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汉代陵墓图考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甲、造像

王子云

     
  汉墓前之石刻造像,亦即中国现存雕刻艺术之最早作品。尤以霍去病墓前之造像,其制作之优异,风格之完美,气魄之雄厚,实为中国石刻中之瑰宝。考去病为武帝时之名将,武帝为纪念其殊功,除起冢像祁连山外,并为刻马踏匈奴等石刻以纪念其征服匈奴之功绩。此马踏匈奴像造型古拙,充分表现汉初艺术淳厚坚实之风格,而其含义深长,尤为雕刻品增色不少。所刻系一耸立之马,腹下践一匈奴,手持弓矢,仰地作乞降状,而马则昂首屹立,不予理会,大汉声威,表现无余。马高二·六公尺,体积殊大,现列置墓前庑中。
  马踏匈奴外,霍墓上尚有石刻十余种,其中以卧马卧虎立马卧牛及夔龙等为最佳。卧马在艺术价值上远过于马踏匈奴,马长三·五公尺,形体伟巨,作卧地欲起状。昂首前瞻,一足微曲,于沉着朴厚中,复有轻松之感。而刚劲古遒之作风,更为汉代石刻艺术中之代表作。允为中国古代圆雕中之冠军。
  卧虎雕刻稍逊于卧马,但极生动自然,虎之肌肉,令人有柔软之感。虎纹复生动如真,梢尾上卷于背,更增加生命感。使顽石有此效果,实属难能可贵。
  跃马雕刻则另具风格,乃完全就巨石原状略加修凿而成,故益见古朴。且马作趋起嘶鸣状,其头部之健雄表情,实高出于希腊名作巴尔戴农骑士壁饰石刻多多。
  卧牛与卧虎同形,体积特大,身长达三·六公尺,憨状生动,亦为佳作。
  至夔龙雕刻则以遒劲胜,亦系全就石形略加修凿者,所含汉代艺术之气质与趣味,亦更浓厚。
  此外尚有熊猪野人等,亦均拙朴可爱。此数石刻,原均在霍墓之半坡,因年代久远,多崩下地面。民国十九年,经西京筹委会之整理,将所有石刻移于墓前,修建廊庑二楹,分别砌置。至是否除此之外尚有埋入地下者,则不可知矣。
  西汉墓前造像,除霍墓外,知者仅陕西城固有汉博望侯张骞墓前之石兽一对,兽作飞虎形,两兽造型相同,现均已被毁去首足,仅余体躯,胸膀生有双翅,颇类埃及亚述用做宫殿陵墓门前守护之人面狮身兽。故疑此兽之造型,为通西域后所传入者,此兽在中国称为天禄辟邪,以之置于宫前墓前,意在用为护守以驱邪鬼者。
  考天禄辟邪之得名,见《汉书·西域传》:
  “乌弋山离国去长安二万二千里……有桃拔狮子犀牛。(注:孟康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两角者或为辟邪)。”
  又《后汉书·班超传》:
  “初月氏尝助汉车师有功,是岁贡奉珍宝符拔狮子。”是天禄辟邪在中国乃系与麒麟一样之瑞兽。麒麟一名由来更久,昔孔子作《春秋》因获麟而绝笔,是周时已有此瑞兽。《博物志》载:“麒麟兽名。似鹿而大,牛尾马蹄,有肉角一,牡曰麒,牝曰麟,麒无角。”今所谓天禄辟邪者,当与麒麟相类,此等瑞兽之造型在金陵六朝陵墓前遗存甚多。近人朱契氏曾著有《建康兰陵六朝墓图考》,其中收集此类石刻颇多,可作考证。今张骞墓前所有者,虽已残缺不全,但观其形态,当即为天禄辟邪无疑。且亦为中国现存天禄辟邪石刻中之最早者。
  离张骞墓十五里处,有东汉太尉李固墓,其墓旁遗有与骞墓相同之石刻残躯。其制作形象相同,而体积稍小(长约二公尺)。
  考李固乃卒于后汉末年,即汉质帝时代,而张骞则卒于武帝初年,前后相距达二百余年,而其墓前制作竟同一风格同一形式。因疑二墓葬期虽不同,而其墓前石兽或系同时雕成,即均为东汉遗物。因河南南阳汉宗咨墓前及今西康雅安(原属四川)高颐墓前,亦均遗有与此同一形制之石兽也。
  南阳宗咨墓前之石兽,在宋代即已著称,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南阳县宗咨墓前石兽,膊上有刻字,左曰天禄右为辟邪,传为汉刻。”此石兽之所以著名,即因膊上有天禄辟邪题字,今石兽虽仍存在,但因残损过半,四肢全无,其膊上是否有字,已无从辨识。
  惟于此吾人可确定宗咨墓前之石兽,既名为天禄辟邪,则张骞李固墓前所有者,形体既同,名称亦必相同。考宗咨为东汉桓帝时人,曾为汝南太守,其事迹见于《党锢传》,与李固为同时,二人葬所虽相距甚远,而墓上石刻之作风则完全一致。
  此天禄辟邪瑞兽,在汉代之造型究系如何,吾人可于四川雅安汉高颐墓前考得之。墓在雅安姚家桥,今划入西康省,墓前石兽仍完整存在,其造型颇类狮而生有双翅,以之与宗咨李固及张骞墓前之石兽对照,此三者虽因肢体残缺,但详为较验之后,当可见其为完全相同者,因可证高颐墓前所有石兽当亦即天禄辟邪。
  总观四墓所见,尤以高墓之完整者观之,此汉代瑞兽石刻,其造型之遒美雄健,极具艺术上之价值,而为汉墓石刻中之隽品。
  以上所述,仅为各种石兽造像,但中国历代陵墓造像除石兽外,更有石人之雕制,即所谓翁仲是也。翁仲之名始于秦,《辞源》翁仲解注:
  “秦阮翁仲,南海人,身长一丈三尺,气质端勇,异于常人。始皇使将兵守临洮,声振匈奴。及翁仲死,以铜铸其像置咸阳宫司马门外,故后世称铜像及石像皆为翁仲。”
  此与《关中记》所载,始皇尽收民间兵器,聚之咸阳,铸金人十二,立于咸阳宫前,号曰翁仲一则,殊相类似。惟秦时铸像已不可见。长安西南郊遗有汉刻牛郎织女石像,亦为后人涂改至面目全非。
  至陵墓前石人更从未有见。墓上石人至今尚存在者,在国内最早应推山东曲阜鲁王墓前之二石人,因石人胸前有刻字,故屡见于金石著录。《两汉金石记》谓墓为鲁恭王后人之葬所,石人则刻于后汉桓帝时代,今仅存其一。
  石人高约七尺许,两手持剑拱立,一如唐宋人墓前之翁仲,胸前刻“府门之卒”四字。篆文颇遒美,惟面部已剥蚀,全部结构拙朴,古趣盎然。
  与此石人同一形式同一作风,在河南嵩山中岳庙前亦有二躯,惟现已陷入地下,仅能见其上半。其制作时代,虽无可考,但因与鲁王墓所有者风格全同,故可断为东汉制作,且亦同为立于宫观陵墓前之翁仲无疑。
  



























汉代陵墓图考/王子云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5

您是第 位访客!