自身的现代化。宗教与现代化相互影响就是积极和消极并存。宗教与现代化进程决不会相背而行,在核心价值观不变的情况下,二者可以相互适应,相互融洽。中国目前的宗教没有经过近代意义上的宗教革命,缺乏现代色彩,为信众所难以理解。因此,有必要编印宗教普及读物,这一点目前做得还很不够。同时,在保持宗教基本要素的前提下,在大量吸收现代人文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信仰体系,以信仰激活人间净土思想在社会中的推广应用,使宗教学贴近社会,服务人生。

    佛教名胜古迹的开发具有保护、传播佛教文化和发展旅游业的双重意义。佛教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抢救继承人类的传统文化,而且可以开辟新的人文旅游景观,为陕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三、深入开发陕西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设想

    1.除完善陕西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外,还需开发一些新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以期吸引更多的游客。可从开发新的佛教景点和与办新的佛教节日两方面着手。

    ①开发新的佛教景点。开发陕西佛教景点主要是与宗教有关的建筑。这类建筑包括两个方面:一为现存有遗址但未开发的佛教建筑;二为少量无遗址或遗址不全但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佛教建筑。

    ②创办与佛教节日相结合的“古城狂欢节”。

    2.游客流量大,宗教遗址较集中的地带优先开发。

    开发西安莲湖区宗教旅游区。莲湖区内的宗教建筑不但数量丰富,而且密度较大,在城区内不足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就有包括道教(城隍庙)、佛教(西五台)、伊斯兰教(清真寺)、黄教(广仁寺)、天主教(天主南堂)五大宗教建筑。城隍庙位于西大街中段路北,自明代起周边商业兴起,至目前仍是陕西主要的小商品集散地之一,也是著名的道教活动场所。

    建立西安市碑林区宗教文化旅游中心区。要将旅游与宗教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特色宗教文化旅游,达到以庙兴市、以市兴商、庙市合一的文化旅游模式。以八仙宫仿古旅游商业街区建设和卧龙寺、陕西博物馆的旅游开发为龙头,带动其他旅游带的发展。以碑林博物馆为中心,在东至八仙宫、西至德福巷、北至钟楼、南至小雁塔的范围内各旅游景点引入餐饮、住宿、娱乐、休闲、旅游纪念品销售等服务设施,逐步将万寿八仙宫、罔极寺、张学良公馆、南城清真寺、下马陵、卧龙寺、碑林博物馆、书院门、德福巷迹成东西一线;将钟楼、明城墙、小雁塔,连成南北一线,形成以碑林博物馆为中心东西呼应、南北贯通的宗教文化旅游中心区。

    3.采用声、光、电高科技发展陕西佛教文化旅游业。随着高新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巨大,越来越深刻,它在文化艺术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其中包括它对文化艺术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等等,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种时潮决定了陕西佛教文化旅游业中的文化创新,必须与当代高新科技成果结缘。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新科技成果与宗教文化的传播已经有许多结合的形式和途径,这种结合在宗教文化旅游业中也已经有所体现。陕西佛教文化旅游业应当有分析地借鉴国外有关经验,尽早实现信息化、数字化,使用互联网进行营销。各旅游单位应在网上建立网站,制作内容丰富、精美的网页,将宗教旅游项目、产品向外推展;普遍推广使用现代化的清洁用具、通讯设施、交通工具、环保设备,像广泛采用新型高尔夫电瓶车作为游客在园区的交通工具,可以保护环境、减低噪音,保持寺观原有的肃穆和宁静,等等。用信息高速公路把各旅游企业连为一体,用信息化、数字化改造陕西旅游企业,在游客来陕预定门票诸方面的管理事务上采用电脑系统操作管理,可使用光盘式门票、自动监视仪、小型卫星接收器、现代化高效防火设备,等等。

    在我看来,陕西宗教文化旅游业中应用高新科技成果,一个当务之急是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各有关景点表演有关的佛教人物和故事,借助高新科技传播古代佛教文化中至今有用的价值观念。在大雁塔、法门寺、小雁塔等景区,这种表演都是必要的,但是实施的不足。我们可以设想,用数字化模拟的有益精神文明的“宗教故事”和“宗教大师”,因为形象生动,其宣传效果将更好。

    陕西应该借助高科技声、光、电手段,给陕西的旅游业注入鲜活的动力,激活固有的传统文化,包括宗教文化,充分、生动、形象地展示给游客,让游客进入并参与到周、秦、汉、唐文化之中,领略陕西文化的博大精深。以高科技为主体的知识经济是体验经济的载体,是特色旅游的强大推动者。建造现代化宗教文化主题公园则是资源多元化、特色化的良策。主题公园是传统旅游形式的一种补充产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各国民族文化的深入发掘,主题公园的表现手段和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以此为基础,各种各样的社会资源逐步集中到主题公园,并通过这种方法得到最快实现,所以,陕西借声、光、电挖掘古文化、宗教文化资源是势在必行的。在陕西利用声、光、电高科技可以开发的文化景观或项目首推如下:

    在法门寺“开花现佛、佛光四射”的建议。恢复法门寺在世界佛教界祖寺的地位。陕西是佛教的首传之地,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有六大宗派的祖庭在陕西,而法门寺有着这些宗派共同尊奉的崇高地位。随着历史的流逝,全世界现仅存一佛指舍利和二枚佛牙舍利(一枚在北京,一枚在斯里兰卡),以法门寺佛指舍利的地位最高,且已得到了世界佛教界的公认。借助法门寺佛教圣地,大力发展宗教旅游,这是陕西亟待树立的一个品牌。

    建议利用声、光、电技术在法门寺前广场,制造一个金色的莲花底座,莲花瓣瓣依次开放,用彩色激光打出释迦牟尼的全身佛像,使其冉冉升起,周围环绕金色的转盘上陪以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一起随着佛祖转动。打造出一幅形象逼真,亦幻亦真的开花现佛、佛光四射的场景,或是再现盛唐送迎佛指的盛况以及释迦牟尼学道成佛、传播佛法、在菩提树下涅槃的故事。建议在释迦牟尼诞生日举办一年一度的法门寺佛指舍利开光法会,借鉴斯里兰卡卫塞节(每年5月为斯里兰卡佛教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的做法,让世人皆知法门寺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使法门寺成为世界佛教徒和非教徒朝觐的佛家圣地,这一场景将感召人们浸濡在宗教情怀与世俗喜庆的统一当中。

    4.依托人人皆知的传说、文学故事,展示陕西深厚的宗教文化资源,宣传陕西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例如,可以在现有的曲江大唐芙蓉园主题公园内增建“西游记游乐宫”。西游记游乐宫以我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为主体内容,依据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制景组舞蹈美术的设计修建,将现代舞美艺术与当今声、光、电技术巧妙结合,构成一个有机而又完整的人物造型艺术群体,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示原著中光怪陆离、奇妙莫测的神话世界。

    《西游记》是以玄奘取经为蓝本创作而成的。介绍玄奘取经是从古长安出发,回来后藏经在大雁塔、译经在大慈恩寺、兴善寺、玉华宫等地,圆寂后葬于白鹿原,移葬于兴教寺等等宗教文化知识。其中大雁塔、大慈恩寺、玉华宫等地是陕西著名的旅游景点,其知名度与《西游记》一样早以名扬国内外,二者的相互辉映的宣传效果一定看好。

    5.陕西政府应该向中央申请西部旅游优惠政策,减免国外游客出入境手续和延长签证时间,特批专款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提高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吸引游客来陕西旅游。

    6.陕西的宣传促销上应有一个新突破,侧重于人文景观、宗教旅游资源的宣传。设立专职的旅游形象宣传或研究机构。可以采取摄制一部系列宣传片、一部陕西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概况记录片,出版一系列宣传册,制作宣传光盘,发布网上信息,将陕西旅游的宣传深入到国外媒介上,让陕西的宗教资源走出深山,走向世界。

    7.为了广泛吸取国内外旅游产业经验教训,建议省上专门成立关于陕西省宗教文化旅游发展的专家咨询组织。这个组织应当包括经济学、考古学、社会学、旅游学、历史学、宗教学、文化学、文物保护、生物学、管理学和电脑技术等各有关领域的优秀学者专家。他们不仅应向省上决策层提供有关建议,而且应在申报“遗产”、评比环保先进、提升旅游企业技术职务、文物保护等方面拥有一定的否决权。

    8.主动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加强与亚洲佛教徒众多国家的联系。拟在法门寺、大雁塔等佛教圣地建立佛学院,并可接收外国留学生入住学习法事。在区域间、国际间开展宗教文化旅游节,以宗教团体间的交流活动、庆典、庙会等仪式,刺激扩大陕西宗教文化旅游业。

    9.发挥玄奘名人优势,建造玄奘佛学研究院,开展国际佛学交流活动。玄奘不仅是位伟大的佛学家、哲学家、翻译家和旅行家,还是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玄奘著述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南亚各国历史、文化、地理、民俗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为世界各国所重视。他一生翻译印度佛典75部1335卷,又将中国的《老子》《大乘起信论》等译成梵文,传到印度,是中印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玄奘不畏艰险,西行求法,在印度声誉之隆千古一人。他西天取经的事迹,不仅为国人所传颂,也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景仰。在印度中小学的教科书中都有玄奘一节,玄奘的名字家喻户晓。南亚一些国家和我国港、台等地都建有玄奘纪念堂、馆等,供人们瞻仰。因此,研究玄奘思想,弘扬玄奘精神,对于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增强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友谊都有着重要意义。

    玄奘虽然出生于洛阳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但是陕西是玄奘西去取经的出发点,又是玄奘取经归来的藏经、译经、传经、主要弘化佛教活动和葬骨所在地。玄奘取经17年,在长安译经、布法长达19年,其身传的众多大弟子也在陕西。目前,国内有4处纪念玄奘的圣地,即玄奘出生地偃师,译经地西安大雁塔、圆寂地铜川玉华寺、归葬地西安樊川兴教寺,其中有三处都在陕西。陕西是建造玄奘佛学研究院,开展国际佛学交流活动最有资历的地方。然而,陕西并未重视这一隐性文化资产。相反,河南省特别抓住这一资源大做文章,早在1992年,玄奘故里一期修复工程在缑氏镇陈河村完工并对外开放。目前洛阳市文物局已组织有关文物古建专家,对玄奘故里原有形制及现有文物遗迹进行普查和考证,着手制订玄奘故里二期修复方案。洛阳市旅游局也已决定把玄奘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作为全市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内容,列入开发项目库。在偃师或洛阳建立玄奘大学使其成为国际佛教学术研究的一个窗口和国际佛教旅游胜地。有些资源就像专利一样具有抢先性和独占性,如果陕西在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上仍然迟钝、步人后尘,没有开拓,那么,这一机会又将失之交臂,同时也是资源优势的浪费。

    10.进一步开放旅游市场,形成市场主体多元化,把旅游市场搞活。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放宽对设立旅游经营组织的限制。只要符合规定的资质条件,国有、集体单位或个人经批准均可设立旅游经营组织。允许国内各类旅游组织在我省设办事机构,允许境外有实力、有影响的大旅行社在陕设办事处,在一定范围内试办中外合资合作旅行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经批准试办第三类旅行社。旅游管理部门可采取定额控制,公开招标,加强监管的办法,试办第三类旅行社和试办经营“陕西游”的私人旅行社,促使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

    四、在陕西开发佛教文化旅游的区域和线路

    陕西佛教文化旅游因为缺少文化主题整合,至今全省没能形成完整的黄金旅游线路,北线旅游更是如此。在宗教景观资源上,可以东接西连,与陇、豫、晋的名寺和名窟连成网,组成联合舰队共同向海内外促销,提升我省与周边省区的旅游知名度。

    1.以丝绸之路为载体,开展丝路佛教文化之旅游。

    沿丝绸之路,有许多充满魅力、闻名遐迩的佛教名胜及自然景观,例如,以“东方雕塑馆”名扬天下的麦积山石窟;闻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马蹄寺石窟群。还有往东有洛阳龙门石窟,它是汉传佛教石窟、藏传佛教石窟、西夏洞窟交融荟萃之地。这些都可以联合开展佛教文化旅游长线旅游:

    佛教探秘游:陕西—扶风—天水

    佛教朝觐旅游线:宗教名寺朝觐、宗教领袖寻踪、宗教艺术修学、宗教历史访古、访宗教圣地、弘扬宗教文化,等等。

    鉴真东渡之旅

    2.开发佛教文化环线旅游,南北可开发四五条综合旅游线路。利用佛教文化旅游带动相关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佛教文化旅游将成为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新内容并为进一步提升旅游档次、打造旅游名省的战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3.着重开发终南山北麓佛教祖庭、名寺旅游。

    终南山被称为长安的后花园,自古是帝王修建皇家园林、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除此之外,终南山更多的是名刹古寺,主要分布于终南山北麓环带。这里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便利的交通,自古就是一个理想的旅游胜地。根据终南山北麓重点的景观类型和名刹古寺资源状况,建议:

    主次有别,终南北麓环带扇形布局的总构想。即在宗教景点、景区的规划,建设上,应以著名的佛教名胜古迹为主,附带开发周围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即以著名的、有影响的祖庭、重要道场为中心和基础,增辟新景点,并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首先,终南山北麓地段的度假产品开发因受国内需求拉动近几年已渐次展开,但缺乏整体性的控制规划和强有力的生态环境监控手段,存在着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危机。将西安市区至终南山之间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进行整体性的综合开发特别是古寺庙旅游的开发,这在旅游产品结构调整,景观布局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客源市场开拓等方面均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以终南山北麓名寺及宗派祖庭为依托,可以开发出对日本、东南亚及广大港澳游客极富吸引力的佛教文化旅游专线。在此专题旅游的基础上,再辅以沿山脚下的温泉康体游(如东大温泉、汤峪温泉),关中农村游等地域特色性旅游项目,数年之后即可形成一个特色显明,能够吸引大量汉文化圈游客的专题旅游区。

    最后,建议把长安区与“终南神秀之区”的南五台作为重点开发区域。

    以长安区为龙头开发樊川原古寺庙环线旅游。长安区政府登记注册的寺院现有33座(据2001年的调查数据),长安区内的兴教、兴国、牛头、华严、观音、洪福、禅经、法幢八寺早在盛唐就以樊川八寺而著称。所以,建议开发长安区古寺庙旅游环线,提议借大雁塔南北广场的开发势头,修一条直达兴教寺的旅游专线。由大雁塔、兴善寺、兴教寺构建了玄奘取经→译经→讲经→圆寂→移葬的承传完整的佛教文化走廊,其连线发展,必定带动长安区地方文化、经济的发展。以兴教寺为龙头的长安区古寺庙环状旅游线为:

    大雁塔→杜陵→杜公祠→牛头寺→华严寺→兴国寺旧址→兴教寺·西山寺→南五台(内有西林寺、圣寿寺)→至相寺→大佛寺→净业寺→丰德寺→草堂寺→香积寺→返回西安市

    这是一条集宗教文化、汉唐文化、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线路。现今也是中、印、韩、日文化交流的圣地。它有山、有水、有寺、有观、有洞、有陵,其景观变化不一,跌宕有趣。

    杜陵是西汉宣帝(刘询)的墓葬,形如复斗,顶部平整,四陵角斜线分明,周边已建有森林公园。

    杜公祠,唐末百姓为了纪念杜甫在这儿住过而立的祠。现在的杜公祠为明朝建筑。后又将杨虎城将军陵园迁入于此。西安市正在此规划建设一个公园,这又丰富了旅游连线的内容。

    牛头寺创建于贞观六年(632),寺后土崖状如牛头,人称牛头寺。它是唐朝的著名佛寺之一,现存唐乾符陀罗尼经幢。牛头寺东有杜公祠,寺西有西龙泉塔(今已不复存),近年新建楼殿十余间。

    华严寺是佛教华严宗的祖庭,现仅存二塔一碑。

    兴国寺创建于唐,是玄奘香火院,属唐樊川八大寺之一。解放前,除古柏二株以外,仅存残础。1939年,陕西省教育厅以兴国寺旧址为中心,创建了“兴国中学”,1949年改为“西北军政大学”,之后又陆续改为“西北艺术学院”“陕西美术学院”“陕西省职业培训中心”。

    兴教寺是唐高僧玄奘和弟子窥基、圆测的塔院,是佛教重要的寺庙。因圆测是新罗(朝鲜)僧人,兴教寺现已成为中韩佛教文化交流的重地,内有韩国佛国寺近年所赠巨钟一口。

    南五台,自古为佛教名山和皇家避暑之地。其内有西林寺北魏石窟、圣寿寺隋塔、圣宝泉弥陀寺500罗汉堂、五佛殿唐槐古柏、连理枝、九三天门松、风洞、湘子洞等庙宇汤房号称72处,人称:“南山神秀之区,唯长安南五台为最。”其中西林寺是我国四大禅林之一,历代高僧修行于此。

    圣寿寺是隋炀帝之母修行地,释迦牟尼的牙骨埋藏于圣寿寺隋塔下,又有近代高僧、净土宗第13祖印光大师舍利塔。传说唐王李世民曾在圣宝泉避难,蒋介石曾在五台山避暑观光。解放后又建有刘澜涛别墅,现作为参观游览之所。

    至相寺,也叫国清寺,位于陕西城南30余公里的天子峪内,是佛教华严宗的祖庭之一。至相寺创建于隋开皇间。文革时间,寺中文物毁灭殆尽,碑文佛像俱砸,名僧佛塔数十个均被拆毁,只有殿堂尚保存完好。

    丰德寺和净业寺共为南山律宗祖庭,二者相距仅五里。丰德寺曾是道宣律师宏宣律学的重地,圆测法师曾住于此、圆寂于此,丰德寺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净业寺,创建于隋末,盛于唐,是中国佛教律宗的发祥地,也是日本佛教律宗的祖庭。“文革”期间,道宣律师塔被拆,佛像全毁,五间禅堂及三间僧房亦拆除,1983年重修。尤为名贵的是寺院门前有三人合抱的古槐一株,院内有一棵四米多高的“金线吊蝴蝶树”,已有百年树龄。以此为中心,东连翠微寺,西邻观音寺,北靠丰德寺,西北对望灵感寺,由此相连成片,可以形成佛钟互鸣映晚照的神秘景观。

    草堂寺是中国佛教三论宗的祖庭,是中国佛学史上第一个国立译经场,日本日莲宗信徒认为,草堂寺是他们日莲宗的祖庭。它也是龟兹高僧鸠摩罗什到中国传布佛教,翻译佛经,并圆寂在此的地方。草堂寺是中、印、日多国文化交流融合的寺院,今天,中、印、日三国的信徒和游客仍到此祭拜。草堂寺四周有至相寺、唐宝林寺敬德塔、大圆寺、云际寺等寺庙相捅,地位显赫。

    香积寺位于陕西省长安县境内,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善导圆寂,其弟子怀恽为了纪念善导的功德,修建了香积寺和善导大师供养塔。香积寺是唐代有名的“樊川八寺”之一,是中国和日本净土宗共同的祖庭。据1955年日本宗教年鉴记载:日本净土宗有14个宗派,拥有8190座寺院。又据1979年调查,日本全国约有“四千万人”都是佛教净土宗的信徒。1982年日本赠送给香积寺善导和法然二祖对面像。可见香积寺在中日佛教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陕西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一些设想

    据调查,自1994—2003年10年中有64%的旅游商品相关的文章提及过“地方特色”,提及的比率远远高于“艺术性”和“纪念性”。可见地方特色是旅游产品占领市场和进一步发展宗教旅游业的关键。

    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应当具有鲜明的陕西特征和本地内容,突出地域或民族风格,使其做工精细,造型新颖,档次齐全,精致美观,适于送礼,便于携带。在制造工厂,可以重金聘用名师高徒,组织技术攻关,精心设计、制造质优物美、纪念意义大的高档产品系列。比如,临潼的红布马夹、大襟衣服,外国游客认为这种服装表现了陕西地域文化,渲染了吉庆的色彩,但是,其用料随意,做工粗糙、工艺简单,为什么不能用丝绸制作它?他们认为丝绸、瓷器是中国的象征,而古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正是因为丝绸才驰名中外的。显然,游客的建议值得我们注意。

    1.深度发掘陕西地方文化旅游商品。重点扶持发展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项目如:

    长安古乐、安塞腰鼓、户县农民画、凤翔泥塑、宝鸡社火、陕北民歌、陕北秧歌、韩城行鼓、洛川蹩鼓、岐山转鼓、旬邑唢呐、紫阳民歌、石羊道情、千阳灯盏头碗碗腔等;

    表现陕西关中文化的五毒布贴绣马夹、陕西剪纸、蓝田玉雕、泥塑、皮影、布制品、石刻、木版画、木雕、根雕,还有各种银制器皿等;

    各种民族饰物,象刺绣(如荷包、钱包、烟袋、胸饰、腰带、围肚、鞋袜、枕头、针扎),及以红桦皮(取材于太白山的红桦林)为代表的天然植物系统工艺美术品;小挂件、文化衫、彩陶复制品;表现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风光的美术作品;

    旅游文化商品,包括书籍、画册、景点微缩模型、明信片、书签等。

    2.开发宗教音乐产品。宗教音乐艺术以其深邃淡泊的旋律、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人们,特别是佛教音乐深受信徒的欣赏,成为举行宗教仪式和欢庆宗教节日必不可少的内容。将各地、各寺庙的佛乐挖掘、编辑、灌制成VCD或CD光盘出售。

    3.依托宗教用品,发掘新颖的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宗教用品系列,包括寺院的各种装饰物、经文、护身符、各种开光的寺院纪念品、灯具等。

    第一类是印有经文、图画的挂历。选用宗教经文中有益于人生哲学的话语、经典的图释等制作成新年挂历,放在寺庙之中,免费送给参观的游客,既有启迪作用,又实用。

    第二类是耐人寻味的宗教匾额、楹联能够使旅游者感受到更深层的宗教文化,这些文物往往文字不多,便于携带,向参观者诉说宗教教义中所包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微言大义,读后耐人寻味如:

    佛教楹联:“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无所不容。”

    第三类是带有佛学的年画、福、禄等门上张贴的辟邪之图。

    第四类是佛珠(材料:菩提树籽、檀香木、仿大理石、珊瑚、玛瑙、玉石、水晶、琥珀等。念珠数常为:108、54、27、14、42、21、36、18)、香炉、民间吉祥物(参见附注二)、带有八卦图的双面小鼓等等。

    第五类是建议考虑拍摄祖庭名寺、祖庵名观的电影片、风光片或制作光碟,散发一些精美的宣传品和宗教音乐VCD光盘。一部《少林寺》电影,为河南带来千万人次的宗教文化旅游者。陕西有关部门或业者是否可以考虑,以较大的资金投入,较强的演出阵容,较高的艺术水准,特别是较高的宗教音乐开发水准和较高技术的风景摄影班子,面对一些最著名宗教文化旅游景区之急需,完成一部或多部在宗教音乐上有特色的旅游风光片。

    4.开发耀州瓷神佛情趣系列旅游产品。作为古代著名窑址,陕西耀县的“耀州瓷”享誉中外。此种瓷器在表现弥勒、观音、释迦及“八仙”等神佛情态方面,已有不少收获,似可深入创新开发,以形成富有现代化气息的陕西“神佛情趣产品系列”,包括还可创新开发姜太公、玄奘、哪吒、鸠摩罗什、“入唐八家”的日本求法高僧、朝鲜入华名僧、西域来华布法高僧、老子、王重阳、“八仙”、鱼玄机等情趣瓷像,以应充实各景点的旅游产品。

    5.开发蓝田菜和宗教素食相融合的菜系。陕西以蓝田菜系和蓝田厨师而著称,采用蓝田菜的制作方法,结合宗教养生滋补的素食配方,开发蓝田菜和宗教素食相融合的菜系,承接各种会议、祝寿、游乐、休闲聚会、同学会、参观活动。

    6.大力发展蓝田玉佛教饰品。中国的玉文化博大精深,如果蓝田玉玉苑成为中国人了解玉矿、玉石、玉器最好的窗口,那么观光旅游将大有可为。

    七、可持续发展陕西佛教文化旅游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对于其他旅游资源,宗教文化资源有其特殊性:它既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载体,又是宗教的遗存物或正在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因此,在对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树立市场化、协调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地区间的不协调性是包括东部和陕西在内的全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因此,陕西在发展旅游业时,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与东部的旅游资源与产品的互补性开发和利用中实现与东部的互动式协调发展,进而促进自身和全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在开发佛教文化旅游市场化、协调化的同时,坚决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应遵循几项原则:

    一是陕西宗教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产业发展战略,它必须有一整套科学、完整的发展规则和与之配套的管理办法。

    二是宗教文化旅游的发展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与社区对其的承受力,陕西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不会导致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或环境质量下降,众多宗教信徒、旅游者的到来不会造成交通拥挤,给陕西居民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开展宗教活动、传播宗教信仰不会造成非信教群众的反感,不会危及损害到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是宗教文化旅游的发展应能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四是宗教文化旅游的发展要能够保持其宗教文化特色的存在,使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能得到永续的利用,旅游业可以得到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为了妥善处理好发展宗教文化旅游业和保持环境、保护生态、合理开发资源的关系,实现宗教文化旅游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确保陕西佛教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实施,本人针对陕西拟出了以下几项建议:

    首先,建立由政府旅游业主管部门参加的、有各方面人士参与的有效联盟。综合考虑陕西宗教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可能对本地社会、经济与环境带来的各种影响,制定出整套与此相关,科学、规范并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同时,设计永久性方法,以便保持各方而的一致性。

    其次,设立专门的调研机构,加强对宗教文化旅游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论证,引导宗教旅游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最后,重视一体化设计、综合开发与集约化经营,努力提高相关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内在价值及其长久、稳定的综合经营效益。

    2.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宗教文化旅游。古长安是中国古代儒、释、道及伊斯兰教的集中地、融合地、传播地,保护、发掘和利用陕西有益的宗教文化资源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制定宗教文化资源保护政策及地方法规,采取综合保护措施,对宗教祖庭及庙宇遗址集中的宗教文化带,要确保历史环境的完整性;对名刹古寺的文化遗址保护用地要从城市规划上予以保证。支持祖庭大寺开展宗教朝觐旅游、文化交流和正常的法事活动。宗教人士也应认真承担起宗教文物保护的责任,维护祖德祖业,不得改建、破坏有文物和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并传承高僧大德的灵修造诣和功德情怀,引导信众遵循“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教旨,开展服务于社会的义举善行,保证陕西的寺庙宫观成为庄严祥和、净化心灵的场所。

    3.既要积极开发、利用,又不能一哄而上、漫无限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无神论乃是我国意识形态的主流。而一切宗教都是有神论,因此,对于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当采取谨慎的态度,要慎重选择开发对象,认真考虑其开发之后的社会效果与影响,不能仅从吸引游客、赚取利润考虑而片面地宣扬宗教,或者大肆营造一些并无多少文化内涵的仿古宗教景点。在这方面应吸取一些地区盲目地塑大佛、造观音,而造成负面的影响。

    4.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我国有关宗教问题的法规与政策。保障宗教文化旅游业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在开发和保护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要保护正当的宗教活动,加大反对和打击一切邪教,揭露其反党、反社会主义祖国、反人类的真面目。

    5.划清旅游活动与宗教活动的界限。开发、利用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势必涉及现实中的宗教活动,一些宗教的信仰者甚至是抱着参加宗教活动的目的而来旅游的。但是,旅游业所服务的对象,是全体民众,而非部分宗教信徒,即使就宗教信徒而论,也还有不同宗教、不同教派之分。多数前来宗教文化景点的游客,都不会是该景点宗教的信徒,他们前来旅游,主要是为了观赏宗教的文化现象或者猎奇,并非是参加宗教的活动。因此,作为旅游的开发者、组织者,应当注意划清旅游活动与宗教活动的界限。对于宗教文化旅游景点的宣传、讲解,要掌握好分寸,既要客观地介绍该景点宗教方面的一些知识和内容,又切不可混同于宗教的宣教布道;在旅游活动的组织方面,既要尊重一些信教游客在宗教场所自发参与宗教活动的行为,又要防止有意组织、怂恿游客烧香拜佛、迷信、算卦现象的发生。

    宗教文化资源是发展陕西特色旅游的内容之一。其原因在于:宗教和旅游都是人类文化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旅游,是宗教信徒以朝圣为目的而引起的旅游,是宗教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人们在旅游中往往把宗教设施作为一种人文景观加以追求和观赏。人们之所以这样做,最直接的因素就是:著名的景区和名山胜地的寺观,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是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的文化设施,这种“文物价值”引起人们的神往。除此之外,吸引人们把旅游与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恐怕还有不少其他因素。

    一是宗教教义的哲理性。寺观内的仪式、设施以及文字资料,无不体现宗教的教义。而宗教的教义又无不具有它们独特的哲学观、伦理道德观、人生价值观、社会观等等,其中必然有积极的内容,也会有某些消极的方面。而其中有关劝人为善、戒除恶念、净化身心、知足常乐等等处世哲理,往往是旅游者乐于接受的,像地藏菩萨曾发大愿:“誓必尽度地狱众生,拯救诸苦,不然誓不成佛。”这不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体现吗?当然,宗教教义中包含的某些思想观念、行为准则等,旅游者虽不采取接受态度,但可把它们作为知识加以了解。

    二是宗教建筑的艺术性。由于人们对佛道教的崇拜,著名的寺庙道观几乎都成为当时建筑的典范。这些建筑不仅在结构、材料、装饰、布局等方面体现着各个时代建筑艺术的高峰,而且当时对宗教建筑与环境之间的一些处理方法,也为现代人叹服。因人们对神的敬畏,使寺观多数得以保存。所以,佛庙道观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的文化设施。这种“文物价值”引起人们的神往,超越了“神”的力量,从而成为旅游者喜爱的人文景观。佛教建筑如寺院、石窟、古塔、经幢,各地风格各异。石窟寺的建造和开凿,经西域、从河西走廊传入长安,由陕西向东北、东南和西南散播,甚至以平川为主的江南水乡,也可见到端庄秀丽、慈祥威严、栩栩如生的石窟造像。石窟的价值已超出纯粹宗教的范围,而闪烁着文化和艺术的光彩。塔的艺术造型更是千姿百态。西安大雁塔是那样的稳重粗犷。大部分的佛教寺庙的建筑都是模仿古代宫殿建筑式样,有殿堂、厢房,院内还有著名的印度佛塔。这些宗教的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建筑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至于宗教建筑中的不少雕塑、石刻和壁画更是艺术史上的瑰宝,是祖国珍贵的艺术遗产。

    三是宗教氛围的神秘性。宗教观念的最初产生,就是原始人对他们所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的神秘感的反映。因此在宗教的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在其活动过程中,也往往把这些神秘色彩融化进去。旅游者对神仙鬼怪、菩萨罗汉等所持的将信将疑的心态,或对宗教仪式、佛道场所、佛道设施中所渲染的神秘气氛的猎奇的心理,促使他们把旅游的兴趣与对宗教的兴趣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另外,民族中的许多传统婚丧仪式和群众性节日活动,虽然含有某些宗教色彩和宗教传统,但是实质上已经成为民族风俗习惯的组成部分,旅游者到这些民族聚居地开展活动,更多的是为了了解民俗,感受民情。这些民族风俗有时与宗教色彩难解难分。

    借佛娱乐、借佛游春,是我国向来的传统。神话传说、宗教祭祀,充实了我国壮丽河山的旅游内容,增加了旅游兴趣,所以说宗教是发展旅游业的依托之一。

    从一定意义上说,陕西佛教文化旅游是有潜力可挖的“富矿”。让我们借助现今旅游业大发展的热潮,对其加以科学的开采。充分发挥陕西宗教文化旅游的优势,挖掘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魅力,丰富旅游活动内容,开辟新的旅游线路和项目,实现宗教文化旅游的多种功能。

    *作者简介:张燕,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