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积寺:善导大师手迹

作者:出处:
分享到:

 
    香积寺的创建和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善导大师是分不开的,善导(613—681),也称善道,光明和尚,终南大师。俗姓朱,临淄(今山东临淄,一说为泗州,今安徽北部)人,他认为世风混浊,倡导“乘佛愿力”,只念“阿弥陀佛”名号,广招信徒。后被奉为净土宗创始人。

    善导是道绰的弟子,生于隋大业九年(613),十岁时于密州(今山东诸城)跟随高僧明胜出家为僧,初时学习三论宗的经典,诵《法华》、《维摩》诸经。如是经历数年的静心修学后,佛学修养渐见提升。然而,慧根深厚的善导大师并不自满,常自思维:佛教法门甚为广大,教藏经典其数无量,若不契机,功即徒使。应当择一法门,潜心修学方为上策。后见西方净土变相精美无比,于是叹曰:“何当托质莲台,栖生净土。”善导主观上有了信仰弥陀净土的愿望,但不知自己是否具备缘分,一日,信手从众多经卷中抽出一本,一看是《观无量寿经》,此经讲的是按16种观法修善持戒,思念或口称阿弥陀佛,便可灭罪消灾,死后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善导心中十分高兴,叹道:“修余行业,迂僻难成,惟此观门,速超生死。”唐贞观五年(631),善导受具足戒,善导大师也非常景仰东晋慧远大师的芳踪。曾往庐山瞻礼遗范,“观远公遗迹,忾然增思”。之后更周游各地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大德,这大概是善导和尚在净土信仰上的初级阶段。

    贞观十五年(641)冬,时年29岁的善导赴玄中寺拜谒道绰,当时的道绰正以山西太原为中心地域,传播念佛种子,声名远播,“七岁之童皆知念佛”,依据《新修往生传》记载,善导访道绰禅师时,正逢玄冬之首,寒风飒飒,旅途重重,风飘落叶,填满深坑;乃入中安坐,一心念佛;不觉已度数日,忽闻空中有声音说:“可得前行,所在游履,无复挂碍。”于是忘疲出坑,至道绰禅师之玄中寺。

    善导在玄中寺听讲《观无量寿经》,道绰授以念佛往生法门。《续高僧传》曾描述这一情形时说“近有山僧善导者,周游寰寓,求访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绰禅师,唯行念佛,弥陀净业。”

    当时道绰已年过80,一次,道绰大师问他:“道绰我念佛,能不能往生?”善导说:“可把一支莲花放置于佛像前,念佛七日,花不萎谢,即得往生。”于是道绰大师照此去做,七日后果然莲花还不萎黄。善导又告诉道绰大师说:“师,您的罪已然灭了,当出现有白光照烛的时候,这是老师您往生的迹相。”果然于四月初八,佛的诞生日这一天,道绰大师圆寂(645)。玄中寺的求学经历是善导坚定净土宗信仰的阶段。

    师父去世以后,善导来到繁华的帝京长安,时33岁。初住在终南山悟真寺,终南山在帝都长安之南,而悟真寺则在终南山之蓝田县,系隋朝开皇年间创建,有保恭、慧超、法成等法师相继主持,他们大都修持净土法门,故悟真寺可说是善导修行净土法门的重要道场。《新修往生传》如此记载这个时期的善导:“后遁迹终南悟真寺,未逾数载,观想忘疲,已成深妙;便于定中,备观宝阁、瑶池、金座,宛在目前。”

    公元652年入长安实际寺,他的人生已从净土宗的自我学习变成了对净土学说的弘扬了。

    善导对净土宗的贡献,可以列为以下几点:

    一,倡导念佛净土:

    唐道镜《念佛镜》记载了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善导在光明寺曾与金刚法师较量念佛的胜劣,善导发愿说:准诸经中,世尊说念佛一法,得生净土,一日七日一念十念阿弥陀佛,定生净土,此是真实不欺众生者,即遣此堂中二像总放光明。若此念佛法虚,不生净土,诳惑众生,即遣善导,于此高座上,即坠大地狱,长时受苦,永不出期。遂将如意杖,指一堂中像,像皆放光。”

    为了弘教倡佛,善导严格要求自己,“每入室则长跪念佛,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虽时寒冷亦须流汗”。“三十余年无别寝处,不暂睡眠;除洗浴外曾不脱衣。”“护持戒品,纤毫不犯,未尝举目视女人。”“绝意名利,远诸戏笑。”

    他曾于大众前演示“口念一声佛号,便有一道光明从口出,十声乃至百千声,光亦如是”的神异瑞相,来激励大众虔心念佛。他生活俭朴,纵有信徒馈赠财物等,也都将上好的供奉大众,自己则惟遗粗劣。每受供养之时,常自责曰:“释迦世尊尚乃分卫(即托钵乞食),大师何人,敢端居而索供养乎?”是以平日常出外乞食。三衣瓶钵,随身携带,从不使人持洗。大师毕生热衷于弘法兴教的事业,每有坏寺废塔未曾兴复,即不遗余力地倾囊相助,兴寺弘教,燃灯续明。

    其次,他也广为度人。善导“每逢人即演说净土法门。”《净土往生传》云:“续至京师,激发四部弟子,无问贵贱,彼屠沽辈亦击悟焉。”亦即大师进入京师长安,广度民众,传授净土法门,激发四部弟子,无问贵贱,甚至包括屠沽之辈,为了扩大净土影响,善导大师并且作有《劝化径路修行颂》: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

    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由于善导的大力倡扬,因此出现了“京华诸州,僧尼士女或投身高岭,或寄命深泉,或自堕高枝,焚身供养者,略闻四远,向百余人。诸修梵行,弃舍妻子者;诵阿弥陀经,10万至30万者;念阿弥陀佛,日得15000至10万遍者;及得念佛三昧往生净土者,不可知数。”可谓盛况空前矣。所以,到他死后,“时京师士大夫倾诚归信咸收其骨以葬。”善导也被信徒誉为“弥陀化身”。

    二,坚持持名念佛:

    善导提倡一心念佛,持名念佛,反对繁文缛节,反对其它的虚幻做法,使得净土宗的修行路径简单,易行,这无疑是净土宗得以拥有广大信徒的主因。

    “时在光明寺说法,有人告导言:今念佛名,定生净土否?导曰:念佛定生。

    其人礼拜讫,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上柳树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事闻台省。”

    原来净土宗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种:1、专念佛的名号,称为持名念佛;2、观佛的塑像与画像,称为观像念佛;3、观想佛的妙相(包括《观经》十六观门),称为观想念佛;4、观佛的法身,即谛观实相,称为实相念佛。后世唯持名念佛最为流行,其与善导的大力提倡有直接关系,同时信众认为此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只要一心专念弥陀一佛名号,就能往生净土。但因往生者的因行有胜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后见佛成佛有疾缓,从而分有上、中、下的三辈九品。

    大师虽然自己精于观想念佛,但他并不提倡大众持此法,对此有人曾问:“何不让大家修观想,而是让大家专称名号呢?”师说:

    “众生业障都很重,而观想的境界却很细,用粗劣的心去观,这就会神识飞扬,极乐净土的微妙境界就很难观想成就。所以劝大家专称名字,这是因为称名比较容易。如果能念念相续,便可十念十生、百念百生。原因就在于没有外界杂缘的干扰,能够得到正念。而且念佛本身就是与佛的本愿相应,也不违背佛教的教义。如果舍弃专念而杂修,那么一百个人中也难得有一二个能成就的。因为杂修会导致杂缘扰动,这样就会失去正念,也就与佛的本愿不相应、与教相违了。因为系念不能相续,所以心也就不可能续念报佛恩,虽然是在修行,但这样会常与名利相应,而乐于亲近杂缘,导致自障障他,不能达到往生的正行。看到诸方的僧俗二众,修法上专杂各异,所以要提倡专修专意,这样就能十念十生。如果修杂了,那么不能达到专心,往生也就千人中不能出现一个了。所以我愿一切人等,都能善自思惟。行住坐卧间,必须厉心克己,昼夜不废,倾毕生为期限,前念已然命终,后念即为新生,这样长时间坚持下去,便能常受无为的法乐,乃至成佛,这岂不是最快乐的事吗!”

    善导把修行的方法分为正行和杂行两类。正行又分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五种,其中又特别把称名作为正业,其他四种为助业,显出称名为最重要。

    三,坚持宗教平等:

    按照最早的净土教义,西方极乐世界,是有报土和化土之区别。初祖慧远认为众生之业感不同而分的等级有高低。但是善导说弥陀净土为摄土,凡夫依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得往生。众生皆可成佛,不过也得具备—定的条件。这条件就是正因。什么是正因?据善导说就是安心、起行和作业。所谓安心,就是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有此三心,定能往生西方净土。这就意味着抛弃了最早净土信仰中的精英等级意识,让每个人在佛法面前是平等的,甚至包括猪狗牛羊,这对广大教徒无疑具有深刻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四,撰写大量佛经与绘画宣传品:

    在长安期间,善导曾将所得施财“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为了纠正教众对《观经》的错误理解,还亲自撰著《观经疏》(亦称四帖疏)四卷,相传撰写之前,善导曾经在佛前祈愿,据说当晚就梦见菩萨现身。自此以后,每夜梦中,常有一僧而来,指授佛教精义。故后世信徒以此疏谓之“弥陀传说”,亦谓“楷定古今之疏”,视作经典,善导亦被尊为“楷定古今之大师”。

    不仅如此,善导大师的才能还表现在建筑设计和绘画上,他的博学多才,甚至上达天听,为皇帝所倚重。唐高宗曾经敕于洛阳龙门兴造大卢舍那佛像,“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佛龛记”的碑文说:“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奉敕检校僧西京实际寺善导禅师……至上元二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毕功。”

    世界驰名的洛阳“龙门大佛”就是高宗皇帝发心,皇后武氏出钱所建造的,而奉旨监造的正是善导大师。碑文称“西京实际寺善导”,可知善导生前是常住在此的,当时实际寺住持即是善导的学生怀恽和尚。该工程开始于咸亨三年(672)四月一日,至上元二年十二月三十日(675),工期共计3年零9个月,看到这座自己负责的精美艺术品出现,善导已经是63岁高龄的老人了。4年以后的调露元年(679),善导又奉敕于大佛像之南建奉先寺。

    龙门石窟是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现存石窟1352个,窟龛2100多,佛塔40余座,造像10余万躯,善导监造的大卢舍那佛为主的奉先寺群像雕刻,无疑是其中首屈一指的艺术精品。主像通高17.14米,面容丰满秀丽,双目宁静,嘴角笑意盈盈,两旁的迦叶肃穆持重,阿难温顺虔诚,菩萨端庄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雄强威武,据说,这尊塑像是按照武则天的相貌雕刻的。这件艺术品后来被日本的圣武天皇看重,他在日本国内用了25年的时间,终于在752年用铜做成了一件仿制品,像高16米,成为日本国最大的一尊铜佛像。

    大师还擅长书画。相传敦煌千佛洞《观无量寿佛记》曼荼罗即为大师亲自所画,《善导大师与舍身往生》一文中论述:在近代新疆吐峪沟高昌故址,发掘出诸多古代手写的佛教典籍,其中就发现有善导所写的《阿弥陀经》残卷,卷末写有“愿生比丘善导愿写”的字样。上世纪80年代,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里发现了善导大师抄印的大量佛家经典,在海内外引起了极大轰动。当时尚不具备雕版印刷技术,书籍主要依靠抄写,善导做的这些佛教典籍整理工作,无疑是研究盛唐时期佛教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

    善导可能还在今日的大雁塔慈恩寺呆过一段时间。据说大慈恩寺有善导禅师塔碑,是永隆二年(681)僧义成撰,李振方正书;唐慈恩寺善导和尚塔铭,则是大中五年(851)僧智遇撰并书写的。慈恩寺建立的由来与善导的老师道绰有些渊源,唐高宗之母文德皇后仰慕道绰的大德高风,曾经亲自和李世民去玄中寺拜访,文德皇后去世以后,贞观二十二年(648)修建的大雁塔慈恩寺就是为了纪念高宗的母亲。因此,其落成法会时,御诏全国五十位高僧,善导就是其中的一位,也许他曾在慈恩寺短暂居住,可能和著名的玄奘法师还有过学术交流。

    有关善导大师圆寂的记载,于多部史籍中存有多种说法。据《佛祖统纪》记述:“(善导)忽一日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将西归’。乃登寺前柳树向西祝曰:‘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我不失正念,不存恐惧,得生安养’。言已投身而逝”。另据元代普度所著《莲宗宝鉴》卷四云:“(善导)乃登所居寺前柳树西向愿曰:‘愿毕于其树上端身立化’”。说简单些就是投树自杀圆寂。

    其实《香光阁随笔》所记的应该比较可信:

    “于圆寂前,正在所住寺院中画净土变相,忽催令速成就,问其缘故,答言:‘吾将西归,可住两三夕而已’。一日,善导忽示微疾,掩屋怡然而逝,春秋六十九,时维高宗永隆二年三月十四日”。

    善导修持净土法门的功夫,的确非同寻常,难以思议。往生之后“身体柔软,容光如常,异香音乐,久而方歇”。

    坠树说应是讹传,因这与下面的故事太多接近:

    “唐朝长安,京姓。本为屠夫,因善导大师,劝人念佛,满城断肉。京嫉恨之,持刀入寺,兴杀害意;善导大师指示西方,现净土相。京即回心发愿,上高树念佛,坠树而终。”

    后人大概把善导教化下的信众死亡看作善导本人圆寂了,自杀之说虽然荒唐,但由此可见善导大师的超凡魅力。昔日长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愿望何等热烈!

    善导大师的一生,以净土为归宿,苦心研学净土经教,自行化他,恒以净业居先。善导大师对净宗的贡献是巨大而且显著的。早期庐山慧远,及其以下弘传净土法门的先贤大德,大都首崇“观相念佛”;到了昙鸾大师便有了“观相”与“称名”并行的趋势;经道绰大师以至善导大师,则侧重于“称名”一门。善导大师从最初的依《观经》行观相念佛到依《无量寿经》行持名念佛,这是他在修净土法门过程中一种质的飞跃,同时也是一种境界的提升。他在《观经疏》卷三中云:“自余众行,虽名为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并且道出了“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冠古绝今的至佳名言。本着这种理念,他把修行分为正、杂二行,正行是专依净土经典而修的行业,杂行则是其余的诸善万行。主张修学净土法门应当彼杂行修正行。而正行又分为正业与助业二种,在《观经疏》卷四中他分析得十分清楚。其中称名正行属于正业,其余读诵、观察、礼拜、赞叹供养等行皆属助业,提倡主修正业,旁修助业。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只以往生净土为期。这种富有见地的主张与见解,深得广大群众的认同。善导大师之后的莲宗诸祖,虽于弘法布教,领众熏修时所采取的方式互不雷同,然都同遵此旨,首弘持名念佛。

    善导大师的净土学说,主要体现在他提出的阿弥陀佛是报身佛,弥陀净土是报土,而凡夫之辈即可得生报土的这些理论上。他充分地发挥了净土立教的本旨,提倡凡夫众生只要能具备往生的正因(即具足“三心”和起行、作业)便可仗佛愿力得生极乐。所谓三心即是至诚心,深心与回向发愿心,合称安心;起行就是起身、口、意三业之行。身拜弥陀,口称弥陀,意观弥陀及净土庄严;作业是依四种法修持净业,即恭敬修(恭敬虔诚地修)、无余修(专修称名、专想净土),无间修(心行相续无有间断),长时修(心行不退,毕生相继)。

    总之,无论从大师的净土思想而言,还是从他的实践修行来说,大师始终都在努力树立净土教法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而他的言传与身教,对后世修学净土法门的学人与行者,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近人黄念祖居士说:“善导大师之所以能长受后世无限的尊崇敬仰,是因为大师依止《无量寿经》十念必生的本愿,拈出持名妙法,指出径路修行的径路,显示弥陀愿王的本心”。无怪乎明朝的莲宗大师莲池在《往生集》中赞叹:“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若非弥陀,亦必观音、普贤之俦,呜呼大哉!”印光大师也说“善导所说当作佛说”,称赞:“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

    善导是净土理论的集大成者,善导是一位修持净土法门的大成就者,《隆禅大法师碑序》赞扬大师之德风说:“慈树森疏,悲花照灼。”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