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茂陵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八章 杂录

陕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一、汉武帝年谱
  二、西汉帝王一览表
  三、西汉古今地名对照表
  四、汉武帝执法
  公元前140年,汉景帝刘启去世,汉武帝刘彻即位,其母亲王皇后被尊为皇太后。皇太后除生汉武帝外,还生了三个女儿,都比汉武帝年龄大,长姊为平阳公主,次姊为南宫公主,三姊为隆虑公主。隆虑公主年轻时长久不孕,以后晚孕生子封昭平君,与汉武帝女夷安公主结婚。隆虑公主常常体弱多病,自度要恢复健康,很不容易。于是在病势危急、奄奄一息的时候,向汉武帝求情,说:“愿以黄金一千斤及钱一千万为子昭平君预先赎死罪。”武帝当时应允了三姊的请求。按汉制度,高祖刘邦称帝前,初入关灭秦的时候,已在约法三章中规定“杀人者死”。隆虑公主死后,昭平君如脱缰之马,无人管教,行为浪荡,日甚一日,终于饮酒动怒,醉杀保姆,惹下了滔天大祸,由朝廷掌管刑法的延尉逮捕入狱,听候定罪。依法本应直接判处死刑。但昭平君是汉武帝的外甥,又是女婿。面对皇亲贵戚,违犯法纪,廷尉不敢依法论罪,判处死刑。在这为难的时候,只好呈报皇帝论断。汉武帝接到报告,左右丞相、大臣及近侍的官员,众人都肯定说:“昭平君的母亲临死以前,已以金钱输入官府,预赎她儿子的死罪,陛下业已许可了,又有什么难处理的呢?”汉武帝当时听了这些话,心如刀割,在万分沉痛中,对群臣说:“我姊姊因晚孕育,至年老仅有这一个男孩子,死时托咐于我,予以照料。”言谈之间,不禁为之涕泣,叹息良久,接着说:“法令为全民所定,人人应当遵守,如果为了我姊的缘故,徇私枉法,诬蔑律令。朕为天子,怎么能随便这样轻率,辜负天下老百姓。”于是准其所请,依法处死,复又哭泣,哀不能自止,左右官员眼含泪珠,也都为之悲伤。
  五、武帝避暑甘泉宫
  汉武帝常于五月避暑甘泉宫,八月始还长安。宫在甘泉山上,以山为名。此山周回60里,一名石鼓原,俗称磨子岭,即是中山之脉。其遗址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
  《史记·封禅书》载:“黄帝乃治明廷,明廷,甘泉也。”明廷是黄帝敬神灵之所,是国家治理政事之处。汉武帝听信方士说,古帝王已有都甘泉的故事,后来武帝朝诸侯于甘泉,在甘泉作诸侯官邸,以备诸侯王来朝时驻宿之用。
  据《三辅黄图》记载:秦始皇帝建筑甘泉宫及前殿,甘泉山周围十余里。到武帝建元年间,在秦原来建设的基础上,把宫周围增大到十九里。因山势高耸,距离长安城约二百里,可以望见长安城。这里也是黄帝以来至西汉帝王祭天的场所。
  《三辅黄图》载:汉武帝陶醉于甘泉宫自然环境的优美。在它南面建筑了雄伟壮观赤色的门阙,象征着这里富有独特的艺术性风光,绚丽灿烂,景色宜人,山势险要,结合高大建筑物上的装饰,青、黄、赤、白、黑五种色彩,鲜艳夺目,互相掩映,引人流连。这样,他还感觉不满足,在甘泉宫另行设立前殿,广造宫室。
  元封二年(前109)有芝生甘泉后殿边房中,(芝,古以为瑞草,名叫灵芝,又名紫芝,)芝有九茎,体金色,绿叶朱(正赤色)实,夜间发光,因此,武帝添筑紫宫(唐,颜师古说:“是祭天帝之宫。”)全用细而有光泽的美玉做装饰材料,雕文刻镂,富丽堂皇。其次,甘泉有新建和旧筑的高光宫、林光宫(秦离宫)与长定宫、竹宫、通天台、通灵台。并在甘泉山后建筑迎风馆。在云阳与甘泉中间加筑露寒、储胥二馆。靠近甘泉宫外西边地方起建彷徨观及甘泉苑。近于甘泉宫者还有洪崖、陆(音区)二馆。其他较远诸宫观都在甘泉苑。《三辅黄图》云:甘泉苑缘山谷行至云阳,再行三百八十里西入扶风县,凡周回五百四十里,苑中宫、殿、台、阁共百余所,有仙人观、石阙观、封峦观、鳷鹊观。苑南有棠黎宫,宫南还有昆明池,有师得宫。在更南为栎阳县界。
  西汉时代,巫蛊之术颇盛行,武帝本人很迷信,好拜鬼神。《汉书·郊祀志》:在甘泉区内建造宫、台、室,图画天、地、太一诸神鬼,陈设祭祀神具,以招致天神。《汉书·武帝纪》:元鼎元年(前116),有一巫妇名叫锦,在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地区发现有古鼎,武帝命迎鼎至甘泉,即便建筑益寿、延寿二馆。
  《三辅黄图》载:武帝元封二年(前109)修建甘泉通天台(又名望仙台,亦名候神台),所谓通天台,就是说台高上接于天际,不可思议,实则此台高出甘泉地面。《三辅黄图》云:“去地百余丈,望云雨悉在其下。”按《汉旧仪》云:“台高三十丈。”站在台上,可以远远望见长安城。汉武帝时祭祀太一(天神,一说天帝),命祠官率领八岁童女300人,登上通天台,布置祭具祭品,唱歌跳舞,诚心虔敬,祈祷天神降临。竹宫为汉武帝之斋宫,距离通天台祠坛三里,天子事先斋戒沐浴(斋戒:整洁礼服,不吃荤,不喝酒)以后,在竹宫居中静坐,严肃等待。若果天神既已下降祭所,其神光如流星,祭所迅速烧举烽火。皇帝及百官侍祠者数百人,就可面向通天台谨慎跪拜。另外这座高台上建有铜铸的承露盘,仙人掌擎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一些迷信神鬼的人,认为露水和玉屑饮之,可以成仙,长生不死。
  《汉书·郊祀志》载:汉武帝定郊祀之礼的仪式,祭太一于甘泉宫,开始设立乐府,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聘请司马相如等十人撰写诗赋,调和音律,以合歌调。“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天子自竹宫而望拜。”(师古说:用上辛,用周礼郊祀天日辛,取斋戒自新之义。为圜丘,取象天形)《汉书·武帝纪》:元鼎五年(前112)初次祭太一,“修天文禅”(禅即祭祀)。巨瓒曰:汉仪注,郊泰畴(太一),皇帝平旦出竹宫,向东揖日,其夕,西南向揖月。
  六、“去病”来历
  卫青的姐姐卫子夫,甚得汉武帝的宠爱,她的弟弟卫青后来便当了大将军。霍去病的母亲卫少儿,是卫青和卫子夫的姐姐,如此,霍去病和卫青就是甥舅关系,基于这些原因,卫少儿就能经常进出皇宫。
  据传说,霍去病生下来不久,连个名字还没有起。有一次,卫少儿抱着孩子进宫探望妹妹卫子夫。这时皇宫内,异常肃静,人们互相说话都是小声小气,蹑手蹑足,慢步轻脚地走着。只是轻轻地按拍着霍去病。惟恐哭闹起来,惊动圣上,就不得了。但是无知无识的婴儿,就不会有这些顾虑。走着走着不知怎的,小孩便大声地哭起来,这一下子可吓坏了他母亲卫少儿,身体都软塌了,等候汉武帝与她降罪。
  没料想到这时适逢汉武帝近来患感冒,在床上躺着,突然之间听见婴儿的特大哭声,很震耳,惊得出了一身冷汗,不意这样一下,他却感到身体轻松舒服起来,病好了。他高兴地忙问,“那是何人抱着孩子?”这样一问,卫少儿吓得胆战心惊,魂不附体。可是,皇帝召唤又不敢不去,只得战战兢兢地走向前去,忙跪下连声请罪。
  汉武帝见是卫少儿,慈祥的赐她坐下,她哪里敢坐。皇帝命她将婴儿抱上来,即便把孩子递过去。武帝捧在手中,龙颜大悦,多次嬉弄孩子,孩子也眉开眼笑,武帝越发高兴。他便侧头转眼地问少儿:“孩子叫什么名字?”卫少儿答道;“还没有起下名字。”
  武帝微笑着说:“寡人近几日身体违和,这个孩子大啼了几声,惊得我出了一身冷汗,病便居然而愈。因之,朕与孩子赐名‘去病’,你觉得怎样?”卫少儿一听,心里像把千斤重的石头放下了,接着一连叩了几个头,并口称“谢主恩宽”。
  从此以后,少儿的孩子便名叫霍去病。后来他长大了,英俊勇敢,善于骑射,曾率兵征伐匈奴,屡建战功,被封为骠骑将军冠军侯。死后陪葬茂陵,人们还在其形如祁连山的墓上建置庙宇,每年农历正月十七日、六月初一,定为两次会期,届时,四面8方的男女老少来此观会的成千上万,有的还烧香叩头,乞儿求女。群众对死去两千多年的霍去病,由迷信到神化了。
  七、附录:(一)参考书目
  (二)谈秦宫营造之意匠特色
  ——秦咸阳一号建筑遗址述略
  秦咸阳宫第一号遗址,是我国建筑史研究的一个非常宝贵的例证,该遗址是目前已知的内容最全面、遗迹最清晰完好的秦宫高台楼阁基址的实例。这个遗址反映出的建筑意匠经营很有特色,它是将各种用途不同的屋舍单元紧凑地结成一个整体,形成多层高台宫观的庞大空间组合体。屋宇高下错落有致,排列得宜。各单元之间既有方便的联系,上下左右皆能沟通呼应。又各自分隔,互不干扰。南燠北凉,有壁炉和窖穴调温设施。有回廊、过道、梯道与坡道相联接。有系统的排水管道装置。从台上可以俯览四周动静。台下深檐幽户,隐蔽安乐,完全体现了秦人在使用功能上讲求效益的务实精神。在营造方式上,则吸取六国建筑技术之长处,兼具面北特点。(参看《文物》1976年11期《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附图)
  高台楼阁建筑,在我国古代是一种象征权威与豪华享受的高级住处。自殷周以来,帝王之居多采用高台。如殷纠王之“鹿台”,周文王之“灵台”。至春秋、战国之际,苑囿之兴,竟逐奇丽,“越王台”、“馆娃宫”,都是有相当容积,设施齐全,具备多种使用功能的建筑群组。故《荀子》曰:“大其园圃高其台,”秦有“凤台”,燕有“燕台”,而其遗址上还能约略看出当时建筑状况,也仅仅只有秦咸阳宫第一号建筑遗址这一处是高台废墟中,焚余残迹上,比较完整地显示其平面布局结构的一幢建筑。《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入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这个遗址没有像其他宫室那样被湮没,夷为耕地,大概与高台有关。因为它是一块坚实的夯筑体,不容易开发,无耕作之利,所以有幸遗存下来。
  咸阳秦宫一号建筑遗址,从它的所在位置来看,这是秦都宫苑区域内众多的建筑群中的一座。按《三辅黄图·咸阳故城》记载:秦始皇“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制紫宫象帝居”。也就是仿照星空中“紫微垣”的星图方式布局。“紫宫”即紫微垣,为星空三垣之一。位居北天居中位置。也称中宫,其分布形,包括有小熊星、大熊星、天龙、猎犬、牧夫、武仙、仙王、仙后、英仙、鹿豹等星座。大致接近北极星区域。由这里看星空的星群布列,就成为“前张后极,左角右钺”的方位形势。即后来演变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而帝座居中的格局,帝居即《史记·天官书》中所载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后句四星,末大星正妃,余三星后宫之属了,环之匡卫十二星,潘臣。皆曰紫宫。”由此可以设想《三辅黄图》载:(始皇)“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而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大一”在渭南,而遗址所处渭北位置相应地应为“营室”七星中之一。按《史记·索隐注》“营室七星,天子之宫,亦为玄宫,亦为清庙,主上公,亦天子离宫别馆也。”所以说,秦宫一号建筑的性质,属于离宫别馆的可能性居多。秦自以为水德兴,尚玄。也有“玄宫”的可能。若取象于后句四星,作为后妃燕居之处,从遗址出土的有关残碎遗物来看也有可能。均可视为离宫别馆性质。因此,遗址的平面呈曲尺状。平面划分也不是按对称方式组合,显然灵活自然。这些特色便容易理解了。其台上的主室是向东开门,自然是按照古老的说法,《周易》“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震即东方,为日出方向,也是青春的象征,这种迹象表明。当时秦人的建筑风尚是模拟天空星象,取大一统天下的气势。其余韵所及,已影响到后来的汉长安城,汉长安亦曰“斗城”,南垣象“南斗”,北垣象“北斗”,也都是曲尺形状。这在当时是被崇尚的一种倾向。曲尺形的平面与菱形的窗格式样,是突破了棋方格布局的新颖构思。就牛羊沟二道塬上秦遗址罗列的方位看,也有如此的趋势。秦咸阳宫殿一号遗址的附近,另一遗址的位置在其西南角方向。还有一处在沟东,也与后句的星位相仿。
  好大喜新,是秦人的当时风气。如《史记·秦本纪》载:“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这一建筑格局,也明显地带有齐、楚、燕、赵等地风土的色彩。再者此遗址并非咸阳宫的主要宫殿,没有朝会文武群臣和接见诸侯的空间,所以布局灵活有巧思。
  高台楼阁,拔地而起,显赫又开朗,突兀并且稳定,台为基,亦为建筑本体,周回之屋宇廊榭皆依夯台为依托,结成庞大的块状构筑体。屋宇保护了夯基,台基又支撑着屋宇,砖瓦木石混构的土木工程,在这个遗址上表现得十分协调。充分发挥了建筑材料各自的性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夯土之优点,其实际效益是相当高的。这种经营构思与工程技术在当时无疑是最先进的,最适合秦咸阳地理条件与气侯条件的合理安排。台高出耕地六米,现有的耕地表面距当初的塬面尚有一米多深度,由台底边回廊之地面计其地基处理深度,尚有五米余的平夯地基,截面似锅底状,这样处理地基使整体像一只巨舟置在黄土塬面上,其防震性能及稳定性均能增强,台体也不易发生断裂,这是熟悉黄土高塬土质特性的意匠智慧。就已知的发现情况来看,这是由先秦传下来的秦人独有的营建方法。《周易·系辞》云:“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取诸大牡,盖穴居野处,比较宜于渭水流域的黄土台塬地带,不独上古,此习俗流传很久,取其冬暖夏凉,因地制宜,经济实惠的优点,此为夯筑,自然是穴居营建技术发展起来的高精阶段。从一号遗址的平面与空间组合状况,就可以看到从大地湾到半坡的早期人类居位营建方式的某些共同点。早先是利用地形塬势,如陕北和山西临汾一带的窑洞民居。进而改造地形,如关中临潼至乾县一带的地坑院落,再升华为构筑地形,秦咸阳一号建筑遗址便是夯筑技术极为高超的一个典范。这不仅仅只是奠基筑台,而是难度很大的居室空间安排。有了这个主体,楼阁才有所附依。使这处宫观具备了很好的整体性。
  窖穴与排水设施是与台基整体工程相关联的重要装备,窖穴可以为“凌室”在冬季贮冰,作冰窖用,冷藏食品,蓄水备旱,它是和这一建筑群线的居住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这一遗址上共有七个窖穴,深度在10到13米之间,这样的设施自然是在楼台时提前考虑好了的,排水系统其地下走向是西北向东南,有陶制水道管相连通。四个方开排水池,按其铺设状况及陶漏斗的形式,这四个方池皆属于承接溜水的天井汇水设备,即杜牧所说的水涡。既用于采集饮用水源,也将多余的雨水归入下水道,在咸阳塬上,雨水是很宝贵的自然资源,但夯土台基地怕雨水冲刷和浸泡,所以用瓦件将雨水聚拢,汇入池中,再经漏斗导入管道内,通向使用排水的各种渠道,流出宫苑的缭垣之外。这也应当是秦宫独有的一大特色。楚襄王的阳台,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就不具备这么多的窖穴和排水设施。
  从遗址留下的迹象看,这一宫室群组的屋盖部分大半是利用墙壁与柱子混合承重的。所以外檐多用矮墙,里檐直接利用夯台空出的堑壁,有些地方则加垒垫高补充。由台基挖出的堑壁间以壁柱,由壁柱与夯土承托和稳定上面的木枋。还有一些高墙是使用了固定夹墙作用的暗柱,从印有竹笆痕迹的泥块以及荆笆纹的泥块残象来看,这一类墙的暗柱承重柱,墙则为竹笆抹泥和荆笆涂泥的土墙。这是长江流域房屋墙壁构造的方式,在当时可能由六国的工匠们把这种作法引进到咸阳。在荆、楚一带,以竹为隔墙材料是相沿成俗,比较常见的,关中却不多见。除了上述两种方式,遗址所留存的墙体是用土砌成,“土”是粘土成形的块状砌体,坚实而规整。由于此遗址是火烧之墟,残存的土墙地质与灶坑土相似。夯土基,土墙砌墙,由壁柱、暗柱、竹笆与荆笆草泥合分隔空间,是咸阳一号秦宫遗址墙体结构的做法特色。由于客室分布方位高下不同,墙体做法多样,才会起到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兼有“章华台”、“幽州台”之温差。
  由这个遗址的平面布局结构与上下层次的分配组合状况,可知它的大体形状为台阁楼观式样,这种形式,很可能与秦之凤台,古楼观台有某些相似之点。据探测的迹象表明,遗址所在的位置是在秦咸阳的宫殿区范围内,且处于挨近中心区的部位,而又踞于地势较高的塬面之上,形成层楼叠阁的景观。据分析,此建筑未焚以前亦有过多次修缮、补茸,乃至改建的痕迹。(参见《文物》1976年11期《秦咸阳宫第一号遗址复塬问题的初步探讨》一文)因而有推测说它可能始建于战国秦而统一六国后曾有所维修改建。这一设想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不过就其基本形式来讲,它的依托核心是夯土地基与高台。夯台是一次成型的,难于作较大的变动,因而即使改建,在平面组合,高下层次与空间分配上,似乎不可能再有大的更动,不会影响其整体风貌,在当时,“燕、赵、韩、齐、楚灭而海内一统,蜀山木尽,而阿房始成。”咸阳秦宫之扩建乃是一次大规模的宫室发展,不仅有雄伟的主要宫殿,也有配套的宫馆苑囿开发。台阁楼观之兴建自然也可以在宫殿区域范围内增补,使其日益适应秦国成为天都城发展的要求,从而吸取六国高台楼阁建造技术之长处。古“碣石馆”就曾经是比较知名的高台楼观建筑,始皇屡次巡东,对此也当会有一些印象的。可以这样设想,一号遗址的楼观形式,为当时颇为流行的各地楼阁风格的综合体,各种技术,各类建材,博采鸠工,构筑成全功能的皇宫楼阁。其空间高下组合,也具有一些后来称为“干阑式”的楼屋特点。其底层很可能是供方土待诏的场所。就台基残留的平面布局看,它是主室处于地台面最高部分。室内地面标高为正4.9米,二室在主室东侧,与主室并列,三室在二室南侧,即主室的东南角。四、五两室在主室西侧,这上五室的地面标高均相等。是位于同一层次的屋舍。这当为台上的一组楼屋与高阁。在北面有六室和七室,其地面标高皆为96厘米,两室东西并列六西七东。属于台下北屋带廊附壁的一组。在主室南侧即位南底层的八室、九室、十室、十一室。是由东向西并列的一组南房。其地面标高与北屋一样,也是96厘米,在层次上也属于台下的南屋一组。其外面周以回廊。这样,台上之屋为五室,同一标高。台下之屋为六室,同一标高。按《吕氏春秋·月令》载:“冬之月德在水,其数六,秦人自谓到水德兴,冬十月正朔,尚玄,崇六数。地面一组六室,对应台上一组五室,天数五,地数六,这样的安排也许和当时求吉的观念有关。自然作为建筑艺术形式来论,围绕建筑的使用目的,灵活地处理空间,并最大限度地让布局结构合理、完善。也可突破一些框框的约束,由设计者发挥其精思匠意,构成如此紧凑妥贴的建筑组群。此遗址也揭示了台上重屋楼阁,但楼屋究有几重?哪些部分是露台?其楼层平面是怎样布局的?已很难以忖度了。也许会比现在人们想象的更富丽堂皇。
  战国以至于秦,用铜鸟装饰屋顶(高级的重要建筑)是较为普遍的风气,早期的土木结构建筑,在其形式、发展、完善的过程中,首先解决的是稳定,因为只有保证屋宇稳定,居室才坚固可靠。即“风雨不动安如山”。以砥石为柱础,夯土筑基、夯阶、筑台都是增强稳固的基本措施。秦宫遗址以碜磨加工的砥石使平面向上,未加工的天然毛面向下,以土壅之其稳定性是很可靠的。木构件的联结尚利用金属件加固。如箍头,及某些兼有连接承托的紧固件。榫卯技术尚未达到完全脱离属件联接的程度。斗拱联接的方式在这里正处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栌、栾、瘤当时主要起承重作用。即“栋”、“梁”、“山”、“节”、“藻”、“棁”皆以托住屋盖的护覆层为主。“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看来风对于建筑的影响,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壁柱与壁带都为了抵卸风压,而台基越高,受风越大,又处于北坂之上,这就难免使楼阁晃动或屋顶被揭之虞。在屋顶装置铜鸟、铜兽,是以重力增加楼阁稳定的直接办法。按先秦时期木构架之组合方式。屋脊压得越重,整体结构越牢固,稳定性越好。其重量可由“枅”、“柱”、础石传递到地基。秦宫一号建筑遗址发现的青铜“铺首”既精又大,这说明此楼阁所使用的铜器件一定相当可观。所以可设想当时它的屋顶上能够有很大的铜件压轴,“相风鸟”、“丹凤”、“铜龙”、“鹳鹤”之类,那并非单纯为了装饰,显示秦宫的豪华富有,也不光为了压胜求吉,而是结构上的实际需要。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文物显示之楼阁图样看,屋顶上的大鸟与房屋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房屋越高大,屋顶的压饰也越大,数量也较多。这种当初具有实际效用的压饰演变为后世的“脊兽”,渐渐为瓦件所替代。
  一号遗址残存了许多烧碴与瓦砾。也还有一些瓦片、瓦当、方砖和空心砖,以及其他陶制品。据《简报》说,熔渣堆积以一室位置较多,瓦片、瓦当多在东北角堆积,南部堆积较薄。这说明,原来的木结构部分以东面与北面较为复杂,用材也较多,有“都柱”孔的一室恐非最高部位,其层楼叠阁的较高的主要部分应该在北面。项羽纵火时自然是先从易燃的木结构部分起烧,火借风势,以有木板楼层的高屋最易促燃,火性炎上,夯基部分则有阻燃作用,承重的木构部分燃着之后,楼阁坍塌的倾向是往火势猛烈的一侧倒去,就形成了瓦砾堆积较多的一侧。其底层的铺地砖与砌壁空心砖移位的可能性较小。由此推想,这一建筑的高层部分,应为六室与七室之上的空间,它的顶屋不一定用于住人,在楼屋上眺远守卫,燕乐鼓吹、祭祀,乃至如“琅琊台”的作用都是可能的。秦人重“斥堠”,千雉之宫,自然也需要相应的制高建筑。秦孝公作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冀阙”就具备居高临下之势。一号建筑当此也很可能考虑到这个因素。自荆轲献图以后,安全措施在秦宫建筑中是受到重视的一项。从遗址所在的地势环境看;在等高线四百二十度的塬面上,这个位置也是俯瞰这一带秦宫的适合高处。可以设想,当初牛羊沟、纪家道一带,绿树成荫,宫烟缭绕,有清澈的渠水由御沟出入宫垣,飘忽的管弦丝竹之乐,与钟鼓之音相应,兵卫森严,在高观楼阁之上,自然便于雄视周回状况,亦利于消防报警指挥。因而使建筑北部加高。既有此必要,也有可能性,揆诸秦朝大一统之后的国力和建筑技术水平,是能够办到的,“蜀山兀,阿房出”,梓、楠、文杏之类的良材皆聚咸阳。所以加高北阁的层数,完全具备条件。从遗址发现的砖瓦来看,也很适应高层次使用。
  秦砖质地细密,强度好,在黄土地带配合夯土与泥沙使用有良好的承压、凝固、防潮、耐冻等性能,一般不作为砌筑材料,而是作为贴壁、铺地面、垫踏步之用,秦咸阳一号建筑遗址发现的秦砖主要是铺地砖和空心砖两类。铺地砖有素面、花纹面、条纹面、方格纹面几种,多为方形和长方形,几何尺寸边长53厘米,宽度最大为38.5厘米。厚度在3.5到5厘米之间不等。空心砖有几何纹面、龙纹面、凤纹面等饰纹,均为长方形的大型青砖,几何锦纹皆系模印、龙纹、凤纹等花纹则为线刻方式,近似画像砖的风格。线纹流畅生动,构图活泼明快。据此,我们可以对秦宫建筑中用砖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秦砖的确有它独特的风采,无论在质地、火候、制作与饰纹方面都很精细。在遗址中发现的板瓦长度超过50厘米,宽达40厘米左右,板厚为1.4厘米。像如此大而薄的瓦片,制作工艺的难点主要在炼泥与泥坯的阴干方面,瓦片上的“绳纹”与“窝沱麻点”是泥坯成型及晾干时的加工“托靠”迹象。板瓦内尚有陶文印记。筒瓦较板瓦略长,超过60厘米,这是由铺设时筒瓦需唇尾相套接,需掺合的伸缩找头。筒径在14至17厘米之间,也有绳纹、涡点以及陶文印记。“瓦当”是瓦件中最富于时代特征的标记。早期的素面半圆瓦当、圆瓦当在遗址上发现得不多。一号遗址残存的瓦当大多是具有纹饰的圆瓦当,直径多为15至18厘米。瓦当纹饰大致可归为三个类型,变化很丰富。一类为动物纹,形象自然逼真,有图画意趣,尚带有旧中国时期虎豹纹写实刻画的风格,比较粗犷活泼。第二类为植物纹样,这类瓦自己具有装饰图案的轴对称形式,与凤翔出土的秦瓦当风格一致。第三类为云纹瓦当,这是以十字状隔线和双线十字状对称分布的云纹组成的圆面积图案,其中为球面、花蒂或网纹。云形曲线则卷成许多不同的式样,看起来富丽华美,曲雅丰满。这一类瓦当发现的数量最多,应该说是这一座秦宫瓦当发现的数量最多,应该说是这一座秦宫瓦当纹饰的主要特色。云纹图案后来为汉宫所沿用。而云纹图案形成和最丰富的阶段则在秦宫的兴盛时期。此时“文字瓦当”除陈仓的“羽阳千岁”之外,尚未见秦时的其他文字瓦当。似乎在汉代使用较多的文字瓦当在秦咸阳时尚未形成或没有流行。而一号遗址发现的秦宫砖瓦,恰好揭示了砖瓦制造及建筑装饰艺术在秦时的演进状况。
  秦咸阳宫室的建筑特色远不止上述几点,前面提到的内容,是仅据遗址所表露的现象以及残存的零星物件而言。对于一座宫馆而言,实在只能算一鳞半爪、灰烬之余的拾遗。秦咸阳的建筑成就,正是中国古建筑大发展的空前兴盛时期的产物,鲁班巧思之精英;是南北各地建筑技术大交流,聚会融合的时空焦点。它代表了秦人之居习殿风,也体现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土木建筑工程技术精华部分的结合。其宫阙、殿台、馆阁、楼屋等结构,是最集粹的中华古建之代表。开启了汉代宫廷建筑大规模建设的热点。西汉时千门万户的“建章宫”,高耸入云的“井干楼”,都和秦宫之营造技术一脉相承。近代人们对古时候建筑风貌的想象多凭借出土文物,依赖石刻、陶器、青铜器上反映的形式创作古建复原蓝图。如《关中胜迹图志》所载的图式,既失之简陋、粗疏,也显得寒俭。与古代朝廷雄厚的物资力量,豪华的宫苑生活方式不协调,因为所依据的陶模型、石刻画、器色纹饰,均有概括抽象成分。是简而又简,仅仿佛其轮廓大体形状而已。且非以宫室建筑为主要题材。秦咸阳宫一号遗址能提供较实际的想象资料。为这一类宫观复原创作或以秦宫为题材的绘画创作的素材,它应比《宫春晓图》更有魅力。
  古建筑和古器物的发展趋势,是实用性、技术不断提高,美的造型渐趋简净,由富丽华贵趋向工巧俭薄,由艺术创建趋于模仿,饰纹趋向规格化、单调化。因此,要想象秦咸阳宫的豪华气派,思路就得开阔,不是越古越朴拙简单,而是早期更富丽堂皇、华美巍峨。
  高台楼阁,离宫别馆,是中国鲁班意匠创造人工环境的最高层次工程实践。是以安适起居燕乐为使用目的而构的境界。它是人文景观在大自然中的点缀,具有建筑美学的欣赏价值。特别是在咸阳塬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襟山带河,迎阳送霞,秦苑日丽,兰池水明,若是将它恢复起来,将会成为发展秦咸阳旅游渡假的理想场所。昔日的“梁山宫”、“甘泉宫”、“鸿台”,玉树青葱,林光兴乐,高台出于云表,潇洒出尘,云阳谷口,泾河凉风送烟霞,渭川笼月,绿芜秦苑萧声悠。自然风光优美绮丽,人文景观萃集生辉。现在时移景换,河山依旧,陵谷美容,综艺锦汇,咸阳风采更焕发韵秀,秦宫古址,自应有一些秦楼景观了。
  (三)秦凤风采
  “凤”是一种世代相传,最古老、最美丽的形象标志,也广为人知。为人们所喜爱的带有神奇色彩的飞禽,吉祥大鸟。形象标志采用某种自然形状,或人工制造的物象,经过美化,变形为抽象图形。一个城市的形象标志,象征该城市的独一无二特色与历史渊源,地域风貌和精神等多方面的因素。作为最醒目、最简明的地志标帜。大凡山形地貌、动物、植物,独特造型的建筑物,皆可选为形象标志。当标志选定后,便使其规范化,让它具备一种艺术风格,内涵丰富的图案构想。就体现出美化城市的装饰效应。这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市徽、市花、华表以及中心主体建筑等。城市形象标志在发展现代商业、旅游业方面更具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浓缩了城市的精神面貌,便于识别。
  咸阳有两千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名贯古今,声驰中外,在名城古都中是人所共知,居于重要地位的城市。咸阳这个名称与秦始皇昔日的统一大业、汉、唐雄风、文物古迹荟萃等,有着密切关联。同时也会使人联想到它是一个居于交通枢纽地位,蓬勃发展中的现代化城市。将这些内函包容在一起,是十分浩瀚丰富的,用什么样的形象标志作为媒体来鲜明地表现这些概念,往往是相当慎重的一项选择。作为地志形象,都是人所公认,约定成俗的大众招示,沿袭广布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例如广州市历来别称“羊城”,选择了五羊雕塑形象,这个形象标志被广泛承认,这种艺术形象中也就包含了羊城今昔的许多概念和城市风格。其最早起源于一个神奇的故事传说。
  咸阳往昔的知名,是由于秦的勃兴,按《史记·商君列传》中说:“作为冀阙宫廷于咸阳。”可知咸阳这一地名的中心点是在秦的“冀阙”、“宫廷”之所在位置。自后,秦始皇统一六国,扩大其都城规模,起阿房,修筑离宫别馆,将营建都城的工程发展到空前的浩大规模。咸阳这一地名概念也随之膨胀到关中渭水中段的大片川原陵谷。又经历了两千多年岁月变迁,朝代消长,逐渐演变发展成现在的新市区面貌。作为古老的都城,它有秦人的风范与文化传统,作为现代的文化、经济繁荣的都市,它正方兴未艾。在快速的发展中,选择咸阳的形象标志,自然纵横皆需概括,而归结为秦文化风格。“秦凤”就是这种风格的生态体现。
  提到秦文化,最显著、最为人知者莫过于万里长城,还有骊山脚下的秦陵兵马俑,这些古迹已含有更大范围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含意。
  就地理概念讲,长城会使人联想到八达岭,腾飞的巨龙,许许多的古代关塞,而秦陵秦俑的位置概念则在长安以东。它和临潼、骊山与火罐柿子、石榴等地方特色相关联。无论说到长城或秦俑,人们不会直接与今咸阳市联想起来,所以不适宜用作咸阳的形象标志。咸阳的秦宫殿仅余遗迹,已非具体的建筑形象,后来的“咸阳桥”、“咸阳古渡”、“咸阳城楼”等也不复存在。所以有关秦文化的特色的形象还得从多方面来选择。还可以由地名,即咸阳追溯有关秦文化古老的传说,咸阳在古代也有过咸京、京师、凤城、始平等名称,而咸阳一名自秦孝公时一直沿袭至今,范围面积则变动较大,缩扩无常。
  关于咸阳这个名称的由来,按过去沿习的说法,认为“咸阳在九峻山南,渭水北,山水具阳,故名咸阳。”将水之北岸地面称为阳,即“渭阳”。从地理位置上讲似乎可以说得通,但以秦咸阳与九峻山的距离来推论,这一说法就显得过于笼统和牵强了。因为九峻山南距渭水甚遥远,尚隔有好畤、云阳等广阔的原野,几乎都可以称得上山水俱阳。从历史文献上看,当初秦都咸阳并没有那么大范围的含意,它应该是实指都城所处的某一具体位置。对此,在《西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刊载有王丕忠先生所撰《咸阳名称由来新解》一文,文章作者提出:“咸阳”以“咸亭”、“阳里”而得名,“咸亭”是乡以下所设立的一个亭名,“阳里”是咸亭下所设立的一个里名。所列的资料与论据相当充分,这样的解释很有见地,具有说服力,用以阐明“咸阳”地名的由来也顺现成章。咸是共同的意思,《周易》六十四卦中有“咸”卦,上兑下艮为“泽山咸”,为“交感”,“速”的意思,有感应,沟通,快速的含意。“阳”则为乾刚,光明,刚健主动的表示。所以“咸阳”是一个响亮佳美的地名,进而扩展成都城及其附廓辖区的名称。它早先处于渭水北岸,滨临渭水,在水湾的“汭”部,继而随发展的需要,秦的京城扩充到渭水以南,形成“渭水贯都”的布局。因之秦以后咸阳曾有“渭城”的名称。按咸阳的名称由来选择形象标志,最合适的代表形象莫过于“冀阙”。可是秦时的冀阙究竟是怎样形成,现今已不得而知。根据秦汉时期的画像砖、画像石刻所表现的高台楼阁的建筑形象,可知屋顶上多作有午凤的形式,所谓“云里帝城双凤阙”、“凤阁龙楼”等风貌。取象于“凤”,便是很生动的形象标志。“凤”也是出众的意思,“凤冠”、“霞帔”乃高贵的美饰。
  “凤”是古时候传说中的一种吉祥大鸟,为百禽之长,乃远古鸟族之图腾演化。据说它的羽毛十分华美,五彩俱备,斑斓缤纷的耀眼眩晕。呜声嘹亮悦耳,如笙簧乐器之音。凤的出现,都认为是祥和吉庆的象征。相传古时候岐山一带出现过凤,有“凤鸣岐山”、“百鸟朝凤”、“凤凰来仪”、“龙凤呈样”等成语。而岐阳即扶风郡的凤翔这一带,为秦文化的发祥之地。以凤的形象作为秦的标志,咸阳秦凤含朱丹,谓之丹凤,体大可以乘人,飞翔八极四海,头上有凤羽,尾端有对漂亮的凤眼,饮清泉,栖梧桐。腑间有云朵般的彩羽,两翅生风能显示出秦之风采。秦汉时期,楼阁顶上安置“丹凤”和“朱雀”形象,是重要建筑物上的最醒目之标志,而以汉武帝时建章宫之凤阙最为高大壮观。汉袭秦制,凤阙之造型自然是仿照秦阙而演进的,并且凤是兴盛奋飞的表示。春秋时大哲学家和教育家孔子周游列国,广识博学,就曾因为没有遇到凤凰而感叹。传说春秋时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小姐随丈夫萧史郎君学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专门筑了一座高大的凤台给他们夫妇居住,终于因箫声引来了凤凰,凤台有紫云缭绕,萧史君和弄玉双骑着凤凰,冉冉升空往彩云间飞去,缥缥缈缈不知所往。这是一个流传很久的、艳丽动人的传说。凤阙和阙上的金凤形象,大约和这个传说有关。这种文化精神在咸阳一直流传下来,相传不息,在现今咸阳市区内,渭水之滨,依然有一座凤凰台耸立着,经考证这座凤台,属于旧咸阳县城内的遗物,其形制与先秦凤台以及秦汉时的宫阙遗址无关。然而作为风俗地志和文化传统来看,这一风尚还是一脉相承的。吹箫引凤,鸾凤和鸣,具体体现了《周易》“咸”字的快速呼应而和谐的意义,也包含了“咸亭”、“阳里”合为咸阳的地志含意,所以“凤”或“凤台”是表现咸阳适宜的形象标志。若用“凤台”作为形象标志,则为更具体、更明朗的建筑标志。如西安之钟楼、大雁塔、岳阳市之岳阳楼,武汉之黄鹤楼,南昌之腾王阁等等,凤台的本身自有它的建筑特色。若用“彩凤”或“金凤”作为形象标志,就需在“凤”的造型上精心设计,使它具有包容咸阳风骨的卓然韵味,以区别西凤酒和凤凰车的商标形象。平面图案宜古朴高雅,立体雕塑造型宜矫健浑润有凌霄之势,具有咸阳的地方艺术风格。
  秦地宜植桃。种桃的历史最为悠久,桃树喜阳,多生长在山南水北的阳坡地上,使用桃符,也是相当老的习俗,作为观赏花木,“千门桃与李”、“玄都观里桃千树”、“桃花依旧笑春风”,皆为春天的艳景。夭桃明艳多姿,同时桃树又是多实的果木树。关于蟠桃,自古就有许多令人神往的有趣传说,具有浪漫情调,如孙悟空掌管蟠桃园等等。并且形成了人们所公认的延年益寿果品,三秦习俗已将桃作为寿之象征,所以选择市花,用桃花最为适宜,桃花虽然是一种常见的花木,似乎不太名贵,但是正因为习见,也就容易识别,作为一种形象标志图案,只要构图与颜色配置得好,应该为一个广受喜爱的标志。这种标志,一般是设计成平面图案或者浮雕的方式,并集中地种植成观赏林,市花之类的标志,仅作为城市景物特色的一种象征形式,与城市的大型形象标志性质不同。这样的花木标志,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使用之后,才能得到广泛流布。如武陵的桃花源一样,为人们盛传。
  通常城市的形象标志,大多是修建在城市的中心区,日常人流过往车辆较多,外埠游人集结活动的地方。如广场、车站、码头、港口附近,比较醒目,也容易给人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同时它也是所在城市的一个重要景观,城市市容的窗口,这是对新修建的标志而言。其使用也相当于古代的“宫阙”、“城阙”、“华表”等建筑物。而早先已经自然形成的塔院、高阁、名楼等名胜古迹兼作为城市标志的某些巨型雕刻、建筑物或工程构筑物,一般多保持在其原来的位置处,而将它的四周道路和房舍加以改建,使人便于观看,也容易到达它的附近,适当加绿化配合,桃枝夭夭,柳梢依依形成优美协调的环境风貌。
  咸阳市的地势很开阔,有不少可供选择的位置。若就原有的凤凰台改建,其现在附近的实际状况也非常有利。在目前的台墩上加添亭阁,将台体再增高一部分,基部适当扩大,于顶端竖立起一只硕大的金凤,其视觉效果均以显示出高大、壮观并且优美的风采。在台下用盘道与市内主要交通干线连网和现在的咸阳博物馆、渭滨公园组成游览区域,在渭水之滨护波堤后遍植绿柳与碧桃,每当春季,在万绿丛中托出红云一片,倾城旅人前往观赏桃花,金凤在阳光下显得非常灿烂辉煌,景色万状鲜明而富有朝气,具有腾飞的时代气息,而“凤”与“凤台”的形象创作,是更高格调的艺术创造。
  唐代诗仙李白云:“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咸阳的自然风光韶秀妩媚,生机焕发,凤凰台上凤凰游,金光灿烂的凤在箫声中翩翩飞舞,在金色的渭水波涛上,秦川的热风吹起朵朵金浪花,渭城的宫柳飘拂摆荡,壮阔高畅的咸阳塬黄土泛着金光,晴空挂着白云,白云绵绵浮动在秦陇长岭之上,扶风就是“凤”的谐音,金凤展翅,明霞朝阳,祥霭瑞烟,丹碧交映成一派炽热的炎黄美景,飞越九霄,声透八极,秦风随着秦凤蔚然而兴,秦凤扶风蒸蒸日上,风采如锦。












茂陵志/陕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